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称评审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称评审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二、总体要求

业务工作报告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人任现职以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工作成绩及履行职责情况等。

业务工作报告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个人自然情况、简历及专业工作经历;二是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三是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工作业绩成果及所取得的效益、奖励情况;四是、论著、研究报告等学术水平情况;五是继续教育情况。

三、业务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个人简历应按工作岗位、职务的变动分别、分段填写。专业工作经历主要指任现职以来所从事的代表个人能力与水平的专业工作,同时应注明个人所起作用(主持、参加、独立承担等)。

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主要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包括个人任现职以来所获的荣誉。

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工作业绩成果及所取得的效益奖励情况,是业务工作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要详实。要求提供反映出水平、能力的主要专业工作总结,特别是要把所取得的成果、效益及在促进集团公司发展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报告中体现出来。即:主持哪些课题,课题进展情况,有哪些创新,取得哪些突破,通过哪类鉴定,获得什么奖励,专家对此评价等。

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工作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本专业理论知识、学术水平,应在业务工作报告中反映出来。报告中除了概括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工作经验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水平、价值外,还要注明的刊物名称及时间,以及个人承担情况(独立、合著等)。

继续教育主要指任现职以来参加的本专业业务学习与培训,也包括学历教育。报告中要写明反映继续教育学习的课程、(政工专业继续教育内容,根据政工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实际和需要确定,每年上半年为和省委要求的当年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下半年为政工干部专业知识学习)。形式、时间等,(根据文件规定,中高级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初级人员不少于40学时),特别要总结出学习后的收获和提高以及对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四、其它要求

1、业务工作报告是个人任现职以来本职业务工作的高度概括,不要把任现职前的工作再总结进来,也不能写成流水账。

2、业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水平、能力、效益、成果应客观、真实,要与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相符,属集体创造的成果应注明个人部分的作用。

3、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业绩成果等方面的总结,要对应所申报级别的资格条件要求去写。

篇2

第一,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比其他人群显得更为重要。而小学高级教师走上岗位已经多年,他们在学生时代中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原来学的知识很快会过时而不适用,必须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高级教师,要有计划地、认真地选读一些教育科学与教学技术方面的理论著作,使自己在加深加厚理论底蕴的过程中逐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拓的视野和较高的起点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这不仅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要确立由“匠”到“家”的职业理想。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就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往往会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和创新,在“高原”上迷途忘返。这要求我们不能甘愿做“匠”,而要追求做“家”――做一个教育教学中独立思考,对理想执著攀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小学高级教师,应该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的观念,在职业生涯中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追求向科研型转变、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和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自主实践是关键

教师要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在行动中积累逐步完成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成为一名“学有进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师。

1.在研训中收益。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师范院校中的教师技能培养不可能受用终生,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还必须接受各种培训。教师要发挥协作互助精神,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共同钻研教材;积极参与“听、说、上、评”系列研训活动,在研训活动中学习同行成功的教育实践,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先进观念,学习同行思考、实践现代教育观念的思想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向同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是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条捷径。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往往是别人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学习、借鉴他人实践经验,或许会使我们在黑暗中的摸索变得豁然开朗。

2.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或别人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留心积累,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帮助我们突破“高原现象”的良方。一方面,要反思成功处,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恰当的教学设计、敏锐的教学机智、成功的教学个例进行梳理,写成教后记、案例分析等,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扬长。另一方面,要反思失败处,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因而影响教学的动态因素很多,教师很难把握每一个细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我们要客观地面对失败,及时记录、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补短。反思记录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要与他人共同探讨,在探讨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3.在科研中收获。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把教育理论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学实践之中,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得以充分的交融。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和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在科研过程中,要把低层的经验升华为高层的理论,就一定要勤于动笔,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炼出来,写教研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评析、教学反思录、经验总结、论文等都是实现这种升华的好形式。这些写作看似事小,如果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获得不小的收获。

4.在博客中交流。“博客”这个网络新兴宠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文章,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网络阅读,从而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日常教学的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并坚持通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课题成果等形式,将教学中的得与失写下来,在博客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潜力,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而这个积淀的过程,也正是专业发展的过程。

机制激励是保障

1.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急需改革。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系列中仅设有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小学高级教师为中级职务,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为初级职务,另外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评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一般称之为小中高)取得高级职称。但这种高级职务在小学设置比例少得可怜,如目前我省的小中高的设置比例仅为1.5%,远远落后于中学中高级职务的设置比例,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并且评定须由省级层面操作。这种现象对小学教师而言很不公平,也很不利于小学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试想一个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任教,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的话,6年便可评上小学高级,可能因为再向上评高级职称条件的苛刻而望而却步。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难免会处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态,在“高原”上迷失努力的方向。因此改革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刻不容缓,去年上海市把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调整为10%~15%就是一个很好的改革例子。

篇3

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福建省地震局建局后承建的最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也是《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规划建立的防灾减灾十大防御体系之一――防震减灾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和我国地震系统第一个开工建设和完成的省级“十五”重点项目。在此之前,国内地震系统基建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尚是空白,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均侧重于科研项目管理,相应理论非常缺乏。这是因为:①地震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理论探索少;②本世纪初始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伴生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尝试,其理论探索更少。本文以福建省“十五”项目申请立项和管理实践为基础,尝试对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管理的理论作出分析和探讨。

该项目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国家和福建省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主要目标区,以切实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的防震减灾措施,强化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为主要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9189万元,建设工期为2001―2005年。在建设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多的建设,2005年11月顺利完成项目总验收。回顾几年来项目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建设管理中的得失,项目建设经验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抓住机遇、严格管理、探索提高,促进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这既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思路,也是项目建设成功的经验总结,这对“十一五”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管理也将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 项目立项及建设成功的启示

1.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的工作思路、目标、方法和策略是前提

在申报重点项目和争取立项的过程中,我们采取“边修渠边放水”的工作思路,突出“抓早、抓细、抓实”。一方面组织本系统的专家并依托福建省工程咨询总公司在项目技术途径上把关,对项目进行深化、细化,并反复进行调研和讨论,一方面安排专人负责与省里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 ,尽力落实资金拼盘方案,确保项目立项成功并尽快启动。在协调拼盘资金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先从省里入手,落实重点项目省级建设资金(省里是大头),再通过省政府协调九个市政府。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我们积极抓紧与省计委、省财政厅协商省级建设资金的分担比例,同时根据各地震情、经济实力以及该项目在各地的工程量,对地市需承担的建设经费进行合理分解,指导并帮助各地市地震局将其列入当地“十五”计划中,使之与全省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相配套,保证配套建设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渠修好了,放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省里的问题解决了,各地市的问题也相对好办了。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管理是推动项目进展的关键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制度,项目管理有章可循

在争取项目立项的整个过程中,我局领导都亲自部署、亲自抓,亲自协调有关经费解决方案。为加强管理,局里专门成立了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项目法人)担任组长,负责重点项目实施的统一领导和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重点项目办公室、技术协调部、人才培训部、审计监察部等4个协调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相关事宜。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逐级分解的原则组织实施。在局长统一领导下,各专题分别由四位副局长负责并认真挑选各学科技术骨干担任技术负责人,协助副局长抓好专题实施工作。同时,我局还印发了《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并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套出台了《福建省地震局重点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对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置、各部门职责分工、专题(子专题)负责人职责、项目的计划管理、经费管理、基建和技术装备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以及奖惩条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起一整套管理体制和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同时不定期印发重点项目工作简报,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精神,通报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方面工作经验,以便于各部门掌握情况,促进有关工作的协调配合。

(2)加强计划和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在工程计划和资金管理中,我们采取由规划-年度计划-具体列支明细项目层层把关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各专题的建设任务、概算及省计委批复的投资额度,先由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各专题的总经费控制数,每一实施年度,由重点办根据各专题的年度工作任务和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安排年度经费指标,各专题根据年度经费指标合理安排经费的使用,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由于工程项目涉及面广,许多建设内容需委托外单位承担,这就给资金的管理带来较大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并规范了合同的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合作项目,拟订了不同的合同(协议)样本,各专题按照统一格式与合作单位签订合同(协议),由重点办统一编号、管理,各专题依据重点办开具的拨款通知书和合同(协议)复印件到财务办理拨(转)款手续,杜绝了资金的违规操作。同时,审计部门对专题经费使用,实行跟踪审计,保证资金安全使用。

(3)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证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新系统的正常运转,我局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工作。每年初安排项目经费时,都下达人才培训部(局人事教育处)一定的培训经费用于人才培养,从2001年至今,我局共引进人才4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管理人员7人,并派多人次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对一些我局暂时无法独立完成需委托外单位完成的项目(如:软件的研制、系统集成等),在签订合作协议时,都明确要求对方负责培训我方人员,并有我局技术人员参与全过程。这样,既锻炼了人又培养了人才。

(4)注重项目的前期论证和成果验收,严把项目质量关

在项目前期论证中,我们聘请了省内外专家(包括多名院士),对各专题的初步设计进行几轮审查,反复修改,最后报送省计委批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对每个重要环节的验收与把关,重点办介入每个重要环节的验收,所有验收资料、专家评审意见均由重点办存档、备查;实施过程中遇到具体建设内容、技术途径需变更的,都由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5)加强与市县地震局(办)的沟通联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由于该项目建设地点也涉及全省十几个县市,资金拼盘方案中,除了省级财政投入、中央投入外还有市、县的财政投入。为此,我们加强了与市县地震局(办)的沟通联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适当安排项目建设管理补助,使市县项目配套经费按期及时到位,划转统一调度管理;同时也使市县地震局(办)能广泛参加到项目的建设中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帮助和监督,保障其顺利实施。

3.立足本职,实事求是做好宣传,是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的有效途经

我省境内虽无破坏性地震发生,但台湾及其海峡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时常波及我省。每次有感地震发生后我局都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震情发展情况,为上级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附近发生7.6级地震,我省沿海各地普遍震感强烈,不少人惊逃户外,聚集街头,谣传不断,社会影响较大。地震发生后,我局及各地市地震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向公众通报震情、澄清谣传,消除了社会公众的恐惧心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震后省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我局工作汇报,研究我省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并为我局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也为我们争取“十五”重点项目的立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此外,我们还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让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同志了解我们的工作,增加我们工作的显示度,如邀请他们参加我局一年一度的防震减灾计划工作会议、地震趋势年度会商会,带他们参观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等。多一点了解就多一层理解,多了理解就能多给予支持。

由于该工程项目涉及面广、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大,福建省委、省政府还将该项目列为2001年和2002年为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4.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整个项目从立项到配套资金的落实、到资金真正到位,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协商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牵涉到经费问题时,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们知难而上,不怕多流汗、不怕多跑腿、多磨嘴皮,积极主动与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联系,探讨项目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遇到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精神感动了有关部门的同志,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一些问题上,他们主动替我们想办法、提建议,使我们在工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项目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项目的成功建设,使我局中型项目建设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同时初步形成了一定水准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和能力保障体系,项目管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这为我局进一步做好“十一五”重点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该项目在全国各省局的“十五”重点项目也是实施最早的,比中国地震局的“十五”项目甚至提前了三年,没有现成的样本和经验可循,这就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因此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人才匮乏、有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初步设计变更较大、资金实际支出与原有的投资概算相差较大、设备购置与原设计不符、未建立质量与技术保障体系、缺乏绩效考评机制等。

四 对“十一五”项目的一些建议

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及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财政拨款项目管理的模式不断在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日益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例如:出台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度及财政集中统一支付制度等,并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为适应改革要求,有关职能部门也提出了新形势下基本建设管理的新思路,即: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以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管理为重点,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益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调控管理体系。同时将很快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 即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编制制度,投资项目的概、预、决算审查和财务报表审核制度,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制度,总称为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与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对财政性投资资金使用的全范围、全过程监督管理,我省财政部门已建立起了“资金使用在线监控信息系统”。

为适应此项改革,对我局“十一五”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建议:

1.申报的具体项目建设内容应符合财政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资助的方向,突出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和公共服务作用,要跳出本系统本行业的框框,从全省角度考虑全局性的工作;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可行、可靠并且将来维护费用低的技术方案设计,特别应注重对仪器及设备的选型,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可靠性;

篇4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速进行。一些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公开招投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招投标法》的颁布和实施,招投标的市场在不断的完善和稳定发展,在市场体制、监督体系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仍有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招投标管理工作,对违法行为及时的发现和整治。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中发现的招投标相关问题和经验总结,提出了招投标工作中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注意事项,对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督和相关法律规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最终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帮助。

2 工程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公平的竞标。现行的市场自由竞争的体制下,投标单位以最求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竞标。正常的自由竞争体制是让各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市场进行公平自由的开拓,为的是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然而企业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少违规现象体现在市政工程的投标竞争中,如市政道路建设、市政管网建设等工程竞标上,虚假的竞标手段,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排挤其他投标人;投标人对项目现场情况不熟悉,得不到最准确的招标信息,不能及时的进行的投标费用测算等;这都使得工程招标建立在虚假的不公平竞争基础之上。其中,围标、串标手段是个别投标企业联盟常用的手段,为达到中标的目的,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进行投标和陪标,中标之后进行利益的分配。对围标、串标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2)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目前的开标有发改委、建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招标文件到开标的全过程监督和监控。开标时还有检察院的犯罪、廉政查询等,个别地区实行了企业诚信评分系统来对企业进行监管。随着这些监督机制的完善和监控,工程建设方面的经济腐败案件呈下降趋势,但是该领域的腐败现象和经济案件仍未能杜绝。在相对完善的市场体制、监督机制下,出现腐败经济案件的情况原因就是人的问题,这说明某些从业人员、执法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要时常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3)评标工作量大。由于各个项目内容不同,复杂程度也有差异,多数复杂项目也都属公开招标的范围,投标人多,工程量清单复杂等原因,导致评标人员的工作量太大,强度高,主观上也容易疲惫,容易导致评标过程中会有小的疏忽等,难以达到完全的公平公正,也不能选出最好的工程标。

3 工程招投标的对策

1)建立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体制,规范企业的竞争手段。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竞争,现实中也存在这样的例子。因此,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想方设法让各个企业公平竞争,首先要为投标竞标企业提供详细的信息资料(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地勘资料、施工设计图),招标文件的要尽可能让每个投标企业详细内容和要求,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传播技术进行及时的传递和更新,使投标企业能全面的了解招标信息;同时,也能够在阔大的信息平台上有自主选择适合该工程项目建设的企业。其次,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为政府招标和投标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规范化工作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应规范要求工作流程,加强政府的指导功能,在工作环境、规范流程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保证招投标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要加改变招标人一味追求费用的控制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也是很重要的,要将三者合理的统一起来。再次要加强对施工企业对招投标的正确认识,改变某些人传统的“中标靠低价,利润靠索赔”的观念,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合理的组织施工等来达到中标和得到适当利润。

2)做好工程项目的执法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监管水平和个人素养。在监管体制相对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要加强工作人员、监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治业务素质、判断能力和执法能力、水平,要严格依法执行,正确行使执法权力。对于违法行为能更准确的抓出来并进行处理。现代的信息科技手段发达,要善于运用影像科技,实现对招投标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3)从招标过程防止和控制围标现象。公开招投标过程中围标行为本身隐蔽性较高,容易规避监管,造成实际的招投标中难以查证认定。主要针对投标者之间的串通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①加大招标信息的宣传,增加投标单位。将招标信息在法律规定的正规网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有效时间,尽可能让更多企业参与投标,让围标成本增加。

②合理增加潜在投标人。招标文件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资质等级和企业业绩要求,不得提出高于实际工程需要的限制性条款,以此标准来增加潜在的投标人。

③缴纳一定数额的财务能力证明金。资格预审阶段,通过要求投标人缴纳等同于投标保证金数额的财务能力证明金,来变相增加围标的成本和难度。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其财务能力证明金自动转化为投标保证金,不通过的则按规定退还,对于被发现的违法行为人的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限于不退还保证金、限制其在某一时间段内不能参与投标活动。要由司法部门追求其扰乱招投标秩序的刑事责任。

④避免投标人相互见面,取消集中踏勘和答疑。对施工现场描述详尽,潜在投标人根据需要自行安排踏勘。对于答疑,通过无记名的电子邮件互动,避免了投标人之间的见面,减少围标机会。

⑤对疑似围标、串标按照废标处理。评价和对比标准按如下情况进行废标处理:价格构成全部或者部分雷同(人工、材料、机械使用、利润等费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基本雷同,通过电子评标来判断其相同部分的比例来确定你是否属于围标;投标文件中出现编制、审核、审定人具有相同项或是同一单位的人;有举报信息且与实际情况吻合;评标专家认定雷同等。对以上疑似围标情况,均按废标处理。

另外,中标公示期间要适当进行实地考察,主要考察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中标时期提供的主要业绩审查是否属实,项目成员有无在建工程等等。

3)杜绝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挂靠及违法转包、分包现象的发生。招标人不能随意抬高投标人资质等级要求。若因工程需要必须提高资质等级,应报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和备案。建议依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招投标过程中按工程所需的最低资质等级要求对投标人进行资格限定,有特殊需要的工程,应经建设主管部门同意。

给资质等级低但能够承包相应工程的投标人留有市场空间。各种资质等级的单位混合竞争时,可以根据金额来限定分级,此举来规范竞争,而非限制性竞争。

对中标单位人员的管理是规避转包和分包的一个重要手段,中标后,中标人不得随意更换其在投标时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五大员等。对以上人员进行必要的考勤,要求在现场的时间等来杜绝转包和分包。

4)对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完善。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让招投标工作有法可依,不允许投标单位钻法律漏洞。因此,要在诸多的案例和实际招投标工作中及时的找出并总结相关的条文漏洞,完善《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招投标工作在完善健全的法律环境下进行。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对于违规的企业和评审人员应依法严惩,保证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稳定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5)为评标工作创造便利条件。招标文件中虽有明确条款来规定评标方法和评分标准,且最终评分的确定,关系到最终的中标企业。但是评标工作存在评标时间有限、评审专家工作量大且对经济不甚了解的情况,对评标方法和依据进行完善和补充,帮助专家在评审时减少工作量。例如,推行计算机辅助评标,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项目上推广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辅助评价,提高评标效率,减少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遏制不规范不合理的报价行为的产生。

4 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对投标企业的实力提高也起到推动作用。诚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工程招投标工作中难免出现非正常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市场自由竞争环境,对围标串标的恶劣行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坚决予以打击和整治,同时提高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最终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1.新首都城市定位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迎来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地位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首都北京功能定位为走高端、高效、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燃料作为首都各企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2.仪器仪表与燃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仪器仪表行业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是创新的源泉;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燃料,在首都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城市清洁能源的推广,仪器仪表行业与燃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企业之间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工种与工种间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平衡。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核心,搭建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燃气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建设北京市一流的仪器仪表实训基地与燃气LNG/CNG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训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行业企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借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实操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1.融合发展需要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立足仪器仪表行业调整的需要,面向北京控股集团所属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培训装备、评价体系等科学融合,以发展为关注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凝练特色专业

以“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突出职业技能,满足顾客要求;推进质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为办学质量方针,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专业的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及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中的压缩机工三个职业工种建设为依托,找准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3.打造真实实训环境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搭建实训教学调度控制系统;建设分析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燃气LNG/CNG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在培训环境之中。

4.校企共享双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模式、专业建设内容,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5.绩效过程管理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做好项目跟踪、绩效评价,保证绩效目标有效完成。

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保障

1.项目组织机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54号)等文件精神,成立了由上级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意见和咨询服务。学校内部本着“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设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保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

2.项目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学校在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就制定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O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项目建设的管理原则是“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控、阶段评估、定期考核”。学校自身管理制度健全,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所有工作全部按照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运行,保障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五、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三个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以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提炼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经验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工作页)开发、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研修与培训,探索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1)企业调研。笔者学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76家企业,选取北京衡器厂有限公司、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普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培训方案评审会,形成培训专业调研报告。

(2)课程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企业调研、专家走访,制定培训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页,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员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体现专业学习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的特征,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3)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训方案。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文件要求,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层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工作流程,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方案,编制一体化培训课程标准,设计一体化培训项目教学工作页。

(4)教材开发建设。建立了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针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培训教材,共同完成培训课程的资源建设。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撰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5)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一体化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四个层级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外出培训、外聘专家讲座、教学研究、职称评审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6)效果评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学员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三共同、三对接”的原则,即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完成能力评价,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依托于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六、基地建设的项目产出情况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高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工作中,通过技师研修、岗位内部竞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培训形式,两年建设期共培训高技能人才6612人,完成了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目标。培训质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培训满意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

3.技能竞赛组织

在以“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3个、团体三等奖4个,学生个人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情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多元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辐射功能,服务于社会。

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技工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1.学校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在高端引领下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2.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对接、高端引领,为企业急需、短缺工种提供培训,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北京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笔者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转型、员工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培训,拓展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3.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使笔者学校对于企业的培训需求认识更为深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的编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6

1.有利于规范管理

高校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控制环节多、计价次数多、处理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难以适应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项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能及时发现、纠正建设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并向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持续地反馈审计意见或建议,促进建设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2.有利于提升绩效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

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的跟踪审计以及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延伸到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计,防止了因写入不合理条款而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过程,能及时对工程变更签证事项的合法合规性、材料设备价格的合理性、隐蔽工程验收情况等进行审计,为后期的审计结算确认签证,并将问题和矛盾提前解决,避免事后相互扯皮。

3.有利于预防腐败造成高校基建领域

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决策、管理、监督三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高校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建设过程,通过对物资采购、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对权力形成制约,促使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一开始就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有效预防舞弊案件的发生,使审计由“秋后算账”转变为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高校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结合我国部分高校跟踪审计工作的实践,可以将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分为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五个审计阶段。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在每个审计阶段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有助于审计人员选准介入时机,把握审计重点和难点。

1.投资立项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决策程序。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建设方案是否在多方案比较、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经有效批复。(2)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功能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投资规模是否适度。(3)审查投资估算。审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是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投资计划是否得当。

2.勘察设计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审查勘察设计等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程序及合同签订是否客观、公正、严密。(2)审查设计方案。审查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征集;设计方案的论证,是否贯彻了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的原则;是否组织有关权威专家对图纸进行会审。(3)审查概(预)算编制。审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否按程序进行评审,编制方法是否合适;概(预)算内容是否真实、全面,有无漏项或增项;编制原则和计价依据是否现行适用;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是否符合,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是否符合。

3.施工准备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招标文件。审查施工、监理、代建等单位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严密,其中的暂定价、指定价等的确定依据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法合规,评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2)审查合同。审查合同是否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文本;合同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内容是否一致,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理,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限制性条件;合同条款表达是否清楚。(3)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制说明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清楚,是否有漏项、重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依据、内容、取费标准和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合理。

4.施工实施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隐蔽工程。审查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如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程序和手续等;隐蔽工程验收是否由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人员共同到现场验收、签证,否则不予承认;隐蔽工程记录的内容是否详细,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信息反映是否全面。(2)审查主要材料及设备。审查材料招投标情况,建设管理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公开招标,对于不需招标的其定价方式是否与审计组共同确定;材料、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在材料、设备进场使用或安装前,是否根据合同约定对品牌、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进行确认。(3)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查所报进度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度及实物工程量相符;进度款计量计价方式及支付办法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存在重复申报、虚报的现象,工程预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扣回等。(4)审查工程变更和签证。审查工程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规范,要严格控制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变更、签证的手续是否完备;签证内容、签证材料价格是否真实;签证是否及时,事后补签不予承认;是否符合签证批准权限;签证计量计价方式是否与合同有关条款相符。(5)审查索赔费用。审查索赔证据是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确实存在,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索赔证据的提出及取得是否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率;索赔的工程量计算、套价、取费和工期是否合理。

5.竣工验收阶段关键控制点

(1)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竣工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实际施工是否与竣工结算资料相符;工程造价结算方式与合同条款是否相符;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是否一致,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竣工项目的单价计量、定额套用、相关规费和税金的计价标准是否准确、合理。(2)审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依据和编制条件是否符合规定,数据填报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批复的概(预)算投资是否相符;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来往帐隐瞒、转移、挪用结余资金的行为,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交付的资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核算是否准确;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是否超概算。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运行程序

根据上述审计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审计工作的常规程序,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程序可划分为三个步骤。

1.审计准备

(1)确定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依据学校年度审计计划、年度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及相关规定,综合单项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立项,并确定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并报学校批准。(2)成立审计组。根据学校批准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完成社会审计机构的选聘、委托和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成立由社会审计机构和高校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组。

2.审计实施

(1)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根据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实施。(2)下达审计通知书。向高校建设管理部门下达全过程跟踪审计立项通知书和实施细则,明确告知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具体送审要求以及相应的审计时效承诺等事项。(3)送交送审资料。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细则列为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建设管理部门应对送审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审计时效承诺,提前送交送审资料。(4)出具审计意见书。收到建设管理部门相关业务活动的送审资料后,审计组按照规定的审计时效承诺,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书。(5)反馈意见落实情况。送审业务活动审计完成后,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将相关业务资料以及审计意见的采纳与落实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报审计组备案。(6)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审计组听取被审计对象意见后,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7)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管理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结算送审资料,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8)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在财务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财务决算送审资料后,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3.审计终结

(1)出具造价审计意见书。高校审计部门出具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意见书,用于工程款项的尾款结算和审计费用的结算。(2)出具最终审计报告。高校审计部门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如实反映跟踪审计过程中已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尚未整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归档审计资料。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完成后,审计组对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审计成果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归档。

二、提升运行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基础为了使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项目,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校内跟踪审计规章制度

高校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围绕高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在校级层面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如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界定高校审计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主要内容及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管理工作流程,既为建设单位制订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建设管理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变更联系单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具体制度,与跟踪审计形成良好的制度衔接,使审计目标与建设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和谐进行。

2.建立和完善委托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

当前,高校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基本上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或聘请社会审计人员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委托社会审计的相关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审计部门要细化对社会审计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组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委托社会审计的合同签订、过程监督、报告核实、质量评价等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以确保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质量,如制定审计组岗位职责制度、重点审计环节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汇报制度、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跟踪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审计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二)夯实跟踪审计队伍

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关键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由高校审计部门完成,也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完成,但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造价审计、财务审计及法律、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加强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

高校要为在职内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内审人员要勤下工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咨询、协调沟通等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实战经验;要经常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审计机构之间开展横向审计业务交流,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的平台。

2.适当引进

具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

3.聘请社会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

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不仅可以减轻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为此,在开展社会审计机构的招标过程中,要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信誉、审计业绩和质量、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考核,选择更优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另外,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专业倾向性,在不同的审计领域其实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技能匹配原则,选择与跟踪审计内容匹配的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与审计任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审计人员,从而提升审计效果,保证审计质量。

(三)控制委托审计过程

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保障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委托审计已成为高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频繁互动,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者的定位,侵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一旦越位,全过程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就会不复存在。因此,要强化对委托跟踪审计过程的监督、检查与控制。

1.做好关键环节的直接控制把关做好建设项目的委托跟踪审计

除了受托社会审计机构按合同履行职责外,高校审计部门还必须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直接把关,如工程量清单审核、招标控制价编制、合同审核、隐蔽工程签证、工程量变更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工程进度款审签、竣工结算审计等关键环节。

2.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的复核

检查高校审计部门要组织审计组进行定期汇报,讨论、询问有关问题,促进审计的深化和补漏;对审计内容相同的项目,要组织审计组集中对账,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差异,促进平衡。另外,高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与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及社会审计机构的聘用、报酬挂钩。

3.明确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

高校审计部门要建立事前议事机制,使审计人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代替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避免口头答复的做法,对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通过议事机制来妥善处理。

4.提高委托跟踪审计的时间效率

高校建设项目有工期要求,每个环节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应先于或同步于项目建设的进度,才能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控制风险。跟踪审计要为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服务,而不是影响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