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通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科通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科通信论文

篇1

依据目前学院已有的大唐通信、中兴通讯东北实践基地、大连东软公司、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6个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实纲,避免走马观花的实习过程和顶岗实习的重复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行业设备、产品的维护、产品开发能力,探索一条符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全新的校企合作实训模式。根据实习的内容,实纲分为两大类: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不同的实习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模式。针对认识实习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模式,一是邀请企业高级职称人员到校讲行业前沿知识、职业前景和必备课程;二是到企业直接观看生产线的生产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专业实习采用到通信行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实习,将目前的4G通信网的理论讲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4G相关设备上进行操作实习,将最新的技术教授给学生。

3以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为载体,探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目前学院承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及与本学科相关的“光电设计大赛”,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特别是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探索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的切入点和切入时期,将组织性的参与模式逐渐变为自发性参与的模式。

篇2

3.把握好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要点(1)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要当好“演员”,又要当好“导演”。作为“演员”能解说、分析好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提问、倾听、反馈工作;作为“导演”能把控好教学流程,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中,防止课堂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闲聊场所。(2)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前做好前期知识的储备学习,另一方面在课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善于观察与思考,适时给出自己的分析,多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交互,课后还要做好知识的提炼和归纳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3)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营造与教学相长的课堂情境。教学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达,使之更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并保障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网络讨论、交流的方式延伸案例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给出的方案将会更精细、全面;方案上传到网上表述更明确、清晰,有利于学生讨论、查验。

二、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加强其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案例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研究,制订计划,打好基础,稳步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为开展好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信工程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过专题研究和学习,掌握了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课堂场景构建方法、实施教学的具体流程、案例构建原则和方法,研究了案例教学在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适应性问题。在2011年、2013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在提炼教学内容和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开设出一些全案例教学的专业课,如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等;决定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SDH原理与技术等12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学案例。

2.积极培养适应案例教学的师资从以传授知识、呈现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过渡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也表现出不适应。为此,展开了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以兼职的形式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加其工程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观摩、专题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巧。

3.建立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不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采用试卷测试的方式来进行,需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方案提交、实践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再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对教师的前期准备情况、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判。

三、工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长沙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适用于工科教学,能发挥很好的效能。但也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案例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其教学形式智慧是不可传授的,而是需要学习者去“悟”。案例教学提供的是一种亲验型或准亲验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并获得知识。不要将其简单处理为理论课中的举例教学以及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案例的真实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篇3

1.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以华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加强院校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重视面向工业界的合作基地建设,并将工科类教师企业实践周期、内容及形式制度化,为工科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能力创造条件。通过论坛以及集中培训的方式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在校教师知识结构、授课技巧、设备调测等技能。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公司业务与教学的关系,为通信工程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见下图)。

2.创新工科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制度

实施校内外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整合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取研究性教学方式等方面,以提高教学素质。重点支持工科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包括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参加短期培训课程或企业内部培训计划。另外,组织工科教师参加国际培训,包括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育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暑期短训;选送工科教师到海外高水平大学访问交流,并把熟悉一门工科课程教学全过程作为访学交流的要求之一。

3.工作中的任务及目标

针对信息工程学院通信类课程企业培训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及目标。具体包括:深入学习无线网络设备开通、调测与维护工作,明确通信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形成通信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并在1年内能够独立承担与企业合作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学习并掌握TD-SCDMA、TD-LTE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掌握移动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设备的开通流程、调测方法及安装规范,完成设备现场安装调测案例,与企业合作编写完成无线网络设备调测、维护实训指导书,为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与教学改革提供支持;与企业专家合作,发表高质量论文;自挂职锻炼起,1年内成功申报科研项目一项。

二、解决的问题

篇4

1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与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由基础技能实验、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四类组成,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其中,基础技能实验主要包括综合实践平台,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金工实训、数据通信实训、电子线路综合实训、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等实践课程,这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所必需的过程,也是通信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实验课程主要是针对每门通信类课程都设置一定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要节点、重要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见习和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观摩、实训等过程,培养学生将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任务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设计、设计成果展示等形式来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掌握和实际应用。通过这四类实践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称为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新业态的要求。新工科的提出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应致力于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改变过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转变为面向未来技术和经济形态,培养引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人才。二是改变过去知识面狭窄、知识交叉融合性差、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转变为培养文理相融、理工并重,具备更宽广的学科视野、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比新工科的要求,传统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知识面不宽,学科交叉性弱,不能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工程学科与基础学科结合不紧密,不能相互促进。工程思维与思政人文精神交融碰撞很少,创新性教育少。(2)课程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3)少量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不能使学生针对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实训绝大多数效果不佳,学生基本都是参观、观摩、较少的动手实践。即使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也大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工作,应用较少或单一的知识,不能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了解、实践和掌握。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5)毕业设计从选题、过程控制、答辩等环节都不尽理想。如在选题方面,许多的选题不够合理,没有针对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很少。有的题目太大,学生无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只能给出泛泛的初步的方法;有的题目太小或太旧,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的应用,不能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些高校,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疏于控制,考核答辩流于形式。所有这些导致了毕业设计达不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2新工科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新工科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以洛阳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契机,以及郑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按照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思路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革,通过“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用、用中研、研中创”的教学、应用、科研、创新等过程,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展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学科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每一层次又分为教学目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主要开设金工实训、工程制图、通信网基础、主要仪器的使用等实践课程,采用基础化、规范化和宽广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学科技能,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工程制图,对一般的金工设备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用,而且对相关的主要电子仪器进行了解和使用,对电子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是对通信系统的认识和掌握,为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宽广的基础。在第二个层次中,对每一门专业课都开设一定量的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由验证性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组成,其中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主要部分知识群开展。采用可视化、信息化、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通过各种课程主要知识应用的实际训练,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每门课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更能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开设课程设计、通信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见习/实习等课程,采用个性化、开放化、理工结合化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和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计将通信类的课程通过组合分为电子电路类、无线通信类、信号与信息类、控制类等四大实践教学群,对每个实践群组织教师利用知识的综合需求、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课题等,通过讨论、分析,选择几个具有典型实用意义,又能锻炼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选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定题目进行课程设计。在综合实践平台中,主要根据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进行锻炼和训练。毕业设计从选题、过程控制和评价上严格控制,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第四个层次中,主要开设通信信息类竞赛、数学建模、互联网+、大唐杯、挑战杯等竞赛单元,通过工程化、协同化和探索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对有些科研问题进行质疑,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进行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组团对科研项目中的分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课题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等都由学生自主给出,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和引导,最终使得学生自行进行修改和优化,指导最终完成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观点和团队合作能力。

篇5

杭州免费的科技网址是什么,急!

推荐到OA图书馆下载,百度一下“OA图书馆”免费的科技网址是什么,急!问题描述:问题补充:最佳答案:推荐到OA图书馆下载,百度一下“OA图书馆”其他回答:相关内容:跪求,方便点的最好,就是打开就有很多论文范本的网址018的网址是什么啊?请问的网址是什么?免费的大型有没有一些免费的提供一些

有哪些是最全的,免费的,可以全文阅读的~另求人的能力与个性分析的论文或资料谢谢了

我来可以搞定很难的我能简单Q我的百度名字会在哪个号参考资料:些是最全的,免费的,可以全文阅读的~另求人的能力与个性分析的论文或资料谢谢了问题描述:问题补充:最佳答案:其他回答:我来可以搞定很难的我能简单Q我的百度名字会在哪个号参考资料:相关内容:求有关钓鱼台事件资料!政治!轻风的简历模板是免费下载的吗?请问一下有没有啊?要是免费的哦那里有电工技师可下载有没有一些免费的提供一些

你想要哪类的啊?学校有知网没?上面好多可以免费下载的。推荐OA图书馆,里面查到论文都可以免费下载。因为很多期刊为了提高被引率,都开始免费提供下载了。OA图书馆收集了这些资料,并制作了搜索引擎。你可以很方便的查到你想要的论文。都是学术性的论文,尽管没有知网多,但是是可以免费下载的。很好用。参考资料:OA图书馆偌大的

请问哪位高人能告诉我哪里有啊,我要完整的论文的。我找到了一些,结果都是要收费的。

篇6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图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语音、图片等精彩内容内容。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资料,它的下载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下载专业书籍或案例。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综观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选择性结论:网络论坛教学模式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和点评,没有QQ交流的频繁干扰,又适合论文和试题库建设进行答题操作。教学论坛还可以以BBS论坛形式,发帖、上传论文以延伸阅读,进行话题讨论或教学辅导。当然,微信和QQ的单聊空间便于教师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这在笔者实践中已经做过成功尝试。通过以上各类网络论坛和新媒体的分析,我们得出,BBS或其他课堂拓展式教学论坛是比较适当的人文课程网络教学延伸模式,也是现阶段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拓展需要的完备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体和网络空间论坛一起,弥补人文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文课堂教学的紧迫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向实用性、研究性、互动性发展,满足人文课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学科要求,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所应有的通识性、感染性、分享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作者:李亦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搜索“南开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南开大学文学院Copyright@2005-2007),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阅。

[2]参见百度百科“博客”,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阅。

篇7

主办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673

国内刊号:41-1196/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2000年,是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大学在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

篇8

该文以《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为例,探索高校工科思维型课堂。众所周知,“仪表”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在用。在仪表产生初期,人类需在它跟前观测或者控制,但有时仪表不容易接近(如在飞机内部)或现场比较危险。基于此,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顺理成章引入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强调使用“在现场的控制总线”即“现场总线”来实现仪表器件的监控,而把人从现场解放出来,如此完成学生的“社会建构”。最后通过“应用迁移”,将总线应用到各行各业,于是形成用在楼宇自控系统(电梯)上的LONWORKS总线,用在道路交通(汽车)上的CAN总线和用在低压开关设备上的DEVICENET总线等。

1 思维型课堂理论

林崇德等人研究了思维型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1],并指出它包括引发认知冲突,完成社会建构和应用迁移等部分,如图1。该文结合现场总线课程,介绍思维型课堂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认知冲突

工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新的理论技术向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习得新知的内部矛盾,这里称之为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可以是一个新的原理,一个新的结构甚至是原有知识在新场景下的一种变形。皮亚杰认为顺应或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通过顺应或调节,在解决矛盾中求发展,达到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1.2 社会建构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从工科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必须恰当地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典型结构或应用,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演示或实验来加强学生对新事物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认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最基本的社会文化环境,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现场总线技术的教学当中,着力通过课堂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通过制作Flas和采用“蓝箱”录制教学视频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另一方面设计基于PROFIBUS总线的火灾报警装置,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在传感器端用吹风机吹(温感)或点烟熏(烟感)使控制端报警,让学生从感官上构建起对现场总线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的认识。

1.3 应用迁移

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但真实生产环境可能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应用迁移的能力,具备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胆量气魄,能自信、灵活地将所学方法应用渗透到相关工业生产中。笔者在现场总线的教学中,从头到尾详细介绍一种总线(PROFIBUS总线),当学生对PROFIBUS总线节点设计,系统搭建,编程过程非常清楚后,再要求他们用类比思维、迁移思维、发散思维进行应用迁移,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CAN总线、DEVICE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如果再加强同辈教育,构建学习小组,应用迁移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加广泛和深刻。

2 构建思维型课堂:以《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为例

《现场总线技术》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对其教学改革有很多研究。黑龙江大学的于浩洋等人提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总线涉及种类较多,为避免面面俱到,走马观花,选取PROFIBUS总线进行专门介绍 。为了更有效率地学习,该论文以目前广泛应用的PROFIBUS现场总线为例,由西门子工业控制网络作为切入点,探讨思维型课堂在《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介绍现场总线通信的基础知识,通过西门子工业控制系统使学生掌握PROFIBUS通信系统和上位监控系统的建构方法,并通过类比,使学生明确其他诸如CAN总线、DEVICE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系统的建构思路。思维型课堂的实现主要有三大步骤。

3.1 认知冲突:学习现场总线概念

在学生的固有思维中,仪表的监控需要人在它跟前观测或控制,但事实上仪表常不容易接近(如在飞机内部)或现场比较危险,怎么办?这就是与学生固有观点相悖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顺理成章引入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告知学生将总线留在现场,人在远端“观测室”进行监控。

3.2 社会建构:搭建PROFIBUS现场总线系统

这是思维型课堂的核心。首先教师讲解PROFIBUS通信原理和总线体系结构。将学生进行分组,带领他们动手搭建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环境的PROFIBUS通信系统并调试完成,初步完成学生对新技能的社会建构。

其次,结合已调试好的PROFIBUS通信系统,在构建好的现场总线系统基础上添加上位机,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至此,充分完成学生的社会建构。

3.3 应用迁移:拓展到其他类型总线

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迁移,将已有的PROFIBUS现场总线的搭建方法应用到CAN总线、DEVICE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系统的建构和应用中,并在实践中总结它们的特点和优劣。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完成了《现场总线技术》思维性课堂设计,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在现场总线系统搭建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进一步巩固学生习得的技能。

4 结语

篇9

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武昌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是武昌工学院的重要工科专业之一。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需求,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 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该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专业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实践环节多,对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要求该专业的教师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

学科带头人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然而,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样,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能力和素质还不足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由于各种原因,从一本、二本公办高校聘任学科带头人也有相当难度。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1.2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梯队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都是30多岁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占比太小。从学历结构来看,几乎清一色的硕士学历,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从职称结构来看,虽然这几年部分年轻教师陆续评上副教授职称,但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仍是讲师职称,专任教师中教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够合理,因此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1.3 青年教师整体欠缺实践经验,既精通该专业理论又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太少

同其它三本院校一样,该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刚硕士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行业经历及背景,对新的技术和设备不熟悉,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难以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4 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该校教师属于聘用性质,由于没有事业编制以及待遇不高等问题,教师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主人翁的意识不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往往会跳槽到具有固定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例如,该院近几年在职读博的几名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跳槽到公办学校。这种现象对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持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都有较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该校的实际情况,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为实现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该校的具体情况,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打造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为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结构,形成梯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逐步淘汰那些专业水平一般,不思进取的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互相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企业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工艺,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保证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摒弃那种教师单打独斗、互不来往交流的观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构建若干教学团队,让每一名教师都选择并且融入相应的教学团队,让教师与团队同进步、共成长。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始终追踪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保持同企业的不间断联系,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保持团队建设的朝气,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更新。

3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更好地完成这一项目,近几年来,该校与烽火集团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积极从一本、二本高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校与上述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结合通信行业企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探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经过多次调研、交流、探讨,校企合作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该校专任教师对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另外,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2)校企合作,将通信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几门综合实践性课程《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由企业工程师与我校专职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共同完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与工程实际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教材。

(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特别增加了16学时由企业专家讲授的专家专题讲座环节。在学校聘请的42位特聘教授中,就有通信工程专业聘请的五位大中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

(4)结合应用型转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政策支持下,通信工程相关专业先后有6名年轻教师,通过该校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项目合作等方式,跟踪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目前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结合实习、实训,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在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经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结合实习实训的开展,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纳入实习过程中完成。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生产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拟定课题,供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同时企业根据学生选定具体课题委派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企业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两年来,共有16人次的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学校也委派相关专业专职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已基本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都能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为其他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国内移动通信设备、接入网设备、交换设备和终端等通信及信息系统产品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大型企业的各类MIS渐趋完善,初步实现MIS广泛应用和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营销模式,促使社会产生了对信息与通信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既是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学术界针对项目化教学做了不少研究,美国德莱福斯提出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迁移理论,德国ITB对该理论开展了深入研究,潘伽罗斯(德国汉堡理工大学教授)提出了基于人员、工具、产品、行动的工作过程框架,教学改革应有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以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为支撑,以该专业培养要求的实现矩阵为抓手实施改革。基于上述理论并将其应用到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笔者希望通过专业核心课程链的建设,使学生成长为卓越工程师的过程遵循“沿着合理学习路径循序渐进地提高”的工程能力发展过程。

一、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核心课程链的五门课程“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现代交换网与信令》是首批双语示范课程,这五门课程还先后得到相应建设经费支持,先后建成符合实训要求的专业实验中心,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

1.课程体系设计尚未完善。现行课程体系已经历了数次修订,但和培养一名真实的通信工程师所需课程体系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认真学习上述5门课程后有能力考取公信度较高的工程师证书、国家工信部布线工程师证书、国际认证等,但是比起企业所需工程师在很多方面贴合度还不高。

2.教师教学理念有待加强。现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传统高等本科教育的习惯,推崇讲授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能力或不具备能力培养的手段。部分教师有种错觉,学生只要通过背诵或者复述这些知识,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相应工程能力,因而不重视课程讲授路径;而实际上课程讲授路径比起传统教学目的即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合理讲授路径所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效并具备相应工程能力的知识。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信工程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实施方法涵盖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大纲编写、项目化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及项目化之具体教学实施。做到授课与实操同步,探索式实践与自主学习互相结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工程能力培养常抓不懈,所有教学环节应以项目化教学作为指导原则下运行,提升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工程能力。

1.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这五门课程为主轴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方法包括:课程体系的创造性整合应以工程岗位的任务为核心,教学标准应形成规范的设计程式,以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岗位3~5年规划为目标,以项目目标为基础,开发工程能力标准;以工程能力为导向,开发出5门项目驱动的实训手册;以某一具体设计或施工目标为载体,设计好5门主干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大纲;以技术发展为指针,建设反映新产品、新应用的项目化教材。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工程能力,通过这5门核心课程形成有机链接,并以此为抓手建设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型项目化课程,并引领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

2.展开实训项目设计,形成项目化教材。通过实践摸索有效地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通信工程工程师典型岗位完整工作过程分析;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授路径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从通信网络系统的工程流程逻辑和通信网络系统的产品建构逻辑两个维度根据课程讲授路径形成项目化教材。

3.以调研结果确定工程师岗位。大力推行基于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调研工作,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就业单位,如通信运营商、机关国企单位、弱电集成公司等,按照销售、售前、售后工程师、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客户服务工程师等岗位群分别开展调研,并以胜任工程师岗位为目标确定培养方向。

4.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依据工程师职业认证和技术发展开发配套实验指导书。依据工程师面对的具体工作,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以承载工程能力的产品为依托(比如说课程中的C&C08程控交换机和数据通信系统、4G设计方案),依据已规划好的课程之体系标准,展开项目活动设计,把知识与工程技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相融合。近几届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已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日趋贴合工程师岗位实践。

三、现阶段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效

目前已形成全套教学文件(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计划等),带动了全体教师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通信工程卓越工程项目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制定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计划及实践教学体系。在入校的前6学期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模电、数电、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各方向课程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第7学期起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培养。

2.构建了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通信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合作企业包括但不限于深圳华为通信等公司)。前5个学期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实施阶段,第2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步骤,第4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步骤,第5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三步骤,第6、7学期为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开设步骤,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四步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该步骤在联合培养的定点企业实施。

3.充分发挥省级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利用“湖南省电工电子示范实验中心”,尝试进行通信小产品研发和试制,对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施企业化管理和模拟项目运作,按PMP要求进行项目申请立项、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模块测试、单元测试、系统测试、联机测试、试运行等流程,使学生所学所思提早与企业化管理方式无缝对接,杜绝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提倡创新型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增设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及早让学生接触到大型项目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企业中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团队协调。

4.构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这是对该教学改革科学评价的前提,这个评价体系的参与者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行业协会。过去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唱独角戏而其他三方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造成评价结果自说自话、无人关注且真实性不高,四方参与的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四、小结

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亲历亲为方觉深,让学生通过一种具体的产品技术平台如华为公司全系列产品线及工程实施规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逐步提升工程实施能力。还可采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与教师自编讲义双管齐下的方法,以适应通信行业全球一体化及参加国外认证考试的需要。实例证明,双语教学对于师生的科研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显著,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也积极阅读外文专业资料,申报创新、挑战杯项目并成功立项。

五、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1.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通信工程专业属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巨大,湖南省内高校目前还没有通信工程博士点,故师资引进方面一直发展较慢。

2.应用型工科师资培养不易,成果难以量化。现有职称评聘体系主要考核指标为EI、CSCD科研论文,教师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上倾注的心血在职称评聘上没有顺畅的回报途径;钻研工程师教育、工科项目化教学的心得,在薪酬待遇上、职称评聘上,只能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收入上,而这是难以量化评分的,毕业生教师收入倒挂,优秀毕业生学会技术后工作1~2年后收入数倍超过教会他们技术的老师。

3.需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有些校外实习基地担心学生影响生产和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因此有必要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必要的生产实习。

参考文献:

[1]郭建新,罗辑,李燕,彭东.创新型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探索.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5).

篇11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学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作为学校工科类主要专业之一的通信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有创新精神、工程能力强、基本素质好、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之路,对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显得至关重要,其目的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凸现民办高校工科专业特色,谋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完善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是教学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1]。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轻专业技能培养、重验证性实验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构建实践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一套适应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2-3]。

二、实践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统筹规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及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则是实践教学理念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队伍,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4-5]。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构成学生能力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对形成学生能力要素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组成面向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大专业课程模块。

1.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由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数字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等组成。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以信号与线性系统和通信原理为核心,通过加强通信网络基础等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字信号处理的学习能力;并以训练通信信号、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技能。

2. 专业课程模块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等。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将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通过加强通信技术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技能。

3.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则由电子线路EDA、MATLAB、自动控制原理、数字图像处理、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通信新技术系列讲座等组成。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通过一批反映通信技术发展前沿的课程和系列讲座,让学生逐步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大课程模块的建立强化了课程之间的理论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思路

教学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性、创新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环节的设计要体现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定位在注重基础、加强应用、追踪前沿、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上。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计划中构建完整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实验教学与其它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实施与管理,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篇12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工科教育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大学的工科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人才质量却因为工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首要弊病。

在大学生就业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师资、资金不足等原因制约,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就业能力差更为突出。本校各工科系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发现,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甚至最后没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地方高校如何积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努力开拓实训之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认为,应明确工科培养目标,强化实训模式,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企业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需要“实训”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

大学扩招前,许多地方性教学型高校也承担了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任务,而随着扩招,这些地方性教学型高校则承担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然而,一些高校不能准确定位自身职能,盲目攀比,一味求“高、大、全”,把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定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精英。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脱节,成为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开放,因而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人才提出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从教育培养目标上看,高校工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做中学”的学习顺序,而不是传统的“学中做”的认识顺序。

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工科的专业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评价考核等都是在学校内部完成,已经不能适应“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

养目标的要求。即使与企业有所接触,也仅仅局限于实习考核回馈,企业和学校互相沟通得少,没有很好的实现教学相长。学校要想及时了解市场所需,合理的安排教学,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合作方式。“企业实训”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项目工作机会有机结合,是遵循工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教学方式,反映了工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需要企业实训模式

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建设在高校内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要功能的实践性训练场所;校外实训主要是依托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建设,主要承担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岗位见习的任务。

地方高校受经费、师资等许多问题的困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工艺相比,有一定的距离,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企业需求或与企业需求脱节;专业课师资虽尽量朝“双师型”努力,但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还有距离;硬件设施虽然有很大改善,但还比较紧张和落后,大量的实训需要放在校外进行。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的经济单位,实训如不能带来利润是难以纳入生产经营体系之中的。因此“产学研结合”实训模式中,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学校“一头热”,突破与企业合作的瓶颈是校外实训的关键。

应运而生的“实训企业”,这种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但并不是生产性企业,一方面他们招收学生进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另一方面,他们与大量的企业有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人才。我们文中讲的“企业实训”,指的就是这类“实训企业”的实训。地方高校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企业实训”,利用实训企业的设备、师资和企业资源,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劳动方向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促进地方高校教学结构的调整,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使其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

二、“企业实训”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一)宏观政策层面

教育部在2010年6月23日宣布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的设计方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计划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对高等院校工科教育来说,是教学结构、教育运作程序上的改革转型机遇。

(二)理论研究层面

今年来,不少人也关注到大学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工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工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有所改变,并有不少进行了理论探讨。如王彬的《基于实训的高校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关于本科理工科学生的实训的论文,它从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通信专业可以从哪些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1]。另外还有诸如董明华《浅论实训就业一体化》和柴全喜等的《改革实训就业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等许多从职高的角度论述了实训模式[2]。对适合我国地方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工科教育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三)现实操作层面

“企业实训”模式有一定的经验可借鉴。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是工科教育很关注的问题。

加拿大实行的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他们要求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为专业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在德国,工科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实践环节学分才能毕业;在俄罗斯,工科大学生有一年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

美国的工科教育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学和工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与创业,并与产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早在1865年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成立伊始,第一任院长就提出MIT应成为“科学与实践并重的学校”,并付诸实施,开创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河。如今MIT开展的“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和“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就吸引了近80%的工科学生参与其中。

在英国,工科院校对学生实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并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teaching company),由其出面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科技协作项目,教学公司选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项目经理,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大学生在实践中由于想法和意见受到重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

目前,我国的地方高校也开始开展企业实训,2006年4月启动的“IT实训推广工程”就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安博教育集团设立的一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旨在推动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工程。开展6年来,在企业实训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国内、外实践从理念、机制、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估体系等方面给“企业实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企业实训”模式的探索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专业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必须要改革传统教育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模式,地方高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由“3.5+0.5”模式转为“3+1”模式,即由3.5年校内学习加0.5年的实习改成3年校内学习加一年的校外实训。造就“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4]。

(二)企业实训合作方案

1. 实训教学内容及目标

实训内容根据大学专业课程需求和实际情况,由实训任课老师制定实践任务书,通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对学生提出要求,采用直接实地实战训练和课后自由练习等形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接、连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培养学生如下能力:第一,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的培养;第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5]。

2. 实训收费模式

工科实训需要大量设备及拥有新技术能力的师资,实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以实训养实训”,而且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地方高校大多条件不宽裕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因而可以采取 “先交费”与“先学习、实习后分期还款”2种方式,后者比前者经费稍高,但却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然而这给实训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需要依赖学生的诚信,更需要学校给予一定制度保证。

3. 实训管理方法

实训期间采取双重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企业双重管理。日常管理以实训公司为主;成绩评定双方管理,其中成绩的60%由实训公司给出,40%由系部给出;毕业论文由双方共同管理,实训公司负责指导选题、项目开展,学校负责格式、答辩。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确保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师指导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在评定成绩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考核占40%;作品演示、答辩情况、及申请专利的成果占60%。

基于企业实训的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使学生既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学习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提高了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当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本文在此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王彬.基于实训的高校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156.

[2] 柴全喜,刘虎成,郭伟海.改革实训就业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6):30-31.

篇13

相对于本科教育是使学生在相关领域内初步建立起基本知识体系和具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掌握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任务,因此,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数学为基础,数学课程对于工科研究生打牢学科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学科专业的需要,又要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目前各院校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大都在一年级进行,一般两学期都安排有数学课程,但有的培养单位的数学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教育在时间上投入明显不够,存在着数学公共课程设置较多、课程体系较复杂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各学科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在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按通识课程、应用数学基础课程、近代数学课程等模块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公共课程设置较多,课程体系较复杂,有的课程开设的层次偏低,不利于研究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思维方法,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有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不是为提高专业研究能力拓展数学基础选课,而是选择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知识结构构建不完整,学习中没有感受到数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教学资源较紧张,数学课程多数是采取大班授课,多数课堂仍沿用本科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及功能大多仍只停留于教材知识传授[3],讲授内容过细,重演绎推导、轻科研和创新中最珍贵的数学理性思维训练,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明显不足,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4.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度较大,或与本科课程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没有很好地整合,教材或讲授内容过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5.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开展研究工作的数学基础薄弱。另外,虽然课程学习时间是一年,但学生两学期选课门数或学分数量差别较大,不太均衡,并且有些专业第二学期没有设置数学课程。

二、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个阶段。后阶段主要以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等体现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性表现为既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知识素养,又能以学科背景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而课程学习阶段是学生打好研究基础,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段,数学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教育不仅为后继课程提供工具,并为研究打下数学基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工科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数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尤其是抽象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反映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做出科学预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设计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的一个创新过程。今天的技术科学如信息、航天、材料、环境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其中信息科学与数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信息安全、网络搜索、图像处理等。因此在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开设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工科研究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5]。

三、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所开展的科学研究,需要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教学要有区别,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数学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优化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加强与培养单位的沟通协调,在数学课程的设置上兼顾研究生来自不同学校的背景,不同的数学基础。对于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要兼顾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我校相关学科,如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研究基础,设置的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有“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图论及其应用”、“数值计算理论与技术”或“数值分析”、“应用泛函分析”等学位课,多数课程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都可选修,根据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工科研究生至少应选修一门课程。我们通过梳理和分类组合所设置的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研究生创新教育对数学素养的要求优化了数学课程结构,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较复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模式,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抓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是根本,使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6]。数学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例子、数学分支的产生和发展,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教学,要把讲授重点放在实际问题背景与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联系上,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悟到数学理论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不论是定义、定理、公式等基本理论,还是运算、求解方法技巧等基本计算,可以讲授式和启发式为主,并以问题为驱动,体现研究式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多讲、细讲、讲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结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用切身体会启迪学生思维,再现数学理论的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是多数专业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矩阵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工具。我们在教学中突出矩阵相关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矩阵QR分解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矩阵规范型在系统解耦分析中的应用、矩阵微分在最优化理论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授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问题时,通过与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矩阵分析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激发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论及其求解思想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图论及其应用作为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很多工科高校中得到了重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图论的一些知识,面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我们按照的模式开展教学。“求同”是指要摸清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共同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应有一个基本的公共要求;“存异”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力争在教学中保留同学们对图论这门课程知识需求的不同。实施这样的教学,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透彻讲解基本概念,增加课程的科普性和应用性,又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课程知识点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例如讲到最优二叉树时,我们引出通信的编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善。结合教学实践编写出版的研究生教材《图论及其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算法思想,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图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数值计算理论与技术课程注重对学生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独立设计算法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现代数值分析理论基础的教学,体现学科的前沿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按照教材传授知识,教学中要结合工程中实际问题背景介绍数值分析的算法思想,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重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计求解算法。改变教学中偏重于数值分析理论推导,忽视算法程序设计和上机实现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检查,将应用背景问题与数值计算问题相结合教学,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来突出对算法稳定性、收敛性和计算效率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算法的优缺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与课程评价结合,改进考核方式,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实行平时开放练习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考核方式。平时开放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延拓,需要学生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和文献才能完成;另一部分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上机实现。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数学应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数学课程教学中要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的一些专业在本科阶段已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多数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但是实际上工科研究生中受过数学建模教育的学生并不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不足。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问题的一座桥梁,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是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提出增开数学建模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而且要创造条件进行“课赛结合”,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通过指导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二项,二、三等奖十余项,获得市级研究生创新训练项目十余项,不断提高了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