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通识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elearning.sysu.edu.cn)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篇2
(一)课程设计随意化
课程设计是课程如何设立和安排的问题,是课程管理的准备阶段。纵观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设计,存在着严重随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通识教育内涵缺乏认识性。通识课被一些领导和管理部门简单地理解为“让文科生学点自然科学知识,让理科生学点人文知识”,这种自上而下整体对通识课内涵认识的不到位,严重导致通识课程管理意识及措施的滞后。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根据课题组对武汉五所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调查发现,学校开课主要是依据学校师资情况来设置。比如文科院校多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理工院校多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毫无设置标准和系统性。三是课程资源缺乏,质量不高。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通识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量”上,而没有“质”的发展,甚至还有部分教师滥竽充数,开设一些不适宜和没有价值的课程。
(二)课程实施的形式化
课程实施是课程如何运行的问题,是实践课程计划的过程。纵观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管理的实践,存在着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单一。受通识教育条件限制,通识课通常采取大班授课,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多数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的方式,极少采取小组讨论、研讨和独立研究等新方式,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教学监管缺失。大多数通识课开设在无人监管的晚间,教师应付了事,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消磨时间,就弄些好玩却缺乏内涵的内容糊弄学生,甚至整堂课播放视频,这是对师生双方时间、精力、资源的无端空耗。三是学生不重视。很多学生对通识课程存在严重误解和轻视,选课盲目、选而不修或修而不认真,混学分的不乏其人,通识课程沦为流于形式的填补课。
(三)课程评价的温柔化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改进和发展的起点。成功的课程评价将所有的教学部门卷入其中,既能刺激教师改进课程,又能刺激学生认真对待课程,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受益无穷。但实际上,应用技术型高校在通识课程评价中存在着“太温柔”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管理机构对教师评价的温柔化。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鼓励青年教师开设通识课,至于质量和教学效果如何不在考虑之中,既无规范的课程开发审议制度,也无严谨的课程评价筛选制度,更无严格的课程管理问责制度,教师“敷衍了事”也毫无影响,这样“温柔”的管理又怎能激励教师去认真对待和改进通识课。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温柔化。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必修通识课程有统一规范的考核外,大多数选修通识课都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考核方式并自行批阅,学生成绩好坏全凭教师一人决定,主观性强烈,且一般只要参加了最终考核都能通过,造成学生通识课“学分好混”的错觉。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优化通识课程管理的对策
(一)从学校层面的优化
通识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的配合,没有自上而下的科学领导通识课程管理将举步维艰。因此,从学校领导层面进行优化是第一步。1.增强通识课程管理意识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出现上述问题其实是意识问题。因此,加强宣传工作使通识教育概念深入人心是首要的。如在开设通识教育最早、最好的哈佛大学,当年负责通识课程的院长在开课之前写了长达24页的《致全校教师的公开信》和35页的《致学生书》,让教师与学生参与到通识课程建设的讨论中,之后又多次召开研讨会,还在学生人手一本的《哈佛大学学生手册》中介绍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等,这个经验值得应用技术型高校借鉴,自上而下让师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得到师生的理解与支持,创造推行通识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2.健全通识课程管理机制机制建设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保障通识课程管理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第一,健全课程审议机制。规定通识课程开设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经资深专家审议,审议通过方可开设。第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一门优秀的通识课甚至需要教师投入比专业课更多的精力,因此可酌情减轻通识课教师的基本课时量,并在考核评优中适当地向通识课教师倾斜。第三,建立课程评估机制。对通识课程开课、选课、教学、考核等各环节进行评估,对不达要求的课程予以警示直至停课。第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国内外很多名校都设有通识教育建设专款,应用技术型高校可借鉴此法,在人财物方面对通识教育进行支持。3.打造优秀通识课程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优秀的通识课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提升通识教育质量的必经途径。第一,建立通识课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并培养教师通识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第二,建立通识课教师准入制度。在遴选教师时,不应只看教师的学历职称,更要看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可组织试讲并对相关教学文件进行审核,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开设通识课。第三,加强通识课教师的梯队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不仅要由校内校外的有经验教授开设,更要依靠一线任教的青年教师。学校应为他们提供校内外培训进修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成员。
(二)从教师层面的优化
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直接影响着通识教学质量,也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优化通识课程管理的第二步。1.树立积极的教学态度态度是处事之源,好的教学态度是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2]。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不在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而在于教学态度消极。教学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但教师只有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认真对待通识课程),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还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呈现出教学内容倾向于专业课内容和安排过于浅显粗俗化两大趋势,这样的通识课既难以引起学生长久的兴趣,也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一定要结合通识理念和课程性质进行精心挑选,避免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粗俗化,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哪里精讲、哪里泛讲、哪里让学生自主学习都要合理安排。3.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式更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如国内外一些名校的通识课采取了小组讨论、小班教学、助教制、慕课和网络课堂等形式。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实行小班教学不太现实,但并不意味着大班教学就不能获得良好效果。“聪明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时通过穿插一些主动学习的方法,如运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学习技巧,那么扩展讨论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弥补班级大带来的缺憾,甚至比在小班或中班型班级更具活力、更吸引人。”[3]可见,即使是大班授课,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层面的优化
学生既是通识教育的对象,也是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要优化通识课程管理离不开学生层面的考虑。1.加深通识认知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是保障通识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据课题组对武汉五所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调查发现,有高达59.18%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目标表示不太清楚或仅了解一点。同时,学生选修通识课的目的不是出于兴趣或是对专业有帮助,还有的是为了凑学分才不得已选修的。在如此求学心态下,通识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无异于天方夜谭。解决这一困境,学生首先要在思想层面加深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通识课程的学习中来。2.参与课程管理从课程设计、实施到评价的整个管理过程中,都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有权利也有能力参与其中。但在几乎所有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管理中,学生除了参与过课程评价外,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似乎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学生本人也未意识到有何不妥。而实际上,学生对通识课管理的参与不足无意中削弱了学生对通识课的热情和认可度,不利于通识课改革的良性发展。因此,要优化通识课程管理,不可忽视和剥夺学生参与课程管理的机会,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当中。3.学会自主学习通识课程的学习时空是有限的,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是无限的。通识课程要达到长期有效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才是关键。就如《学会生存》一文中强调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4]学会自主学习也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大学里丰富的教学资源,设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计划、挑选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作者:卫凤娇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课程管理[EB/OL].[2015-11-08]..
篇3
3、授课模式单一该课程常以“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内,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地情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缺乏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动脑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4、训练方式僵化课程多以笔记、答题、论文或临摹传统装饰纹样图案为主进行训练。训练方式僵化陈旧,没有创新性的学习技能训练,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更未针对专业特性及需求进行内容的有效设定和训练方式的设计,缺乏针对专业所需从而有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改革构想
1、引入以“应用意识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管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应用意识的建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还要明确了解传统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应用传统装饰元素方法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弥补学生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方法上的“断链”现象,达到以了解中国传统装饰为前提,利用中国传统装饰为目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2、打造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课程构架既然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打破课程全盘“史论式”的授课内容体系与构架,把课程分为三大阶段,即从“了解”传统———“掌握”传统———“应用”传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并举。
篇4
本文作者:刘静安艳玲作者单位:大庆华凯石油化工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了“三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验改革重点是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整合实验内容,形成理论验证、操作训练、综合训练渐进式、层次化的实验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未来学习者社会的和情绪的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复杂系统中寻求某种途径的能力,去探求、判断、组织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突出了“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强调面向工程实际,借助“案例式教学”较强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明确的目的性以及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人际交往技巧和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型作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时间(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4周。通过课程设计之后,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路,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软件仿真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设计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手段
以“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管理机制。对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试方法,主要采取平时跟踪考核(占20%)、实习日记(20%)、实践课程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改善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中引入了基于PSCAD的仿真实验平台,作为理论教学模块与动态模拟实验模块的中间过渡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优化课程结构和学生毕业考试体制,建立完善的系统。理论学习、实训操作的完成质量,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依据,建立健全和改革学生毕业考核制度,也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加潮流计算仿真计算环节,将学员从复杂的公式和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潮流计算方法,理解其优缺点,还可以通过修改模型参数,直观再现系统潮流过负荷、电压越线等状态,提高学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条件难以满足、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不允许的大型实验,也可通过软件仿真来完成。通过设置具有综合意义的、前后有机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于实验课上集中练习、研讨,充分利用动模实验室主机联网功能,将多个此实验平机构成一个可变的多机环型电力网络,进行各种潮流分析实验,实现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监视、保护、调度的自动化等模拟仿真,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拓宽专业知识。
篇5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语音、视频、数据融为1体,这项技术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气象部门将这种技术加以改进,推广至全国各个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省、市、县气象局既可通过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接收语音和视频,也可以通过建立在宽带网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接收;省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市、县气象局通过建立在2Mbps的SDH数字专网上的万事通视频会议系统接收会议;每天省局和市局进行天气会商,参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天气图供参会人员参考。
1系统简介
1。1覆盖范围
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级气象部门中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深度也逐步提高。可视化远程会议所涉及的范围,可以说遍布华夏大地。由国家气象局发起,各个省、市、县的气象人员都可以参加。也可以由各个省气象局自行组织,参会人员为市、县气象局的有关人员。也可以由各个市气象局组织,与县气象局的人员开会。
1。2传输线路
目前所使用的通讯线路有两种:宽带网和卫星通讯网。国家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之间通过6Mbps的SDH数字专网进行通讯,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市气象局和县气象局都通过2Mbps的SDH数字专网进行通讯。卫星通讯网包括卫星数据网、卫星话音网和PCVSAT单向数据广播系统,在此我们使用其中的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该系统采用PC插卡式卫星数据接收机作为终端设备,将PC机变成了VSAT终端,从而实现了VSAT通信系统面向网络和多媒体的无缝联接。
1。3系统功能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的数据和图像传送功能是传统会议不可取代的。它结合了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的方便快捷,实现了网络语音和视频相互交流,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同时结合了网络会议系统所需要的全部功能,使可视化远程会商管理方便、文件传送便捷。
参加会议的各个会场间可进行实时视频、音频交互通讯。由主持会议的会场决定发言会场,发言会场在发言时,所有参见会议的会场都可以看到发言会场所发送的视频,可以听到发言会场的音频信息。每个会场在本端既可以看到两个画面,即本地会场画面和远端会场画面,也可以只看1个画面,在本地会场画面和远端会场画面之间进行切换。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还可以传输数据,会议过程中发言会场可以发送Word、Excel、Powerpoint、图形图像等电子文档,任何1个分会场都可以接收到。该系统还具有资源共享功能,将局域网上的文件发送出去或下载到本地。
2应用情况
随着中国气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视频会议系统在气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基本的远程会议外,在远程可视天气会商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各级预报员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有了提高。2。1天气会商
每天早上9:20省气象台和市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省气象台的主班主持会议,呼叫所有参会人员,参会人员听到呼叫进行应答,确保参会人员到齐后,首先发送有关天气会商的资料,包括天气趋势图、卫星云图和word文件等,然后结合天气图介绍天气趋势,最后得出预报结论。省气象台的主班发言完毕后,由各个市气象台的主班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预报理由并得出预报结论。最后由省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进行总结发言,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订正,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每逢复杂天气过程,随时可以进行会商,1旦确定为灾害性天气,及时告知广大群众及有关领导和新闻单位,尽量减少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如4月1日预报出当天晚上至次日白天气温下降8℃左右,4月2日晚上至4月3日白天气温继续下降10℃左右,有霜冻。预报员及时将这1预报结论告知有关领导和新闻单位,广大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了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各种损失。
2。2视频会议
气象部门召开“2007年全国气象业务汛前检查电视电话会议”,由国家气象局主持会议,会议覆盖范围涉及各省(区)、市、县气象局,会议覆盖范围广,参加人员多,各省(区)、市、县气象局的参会人员坐在各自的会议室,就可以看到、听到会议实况,使会议内容及时、准确传达给相关人员。
省财政厅利用气象局现有设备、线路、系统召开“山西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视频会议”,财政厅相关领导、省农口部门财务处负责同志、各市县财政局分管领导参加会议。省财政厅有关参会人员在省气象局会议室,市财政局的参会人员在市气象局的会议室,县财政局的参会人员在县气象局的会议室,所有参会人员就近开会,省去旅途劳顿,节省时间,节约开资,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该系统还可以进行教育培训,坐在自己的会议室里可以听到老师讲课,可以看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得到更新。
3系统维护
召开视频会议过程中,出现画面马赛克现象,声音卡可、回音大、啸叫等现象,现将处理过程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分享。
音频输入处进行设置:打开万视通(WST)视频会议系统客户端程序,出现登录对话框,将该对话框关闭,点击系统的“设置”菜单,选择“系统设置”,在“发送设置”中选中“启用静音检测(噪音过滤)”,对噪音进行过滤。在“接收设置”中不要选中“自动打开所有用户接收窗口”,默认情况下,自动打开六个用户接收窗口,打开用户窗口过多,传输的数据量加大,影响音频和视频效果,使声音断续、卡可,画面出现马赛克现象,动画起来。“输入音量”中选择麦克风,点击“高级”,进入“麦克风的高级控制”,在“其他控制”中取消“1MicBoost(1)”,即取消对麦克风的加强功能,消除回音。
画面马赛克现象:可以将传输画面的采样大小设置小1些,使得传输画面的字节流减少,通讯线路中的传输量减少,解除画面马赛克现象。同时声音效果也会好些。
声音卡可:将采样频率设置小1些,由5帧/秒改为2帧/秒,可以解决声音卡可想象。出现啸叫有可能是地线接触不好,回音大1般情况是喇叭与麦克风距离过近,或麦克风质量差1些。
篇6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参照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并最终形成了适合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通识教育理念。建国后,我国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则基本都效仿前苏联模式,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其特点就是,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大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为一谈。有学者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总结为“九重九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重技能,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参与;重平坦安排,轻自主除障”。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过早地分专业、过窄的专业内涵、过“专”的技能训练而形成的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高校的文化课基本被意识形态很强的政治课所取代,“又红又专”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黯晦消沉。十年,让国家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都陷入混乱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更是无从谈起。20世纪70年代末期,结束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基本还是按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推行,“路径依赖”的特征较为明显。80年代早期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步推行教学改革。早期的教学改革关注点主要在于弥补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不足,拓宽基础知识学习的范围,实施学分制,逐步开设选修课,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自由选课等等,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纷纷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到80年代末期的时候,这些早期实施教学改革的高校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生自由选课的范围也大大拓宽。1995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第一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的召开,则把文化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开来。
1999年以后,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了很多非医学专业。有学者作过统计,在1999年的时候,全国97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64%的院校仅仅开设医学门类一个学科的本科专业,开设4个以上学科的院校仅占总数的3%;而到2009年的时候,全国102所医学院校中,有74%的院校开设本科专业涉及到4-7个学科。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截止2012年底,学校已设置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工学、文学7大学科门类。尽管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趋向全面,但其专业发展其实是不均衡的,传统的医学类专业仍是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主体,这一点与普通综合性高校是有区别的。再以我们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全校8个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中,有7个是医学类的,另外1个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尽管属于管理学分支,但却与医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方面,仍然是以医学类专业为主,专业性教育特征明显,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配置仍围绕医学类专业教育来实施,其他非医学专业,尤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不少医学院校仍属“边缘学科”。另据统计,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类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小,绝大多数为10%以下,最高仅为13%。甚至有些院校开设医学类课程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如有的医学院校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作为全校所有专业的必选课程,其他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也大体如此。关于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数据及其比较,囿于篇幅,此处只做简要概述,而不再进行单个案例剖析。
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在详细探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通识教育要实现怎样的教育目标?实施通识教育是否会降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国内不少高校所借鉴的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何在?第一个问题,在通识教育的定义中实际上已经内含了答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科学素养,能够传承传统与现代文明,与不同领域进行对话的“全人”,而非仅仅培养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的技术精英。第二个问题,对医学院校而言,占全校学生绝大多数的医学类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除去一些必修类的公共课程,如两课和外语占用了部分学习时间,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要除去在医院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在课程较多,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否会影响专业学习呢?就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说,该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仅以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施最好的芝加哥大学为例,其对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强调,并没有削弱其研究性大学的地位,事实上,芝加哥大学是历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高校,而且尤其以出各种学派而闻名于世,而哈佛大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医学类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考研和就业压力,他们的前途往往依靠考试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而非通过考察其学习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来决定,因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适合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否则,真的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第三个问题,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共同学习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著作,使不同专业的人才都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看到了美国成功通识教育的精髓,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移植,美国通识教育实施的背景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如其教育植根于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处,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学前两年不分科,通识教育课程为核心必修课等等。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恰恰缺乏类似传统、经验及适合改革的各种因素的支持。总的来说,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理念陈旧
从1995年开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来,一些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作为教育部批准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课。不少理工科院校包括医学院校也开始设置选修课,力求提供一定范围之内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然而,关于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及重要性,不少医学院校自上而下普遍认识不足。首先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从开始之初,就是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而设计的,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远远达不到美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领导对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医学院校的主要领导多数有着医学类专业的教育背景,对自身教育经历的认同往往让他们更偏重自然科学和研究型、专业性教育,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再次,是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在传统文化和文明被割裂,实用主义满天飞的今天,“找份好工作”、“多赚钱”远比“道德高尚”要更有诱惑力,于是,不少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少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只是为了多混几个学分而已。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陈旧。很多医学院校将通识教育定位于设置大量的选修概论课,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辅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课程或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花边点缀或锦上添花之举,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二)盲目模仿国外通识教育模式,忽视不同教育环境差异
很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参照或效仿美国一些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而来的,并未深刻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环境差异。如上所述,我国通识教育的推行缺乏教育界的共识、面临传统文化的断层和长期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等诸多问题。共识问题主要是上文所述的对通识教育目标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理念陈旧,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是为了落实教育的理念而施教,而仅仅把教学作为一种满足最低层次基本生活需求的职业选择,在我国当前高校行政化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很多学者“学而优则仕”,忙于政治家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而忽略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与追求。美国与我国都经历过传统文化学习的断层问题,但美国很快就意识到并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我国则缺乏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修复,以至于培育“全人”和“通才”的通识教育理念被培养“技术精英”的专业教育理念所置换,专业教育的路径依赖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阻碍着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仅就这一点而言,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是大相径庭的。此外,21世纪初开始的高校扩招,也冲击了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教学资源尚不充足的很多高校来说,能把扩招后的学生安置下来并顺利保证毕业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顾及本科教学的通识教育问题,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季的高就业率,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强化专业教育,则成为很多医学院校的不二选择。中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不比较两国之间的环境,简单套用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只能是按图索骥,东施效颦。比如占医学院校主体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面临我国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专业水平较低这一不争事实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对其进行专业理论和实习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总体医疗水平,不但是过去,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应该还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误区,通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主要依靠课程设置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存在明显的误区,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首先,很多医学院校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等同于设置一定数量的概论课来让学生选修,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未能领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精髓;其次,指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军事体育等的学习,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外语,为了期末考试,考四六级,考研,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英语学习的效果并未见什么大的成效,但中文的学习却被大大忽略了,作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再就是这些指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缺乏人文素养的内涵,学生随学随忘的特征明显,难以在其心中形成永久性沉淀;再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既缺乏课程设计的长久规划,也缺乏推动通识教育理念落实的组织机构,这也是影响通识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与思路
鉴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误区及教育效果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新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思路。
(一)重视通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涉及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重视通识教育是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的前提。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通识教育,要明确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或辅助,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立的教育模式,要逐步转变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去;对医学院校而言,要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重新审视本校的课程设置体系,逐步破除只重视专业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念,对于很多具备医学类专业背景的高校领导而言,其观念的转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调适,然而,“上行下效,捷于影响”,自上而下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肯定会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反之,如果医学院校领导不重视通识教育的落实,那么一线教师和学生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其次,要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不是选修课,而是核心课,不是概论课,不是对学生的泛泛而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选取承载人文素养和传统经典文明的课程进行学习,宜精不宜粗,力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构建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教育背景。再次,对学生综合水平的考核应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的结果,常因“一考定终身”而被大众所质疑,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发展潜能等。相比而言,形成性评价更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在学生期末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话,那将会大大淡化专业教育的色彩,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理性思考通识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识教育
按上述分析,当前很多高校包括医学院校效仿的美国通识教育模式,无论是哈佛模式,还是哥伦比亚模式,它们的根都在西方古典文明深处,正如美国的政治文明无法复制一样,中美教育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被复制到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来。对其中的精髓要理性思考和接受,并根据中国教育环境的特点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可以直接借鉴的方面包括:要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作为推行通识教育的最高权力机构,享有设计、审查和批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权力;通识教育课程既然设计为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通识教育肩负着培育“完人”的重任,那么这些课程的开设就不是很随便的事情,不能像现在的选修课设置一样,随便一个老师都可以开课传授,要学习美国大学中只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授才能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授课人的教育传统;还要学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小班授课,鼓励学生思考,参与式教学,博士作为教授的助教参与通识教育授课全过程,并代代相传下去。需要结合中国教育环境理性思考的方面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大学本科生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科,淡化专业教育色彩,这一点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考虑到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实施激进改革谋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再就是美国大学商法学院中设置的专业性很强的一些专业,往往都实行“后本科职业教育”,在我国当前就业压力较大,政府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先读完本科,再选择职业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不会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因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无论效仿西方哪所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其落脚点一定要回到中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来。
(三)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提升通识教育实施效果
篇7
通信技术课程单从学生就业方面来看,是一门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性课程。在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动手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如: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WCDMA的理解,把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与奥尔斯公司的物联网实验系统结合在一起。通过借助实际的通信设备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例如:带着学生与中兴通讯公司进行包括TD-SCDMA的软硬件配置、B328配置以及运行差错等在内的实践教学,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脱节。
三、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通信技术大赛、项目开发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可以利用中兴通讯设备与相邻的高校开展移动通信TD-SCDMAS实践技能的比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多个企业签订实习的合同,让学生提前到实际工作中去历练,实践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篇8
1.优化苏北城市群的几何形状
苏南地区的发展演化过程表明城市群存在产生雏形、发展演化、繁荣稳定的过程。苏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有利资源,发展大型中心城市、中型城市,以增加支点城市数量,使得大、中、小三级城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以点带面的圆环形布局,优化苏北城镇群的几何结构。
2.大力发展苏北地区小城镇
苏南地区发展优势在于小城镇星罗棋布,工业高度发达。苏北地区致命短板是小城镇极不发达,缺乏手工业作坊和商业传统,人们创新意识淡薄,县域经济很不发达。小城镇吸纳劳动的能力较弱,对大中城市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调整城市群的产业区域结构。在布局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时,应该有计划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到苏北小城镇,使城市建设的重心逐步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转移,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一方面可以使中小城镇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人口向中小城镇流动,使得城市群的结构趋于合理。
3.设立苏北城市群建设统一规划结构
针对本省城市群设立统一规划机构,出台城镇建设长期规划。把苏北地区小城镇建设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缩小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落差,实现城市群的均衡发展。建议对由本省相关部门统一规划苏北小城镇的建设与管理,为小城镇培养人才,加强咨询和指导,促进科技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科技创新能促进苏北城市群系统功能的优化
1.整合、利用顶点城市科技资源,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顶点城市指的是在该城市群内具有相当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能够辐射整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该城市具有创新、聚集和扩散的功能。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概念,指出条件优越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地点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产生极化效应,形成增长极。增长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当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增长极会产生向周围的扩散作用,带动周围区域增长。江苏城市群发展,可借鉴顶点城市理论,在苏北地区建设几个顶点城市,并做好规划充分利用顶点城市的科技资源,带动周边城镇经济发展。
2.推进科技人才建设,构建苏北科技创新体系
增长极的形成具有条件性,城市群内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及企业家群体创新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本省进一步推进科技人才建设,以城市科技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以苏北地区企业多元化经营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资本及现有科研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新产业科研人才的培养,进而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在区域内实现技术转移,推动科研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吸纳创新人才渠道,优化城市群人文环境,创新人才聚集机制,提高人才吸引能力。
篇9
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的重要性
1.1 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决策的基础,只有具备足够大的客运交通需求,建设轨道交通才是合理的。客流预测又是衡量建设项目经济成本、预测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有了科学的合理预测,才能对项目成本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估,否则经济评估失真,将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1.2 客流预测通过计算轨道交通系统建成后可能吸引的客流规模和时空分布,包括轨道交通客运总量、客运周转量、各站上下车人数、各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人数、区间上下行客流量、高峰小时运量等,为轨道交通设施配备和车站设计、评价轨道交通规划路网优劣提供重要依据。
2 影响客流预测的主要因素
出现预测客流量与实际客流偏差较大的现象,与客流预测的复杂性和客流预测方法的多样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影响客流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客流预测方法使用的不当都会造成客流预测不准确。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下面几条影响客流预测的因素。
2.1 票价影响客流预测
票价是决定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尤其是开通初期客流的重要因素,价格的高低将会影响到人民的出行方式的选择,票价对客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例上,实施换乘优惠的城市,出行总成本低,不实施换乘优惠的城市,出乘总成本高,较低的票价能转移更多常规公交方式的客流,带来地铁客流量的增长,尤其是换乘不收费,更能刺激换乘量的增加。
2.2 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客流预测
城市土地的用途,不仅涉及城市各区域功能的定位,而且涉及到所使用的土地上面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如人口、就业、产量等。土地利用与客流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城市各区域功能的定位决定了出行活动及出行流量、流向,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成长期,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城市的规划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政府当局的交通政策有了较大的变动等,都会影响客流预测的结果。
2.3 政府采取的交通运输政策影响客流预测
很多大城市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交通运输政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控制自行车与私家车的发展,对引导市民出行利用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有重要意义。
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道交通诱增客流量大
当前我国都市区的人口密度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处于急剧变化当中。如何将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从而解决交通拥堵,保障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都市区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国都市区普遍采取了TOD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模式。在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满足影响区域原有的客流需求,而且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还极大地带动了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房地产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的诱增客流需求。如何合理分析这部分诱增客流的产生机理,并准确地予以预测,是进行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2 城市轨道交通总客流量变化大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形成与当地的土地利用、人口规划情况密切相关。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建筑日新月异,其地理形态和用地的布局结构根据发展的具体要求,经常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导致各种预测年度的城市轨道客流量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一定空间上结构都发生着变化。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用地变化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预测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3.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形成需要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其特点决定了不是一种“门到门”的发展方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集散中除了轨道交通还有公家、自行车、不步行、私家汽车等等作为接驳方式。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在出行的时候大多数是多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换句话说是出行者在同一对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存在着多种出行的方式。接驳方式、接驳点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预测工作得来了很多困难,需要与之匹配的更好的方法。
4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侧的具体建议
4.1 建立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验收体系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验收的完整模型和方法,应该在重点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合理分担交通比例、城市轨道文通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等方面,以“四阶段法”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一套理论和验收方法。
4.2 努力加强城市交通基础数据调查工作
对于客流量预测中人口数据问题凸显,针对于这样的工作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提供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就要求加强人口、交通数据的调查统计。这项工作具有复杂、长期性的特点,而且前期投入较大,如果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不完善,那么将大大限制了交通客流预测。改善的最好办法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大调查力度,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统计,这样可保证数据有效性、及时性。只有加大政府协调力度,才能真正的确保客流预测准确而真实。
4.3 各城市应逐步建立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系统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城市特征、地区差异性。各个城市的城市布局不同,人口结构也不尽相同,其就业情况、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于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是单纯依靠已经掌握的资料,通过EMM3软件来进行预测存在片面性,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客流的统计分析,要求有针对性的运用有效的方法,不能按照其它城市的照搬,照搬的方法适合一个城市,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城市。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预测模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多年数据的日积月累,进行长期的调整和运用才能逐步完善和成熟。另外,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应该注意从城市的微观到宏观,不断完善交通模型体系,才能有效的提供可靠的预测数据。
5 结束语
总之,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各项设计工作的基础,客流预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建设和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要更高的角度,抱着开放、负责的心态,积极沟通交流,加强对客流预测方法的研究,建立起完善的客流预测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聚集,主要中心城市的区域面积在不断的增长。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人口数量每年都在逐步增长,区域面积也在不断的像周边不断扩大。呈贡区为昆明市的一个新区,其经济在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在急速上升。城市配套的住宅小区的数量在呈贡新区也快速的增加,而各小区在处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等问题上不一而足。雨花毓秀小区作为一个新建住宅小区在规划与设计中,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一个人居环境,达到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环境优美,服务便利的目的,进而为今后同等规模的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雨花毓秀小区的自然系统
1.1雨花毓秀小区自然系统概况
雨花毓秀小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昆明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属于北纬亚热带气候,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繁花不断,独特是地区环境,气候条件及植物资源从而赢得“春城”的美誉。呈贡区位于昆明市区东南方,滇池东岸。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宜人,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型,且日照充足。年均气温为14.7℃,全年无霜期达到285天,年均降水量为789.6毫米。夏季多雨,冬季多晴天,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雨花毓秀小区位于呈贡区大学城内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对面,紧邻景明南路,春融东路和聚贤街,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相连。据调研,雨花毓秀小区绿化率达到40%左右,小区绿化覆盖率高,交通方便。
1.2雨花毓秀小区绿化系统
雨花毓秀小区的绿化率高达40%左右,主要以乔木为主,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在建筑与建筑的空地上,以种植绿化和铺地相结合形成小游园,充分利用了建筑间的空地营造人居环境。小区内多处地段造景观水池,在水池旁利用绿化,休憩空间营造亲水空间,使绿化空间更加自然化。
1.3雨花毓秀小区环境系统
雨花毓秀小区在沿入户道路以小区内机动车道路旁都设有垃圾桶,其在每单元的入户门出设有生活垃圾定点回收箱。但通过调研发现,作者发现其绿地草坪的垃圾较多,景观水池里也有少量漂浮的塑料制品等垃圾的现象。在入户生活垃圾定点回收处的垃圾存量较多,有些甚至堆满整个垃圾桶而没人来及时清扫。部分景观水池由于是人造水面,水面面积较小,水质不好甚至有的出现了蚊虫滋生的情况。建议小区物业加强卫生管理,安排物业管理人员勤加打扫。其景观水池的漂浮垃圾应及时清理进而保持水质。
2雨花毓秀小区的居住系统
2.1雨花毓秀小区居住系统概况
呈贡区雨花毓秀小区,为云南师范学,云南民族大学、师大附中附小的教师配套小区,其主要是为上述大学的教职工解决其住房等问题。小区共有建筑57栋总计4361户。其在公共空间安排了幼儿园,体育健身器具,生活超市和公共活动广场空间。建筑物的布局上周边沿城市干道建筑物以中高层为主,小区中心地段以多层为主,为小区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建筑物与建筑物的间隙空地安排各种空地和广场方便居民间的交流。
2.2雨花毓秀小区住宅建筑
雨花毓秀小区的住宅建筑,主要以中高层为主,中心地带有少量多层建筑,坐北朝南,适宜日常居住。但是,小区住户在阳台上自行安装风格不一的阳台护栏,部分户主将太阳能热水安装在阳台上,更有部分户主直接讲招租广告挂在阳台栏杆上,使的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感被破坏。在作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在多栋一楼的住户中有的讲入口直接开设在阳台从草地上直接进户,更有部分住户将一层改建为商店,进而占用公共绿地。建议物业加强管理,对住户的护栏风格进行统一,应该统一规定住户安装空调或太阳能的位置。占用公共绿地的情况应严加监督,在一层改建为商店的情况应该及时阻止,进而提升建筑的整体风貌,确保公共绿地的合理使用,进而提升小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2.3雨花毓秀小区公共设施
雨花毓秀小区内设有幼儿园,生活超市,小型商店等,各种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方便小区居民的生活。沿小区道路旁设有社区服务宣传栏,其主要是宣传安全卫生和国家的最近政策等内容。小区内设有多个地下停车场,且在对应住宅楼处就近设置了垂直疏散口,以方便居民到达地下停车场的相应车位。但是地下停车场中所停车辆并不多,大多数车主选择就近的道路停放,地面停车数量甚至超过了停车场的停车数量。在小区中电动摩托车的数量较多,很多电动摩托车就近停放在每栋的入户单元楼前,一定程度造成道路的拥挤。建议小区物业限制地面停车数量,引导更多的居民将车停入其就近的地下停车场,进而将更加方便小区的管理。小区应增设非机动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停放场地,将其统一管理。
2.4雨花毓秀小区娱乐设施
雨花毓秀小区为一新建小区,其在多处绿地上建设了多处以健身和儿童娱乐为主题的小广场,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健身的需求。其也预留了部分空地并铺设地砖方便居民进行小规模的聚会或群体活动。健身小广场上布置了部分安全性高的基本健身器材,其主要是以安静的体育项目为主,尽量避免了人们活动是过大的噪声干扰其他居民的休息和工作。儿童娱乐广场上主要布置一些儿童喜欢玩中型设备,且在周边布置了家长休息座椅,方便家长在儿童玩耍时观察其行踪,进而提高了儿童的安全性能。在儿童娱乐广场周边多值高大乔木,减少儿童娱乐时的欢笑声干扰周边住户,其充分在考虑到小区的声环境,营造一种宜居的氛围的同时也兼顾到小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使其各种人群的体验达到最佳。
3雨花毓秀小区的支撑系统
3.1雨花毓秀小区支撑系统概况
雨花毓秀小区,其毗邻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师大附中附小,离大学和中小学都比较近。其距昆明地铁一号线联大街站2000米,据昆明火车南站(昆明高铁站)仅1000米,其交通方便易达。小区三面临城市干道:景明南路、聚贤街、春融东路,并在其设有出入口,多趟公交车直达,出行方便。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完善,非常适宜居住和生活。
3.2雨花毓秀小区道路系统
雨花毓秀小区的小区路与组团路路况较好,路面平整,道路侧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居民的临时停车和来访人员停车的要求。小区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了车流量对交通造成的影响故道路面宽充分满足现今车流量的影响并预留了发展空地。宅间路上铺设透水性材料,在昆明的雨季有利与雨水的排放进而不会造成雨水堆积的现象,方便居民的出行。
小区在临城市干道了三面分别开设了三个出入口连接城市干道,并在与城市干道相连处设置交通环岛,缓解了城市干道的交通压力。
篇11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管制员对飞行员下达指令,使飞机之间保持足够的间隔以防止飞机之间以及飞机与障碍物之间发生相撞,维护并加快空中交通的有序流动。其责任重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对此项工作的承担者――空中交通管制员有着较高的能力要求,既要掌握各种管制规定,又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快速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空中交通管制方向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也必须要着重对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目前所使用的理论课教材内容均以国际民航组织以及我国民航的空管规则、规定为主,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的现象,往往导致不能很好地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对空中飞行态势的清晰认识,直接影响学生对空管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从事空管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引入空管理论课程中将会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二、“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概述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来源于汪秉彝和吕传汉两位教授提出的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其概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空中交通管制概论课程“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1.“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建立
空中交通管制概论类课程与数学课程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在一些内容的讲授方法上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为内容多涉及三维空间及时间维度,因此建立情境辅以教学将是最为有效的讲授方法之一。如飞行间隔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学习要掌握规定的间隔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这些间隔去解决飞机之间的冲突,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飞机诸元(位置、高度、航迹、速度),预判是否存在飞行冲突,如有冲突,则根据规定的间隔标准,进行计算,找到解决冲突的调配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保障飞行安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按照课本中的理论内容讲解,而不将其放置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是很难理解间隔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造成理论与实际严重脱钩,因此,需要教师设定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借鉴“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与空中交通管制概论类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在空中交通管制概论类课程中需要学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具有关联性、延展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该模式为串联并循环模式,即在设定好基本情境后会逐级变化,问题逐级提出并解决,这样可以将一个综合问题进行分解,体现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也更加注重强调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好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对问题的脉络更加清晰、有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空中交通管制概论课程中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举例
飞行间隔标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目的是使学生熟记民航所规定的各种间隔标准,并且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传统教学方法是对各种间隔标准进行逐一讲授,并分别配以案例辅助学生理解。使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案例如下:
初始情境:程序管制下,两架分别进、离场飞机分别从两导航台相对飞行,两机分别过两台时间相同,高度分别为3900米和600米,目标高度分别为900米和3600米,两机同为波音737型飞机,该型飞机两导航台之间飞行时间为8分钟。
提出问题1:两机如按既定目标高度的要求分别进行下降和爬升,是否存在飞行冲突?如存在冲突,是何冲突?
解决问题1:如按既定目标高度,两机过台后分别下降与爬升,存在相对冲突,冲突为两机穿越对方高度层时水平间隔不够,甚至可能会相撞。
提出问题2:对于此冲突,运用所学间隔,管制员应如何解决?
解决问题2:常规解决方法:计算两机相遇时刻和相遇位置点,依次建立垂直间隔,相遇过后再互相穿越。
补充情境1:能见度不好,两机报告无法看到对方。
提出问题3:将如何解决?
解决问题3:可以用DME间隔方法解决冲突。
补充情境2:两机为不同机型,分别过导航台时间不同
提出问题4:将如何解决?
解决问题4:采用相同方法解决,但机型不同,飞行速度不同,且过导航台时间不同,根据计算得出的相遇时刻和相遇位置点,管制员下达的高度指令有所不同。
补充情境3:程序管制环境改为雷达管制环境。
提出问题5: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5:侧向间隔,雷达引导
在此案例中,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情境-问题”模式将孤立的垂直间隔、纵向间隔和侧向间隔对比学习和应用,使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使用不同的间隔来解决相同的问题,锻炼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
在此教学模式下,先由教师创设初始情境,触发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教师对初始情境进行改变或补充,形成新的情境,用情境串起各个问题,使各个知识点不再孤立,形成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四、空中交通管制概论课程“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要发生转换。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其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构建情境,并根据情况对情境加以改变或补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引导作用更加突出。
(2)“情境”要具有“问题”导向性。“情境-问题”模式中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性的背景信息和数据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引发其认知冲突,诱发其质疑、猜想和探究的思维意识,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概论课程,“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问题导向性主要有四个关键要素,即所选取的情境是否与当时所讲授知识相紧密联系、情境内容的呈现是否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蕴藏在情境中的信息能否触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是否具有可延展性。
(3)教学引导中要把握“方向”。“情境”是学生“问题”生成的一个平台,但能否使学生的“问题提出”成为一个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学引导中的“方向”把握主要是指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处理好“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和教学目标这三者的关系上,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能远离教学目标,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9-14.
[2]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4):72-76.
[3]杨孝斌,吕传汉,汪秉彝.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3,(4):76-79.
篇12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篇13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