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职能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能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能管理论文

篇1

为了确保本国的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按照国际惯例、WTO有关协议和各国实践,建立科学的产业保护机制。包括严格的保护程序,客观的判断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执行组织。二是采取切实的产业保护措施。根据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条款,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关税制度,建立不违背WTO规则的非关税壁垒,实行特定商品的数量限制,提高货物出入境监管水平与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三是提升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运用市场力量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改善民族企业组织状况,提高产业整合度;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民族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政策行为提高民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安全系数。四是制定科学的引进外资的策略,合理引导外资的地区和产业流向,将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保护经济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帝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外援,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要增强民族经济的自主性,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影响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并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培育职能,包括三个方面:—是培育市场职能,即促进市场发育,加速市场体系形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培养人才职能,即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训,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职能,即努力培育和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三大培育职能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1.培育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都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人为垄断严重;市场主体缺乏或错位,即企业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国家缺乏真正的企业家;各生产要素市场欠缺或发展不成熟,导致市场机能长期处于无法运作的状态;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市场规则不完善等。这种较低水平的市场发育状况很难支持和保证本国经济的高效和快速发展,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赶超目标,就必须加速市场发育进程。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培育市场的职能,包括明确市场主体,划定市场边界,通过构建市场主体立法体系,保持对市场主体待遇的公平性,这是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秩序法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政策法规,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长期固定的市场支配力的形成和市场支配力的滥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纠正经济行为的外溢性、补充不完全市场、扩大竞争范围即在公共部门和政府管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维护竞争的公平性。

2.培育人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教育还是科技,都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善于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没有成千上万的掌握现代技术的熟练劳动力,没有一批善于宏观管理和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政府管理人才,就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往往依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因为传统产业(如初级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可实现静态比较利益。但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政府只有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现代支柱产业,才能形成稳定的增长基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学习职能。经济全球化扩大与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夜郎自大、自我封闭,而要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加强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学习又具有特殊的涵义,这就是向先进的国家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经商本领、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这是—个向先进国家全方位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国民(个人)自发的学习,一是有组织的学习。发展中国家的后进性和实现赶超目标的任务决定了它们不能单纯采取个人自发学习的方式,而要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方式,即要求政府履行特殊的组织人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职能。与个人自发的学习相比,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推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活动,目标明确,阻力小,影响大,能够减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时间和成本,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政府的学习职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派员。即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及工人到国外参观访问、留学、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使他们较快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力量,并通过这些人回国后发挥扩散效应,加速学习进程。

2.技术引进。即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等,把外国的先进技术移植到国内,使更多国民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3.制度借鉴。即政府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整体功能,将先进国家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和管理制度吸收进来,为我所用,从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信息传播。即通过各种知识和信息传播手段(包括书籍、广播、影视、通讯、学术交流等),介绍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生产手段、信息网络、文化观念等,使众多的人了解国外的技术、体制和文化,了解本国与他国的差距,从而引起观念的更新,增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5.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即政府在采取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的同时,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自费出国深造和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

(四)创新职能。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发展就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谁因循守旧,谁就落后,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强大,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伍。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创新才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发达国家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创新。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创新的最大保护者,甚至是创新的诱导者和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不重视创新的作用,过分强调仿效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发展道路,把着眼点放在营造发达国家当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上,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好学生”,只能沿着他人的足迹缓慢前进,不可能实现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赶超发达国家,同样离不开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即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上把握有利的发展机会,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战略上的创新。即在吸收先进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具有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是技术上的创新。即在技术选择上跳过发达国家经历的某些环节,直接选择最新技术,并转化为适用技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保护、诱导、推动创新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政府才能有效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高科学研究的针对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科技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政府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行为包括:成立管理创新的专门机构,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围绕这一规划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改变教育模式,推进知识创新与传播;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鼓励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国际间的创新合作,等等。

当然,发展中国家政府也要履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职能。如通过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来维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确保金融的稳定,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化;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研究、交通与通讯事业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等等。只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上述四大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紧迫,具有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J].世界经济,1997,(5).

[2]袁秀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篇2

在国家、地方和企业对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微观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的需要,转变职能,发挥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整体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1管理会计的职能应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相呼应

管理会计,又称“对内报告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会计。管理会计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监督和决策的需要服务,它注视市场、立足企业、面向内部,对企业将要发生的未来经济行为进行预测、规划和调控。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是做细事、算细帐,而管理会计的首要职责就是算帐。算帐不等于算细帐,且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操作的是最基础的核算资料,把帐算细,才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分核算单元,用“显微镜”观察数据,透过这些数据了解过去、审视未来,找出工作的薄弱点,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因此精细化管理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二者相适应、相呼应,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结合的工作着力点

2.1在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融合方面所谓市场化精细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系统、各单位以及单位内的各班组、各道工序,用市场用户的关系加以链接,使各系统、各单位、上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和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实行有偿往来结算,以达到激励员工、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中,具有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的管理会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2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充分借助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规则,根据管理的需要,完善了内部核算体系。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核算,与原来的核算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核算人员上,将会计人员充实到核算岗位上。二是在核算方式上,由统计核算变为会计核算。三是在核算内容上,由部分成本核算变为完全成本核算。为将各单位逐步做成“经营实体”,必须加大成本考核力度,除管理费用、维检费用、塌陷补偿费用等由矿业公司统一控制外,将制造成本中的其余各项指标全部分摊到各单位的成本之中。同时,还要对各单位的成本构成进行细分,将内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部分。四是在核算的层次上,实现了核算主体的下移。按照层次核算到区队、班组和员工,分类核算到科目,使用情况核算到工程,真正体现了精细化的特点。

2.3发挥企业内部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了规范内部结算、内部核算、内部控制等业务流程,确保公司内部各单位间经济往来结算和经营成果核算的高效、准确、有序运作,依据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煤业公司建立了内部银行。内部银行具有以下主要职能:①管理职能:负责制定内部银行的业务范围、运营程序等管理办法,经公司审批后执行。②结算职能:这是内部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它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往来进行结算,为内部核算、绩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③信贷职能:开展内部资金信贷业务。以服务生产、满足生产需要为根本宗旨,按照公司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材料、设备资金及工资等方面的信贷业务。④监督和控制职能:以公司预算为根本前提,对各级市场主体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及时对各内部资金信贷用户及信贷情况进行逐月统计分析,确保贷出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并逐月向公司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分析结果,为公司领导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2.4充分发挥内部价格体系的杠杆作用为确保内部结算准确、核算可靠,煤业公司本着“从微观管理入手,以实现宏观管理为目标”的原则,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以预算管理为手段,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测算工作,健全了企业内部价格体系。公司的价格体系由单一价格和综合价格两部分构成。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与完善,全公司形成了四大系列、16种类型、共计近3万种价格,为有效结算、核算奠定了基础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班组、员工个人通过精细化核算系统可以快速查阅当日当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材料及电力消耗情况、煤炭质量情况和日、班的劳动成果评价,知晓个人的当班和当天的劳动收入,为下一个工作日追赶先进、克服不足定下目标。使按劳分配原则在基层得到很好的体现,工人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3规范预算管理体系对管理会计乃至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保障

篇3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2.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1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

3.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3.3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3.4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

3.5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篇4

根据工程监理的范围和目标,大坝工程师代表部设立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这样“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6个部门。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理和协调,还从有关部门抽出有经验的工程师组成现场工作组。现场工作组包括基础处理,大坝填筑、开挖及生产。这些工作组里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助理,如筑坝材料及试验助理、地质助理、安全助理、环保助理、原观仪器助理、混凝土材料及试验助理、材料助理等。现场工作组和专业助理由工程师代表直接领导,在施工监理和组织协调中是工程师代表得力的助手。所谓协调,就是联结、调和所有相关的活动及力量,使之齐心协力,从而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过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在基本建设领域全面推行了招标承包制,项目建设投资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格局。这些都使得项目建设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不同。同时,由于招标承包制带来了新的甲乙方关系,业主和施工承包单位成为构筑在经济合同基础上的新型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合同双方的责权利矛盾,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解决,只能依据合同通过协调的方法化解。特别是一些涉及面广、参与单位多、技术复杂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其合同本身也不可能没有疏漏、合同履行也难免不产生偏差,加上施工条件变化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合同的履行。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协调,监理在这里就起着当仁不让的作用。在小浪底工程大坝标的施工监理中,工程师代表部为了实现质量高、投资省、工期短3大目标,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2大坝标施工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事例

2.1努力消除村民干扰

从YRC1994年进点小浪底工地到1999年初,当地村民分别在东河清工作场地临建工程、石门沟石料爆破现场、马粪滩砂石料场等施工场地进行了上百次干扰。YRC向工程师代表部提交关于村民干扰的信件达30多次,累计提出工期索赔近100d,费用索赔人民币数百万元。

东河清是YRC后方的办公和工作基地。工程初期,这里除了要修建机关办公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机械装配和维修车间等设施需要马上建成。当地村民为了承揽工程施工任务,满足自己的经济要求,采取堵塞交通道路,切断工厂栅拦,破坏建筑标志,强行装车卸车等非法手段,不同程度地干扰了YCR的施工现场的工作。为此,YCR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工期和费用索赔。

在业主方面,他们不但不同意YCR索赔,反而向YCR提出反索赔。理由是:根据合同专用条款15.1款的规定,“承包商应保护工程免受损害和损失,必须负责保证工程安全,如不按此规定,依照第一部分60.2(B)款可拒绝向承包商付款。”并认为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是应该有自我独立组织管理所承担工程施工的能力,而不应该依赖业主,更不应向业主提出索赔,认为YRC干扰了工程施工正常秩序,业主保留向YRC索赔的权利。

根据FIDIC通用条款42.1中之规定,在按照合同中关于实施工程顺序的要求和工程师发出的开工通知后,业主应给予YRC相应的工地和提供通路,以使YRC能按条款14所指的计划开始并实施工程。而现实情况是,村民对这些场地和通路进行的干扰影响了YRC的施工。显然,业主有关方面向YRC提出反索赔是不恰当的。

经过工程师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关于YRC提出的时间索赔问题,工程师认为:临建工程在施工进度安排上本身就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它与主体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没有直接的联系。再从YRC报来的月进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其临建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没有多大出入,基本上是按计划进度进行的,月进度报告中也没有反映出村民干扰影响其进度的问题,这是第一点;其二是不但没有对主体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相反,根据YRC自己的要求,右岸坝基开挖开工时间比原计划还提前了1个月。这也充分证明无论是临建工程还是后来的主体工程施工,虽然受了村民干扰,但并没有影响到大坝工程的总进程。因此,YRC提出时间索赔是不合理的,不应给予考虑。

关于YRC提出的费用索赔问题。工程师认为:YRC提出的索赔费用是根据机械设备怠工小时台班费,再加上有关人员的工时费计算的,施工工地的运输、装载设备的怠工与工厂生产设备的怠工在性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临建工程的施工期。在临建工程施工期间,部分运输设备、装载设备闲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本身不像工厂的生产设备那样是连续生产的设备。因此,不能认为因村民干扰而造成的设备闲置构成了费用索赔的理由。除非那些设备本身是按台班费租来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应该根据YRC实际租用所支出的单据按照其所影响的时间补偿YRC因此而受的损失,否则就不能给予设备闲置费用的补偿。因为YRC完全可以用其它时间的闲置设备来完成所要完成的工作,其设备的生产力并不受村民干扰的影响。至于劳务费用,工程师认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条件是这些劳务费确实是由YRC额外支付给了这些劳务者。这一切都需要YRC提出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这些额外支付。

在石门沟爆破现场,当地村民以爆破影响了正常生活,带来了危险等理由,经常成群结队地阻塞料场进口,使YRC的施工车辆进不去出不来。有时候,村民连已经装上炸药,随时都可起爆的现场都要去阻挠,并声称不解决问题绝不撤走。以此要求当地政府和业主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村民的行为不仅危及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影响料场的正常开采和运输作业。

面对村民的干扰,YRC束手无策。他们只有以雪片一样的信件不断飞向工程师代表部,目的只有一个,仍然是费用索赔!工期索赔!

针对石门沟爆破现场的具体情况,工程师在YRC和村民之间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要求村民遵纪守法,不能干扰国家的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为了消除爆破对村民的不安心理,要求YRC严格检查每次爆破的孔距、排距、药量,在爆破时注意观察对周边村民的实际影响。必要时YRC应减少一次起爆药量和总爆破方量。如果由于YRC爆破的冲击波和飞石对村民造成了直接损失,则理应由YRC补偿。每次爆破,工程师始终监守现场观察、了解实情,为正确协调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另外,如果属于当地政府遗留的问题就应由业主出面去处理。

工程师的意见反馈给业主后,很快引起了业主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他们立即与洛阳市、孟津县有关部门联系,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办法,与此同时,洛阳市协调办、孟津县县长、孟津县驻小浪底工地办事处以及孟津县有关乡政府也分别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村民干扰大坝施工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附近村民对工程的干扰问题,保证小浪底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由业主会同洛阳市人民政府、孟津县人民政府、小浪底镇人民政府、孟津县移民局,于1999年4月11日专门召开了石门沟料场爆破影响补偿协调会议并达成协议,在业主已支付补偿费的基础上,因移民及场区规划考虑不周,石料场爆破确实给村民造成了一定影响,故再支付一笔费用,由小浪底镇政府平衡掌握,全部用于石门沟料场附近村民因爆破震动影响可能引起的房窑维修费用。全部费用由小浪底镇包干使用,一直到2001年年底(实际上,爆破工作已于2000年6月就已全部结束)。同时,孟津县人民政府以及小浪底镇人民政府也承诺,补偿费用支付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小浪底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政府行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从此以后,大坝标的施工再也没有发生过干扰。承包商不仅没有再提出工期索赔,反而比合同计划进度提前13个月完成大坝全部填筑。

马粪滩砂石料场是当地村民干扰的另一个目标。自从马粪滩砂石料场开采以来,附近村民不断进入该料场,从挖掘出来的砂石料堆上拣石料到外地出售,严重影响了大坝反滤料、过渡料的正常生产。为此,YRC多次来函要求解决,同时提出索赔,严重时甚至只能暂时停止了加工厂的生产。面对马粪滩砂石料场的混乱局面,工程师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尽快处理,将会给工程带来损失和不良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村民在已征用的场地内采拣矿石和扰乱生产秩序属于违法行为,应该予以坚决制止。这对保证大坝填筑进度和实现“九七”截流目标非常重要。在工程师的主导下,业主的公安、环保等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使这一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2.2迅速平息罢工风波

1994年12月,小浪底工程主体工程开工,年底大坝右岸坝基开始开挖。经过8个多月紧张施工,到1995年8月右岸坝基开挖基本结束,大坝工程进入填筑施工。根据用人计划,大坝标承包商需要裁减人员,并在1995年8月10日公布了裁减计划。工人对此无法接受,便于1995年8月11日凌晨夜班交接班时开始罢工,用26台大型施工机械堵住了YRC东河清工作场地出入的大门。8月12日,大批工人聚集在中方雇员营地外的交通路口,秩序混乱,机动车无法行动,愿意上班的工人也无法到达工作现场,并受到个别人阻挠和威胁。

事情发生后,工程师代表部立即派人前往现场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工程师代表和咨询公司总监理工程师也亲自到工人聚集地了解情况,并告诫雇员代表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合法,罢工活动应符合中国的宪法及法律。同时明确指出,在小浪底这样的国际工程上罢工闹事是不合适的,劳资问题可以与YRC谈判解决。

为了尽快平息风波,工程师一方面深入现场做工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与业主有关部门联系。8月12日和13日,业主的主要负责人两次召集工程师、业主等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通报罢工情况及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在工程师及业主的大力协调下,承包商与工人代表终于达成协商意见,使矛盾很快化解,罢工得以平息。8月14日,罢工工人复工,各工作场面秩序良好。

罢工现场刚刚平息,YRC就于8月14日、15日两天连续致函工程师,称这一罢工引起了对大坝工程的推延和破坏,该问题应属于业主的风险范围,要求就生产损失和引起的其他费用提出索赔。针对YRC的来函,工程师以事实为依据,以FIDIC条款为准绳,明确指出这个事件完全是因YRC与其雇工之间的纠纷引起的。根据合同通用条款34.1的规定,雇佣劳务是承包商自己的事,而劳务与YRC之间的纠纷自然也就应由YRC自己去处理。

其次,YRC与所雇工人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合同是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束手无策。这次事件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YRC突然公布要大规模裁员,由此诱发了这次事件的发生。所以,工程师认为这次事件不应属于业主的风险范围,而恰恰属于合同专用条款第20.4(V)款中所指的例外情况,即“完全局限在承包商或其分包商雇用人员中间,且是由于从事本工程而引起的”。因此,YRC不但不能向业主索赔,相反,这次事件所发生的一切后果和损失都应全部由YRC负责。

在这次罢工风波中,由于工程师的大力协调,不但使罢工风波很快平息,而且在YRC提出无理要求时,公正地维护了业主的利益。

2.3妥善解决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YRC遇到的又一个问题。由于YRC的砂石料加工厂建在河清村是由业主指定并划拨的,自开工以来,粉碎石料的噪声直接污染着周围环境,对村民尤其是对河清小学影响最大。河清村委会多次向业主和YRC反映情况。YRC试图采取安装隔音罩来降低噪音,但收效不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对于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白天不大于55DB(A),夜间不大于45DB(A)。而YRC加工厂产生的噪音,经洛阳市环境监测站采样分析,有的位置在白天就达96DB(A),经市、县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多次监测,结果都是超标。

根据合同通用条件第19.1(C)的要求,以及我国噪声防治有关法规的精神,工程师认为YRC有责任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其现场作业产生的噪声。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消声除噪办法,则应考虑同意将学校搬迁新址。但考虑到工厂位置是业主提供的,那么噪音的产生也就与业主有关系。所以,在工程师、业主、YRC三方面反复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对学校搬迁达成共识,并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一起签订了协议书,YRC拿出20万元人民币,业主承担12万元人民币共计32万元作为河清村小学全部搬迁费用。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另行解决,不再向YRC和业主索取。地方政府也保证今后不再因YRC在砂石料生产的噪声找麻烦或闹纠纷。

2.4协助缓解资金困难

1996年初,YRC多次来函,希望工程师协助从业主那里借款8000万元人民币,以帮助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对此,工程师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认为YRC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大坝填筑尚处于准备阶段,料场开发和土料储备等大量生产活动没有收入,加上右岸设计基础面比招标时抬高很多,使石方开挖工作量减少了将近二分之一。因此,YRC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YRC还必须为工程设备购置、辅助设施建设以及必要的经营管理活动支付费用,以保证工程正常进行。原则上讲,出现资金困难主要是YRC自己的责任,是他们在投标时由于对资金流的估计不充分造成的。但是,如果不协助解决这一困难,势必影响YRC的履约能力,从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如果直接借款,又不符合我国银行的有关规定。那么,要解决YRC这一困难,就只有遵循既对工程有利,又不损害双方利益,而且必须在合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一个原则。

在工程师的积极努力下,业主也表示了尽可能支持。按FIDIC条款规定,工程师可在28d内证明应付给承包商的金额,业主可在收到临时付款证书后的28d内向承包商支付,最终证书可在56d内支付。但是,为了缓解YRC的困难,工程师和业主都尽量缩短了对YRC中间支付申请的审核时间。

按合同规定,应在承包商填筑完成并且质量、进度都合格以后才能一次性支付。为了缓解YRC的困难,采取了对YRC完成的填筑备料(1区料和反滤料)给予部分支付的办法。

另外,对当地劳务调差及“新劳动法”的补偿等等这样比较繁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审查以后才能确定其支付金额的项目,采取了预付的方式,即根据预估先支付部分金额,待审查结束后再最终核定实际的支付金额。

通过以上措施,大大缓解了承包商施工中的资金困难,从而保证了大坝标工程的顺利进行。

2.5积极处理设计变更

小浪底截流后,坝体施工项目进入工程的关键线路。截流后从基坑抽水、基础开挖、河床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到主坝坝体填筑等都比计划提前完成。可是由于施工中的设计变更给工程带来严重影响。

1997年7月设计方面提出的主坝河床槽孔防渗墙的施工图与合同招标图相比,河床基岩面轮廓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老虎嘴”、“悬石”、直立岩坎和两个大台阶,从而增加了施工难度,分包商为此提出需增加的工期将直接影响1999年防汛目标的实现。面对严峻形势,工程师代表组织质量控制部和有关人员与YRC进行了3个月的谈判、研究和讨论。经过补充勘探、方案分析,最后制订出了包括对各个特殊部位处理的完整的技术方案。同时,确定了一、二期槽孔接头采用国内外水电工程中首次使用的“横向槽孔填充塑性混凝土保护下的平板式接头”新工艺。在实施中严格管理,合理协调,结果不但工期未延长,反而提前了58d完工,总费用比合同所规定的还少600多万元,并且施工质量优良。

左岸心墙区岸坡与河床砂卵石层接触处是一个直立的,高20余m的陡坎,长约140m。原设计方案是在岩坎下进行大开挖直到20余m深的基岩面,现浇混凝土防渗墙,沿岩坎回填约2万m3素混凝土,形成一个与岸坡一致的人工边坡,心墙土料从基岩面开始填筑。如果按照这一方案施工,工期需要7个月。并且因为心墙区的施工区域窄小、采用这种方案工序多,干扰大,必然要占用直线工期,会严重影响1999年渡汛目标的实现。工程师预见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低于上述主坝河床槽孔防渗墙的变更。通过对河床复盖层勘探资料的仔细分析及对主坝工作条件的理论探讨,工程师认为不需要大开挖处理。因为这样做反而对安全不利。在与业主、设计院多次共同讨论研究后,最后改为采用高压旋喷灌浆桩对砂卵石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具体实施中由于与其它项目合理安排,致使这个新增加的设计变更项目没有占用直线工期。最后经设计者试验检验,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

3体会

通过大坝标施工管理的实践,感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尤其是国际工程的监理工程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和协调施工中的问题时,无论是对待业主还是对待承包商,都必须坚持行为公正。这也是FIDIC通用条件第2.6款所明确规定的,同时,要注意同业主和承包商都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只有这样,工程师才能公正地处理和协调施工中的各种问题。也正是这样,YRC的现场经理马尔瓦涅先生才激动地说:“我到中国来,很幸运碰到这样好的监理工程师,因为他们处理问题公正,很少扯皮”。也正是这样,大坝工程师代表部(西北院小浪底监理中心)连续4年5次被业主评为先进集体。

(2)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合同条件和有关法律,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因为监理工程师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核心,随时都有可能协调施工有关事项。根据FIDIC合同条件的规定,监理工程师的决定对业主和承包商都有约束力,因此,监理工程师的指示,作出的决定都必须符合法律(包括合同条件)的要求。另外,只有熟悉了合同条件和有关法律,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及实践经验,才能提高监理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最终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篇5

一、国际化进程阶段论

阶段理论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北欧学者在对瑞典4家制造企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将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分成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进行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制造。这种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涉足国际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的学习道路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式阶段发展。市场知识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的一般性知识和具体市场运作知识,后者只能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获得和积累,是决定企业在本国之外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市场知识的积累导致了企业国际化阶段发展的渐进性。同时,这些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次序是依据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的。选择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业的市场知识更易获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易获得成功。

笔者认为,将阶段理论作为对现今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性解释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观性的。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规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第一,这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相对落后的信息环境使企业获取和积累海外运作的知识有很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渐进的阶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国际化进程的阶段理论是基于对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调查和研究,以中小企业相对有限的市场知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为前提,它在解释其他类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时,其适用性会明显下降;第三,这种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有限,虽然能够很好地分析制造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但对于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类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无法用出口和生产活动的逐步演替进行解释。因此,需要有一种理论对于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释。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依旧用传统的阶段理论指导国际化运作已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企业能力的竞争正成为国际企业间竞争的下一个主要战场,这种竞争不再是运用何种战略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是如何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来达成这一目标的竞争,也正是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状态和道路。

国际企业是通过向国外转移竞争优势来产生新的价值的,根据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其向国外转移的竞争优势的数量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一层次:出口。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简单层次,企业直接向国外转移包含了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实物产品,也可以是咨询、广告、金融等小规模服务产品。大部分企业还需要对其产品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要求。因此,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需要具有国际化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的能力。

第二层次:合资子公司。由于企业对某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不足,而需要通过与当地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入该地区市场,学习市场知识。在这一层次发展模式中,企业的资源优势只有部分能够有效转移利用,因而合作者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对于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与当地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到哪些基础优势是可以直接转移,哪些优势可以通过向合作者学习获得,哪些优势则必须调整甚至寻求其他优势取代。在这一层次的发展模式中,企业除了需要第一层次中的国际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建立、发展与当地合作者关系的能力。

第三层次:全资子公司。在此层次中,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国外子公司的功能逐步完善。制造企业建立自己销售队伍、产品仓库和销售渠道,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供应链。服务业公司则在提供简单的本国延伸服务之外,在当地建立自己的服务渠道,乃至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创造出新的服务品种。在这一层次上,总公司需要对公司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进行识别,对无法直接转移的竞争优势进行修改与调整,以适应国外子公司发展的需要,甚至寻找和创造全新的资源优势来保证子公司的发展。因此,在这一发展层次中,以公司本部为基地的资源优势的转移和调整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

第四层次:跨国公司。随着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多个子公司,并分别获取了资源优势,总公司的经营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跨国界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多,这就进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四个层次,即跨国公司层次。在这一层次,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寻找和形成某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全球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当修改,继续向新的地区扩展,在全球市场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此发展层次中,子公司、总公司间关系协调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一层次的公司所需要的关键组织能力也正是组织协调能力,即如何发展与保持跨边界、跨职能的管理手段的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该跨国公司的跨边界协调行动的多少、子公司间的联系牢固程度、国外经营单位的权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处于这一层次的跨国公司也因而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发展形式。第五层次:全球公司。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层次,国外子公司在整个公司的战略制定和优势形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开始向公司本部及全公司内转移资源优势。这种子公司一般位于某些具有独特地方资源优势的地区,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整个公司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按产品、职能分工,甚至是地区总部形式的全球公司。这种全球公司的发展形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分散在全球各地区的多重战略中心间的协调活动和多重资源中心间的优势转移活动对于公司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全球公司的运作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协调能力,需要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高效的人力资源体系,对公司进行比跨国公司层次更大规模的整合,在全球公司内部运用统一的标准和价值观消除这种大规模交流和协调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是其国际化水平依据上述发展层次提高的过程。下表显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和其相应组织能力。

三、组织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篇6

一、正确认识议程设置论

议程设置论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康于己于人1972年首先提出的一种直接探讨媒介如何引导公共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舆论的理论假设。其中心思想是: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大约在议程设置论提出的同一时期,英国和美国和传播学者分别依据自己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社会现实建构理论”,事实上这一观点可追溯到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学》。这两种从不同角度略有不同的假设具有“神似之处”。⑵

我国传播学者郭镇之在回顾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将近30年来的研究进程后认为:“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⑶既然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效果是一种客观的媒介功能,那么就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客观功能的作用、条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充分、适当地运用它达到既定的宣传党的政策进而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关性是传媒宣传政策和引导舆论的前提与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建立在公众与自身经验以外事物直接体验的基础上。于是大众媒体得以每日每时提供人们身外许多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而满足公众认识世界的精神需要。因而,公众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舆论,除了人际传播的影响外,基本受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控制。该理论假设第一提出者麦康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大众传媒经过连续的新闻选择与,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在媒介的议程和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⑷这一理论假设在以后许多规模更大、相关问题更多的条件下,屡次被证实。

议程设置的效果不仅存在与媒介公众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媒介之间。较大的通讯社和威望较高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往往为众多较小的媒介设置了议题,记者或编辑个人作为把关人的作用实际上也无形中受到消息来源的影响。这在我国表现也很突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及媒体和新华社这一国家通讯社对议题设置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们往往又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联合行动,就从整体上覆盖了人们感知环境的范围,从根本上影响了舆论的发展方向和强度。

如果将媒介报道和其他内容总体上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和氛围,那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它们会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新的观念或设置某些新的议题。这种宏观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强大的。

这就为媒介正确宣传党的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提供和依据。

二、议程设置产生效果的条件及其限制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间的因果关系,仅为媒介宣传政策和引导舆论提供了前提和依据,要使政策得到有效宣传,有使议程设置能够对舆论发生作用尚需要一定条件。麦康和肖在研究中曾指出,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影响的状况;并非媒介报道的所有议题都会紧接着在公众议程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很多具体情况会减弱或增大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两位传播学者帕姆格林和克拉克在一次媒介调查中又发现,地方一级的媒介与全国性媒介相比,其议程设置对舆论影响力要逊色得多。他们认为,地方的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许多偶发原因,都会减弱地方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力。⑸另一位学者金的调查也表明,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在涉及较为宏观的社会整体方面的问题时最为显著。这主要因为,人们认为经过切身体验认识到的东西是可靠的,外界的灌输一旦受到自身体验的质疑,其影响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超出自身接触范围的远距离的或宏观的问题,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萨尔文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开始呈现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在新闻报道以后的5-7周,对公众议题冲击最大的时刻是在出现这类报道之后的8-10周。伊顿的研究也发现,当公众对某一问题看得很重要时,媒介的近期报道较之早期报道与此的相关度要高得多。如此看来,对报道时机的把握也是不容忽视的。⑹

另外,公众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因而媒介的议程不论设置的多么巧妙,一旦过量,只能有部分的议程可能被接受。肖和麦康的一项研究表明,任何特定时刻,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我国传播学研究者祝建华研究发现,媒介议程转移到公众议程中的前三个最重要的议题,其在公众议程中的显著度也是有差别的,每一个议题的显著度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其他两个议题的报道的显著度。对议程设置容量、主次、轻重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⑺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表现出现出一种很大的描绘社会实际情况的权力,使得客观现实反映到媒介上,变成了“媒介实现”,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了一种与现实差距很大的“社会现实”。⑻尹特曼1993年归纳了媒介“构造”世界的两种方法:突出法和选择法。他说,“构造作用引起人们注意现实的某些方面,而掩盖可能引导受众作出不同反应的其他实质”。这就可能提供了片面的事实从而产生错误影响舆论的机会。因为,通过选择,社会现实的一些方面被摈弃于媒介现实之外;通过突出,改变了现实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眼中重要性的比例关系。

因而媒介总体上的传播形式和氛围,在长久的时间之流中可能对公众议程产生有害影响,因而使舆论导向出现偏差。也就是说,媒介议程可能掩盖或歪曲社会现实,使得社会矛盾大量积压,最终导致消极的后果。因此,在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社会舆论时,也要防止消极的一面,至少要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应用议程设置理论开展政策宣传

科学合理地应用议程设置理论开展正确的政策宣传,引导舆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世纪之初的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某些不当之处,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正确做法,以期对媒介宣传工作有所裨益。

(1)正确评估政策宣传的效果而避免效果推定。媒介的议程确实对公众的议程有很大的影响,但根据传播学理论对议程设置的综合研究,并非只要上了媒介,安排在显著位置和黄金时间,就会对公众议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公众本身的兴趣、接受水平、接受引导的需求以及人际交流的状况,都会影响议程设置的效果。我们的媒介习惯于通过统计公众的媒介接触率,即阅读率、收视率和收听率来判断传播和宣传效果。而根据这种统计,很难弄清楚是否由于具体的议程设置而造成的变化。特别是地方媒介和涉及公众生活的议题,对其议程设置的效果量化更要留有余地,因为公众通过直接的体验与媒体的议程进行比较,差距若过大,传播效果也许会相反。这一点真实早已被我们的传播实践所反复证实,只不过许多人不留心而已。比如,我们惯常的典型报道,对典型人物或单位描述得天花乱坠,十全十美,但是,这个典型周围的人们看过报道后就不会相信,甚至还对更大范围内的此类报道持怀疑态度。

(2)对政策的解释要及时,以便能够把握议程设置的最佳时间。如前文所述,时间也是媒介的议程设置中的发挥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与议程设置的效果有重大的关系,因此,对议程设置最佳时机的把握也是政策宣传收到良好效果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政策出台,与公众的实际利益相关,这时舆论通常回活跃起来,人们会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则四处蔓延,特别需要具有权威性的媒介及时提供关于政策的解释。在公众对政策细节知之不多又产生歪曲理解的时候,解释性信息传播的时效和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1993年12月底发生的抢购风潮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在解释政策的时效掌握方面考虑不周,解释力度不够而产生的行为舆论。“在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的时候,群众的思想非常活跃,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议论,迫切需要各部门、各地方的领导同志随时掌握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⑼人民日报副总编于宁同志的这一经验之谈值得我们的媒介记取和思考。

[page_break]

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对舆论的引导是一个较为客观的社会性工作,即使对具体观念的引导,由于是“点”对“面”的传播关系,效果也不会像人际交流那样容易立竿见影,那样深入到舆论的情感层次、信念层次,因此,对于舆论的某种倾向,媒介的引导需要同类信息传播的不断积累,效果表现在一个持续的过程中。细雨润物式的传播应当长期坚持,而不可浅尝辄止。

不过,公众的议程往往受最近时间内接受的媒介信息的影响较大,因为媒介信息的流动性决定了公众对这类信息的选择和记忆的特点,即暂时性和不断的对未来信息的期盼。很长一个时期中,我国媒介对舆论的引导,时常在时效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媒介的近期影响效果利用不够。当舆论出现明显偏差以后,通常以集中的说服这种形式进行引导,表现出较多的形式主义,并不大注重媒介的议程设置产生最佳成效的时间。这种状况目前虽有较大改变,但仍须认真对待,继续改进。

该理论对舆论导向研究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应注重利用媒介对舆论的长期和近期两方面的影响力,二是要启动对议程设置产生最佳效果的时间的研究。

(3)在媒介议程设置中,对政策的表达要准确,要强调贯彻政策的条件,以免形成对舆论的误导。党的政策的提出通常都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在具体表述是严谨的,同时也附加了实施政策的相关条件。媒介在将这些政策通过议程设置转变为公众的观念舆论和行为舆论时,对政策进行某种形式的概括、提炼、阐释是必要的,但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正确,表达则必须准确,否则,无形中造成社会秩序不应有的混乱,影响政策宣传的效果。

例如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政策本来是十分明确的,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就是两个轮子必须一起转,还要转的协调一致。而几年前不少媒介将这个基本政策概括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口号。但人们却发现,在这些媒介报道的内容中,与真正的文化有关的并不多,以“文化”的名义赚大钱到成为主题了。各地的文化节,除少些有些文化气氛外,多数则表现出强烈的功利目的,在“文化的幌子下,演出的只是拙劣的赚钱甚至是骗钱的鬼把戏。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产业行为都在与文化攀亲,以北至于不管什么领域行当,都可以冠之以“文化”之名;不论什么人,张口闭口皆高谈阔论“文化”。媒介对党的政策理解的肤浅,造就了一种关于“文化”的极为肤浅的舆论。除了对“文化”的理解上误差外,上述口号的表述本身亦不准确,在这里经济与文化是主从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这是对党的政策的曲解。这类报道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后来,媒介通过对这类口号的再引导,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表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失为一种较为恰当和深刻的舆论引导方法。其冷静、理智的语言,与几年前关于同一话题的一面倒的报道形成一种对照,反而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使人们认识到:“对文化研究而举文化之旗帜,便难免露了少文化的嘴脸,以文化当布来遮盖,为某些名不正言不顺的行为托词,又终将会有脸红的一天。归根到底,文化是一种严肃,一种神圣,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婢女。”⑽宣传的效果显然好得多了。

(4)要注意主观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与客观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统一问题。在媒介与对舆论的引导中,由于追求一时效果而忽视长远效果的问题较为严重,又由于主要媒介通常代表着权力组织的意图,具有更大的权威性,所以往往造成某种舆论的流行现象,直接影响公众的思想动向、态度选择和行为方向。政策的话语表达,可以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而成为公众的议程,一旦其表达片面,公众的行为方面便出现连锁偏差;若侵犯公众的利益,则引发相反的议论。议程社置理论强调媒界议程整体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注重考察一个时期内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并且发展到研究大众媒介传播的形式和氛围这种无形的设置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这对于“舆论导向”的研究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主观的舆论导向要放置到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中去进行综合考察,从而避免引导的片面性。

1992年在全国媒介上持续数月的关于“砸三铁”的集中报道,本是一场出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善意的宣传战,却在无形中造成了舆论的惶惑、浮躁、震荡。从长远看,“三铁”的消失这一长远的政策,本身没什么错误,但是在没有各种配套办法的条件下过分集中而持续的宣传,造成一部跨入市场经济的逼人态势,对于舆论的冲击力过大,超出了公众的心理曾受能力,也让社会各方不知所措。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重要政策的宣传中其实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片面宣传,造成过局部舆论震荡的事情。比如,在先后出现的关于万元户、亿元村、百亿元县、富豪竞富、开发区、形象工程等方面的报道中,媒介引导的偏差,造成群众对正确的政策的误解,反感的流言和民谣也随之四处流传。长远性战略性的政策,宜用浸润、渐进的方式谨慎地宣传和引导。⑾

在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的转型时期,耐心的说服引导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狂风暴雨式的狂热煽动和剧烈轰击应当抛弃。我们的媒介一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己作为党、政府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身份定位,深入研究传播规律,逐步提高宣传技巧,在信息时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⑴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⑵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55页

⑶郭镇之:《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997

⑷慎之:《议程设置研究第一人》,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3期,1996

⑸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206页

⑹同上,第207页

⑺Zhu,J.(1992).Issuecompetitionandattention:Azero—suntheoryofagendasettingJournalismQuarterly,69:pp.825-835.

⑻(台)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第202页

篇7

作为一种会计工作,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而与财务会计并列,主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其基本特征:(1)管理会计侧重于内向服务,根据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结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及电子计算机,进行选择、计算、分析,向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决策者提供有关信息,以便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加强控制和进行业绩考评。(2)管理会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程序,或者说,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可以运用各种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去获取相关信息。(3)管理会计着眼于预测未来,要求提供各种预测信息,因此,管理会计在决策分析中使用历史成本,有时是在估算的基础上提供信息,不要求十分精确。(4)管理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为了企业内部决策之用,因此,针对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具体要求,编制不同的报表,提供不同的信息。(5)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要求要十分详细,以便于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分门别类的数据控制。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既然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那么企业的经营目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也就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促使人、财、物等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围绕着基本目标而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有:(1)全面反映企业资本金的占有及运营状况,合理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变化趋势。(2)存货计价和确定收益。(3)注重搜集内部审计资料,以便于为控制企业经营过程提供相关的系统信息,并为日常活动决策提供数据分析。(4)管理会计师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有一个全面了解,帮助增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管理”(确切地说,是参与企业管理)。管理的含义是指协调企业所属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方面。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以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顺序划分,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三个环节。

事前管理有:(1)预测。采取各种技术方法广泛搜集有关企业内部条件、竞争者经营状况及市场变动趋势等数据资料,据以对企业长期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推测,并整理出比较详细的书面报告或报表材料。(2)决策。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关键一环,也正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根据管理决策者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在对各种数据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可行性方案比较、评估权衡之后,向决策者进行正确抉择或优选提供参考性的意见来。(3)计划。计划可理解为经营目标的具体体,根据项目的目标、特点,所具备的条件,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事中管理有:(1)组织。根据计划安排,帮助管理者以最小的费用多方筹措资金;兼顾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双方要求,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包括来源结构和使用结构);根据生产资料的库存情况,协助管理者做出日常活动安排。(2)控制和监督。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制度、库存模型、网络等方法,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时提供有关成本变动、经费使用和损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向管理者提供有关调整原有计划、修订经济指标、完善经济措施的建设和参考方案。

篇8

2.1技术架构系统开发采用基于Flex技术。这种新型的富客户端能够提供出色的用户界面,而且不必对应用程序进行版本更新。Flex核心是以ActionScript语言为基础,运用XML技术来描述界面。Flex基于Web应用,运行于内嵌在浏览器中的FlashPlayer上,借助FlashPlay-er的良好普及率,实现了其统一的、跨平台的承载平台拥有界面丰富、操作性强。系统基于J2EE架构具备跨平台运行的能力,可以在多种操作系统上安装部署;通过数据库适配器模块可支持mySQL、Oracle等主流数据库;支持Web-Sphere、Tomcat、WebLogic等应用服务器。系统设计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层主要指用户界面,要求界面简洁、操作简单,使最终用户能方便地进行操作和访问信息;第二层是应用逻辑服务器,这一层的内容包括应用系统、应用逻辑、控制逻辑;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数据信息和数据逻辑,所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完整性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并发操作等都是在第三层完成。通过整体性规划和模块化设计,考虑系统功能扩展能力及应用更新,预留接口,可以方便增加功能模块。

2.2系统模块功能

2.2.1系统数据维护系统提供简单易用的编辑维护工具,用于数据的编辑工作。采用XML解析机制,能够支持终端设备输入控制,提高用户数据采集和维护效率。权限控制维护模块和字段,能够控制数据编辑权限。

2.2.2查询及报表查询及报表模块提供系统管理员可视化的报表设计工具,可在最终系统中由用户自定义并保存常用的报表方案,保证系统高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直接通过浏览器进行报表浏览和WEB查询,并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友好方便的浏览界面。报表生成及查询由基于WEB实现的报表引擎和前端报表设计器实现。可以支持局域网用户、广域网用户的使用,支持和其他应用的整合。

2.2.3系统通信机制系统通信机制实现数据交换、流程驱动、在线交流。为适应应用数据同步,采用开放式WebService接口,与大量业务应用集成,解决系统和系统之间、业务和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同步、消息通知和协同工作的问题,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2.2.4系统监控机制可监控系统的各种操作。包括系统性能监控、模块运行监控、用户操作监控。并自动记录数据变更日志。

2.2.5权限管理机制权限管理主要在功能和流程上控制用户的操作,提供授权管理功能,完成对人员、人员组或应用、应用组授权等相关工作,确保用户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篇9

智能管理系统分为库位管理、物资划分、货物入库管理、货物出库管理、货物移动管理、货物盘点管理、数据预测分析等部分。物资划分即采取对物资逐一标识或对仓储货位标识的方式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物资入库准确定位、仓储物资可视化管理、自动选择出库物资所在货位。货物入库管理即ERP生成入库单后由仓储管理系统自动接收。使用手持终端显示ERP入库单数据,用于核对到货物资信息,在ERP系统中获取详细所到物资编码,对到货物资所存货位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到货登记。对需要逐一粘贴标签进行管理的物资则由仓储管理人员在完成到货登记后对电子标签进行数据写入并进行粘贴。通过RFID阅读器对货物上RFID标签信息读取,对货物进行自动识别,由系统自动分配货物的货位。货物出库管理即常规用料出库时,由ERP系统生成领料单后,仓储管理系统自动获取物料编码、单位、数量、领料人等信息。无采购订单物资出库时,由专业公司业务员在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中录入电子出库单,同样包含物料编码、单位、数量、领料人等信息。货物移动管理即货物移入、移出货位跟踪校验。在系统中即时反映物资移库状态。启动移库流程后通过物资编码确定需移出物资的货位,至指定货位后对货位标签进行扫描,核实所移物资的型号、单位、数量等信息后进行装载。到目标货位后对目标货位标签进行扫描确认货位,卸货完毕后确认新增物资、型号、单位、数量等信息。智能仓储系统自动生成物资调整单据,并对相应货位所存物资信息进行更改。货物盘点管理有即时盘点与详细盘点两种方式。数据预测分析即智能仓储管理系统需要对物资入库、仓储、出库的数量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建立接口与集团公司ERP、系统无缝连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融合。

3防入侵系统。

防入侵系统分多种形式,例如:红外对射报警系统、激光对射报警系统、振动光缆报警系统等。本工程采用电子脉冲围栏系统,在库区的四周围墙上安装电子围栏:其具有阻挡,报警功能;安全性好、误报率低、威慑性强、可靠性高、适应范围广;无盲区、无死角、无漏洞。

4门禁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分为人员管理和车辆出入库管理。库区工作人员配发有RFID标签的入门证,同时对其二代身份证射频信息进行采集并在门禁管理系统中保存。出入库区时通过获取员工的入门证或身份证中的射频信号,与门禁管理系统内信息进行核对,核对通过后自动放行。并对其出入库时间、频率等信息进行统计。本单位配送、倒料、公务车辆均使用RFID标签进行标识,同时对经常进入库区的领料、送料等外来车辆经行标签粘贴。标签标识信息包括车辆牌照、型号、吨位、所属单位等;同时门岗设置摄像头进行拍照,服务器中保存车辆照片与驾驶员照片用于出库和再次入库时核对。

5自动计量管理系统。

场区内设置地秤,车辆在地秤上的显示信息可随时传送到运行中心。

6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结合油田公司现有的车辆监控系统,在每辆运输车辆上安装1台GPS视频车辆行驶记录仪,对车辆运输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及定位管理。使用GPRS定位系统与GIS技术,结合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出库单信息对配送车辆所装载物资进行全程跟踪,显示配送车辆装载物资的详细信息与目标单位信息。待物资到达指定用户后由用户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中确认货物到达,完成物资配送流程。

篇10

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监管资本的营运,并对其资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的财务管理行为,目的在于确保资本投放和营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职能主要如下: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资本价值垫支及其增值是财务活动的内涵,资金运动的环节和过程则构成了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可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的组织、运用和收益的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就是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的管理,其常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分配管理三大方面。

财务活动管理包括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财务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金流动与流向的过程,其管理也就是管理资金的流量或变量,主要包括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和用资职能;财务活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资金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表现出的存量,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研判、评比,以及资金运动结果下的资金利益分派和资金存量配置问题,具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分配资金职能。

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要求所有者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委托者和资本所有者地位与决策把关者和权益监察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所委托的责任得当有效、所投放的资本保全增值、所把关的决策科学可行、所监察的权益充实完整。具体来说,一是投资职能。所有者必须高度明确其投放资本的最终性目的或实在目标,以决定其具体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资本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形式等。二是考评职能。所有者必须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产状况、运营态势和涉及资本变动的系列行动,及时监督考评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保护其自身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用资职能。所有者必须围绕资金内部配置和资金耗费与收回中不同资金占用形态进行调度安排,使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分布合理、搭配恰当,及时发现并消除资金积压、浪费、损失等问题。四是检查分析职能。所有者必须认真检查和预防其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稀释或受损,尤其是对股票筹资、控制权性质的投资受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等,要有效采取一定的干预、监督和分析措施,以保全其资本和权益。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而产生的资本权能处理关系,是不同资本权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关系(彭韶兵,2003),也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围绕各自的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而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靳能泉,2008)。对财务关系的管理实质就是针对财务关系形成、维持、保护和发展等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和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财务关系管理职能上。由此确定的财务关系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内各方财务活动当事人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公关、营销等功能。

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营销和协调职能。财务管理不仅体现在对资金及其一系列关系的管理上,而且体现于对与其相关的服务、知识、创意、智慧、技术、创造力和管理体系等更多知识资本的管理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来源运用的管理,而且需要关注和强化其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特色的、被人熟知可借鉴或推崇的优秀企业财务管理文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营销职能。财务关系在这种营销职能的推动下,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协调职能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反映着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由于财务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在财务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结的财权分割、财责划分和利用分配关系,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与投资者、与其他经营者、与债权人、与内部组织和员工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协调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财务环境。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的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不是分割和独立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财务活动管理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的事宜,而财务关系体现为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要达成稳定的财务关系,要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也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与各种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协调和责任的有效分担,才能调整和协调财务关系,使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在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靳能泉,2007),必须发挥两者之间协调共管、和合管理的职能。

在这方面,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决策、监控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所有者,必须围绕企业融资、投资与再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养老金管理、收购兼并、金融工具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决策、监控与管理。因为财务决策层应是大量信息的知情者、财务症结的诊断者、财务失败的反战者和财务危机的预警者。将决策和监督与管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和协议合同等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和监控各类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科学发展,财务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组织,财务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三、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

管理层类经营者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阶层。他们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按所有者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进行经营活动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本支配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商品定价权、按绩取酬权等,又是承担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责任主体,在管理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过程中,对企业全部财产负责,包括负有所有者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等。由此可知,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就是指管理层类经营者在企业内外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基本财务事项和动作的产生、发展、变更乃至其结果行使判断决策、组织领导及其理顺协调等权力的系列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指挥和监督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理顺和维护等,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工作的有序性、和谐性、高效营运性。因此,管理层类经营者的财务职能,在总体上体现为日常财务决策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包括资本筹措、运用和分配等财务战略的确定,有关财务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责任单元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关内外基本关系的处理协调,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财务活动结果的考评等。具体是指在财务活动管理上的投资、用资、检查分析、分资、筹资和考评职能;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协调、公关和营销职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决策、管理、监控职能。只不过相对于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宏观性较强而言,这些职能基本上是针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日常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系处理、形象宣传与塑造等。

四、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经理及其所处部门和有关财务人员行使公司财务管理执行权的行为,是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操作性和践行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资本的效率效益、流动性债务的产生清偿,以及公司内部各种财务关系的纵横协调等。财务经理要在总体把握和具体运用其财务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明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现金管理、融投资决策、信用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分析和分配、与有关银行各方的关系处理、公司营运的直接协调和具体控制、各项避险策略的拟定等方面的责权,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这项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运用相应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筹资职能;对所筹集资金按特定方向、方式、时间、额度、结构、风险投放到具体对象上,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资职能;以及资金内部配置、资金耗费与收回中的用资职能;同时还有涉及其中的检查、分析和考评职能等。从财务管理角度、用资主指两方面(用资职能就是指企业)做到这点,完全需要企业高层至一般员工树立和践行节约的观念、成本效益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公司将来的投资计划和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测规划,并将制定出的公司日常财务计划和预算报董事会和总经理批准后切实落实;二是在将公司日常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付诸实施时,应通过自己对资本筹集、投放和分配等的专业判断、科学评估和具体操作把握等,使其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三是在组织公司的日常收支和资本流转以及组织参与财务分析、考评等具体事务中,加强日常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关系协调;四是要站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局全局立场去思考和关注公司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营情况和科学发展方向,为管理层类经营者、董事会和总经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有效决策和监督,提供较基础、较实用、较有利的依据资料。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财务关系管理的协调、公关和营销三个职能,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同样重要。比如,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公关职能,就是需要财务经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维护发展、企业整体公关战略制定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财务“软”实力和竞争力。因为,财务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艺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对已有的还是潜在的财务关系人,企业在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滋生权责授受、资金往来、利益分配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企业有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使企业达到财务业绩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财务公关的职能作用。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财务管理其实是一种信息管理,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不利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的管理,从很大意义上说,也可等同于会计信息加统计信息加理论分析。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最重心的财务经理,就需要以其代表所有者或管理层类经营者对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承担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的特殊治理地位,基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存、流转使用等而认真履行管理、监控、决策与和合的职能。这就是:做好其核心工作即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进行风险管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和最终实现其在预测与规划、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协调和控制、避险策略,以及围绕企业及其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所努力改进的事项,如提高公司每股盈利、确定的预期收入、债务决策、红利分配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职责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情况,揭示企业各项工作所存在的态势,协调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基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的经济利益关系,表现这些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不同状况;才能保持财务活动一定比例的并存性、一定速度的继起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才能做好财务关系这一寓财务活动之中的本质问题的管理;才能产生根植于企业内部各人员“齐心”、“真心”,以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心”、“合力”的和合发展力与和谐竞争力。

五、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

员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稳固和加强。这除了企业及其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创设宽松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塑造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文精神等外,更要依靠广大员工在发挥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和承担其用资、检查、分析、考评、营销、协调、监控、管理与和合等职能,使其自觉自然或外在使然地而有一种“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正确行为理念。比如,员工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出的时间缩短、开支降低、消耗减少而非窝工度日、逃工谋私、在工不作、做工无效、浪费牟利等节约和成本效益观念和行为,就是良好的履职表现。再如,从生存的基度、稳定的角度、发展的丰度,立足强化财务战略观念;从长远的高度、创新的准度、改革的强度,增强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有效践行适合企业现实而又不迁就于企业现实、满足企业发展而又不受制于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的战略观念和作风,是每个员工实际参与企业融投资过程和理财事务中应有的职责。又如,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责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的质量要求为准绳、以质量职能实现为目标,人人接受质量教育、人人树立质量意识、人人关心质量效果、人人灵活质量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和作为,使员工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始于识别企业需要、终于满足企业需要”的目标,也是员工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最后,员工对企业发展巨大商机和生机的时时关注;根据企业实情、市场实际和社会实需,在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多注重客观现实和实际效果、多兼顾过程付出和成效创造的作为;在实际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前中后,对其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有关方案选择、数量规划、比例关系、质量保证等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

六、基本结论

1.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与理财职能,既区别又联系,本文研究只就财务管理的职能。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一般员工的和合努力;设计与界定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其中,财务经理因其职位和职责以及作用的特殊性或特定性,应成为财务管理职能分层厘定和实现的重要力量。

3.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包含的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对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的再管理等方面来看,由“人”实施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分层也应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只不过各职能有所主次或侧重而已。

4.如此形成的财务管理职能分层情况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以人为本:中国化的典范[J].高校理论战线,2008。(9).

[2]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欧阳令南.财务管理——理论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溢茂,S·迈辛格,肖平,J·曼辛纳.现代企业财务与金融[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篇11

1.2协议适配层设计

由于文中设计的是一个集中统一网络管理的工具,必须通过一些网络协议来远程操控设备。常见的网络管理协议有SSH,Telnet,Winexe等。现实中,不同设备可能共用同一种协议,同一种设备可能在不同协议之间切换的现状,也就是说,特定协议与特定类型的设备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11]。这就决定了网络协议的逻辑不能在设备抽象层内实现,而应该独立出来,单独设计一个协议适配层。设计良好的协议适配层类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轻松调换使用,提供了极大的开发灵活性[12]。对于一个网络协议,常见的用户场景就是,建立连接,发送命令并接收返回的文本,关闭连接。所以,一个协议适配层类应当实现三个方法,open,cmd,close。open方法用于建立连接;cmd方法用于发送命令并接收文本;close方法用于关闭连接。在设备抽象类的对象实例化的时候,只需要通过目标设备的对象的属性将协议对象动态传递进去即可。由于协议适配层的类具有相同的接口,更换协议对设备抽象层的类来说是完全透明的。

1.3自动识别模块设计

管理众多的设备的静态登记信息,如果只是依赖管理员的记忆力,或者是Excel表格,费时费力,结果也并不可靠[13]。首先要设计一个能够从网络当中自动抓取的活动IP,并识别出运行在该IP地址上的设备类型的模块。当活动IP地址被从一个子网中扫描出来以后,进一步识别设备的类型可以分为网络扫描和远程命令试探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网络扫描主要是为了下一步的命令试探缩小范围。无论是主机、交换机,还是存储设备,都会对外打开一些固定的网络服务,这些网络服务通常都监听特定的端口,通过扫描端口可以大致了解设备打开了哪些网络服务,进一步可以猜测设备可能对应的类型[14]。在扫描端口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发送前期锁定的几种可能的设备类型上支持的命令,再通过Perl语言内置的正则表达式搜索特征关键字。如果成功捕获到了响应的关键字,就成功地识别了设备类型。类型识别成功后,才能调用响应类型的设备抽象类,对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与管理。

2自动识别模块的具体实现

2.1网络扫描部分

在第一阶段的网络扫描中,首先由Subnet类负责活动IP的获取,之后将活动的IP地址实例化为IP类的实例,之后IP类会扫描该IP地址上的哪些端口已经被监听了。这两个类依赖于Nmap提供底层功能的支持。Nmap是一款用于网络安全审计的工具,可以列举主机,监控网络服务运行情况。Nmap不仅可以扫描单个IP地址,还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大规模扫描。同时,Nmap也是一款遵守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的软件,可以免费地在文中要设计的工具中集成使用。Subnet类在获取活动IP地址的过程中需要使用Nmap提供的Ping扫描,需要执行命令如下:nmap–sn192.168.1.1/24其含义是,扫描网络IP为192.168.1.1,而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的网络中有哪些可以Ping通的IP地址。IP类在扫描单个IP地址上被监听端口过程中需使用Nmap提供的Intense扫描,需要执行命令如下:nmap–Pn192.168.2.1其含义为,扫描IP地址192.168.2.1上所有已经被监听的端口号。命令执行完后返回结果:PORTSTATESERVICE80/tcpopenhttp1900/tcpopenupnpMACAddress:14:E6:E4:8D:2B:E2(Unknown)

2.2远程命令试探部分

这部分逻辑通过一组工厂类被实现。当设备类型被检测完成后就会实例化响应类型的对象来完成后面的信息收集与数据录入工作。考虑到设备类型较多,都在一个工厂类内实现太过繁杂,可以将具体工作分解到若干个类中完成,每个工厂负责某一大类设备的识别与实例化工作,形成一个三层的工厂树。处理具体大类的工厂类可分为处理服务器的ServerFactory,处理交换机的SwitchFactory,处理存储的StorageFactory等等。首先由顶层的基本工厂类接收一个IP地址作为参数,然后将IP地址像放上流水线一样,依次交给每一个负责具体大类的工厂类处理,当流水线上的某一个工厂类成功地处理了这个IP地址时,就用识别得到的类型为该IP地址实例化一个设备对象出来;如果当前工厂类无法处理,则交给流水线上的下一个工厂类继续处理。要发送远程命令首先涉及到选用什么网络协议的问题。网络协议一般都会监听固定的端口号,这就是所谓知名端口(见表1)。通过查找知名端口表就可以知道网络设备打开了哪些网络协议的服务。通常,打开22号端口意味着设备打开了SSH协议的服务器,这是一台Linux或者Unix系列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的常见配置。这种情况下,工厂类就会调用SSH协议,发送Linux或者Unix系统上的命令,然后尝试从返回的文本捕获预期的关键字。可以看到,ServerFactory在处理的时候,首先检查22端口是否已被监听。发现22端口已被监听之后,则通过SSH协议连接目标IP地址,发送Linux和Unix系列操作系统上的uname命令,如果从返回的文本里捕获到“Linux”,表明目标服务器是一个Linux服务器,如果捕获到“AIX”,表明目标服务器已经安装了IBM的AIX操作系统。

3网络管理工具的完整运行流程

整个工具运行时的完整流程如图3所示。scan_network是整个程序的入口点,通过-n选项传递一个网络地址及其子网掩码,Subnet类会找出这个网段里的所有可用的活动的IP地址,然后为每一个IP地址调用scan_ip。在scan_ip中,BaseFactory会被调用,它会依次尝试使用StorageFactory,SwitchFactory,Server-Factory来处理这个IP地址。每个工厂类都会检查该地址上有哪些端口被打开了,然后使用命令尝试识别设备的类型。类型识别完成后,就会为该地址实例化一个设备对象,调用它的collect方法收集信息,然后调用import_into_database完成数据录入。

篇12

2.1系统设计内容

2.1.1理论基础对比研究与技术可行性分析结合宁夏典型旅游景区及资源的实地调查,宁夏智能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旅游平台)的构建是对传统的旅游行业的管理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存在的行业短板,提出了行业解决方案,对旅游平台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进行探索与可行性论证。2.1.2基础旅游资源普查、分类与评价模型构建对宁夏各县市典型景区旅游资源及周边旅游支撑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的综合评价法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三次指数平滑法建立旅游信息系统的评价及预测模型。经宏观分析、计算、提炼、研究,完成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属性数据库设计及关联关系创建,并进行数据的优化分析和统计,实现对景区的评价和预测,将结果以图形、图表等直观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2.1.3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关联构建空间数据主要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组成,各空间数据按其特征以图层的方式分层存储。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划分为一些最基本的地图图层,如省界、市界、区界、道路、水系等,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则由景区、景点、周边娱乐、购物、交通等组成。按照数据分类编码体系规范化分类编码,采用分层存储,并且赋予各层地理数据属性,每个图层包括整个地图的一个方面,图上所有要素均按点、线、面要素分层。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由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旅游服务设施数据库组成。主要包括景区、景点、娱乐、购物、宾馆、饭店、医院等的配套服务及设施的分布数据。本系统利用电子地图工具里的分层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涉及到的景区景点及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分别组织到不同的图层,每一个属性图层里的内容都使用特定的图符表示并对应不同的数据源,即每一个图层都是空间地图与属性地图的相互配合的分层数据。属性数据库的数据通过两种图形对照法和预先建立属性表格法输入宁夏典型景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主要属性,然后根据标示关键词和图形之间的链接,建立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关联。

2.2系统构架

通过对宁夏旅游业现状的分析该平台以分单元的形式(即:管理系统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和电子导游系统单元等四个单元)(见图1),将各单元功能有效的组合,通过管理系统单元统一各单元的数据标准和接口,以实现有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建设目标。第一单元:管理系统单元主要分为内网和外网部分,内网以数据统计分析及各项报表功能为主,外网以信息、景点展示、旅游产品、纪念品等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主,旨在智能便捷的为游客提服务,在使用GIS技术的同时,引入了景观评估模型。使得原本抽象的模型变得更加直观,方便了管理部门决策;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出行参考。第二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主要是景点展示、说明、虚拟体验为主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外网部分相结合,利用现今流行的全景拍摄技术与Web技术相结合,对景区的景点实现街景地图的效果,使用户如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并能更多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景区景点。第三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主要以客流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为主,通过客流统计与预警系统,可以做到人流预警,解决人员密集时段的预知,并为场所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客流信息,及时发现重大的客流安全隐患,帮助场所管理人员在客流高峰时期采取适当的措施,正确引导客流,避免事故的发生。该单元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内网系统相结合。第四单元:电子导游系统单元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发适用于手机操作系统和专用数据终端的应用软件,即能自动通过语音导览终端机进行讲解;同时,同步显示讲解点图片信息,实现走到哪,对应讲解到哪。该单元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内网相结合。

3系统设计与开发

3.1系统设计程序

根据宁夏旅游行业需求分析和实际应用分析,宁夏智能化旅游信息平台(以下简称旅游平台)通过四个单元的内容组成结构,基于B/S架构以WebGIS技术为支撑,借助Ajax异步交互及GIS空间分析功能等技术,使用JAVA、、C#.net、等开发语言和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混合编程,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3.1.1景区评估规划建立评估模型,通过专家评测,游客评价,对景区的合理规划提供技术参考和建议意见,保证景区的最佳景观效果和管理模式,通过旅游区热度统计,区域吸引力评价,规划热门景区线路和主题线路。3.1.2旅游门户网站以电子地图、三维模拟和实景体验等形式,基于手机、PAD、浏览器多个终端,为游客提供信息浏览、查询、导航等人性化的服务,并对景区所在地的各项基础地理信息、旅游资源及周边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如以吃为主的饭馆、酒店、特色农家乐等,以住为主的宾馆、旅馆等,以行为主的旅游社团等,以及涉外机关、交通、邮电、银行、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的相关信息、天气实时信息的查询等相关旅游服务的管理。3.1.3客流统计分析采用视频式客流统计,对客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通过采集到的流量数据,用跟踪层的方式,动态的显示在地图上,可做到每天24小时的流量动态显示,这种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能准确地统计通道口出入人数和提供人群流动方向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1.4移动智能导览基于手机终端APP,在景区内建立布局合理的wifi热点,游客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手机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导游和位置服务;同时,可接入景区的人流统计疏导系统,为游客提供导游、查询和实时客流疏导提醒等服务。

3.2关键技术突破

3.2.1景区评估和游客评价模型的建立通过引入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和基于景区地图应用服务的游客评价系统,实现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保护,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2.2客流采集分析采用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将统计的人数和人群流动方向等信息,与电子地图的跟踪层方式相结合,实现动态实时的流量数据。3.2.3无线定位算法基于WiFi射频信号强度的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该算法是基于WiFi射频指纹的空间定位法,移动终端通过获得WiFi有效范围内的射频指纹特征,为每个扫描到的WiFi射频指纹设定了选择区间,指纹库中落在此区间的所有位置点设平均权值,最后选取权重值最大的WiFi射频信号为待定位点,如有相同权重值的WiFi射频信号,则比较信号强度距离取最小值,通过这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WiFi射频指纹信号随机抖动对定位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定位算法运行于服务端,客户端为配备WiFi模块的Android手机。借助该定位系统,解决了当卫星信号受到各种障碍物遮挡或干扰时,无法定位或误差较大的问题。

3.3主要模块与特色功能

3.3.1主要模块地图操作:平移、拉框放大、拉框缩小、全副显示、距离量算、面积量算、清除高亮、鹰眼图、比例尺、指北针等辅助操作工具。空间查询:提供中心点查询、多边形查询、拉框查询等空间查询操作。属性查询:用户以感兴趣的分类别(历史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其他)景点为中心,可进行属性查询和简单空间查询。路径分析:通过一个站点列表,将在地图上拾取的若干路径站点包含进来,对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增删、调序之后,进行路径分析。景观评估:相关专家通过登录景观评估平台,根据评估模型进行判断评分。平台通过统计分析算法将评分结果自动生成图表和地图。管理员可以登录平台进行评分模型的权重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地图自助服务:游客可以在景区地图上自助标注、发表意见、并查看,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回复和删除游客自助的标签和发表的意见。游客评价:游客在前台根据管理员设置的评价说明选项进行评价。管理员后台登录编辑评价选项。流量变化查看:打开流量查看,出现流量图例页面,选择时间,通过点击控制轴上两边的箭头来査看24小时内的流量变化情况,并且在控制轴的右侧会显示当前査看的时间点。出租计价:选择起始点和终止点下拉列表框中的选择项,进行简单的出租线路总长度和费用的计算。移动导览:将手机APP应用安装在手机终端上,根据景点位置信息找到地图上的景点,并标记出来,当靠近该景点或点击景点,便可以转到景点的介绍界面,可看到景点的图片、文字说明,同时还有语音讲解。在游览的同时,还可见自己的见闻分享到微信中,并有方便的景区周边资源的查找功能和语言设置。3.3.2特色功能第一,使用目前流行的JAVA与.NET混合编程的技术,界面设计新颖独特,集视频、动画、交互和街景于一体,操作使用便捷,接口灵活,具有多平台兼容等优势。第二,系统借鉴经典三层架构结合WCF进行开发,代码结构合理,易于维护。第三,路径分析更具人性化,用户既可点选地图任意点进行多点路径分析,又可将地物查询果加入分析列表进行分析,同时可对列表中的站点进行位置调整、删除等操作。第四,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对行人进行精确定位、跟踪,统计准确率达95%以上。第五,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是对GPS的有力补充。在移动智能导览系统中,集成了基于权值选择的无线信号强度获取目标位置信息的位置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GPS信号由于干扰或漂移引起的定位误差,提高了游客位置信息的精确度。

篇13

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法定偿付能力额度)×100%

分项监管指标共有11个,涉及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偿付能力与财务状况等方面。若保险公司有4个或4个以上监管指标值超过正常范围,中国保监会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改进方案。保监会针对寿险和非寿险公司分别设计了两套分项监管指标,非寿险公司的分项监管指标见表1。

《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2001年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其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标志着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将成为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部分。然而,该套指标体系自使用以来,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我国的保险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是在借鉴美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监管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符合我国保险业的实际?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实际验证。

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必须满足一个条件:监管指标对偿付能力的解释应该与真实的偿付能力状况基本一致,即分项监管指标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的一致性。如果监管指标不能对偿付能力状况作出有效说明,又如何对未来偿付能力状况作出准确的预测呢?现行的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是否能解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本文将建立模型对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一共选取了我国21个非寿险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逐年计算它们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其中,选取少于5年财务数据的保险公司有8家,分别是:美国联邦(2003-2005年)、三井住友(2001-2005年)、太平财险(2003-2005年)、太平洋财险(2003-2005年)、平安财险(2003-2005年)、中华联合(2003-2005年)、美亚深圳(2002-2005年)、三星火灾(2003-2005年)。选取6年(2000-2005年)财务数据的保险公司有13家,分别为:东京海上、民安深圳司、民安海口、丰泰上海、美亚广州、美亚上海、皇家太阳、永安财险、华泰财险、华安财险、大众财险、中国人保、天安财险。以一个年度的统计结果作为一个样本数据,一共统计了100个样本数据。所有数据源自《中国保险年鉴》2000年至2005年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二)统计结果

样本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对100个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1的样本有81个,占样本总数的81%;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的样本有19个,占19%。统计结果初步显示,毛保费规模率、速动比率和认可资产负债率这三个指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偿付能力状况。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监管指标的有效性,本文将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三)实证分析

根据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问题。对模型的设计如下:

(1)因变量,本文选取偿付能力充足率(Y)作为因变量。若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1,则偿付能力充足,定义其值为“0”;若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则偿付能力不足,定义其值为“1”。

(2)自变量,选取《新规定》中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作为自变量。由于数据难以全面取得,只取11个监管指标中的10个作为自变量,舍弃了融资风险率指标。

模型使用的软件工具是SPASS11.5。

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时,对自变量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很敏感;如果多重共线性程度较大,回归结果也会受到影响。表3是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部分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中度相关,如X1与X2、X3与X4等;个别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如X9与X10。进一步检查自变量之间的容限度和方差膨胀因子,变量之间的容限度都比较大,多数都在0.5左右,最小的为0.128,基本排除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可能。

在排除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后,本文采用ENTER(全回归方式)将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结果见表4-6。

表5是观测量分类表,分类精度为100%,说明方程的识别率比较高。但是否10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识别率都比较高呢?表6给出的回归系数Wald检验值很小,很难拒绝虚无假设,并不能说明白变量的作用,必须比较包括每个变量的模型与不包括这个变量的模型,用对数似然值的变化进行检验。

为了显示每个自变量的作用,本文再一次检验不包括各个自变量对数似然值的变化情况,使两组自变量依次纳入回归模型。其中,前一组就是原来的10个自变量,采用ENTER方式进入模型;后一组是各个自变量,采用Forward:conditional方式(前进法)将各个自变量分别带入模型,其目的是将第一组中没有解释作用的自变量剔除。本文一共进行了10次回归,结果显示:在模型嵌套的回归方式中,自变量X1、X4、X5、X6和X8都从最终回归系数表中一一被自动剔除了;而如果将X2、X3、X7、X9和X10这5个自变量剔除,则对数似然值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见表7),说明在这10个自变量中,X2、X3、X7、X9和X10对模型的分类结果具有显著意义,不能被剔除。

三、结论及改进建议

(一)实证结论

1.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保费收入增长率对偿付能力状况的解释并不显著,而自留保费的解释作用却比较显著。这可能是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了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的样本中,如果剔除中国人保、太平洋财产的相关样本,自留保费增长率指标在整个模型中的解释作用会更好。由于中国人保、太平洋财产两家非寿险公司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其目前的偿付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与早期的粗放经营有关,与保费增长无关。而余下的新兴非寿险公司发展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业务增长过快使得保险公司的承保金额增长和赔付责任加大,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偿付风险。因此,保费收入增长率和自留保费增长率指标对新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作用更为重要。

2.毛保费规模率指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对其承保责任的保障程度。无论是根据指标范围的统计分析结果,还是指标的有效性实证结果,均表明该指标具有有效性。该指标之所以有效,其原因可能在以下两点:一是毛保费规模率的设置合理,符合我国保险市场的特点。目前我国非寿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不能保障其日益增大的承保责任,是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我国非寿险业的情况比较特殊,大部分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小于零。根据保监会的规定,若本年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零或负数,则毛保费规模率指标值为999%。因此,大多数偿付能力不足的样本,其毛保费规模率指标值都为999%。该指标值的特殊化,也可能是实证结果显示指标有效的原因。

3.偿付能力额度变化率指标被证明有效性不高,在有效区分两类样本模型中的贡献并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指标与毛保费规模率、认可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比较大,这可能也是影响指标在整个模型中有效性的原因。如果剔除毛保费规模率、认可资产负债率两个自变量之后,偿付能力额度变化率对模型的作用会增加(见表8)。我们不能认为该指标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没有说明作用,只是模型中存在比该变量更为有效的指标,因此在回归过程中,更有效的变量将该指标剔除了。

4.实证结果表明,两年综合成本率指标和资金运用收益率对模型的贡献不大。前文已述,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经营管理问题,因此这两个指标对偿付能力的解释能力较低。

5.实证结果表明应收保费率指标非常特殊。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的样本,该指标值一般都符合保监会的规定;而偿付能力不足的样本,该指标值却超过了正常范围。这一统计结果与最初指标设计的意义背道而驰。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性、小规模、新兴的外资保险公司正处于迅速发展的业务扩张阶段,应收保费率远远超过了正常范围;而那些外资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很高,应收保费的大量增加根本威胁不到它们的偿付能力,因此该指标的监管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6.速动比率是衡量非寿险公司短期偿付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非寿险公司的业务期限较短,该指标对非寿险公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而实证结果也表明该指标在模型中较为重要。认可资产负债率被证明也是有效的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认可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仅仅是相对数与绝对数的差别。保监会对该指标的正常范围设置也十分合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凡是该指标超过正常范围的样本都是偿付能力不足的样本。认可资产负债率的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也一致,该指标对偿付能力的解释作用较好。

综上所述,我国的非寿险市场比较特殊,非寿险公司的地域发展和规模大小的不平衡性明显,因此,理论上有效的监管指标对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解释作用并不一致。根据实证分析和统计结果,我国地方性外资非寿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强,指标值的大小变化只会导致它们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发生变化,并不会导致偿付能力不足。在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保险公司中,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的经营已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它们偿付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的粗放经营、固定资产过多导致的认可资产绝对数额小于认可负债;毛保费规模率、速动比率、认可资产负债率和资产认可率这四个指标对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意义较大。而其他的新兴保险公司正处于扩大市场份额的业务扩张阶段,偿付能力不足往往是由于实际资本的增加跟不上承保责任的增加造成的;除了以上四个指标外,保费增长率、自留保费增长率对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更为重要。而应收保费率、两年综合成本率和资金运用收益率的有效性比较差,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作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改进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条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