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瘾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瘾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瘾调查报告

篇1

随着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各大高校纷纷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便是网络的的显著特点。这也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影响纪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现象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扭曲了美好的心灵,荒废了学业。为此,针对此大学生网瘾问题,我将作出此次有关大学生网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式

1.上网查找关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关资料;

2.通过与身边的同学当面交流沟通,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

3.网上聊天,与网友、同学讨论大学生网瘾现状;

4.制作网上问卷调查,对部分大学生网瘾进行可靠数据收集;

5.私下出访校内外网吧,大概了解网吧上网人群。

三、调查结果

1.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迷中,60%以上的是大学生,在此当中10%的大学生有网络综合症的倾向。早在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全国13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在大学生中断学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有80%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3/4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2.在调查问卷中,结果发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呆在宿舍上网,很少出校外网吧或者到校内网吧上网。宿舍成了大学生网络蜗居的场所。

3.由于大学生自身都携带电脑来学校,因此校外的网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通过私下走访一些校外网吧,发现进出网吧的人群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或者社会上的人。有些网吧甚至还出现未成年人自由出入的现象。

4.从网友和同学或者身边真实的现象中了解到网瘾的大学生思想幼稚,在现实中遇见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等问题,他们习惯于在网上找心

理平衡,长期下来,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学生活从没有认认真真的规划过,对现实和将来都很迷茫。

5.网上一项数据结果显示, 60.5%的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57.9%的青少年网民选择聊天或交友, 47.2%青少年网民选择玩网络游戏,另有43.6%、 39.5% 及 21.1%的青少年网民分别选择了

学习和工作、获取信息、通讯或联络作为其上网目的。

6.调查问卷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上网的目的更多的是寻求网络游戏的刺激,查找学习工作信息,视觉与听觉的消遣,沉面于上网聊夭、网上购物或网络爱情。

7.通过调查与直接交流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间难以控制,从1-2小时到5-6小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没有上网时会倍感空虚、心烦。大部分认同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8.在网上了解与现实调查中,发到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瘾上很少与家长沟通,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无法进行交流。就算沉湎于网络也不去理会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家长的言语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缺乏威慑力。

9.大学生活更多的是靠大学生自觉,然而由于大学生活的随心所欲,很多大学生在对待学业上抱着一种漠不关心,冷淡对待的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宁愿花时间在网络上需求自我欣慰,也不愿抱起书本埋头苦干。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课少分散等情况,对部分学生网瘾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响。

10. 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同学有较强的叛逆心理。网瘾的学生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既使来上课了,主要还是趴在桌上睡觉或者心神不宁。喜欢独来独往,不太愿意跟宿舍同学、朋友交谈。老师找其谈话时,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大声顶撞。

四、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的问题上,我做出以下原因分析:

1.互联网作为一个神秘的新鲜事物,深深的吸引住正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大学生。大学生驻足网上,流连忘返。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也难以逃出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以网络游戏为例,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抛开显示生活中的种种规定,通过按钮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也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境,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财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具体的奖励。正是互联网的神秘与新鲜,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并不容易获得,互联网上无尽无穷的游戏资源及其提供的机会可以使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因此,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2.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有时课程的不合理安排更是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大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学习压力的骤减,让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打发时间,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心越来越强,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网络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的认知,甚至影响学业。

3.家庭教育问题的不当,过度严厉或者溺爱、缺少幸福感或者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处于紧张或者僵硬状态。不可否认,大学生即使处于成年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闭锁性使他们与父母交流较少。就算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网,但是孩子已经不再重视家长的言语,甚至当成耳边风。所以,在大学生网瘾问题上,大部分都面临家庭关系不合(子女与家长关系紧张或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等)、子女与家长缺乏沟通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也是导致其网瘾产生的原因之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更何况大学生。大学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需要在人前表现自我。但是,由于机会的偶然性与不可遇性。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实现自我需求。同时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机会就更把机会投入到网络中去,在网上得到满足。

5.网络作为一个虚幻的事物,好比一个集信息、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虚幻世界,它的不真实性、随意性、隐蔽性、匿名制、虚拟身份、时间和空间的无界限性,让大学生得到梦幻般的体验和满足感。在虚拟世界中,失败可以被否认和逆转,不承担任何责任,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禁忌、幻想都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正式这种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虚拟的亲近感、成就感、满足感让众多的大学生产生追求冲动,导致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五、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作为家长,有必要提高自身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主动与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多引导孩子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尽量让大学生在虚幻的世界之外找到可以寄托的归宿,

2.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网瘾,自身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上网控制力,提高自制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不断强化控制意识与上网动机,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3.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治疗。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教育大学生合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掌握网络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而不再沉迷于网络,危害自身发展。

4. 学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大学生生活和锻炼能力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对于大学生上网时间给予适当的限制,对他们不良的上网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选择、有节制、守规则地上网,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网瘾调查报告(二)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缘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分所承当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相干说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缘由及对策研究》SRT课题组实施,具体目标以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网瘾现状,把握网瘾比例在年级、地域和性别上的散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偏向、低度网瘾、中度网瘾、高度网瘾)的交叉对照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不同程度网民的家庭状态等题目进行分析对照,调查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及上网题目的态度。

(4)通过对调查对象平时的在校情况及上网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题目的影响。

(5)通过对不同程度网瘾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因素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

2、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1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后确定操纵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以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终究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本校除大四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学生。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5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8.9%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触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偏向;3、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题目。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致使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假如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甚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影响;(7)固然能意想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题目,依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守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多方征求意见以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固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其实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网瘾状态的研究根据。因此,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屡次深进探讨,制定了以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5.7题)。

在这一条件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往上网(问卷第5.1题);(2)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5.5题);(3)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缘由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莫衷一是(问卷第5.6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5.7题选是的情况下,第5.1题、第5.5题和第5.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3) 辅助指标:网瘾程度和网瘾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辅助指标,分别是描写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的。对已被界定为网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的网瘾程度有多深;而对还没有成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网瘾偏向。

网瘾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即:被访者在对问卷中第5.7题回答是的条件下,第5.1、5.5、5.6题回答是的题项越多,其网瘾程度越深。

网瘾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5.4题);(2)实际上网时间常常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5.9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偏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由于这两个选项可以反映出网民在上网时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失控趋势,即:行为上没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没法自拔,因此才向亲人隐瞒上网时间。

(4) 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本次调查中,上网目的被分为文娱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类。

文娱性目的包括:(1)玩网络游戏,(2)聊天或交友,(3)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实用性目的则包括:(1)获得信息,(2)学习或工作,(3)通讯或联络。

网上活动丰富性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网上活动的数目体现出来,参与的种类越多,表示活动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由以下几方面的题目加以体现,包括其性别、年级、籍贯、月生活费等。

而研究发现,一些消极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谨慎、个人主义等特点,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关系途径,特别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较遵守社会风俗,相对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

对调查对象的人格因素的调查,主要体现在题目1318当中,本次调查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本身状态的满意程度情况进行分析的。

(5)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登录和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构成终究数据库,研究进程中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进行了描写,但在后期分析的同时,又对身边已知沉溺网络程度较深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结果主要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三、我校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1、具有网瘾和网瘾偏向的学生范围

(1)我校学生网瘾比例约16.3%

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网瘾学生约占学生网民总数的16.3%,网瘾现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视,需要引发多方关注。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导称,整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干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2) 我校学生网瘾偏向比率为8.6%

除现有的数目庞大的网瘾学生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约8.6%的学生存在网瘾偏向。可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篇2

三网融合从业务形态看主要是业务在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缝切换和融合,其融合的核心是视频内容在三屏之间无缝切换。

从广电看,由于掌握视频内容资源和播控平台及内容审核权,广电建立内容库及播控平台,通过改造后的有线网络达到电视屏幕(互动电视),通过电信运营商的固网分发渠道进入电脑屏幕和电视屏(IPTV电视),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进入手机屏(移动终端),实现视频内容在三屏之间的融合。

由于电信运营商开展3G手机电视业务需要与内容集成播控平台进行对接,因此收入分成方除了电信运营商和内容商之外,新增了播控平台运营方,手机电视的利益格局得以重新划分。由于三家广电运营商3G手机电视播控平台的正式运营,利益分成模式基本清晰。

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作为主要的三网融合的平台运营商,虽然一部分设备商(电视机厂商)也想切入到三网融合的平台运营,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电视的推广上,由于广电总局并没有给电视机厂商颁发内容集成的牌照,电视机厂商进入互联网电视平台运营的通道基本上被堵死。但是部分视频网站由于获得广电的牌照,同时拥有一定的设备设计能力和平台建设运营的经验,成功的进入电信运营商的IPTV和3G手机视频平台的建设、运营。

篇3

(一)客户自身风险。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岗位职责不清,财务管理做不到相互制约,有的企业所有印章全由会计一人保管,企业对财务事项全权委托会计一人处理,法人对财务事项长期不管不问,涉及签字授权也不看不问,大笔一挥完事大吉,企业自身在管理上的严重缺陷,一旦财务人员有盗窃或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得结算资金企图,会通过网上银行则将企业资金转入个人储蓄存款账户等。

该企业在开办企业网银时,会计在法人代表不知道什么是网上银行的情况下取得授权书一人经办,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后多次使用网上银行转账及汇款,法人代表从未过问。法人代表在不明白网上银行业务情况下就出具了授权书,反映了企业自身在管理上的严重缺陷。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点之一开户环节。作为经办网点,必须严格企业网上银行开户手续,确保企业网银开户资料齐全、合法,避免埋下事故案件隐患。

(二)银行内部操作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多数来自银行经办人员出于私利,首先经办人员同客户相互之间比较信任,出于营销目的或别的原因,在客户不了解网上银行的情况下向客户营销,之后替客户保管证书,由于风险意识淡薄、疏于管理,出现了内部会计人员利用网上银行盗窃客户结算资金的案件,不仅给造成了损失,也损害了银行形象,给银行结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三)黑客恶意攻击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犯罪分子利用客户疏于防范心理盗窃客户原始密码自助注册网上银行盗窃客户资金。二是利用假网站诱骗客户上当。

二、网上电子银行结算风险成因

网上电子银行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如银行临柜人员违规违章操作,账务处理程序随意简化,隐瞒问题不及时上报造成重大隐患;银行临柜人员缺乏对网上电子银行结算业务整体性的了解,对一些关键性的环节控制不到位或业务不熟悉;会计人员缺乏对网上电子银行结算风险的研究,忽略重点环节的控制等。从已发生的案例来分析,主要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

(一)外部原因。主要是犯罪分子利用网上电子银行结算这一环节,采用隐蔽、狡猾的手法进行诈骗。

1、洗钱。网上电子银行结算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方便,犯罪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非法所得通过网上银行结算在不同账户之间划转达到洗钱目的。

3、盗窃他人密码自助注册。犯罪分子潜伏在银行营业网点,当有人办理开户业务时,记下账号、密码、身份证件,自助注册网上银行盗窃他人资金。

(二)内部原因。主要是银行规章制度不健全及结算人员违规操作带来风险。

1、结算队伍建设滞后。网上银行结算业务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网上银行结算管理的任务不断加重,然而专业结算人员素质不高,这种状况,必然削弱网上银行结算管理,成为违章违纪行为经常发生的一个原因。结算人员替客户保管证书,很容易引发网上银行结算风险,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经办人员错弊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作案人员创造了机会。

2、内部检查力度不够。一些行由于会计检查人员配备不足,会计检查人员水平有限,会计检查辅导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涉及网上银行结算,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无法及时发现网上银行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重营销轻管理,风险意识不到位。近年来,网上电子银行的营销作为一项指标与支行挂钩,部分营销人员缺乏防范意识,为完成任务指标往往在手续不全的情况下为客户注册网上银行,一旦发生风险无法补救。

三、网上电子银行结算风险的防范措施

篇4

1 基本情况 女婴,2009年3月12日出生,在县级医院足月剖腹产,体重3200g。于2009年4月16日上午11:00在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于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第二针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2008070502,效期:20110702),于4月17日早5:30家长发现死亡。

接种所用疫苗由省统一招标配送,市、县疾控中心冷藏运输供应的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批号:2008070502,效期:20110702,在卫生院冰箱5℃冷藏保存。所用注射器是苏州碧迪生产的0.5ml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批号:7046067,效期:2010-02。本单位同批次疫苗共接种105人,当天接种3人,其他受种者均无任何副反应发生。接种前婴儿的健康状况均良好,无任何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及其它疾病。接种后观察20分钟无任何不良反应。女婴出生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无不良反应。

2 调查诊断 经县级专家组尸体检查,死婴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耳后、背部及肢体伸侧可见大片尸斑。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囟大小正常,无饱满,双眼球居中,双瞳孔散大直径约4mm等大正圆,鼻腔浅部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紫绀。胸部腹部外观无异常,腹部无膨隆,脊柱无畸形,四肢自然状态,右上臂三角肌处见一注射针眼,周围无红肿。结论:死亡原因不明,建议尸检。

3 结果 家长极不配合工作,拒绝尸检,未能得出死亡的真正原因。家长无理取闹,将死尸摆放在卫生院大厅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经县卫生局、乡镇政府、村支部进行共同调解,给予死者家属一定的困难补助费。

篇5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篇6

“因特网是中国一个大革命,”中国社科院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郭良说,“毫无疑问,中国的商业、生活和交流方式都发生改变。尽管中国引入因特网要晚于很多发达国家,但是这一切发生了。”

自从中国的1995年中国计算机的商业化,这个国家已经是一个最庞大的使用者之一。比如,在1998年6月,这个国家已经达到了110万互联网使用者。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6月内扩展到两倍的。到2000年,网民数量达到了1700万。

根据最近的一个由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现在因特网使用者的总数超过了13700万,每年增长了23%,以这样的发展速度,有专家认为,中国有可能在接下来一年内赶超美国。

因特网将中国变得更好,但是它也是很多问题的祸根。

“我认为因特网的最大益处就是它给中国人带来了表达他们自己的自由,”郭良说,“尽管在中国的因特网方面有大量的言论压抑,事实是因特网给了他们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力量。”

郭良还说,中国大部分人口事实上是依赖因特网、聊天室、论坛和博客来获得信息。“大多数因特网使用者把他们大部分业余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期望获得更多的外界的信息,那些他们的父母根本不知道的。尽管很多人依赖因特网做一些小的决定,比如购买新车的颜色,但是在上海的农民就利用因特网来决定将他们的农作物卖到国外还是在国内销售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根据今年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多达85%的人们通过英特网寻找信息,只有15%-18%的人分别通过国有的印刷物和广播系统。

“因特网同时也存在着商机。”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表示。尽管中国在贸易和商业方面对因特网的依赖与别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比较低,但是现在正在发生改变。

“由于因特网和人们强烈的消费渴求相结合,”寇晓伟说,“中国的因特网经济被指责发展太快,和已经比很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大。”

这个数据调查报告说,去年,中国的英特网使用者每个月需要花费22美元在网络方面,包括上网费、网上消费和游戏。报道显示,网上的消费者市场前年扩展了47%。

然而,“尽管中国的媒体系统正在市场化,一些西方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无视这些特点和功能性的改变。他们对于中国媒体的研究者人仍然基于中国媒体是中央政府的发言人的偏见的基础上面。”

不过,在因特网迅速发展的背后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是中国的因特网蓬勃发展,主要因为个人对玩乐的追求来推动的。”郭良说。

篇7

婚姻“门当户对”有增高趋势,经济交往决定亲子关系疏密

在2011年8月家庭期刊集团主办的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关于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调查报告引人关注。其中,“门当户对”有增高趋势。调查显示,两家经济状况相似的占70%;男方家庭富裕一些的占17%,略高于女方家庭富裕一些的比例(12%);男方家庭富裕得多的占1,3%,女方家庭富裕得多的占0,6%。另外,经济交往决定亲子关系疏密。课题组发现,判断亲子关系究竟是亲密还是疏远,经济交往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五个城市相比,向父母借钱的意愿强度几乎完全是按城市的富裕程度排列的:广州最高,以下依次为杭州、郑州、哈尔滨、兰州。在是否会定期资助父母的问题上,定期资助父母的比例以广州为最高,占40,6%;哈尔滨为最低,占20%。

(如菊)

《父母的战争,与网瘾争夺孩子》中国约有5000万个家庭,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孩子网瘾的煎熬。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关于网瘾戒治的行业标准,父母们只能作为个体孤独地与网瘾作战。而在网戒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本刊对网瘾患者这一群体进行了深度调查。深入到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中间,追寻发生在网戒路上的故事,追寻网瘾形成的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再现因网瘾引发的代际冲突,以及他们内心的酸楚与挣扎。

敬请关注《家庭》2012年第2期。“家庭官微”粉丝密切关注受害女主人公

本刊记者吴秀云采写的《作案警察谎言逃罪,女人大代表跳楼证清白》刊登在《家庭》2011年第23期。广东省增城市女人大代表穆姗姗被一名警察后,警察到处散播谣言说穆是他的“女朋友”。女人大代表百口莫辩,不堪压力,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从自家楼上一跃而下……这篇文章在“家庭官微”上引起粉丝狂热转发并参与评论。短短几天时间,该条微博被转发245次,评论20。多条。有粉丝指出,她是人大代表还用这样的极端方式自证清白,假如受侮辱的是普通民女呢?

(秀秀)

篇8

“你上网都做什么?”这是一条多选题,选择玩网络游戏的占24.1%、选择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占40.7%、选择交友聊天的占24.1%、选择无聊解闷打发时间的占19.1%、选择看书与查资料的仅占13.2%。其中,男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网络游戏占37.8%、听音乐和看电影占35.1%、交友聊天占25.8%;女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听音乐和看电影占47.7%、交友聊天占21.8%、无聊解闷打发时间占21.6%。男、女生各年级组在“上网都做什么?”问题调查中选择的前三项与选择“看书、查资料”的比较如表2、表3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运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上网所占比例偏小,“娱乐性”运用偏多,运用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权威机构和教育界、学界还没有对运用于学习和娱乐各占多少才算合理做出界定,但可以与2010年2月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作比较,该报告称,中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查阅资料”(32.3%)、“聊天”(31.0%)、“下载音乐和图片”(29.4%)、“网络游戏”(19.8%)、“通过网络解闷”(18.7%)。并非说上述报告公布的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结构就是属于合理的、理想的结构,只是说明职校生的互联网运用结构尤为不合理。可以看出,职校生在网络游戏和网络音、视频运用(音乐、电影等)方面都远高于中学生的平均值,而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运用却远低于中学生的平均值,在“通过网络解闷”方面两个群体具有相似的百分比,这可能是青少年的共同诉求。从表2、表3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都是以娱乐性为主,说明完全杜绝娱乐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娱乐性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则会导致未成年学生现实交往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功能被削弱,影响未成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成长。

2.职校生“娱乐性”上网频率偏高,且随年级增高而增加

调查显示,职校生“作娱乐用途”的上网频率偏高,有48.2%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上网“娱乐”一次,其中男生占49.9%,女生占46.1%;男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49.4%,花3小时以上的占21.0%;女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53.7%,花3小时以上的占11.8%。有近二成的学生承认每天都上网(19.6%),具体统计如表4所示。表4统计结果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职校生上网频率偏高。每天上网比例显著高于《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每天上网占12.0%”这一数据。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上网频率也进一步增加。主要由于一年级才入校,多数学生还保持着初中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到了二年级虽不是新生,但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仍能继续保持,且二年级阶段基础课已经结束而专业课全面开始,学习任务较重致使较多的学生不能每天上网,到了三、四年级专业课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陌生,由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入以技能学习为主,因而较多的学生有空余时间和精力能每天上网。

3.网络成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如果非常想上网时不能上会有什么感觉”一题中,有8.1%的男生和4.2%女生选择了“很难受,什么也做不了,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在“如果觉得自己有了网瘾问题会想办法克制吗”一题中,有9.7%的男生和4.8%的女生选了“不会”。选择“很难受,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的比例与选择“不会克制”的比例基本吻合,这说明由于对网络“娱乐性运用”上的过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使部分职校生呈现出了“网瘾”或称“病理性上网”的特征。男生中的8.1%和女生中的4.2%可以认为是有网瘾表现的学生,男生约是女生的两倍。他们不会克制,也克制不了这种网瘾,调查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网络成瘾的学生,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4.网吧是造成职校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场所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职校生上网的首选也是家庭电脑上网(51.8%)。在农村家庭电脑上网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职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因而网吧和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就成了他们重要的上网途径。男生上网以玩网络游戏的居多,因而选择网吧的较多,占27.9%,女生很少上网吧,仅有5.8%;但选择手机上网的男生有22.8%,而女生却有46.1%。网吧上网进行网络游戏及其他不健康网络活动更刺激,更易成瘾,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因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在2011年3月份笔者做调查时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均未满18岁,本次调查显示,未满18岁而经常进入网吧上网的职校生占职校学生总数的19.8%,在这较庞大的未成年职校生群体中一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网络成瘾者,因此,应加强网吧的有效管理,规范该类场所,防止职校生网络成瘾。

5.与人沟通不畅是造成职校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成因

职校男生是网瘾危害的重灾区,19.5%的男生承认“曾因为上网耽误了学习”,而女生仅有7.0%表示曾因为上网而耽误了学习。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与沟通。“在遇到难题时你倾向于向谁寻求帮助?”这一问题中,男生有35.9%向父母双方、5.7%向父亲、10.3%向母亲、26.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22.9%不求任何人,有13.4%声称没有朋友;而女生有35.3%向父母双方、5.4%向父亲、18.4%向母亲、32.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10.8%不求任何人,有6.4%声称没有朋友。与人沟通,特别是与亲人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母亲的沟通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女生与母亲的沟通远高于男生,男生遇事不求人的比例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声称没有朋友的比例同样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遇事不愿意求人与我国社会的性别角色有关,男性要依靠自己,而女性则较多的依靠家庭、依靠亲人。遇事不求人和声称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网络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与人沟通不畅是职校生沉湎于网络,受网瘾危害的重要成因。另外,职业学校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学生较多,在家缺少与父母交流,在校又没有朋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学生群体也是网络运用不当问题的高发群体。

6.缺少爱好、生活单调和父母监管缺失是职校生沉湎网络的重要诱因

在“除了上网你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一题中,有7.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其中男生有9.4%,女生有5.0%。可以看出,网络运用不当、沉湎于网络主要与缺少其他的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少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16~17岁正是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且勇于探索和求解的年龄,职业学校的技能学习并不需要占用课外时间,职校学生的业余生活需要自己打理,没有兴趣爱好课后就无事可做,加之职校教师的粗放式管理或疏漏,从而使部分学生的业余生活处于真空状态,致使沉湎网络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调查显示,在“父母对你因娱乐目的上网的态度”问题上,持“反对,因此我有控制的上网”的占48.8%,持“反对,但他们现在管不着”的占4.3%,持“无所谓”的占36.8%,持“支持”的占9.7%。可见父母反对并能有效监管的不到一半,而持“无所谓”和“支持”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大,虽然这里的“无所谓”和“支持”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与父母的真实态度有一定误差,但如此大比例已经反映出部分职校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这和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较大的关系,职校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且家庭经济较困难,父母的主要精力放在忙于生计上,因而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互联网运用上缺少监管或疏于管理。

对策建议

1.政府和社会方面

篇9

一、分析网络成瘾的根源,抓住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教学

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是源于其对电脑网络的肤浅认识和简单利用,还有对学生网络负面影响的易接受性。

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必须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信息课,让学生愿意学好网络知识,并能主动地认真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多增加一些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我国的高科技成果,让学生知道这些是增强我国实力必要条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第二个原因,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激发激情,培养兴趣,系统学习,使学生脱离网瘾,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开发的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网络习惯。对于那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绚丽的场景、逼真的动画的迷恋,激发学生自己创作场景、卡通人物与动画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网络收集、Flas制作的兴趣,然后寓教于乐,让他们系统地学习以上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地展示一些好的学生作品,或让其到班级网站上、QQ空间里。这会使他们有极大的成功感,从而能够保持他们创作、创新的激情。对于那些喜欢网络音乐、视频的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他们收集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视频,并抓住他们的这种兴趣,指导他们利用音视频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剪辑,融合成有意义的有个性特征的作品。有实力的学生还可以录制自己的歌曲。

学生有了兴趣激情主动学习探索,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网络资源进行创作,这样一定能从根本上治疗学生的网络成瘾。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作过以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站点创建与首页制作”的教学中确定网站主题。

我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通过创建“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站,使学生远离网络成瘾,养成良好网络习惯,树立坚决戒掉网瘾的信念。

本课主要学习FrontPage制作网页,让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以及一些成功戒掉网瘾实例,亲身体会到网络成瘾的危害,从而有成瘾的防备之心,有网络成瘾病症的学生定会下决心戒掉。此举不仅可以使学生远离网瘾,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技能的兴趣。

2.为使“网络成瘾的危害”的主题网站作用的具有可持续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各班都成立一个网络兴趣小组,轮换负责设计、更新“网络成瘾的危害”的主题网站,并确立以下网络兴趣小组活动章程。

(1)活动目的:为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正确网络认知和修养,揭示网络成瘾的危害,建立一个全体学生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参与者:A、有责任心、有带动作用的学生。B、尽可能鼓励有网瘾的学生参与。

篇10

如何寻找到有效化解矛盾的方法,必须从学生这个主因开始分析,寻找到问题的源头。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称: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网民。从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青少年上网成瘾很多又是网络游戏成瘾。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四成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释放压力”。有专家分析,被调查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另外,我们也看到中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学业竞争和家庭期待,如果这些压力长久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学生就会在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成功感,并在游戏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满足感。分析大量沉迷网络的个案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孩子不能在他主流的生活渠道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已经被学校、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边缘化。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给他们的学习及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从学生角度寻求化解之道

学生的压力有自身施加的,也有外界学校、社会给予的,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寻求减压的方式,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用更多更好的方法给学生减压。

(一)学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减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兴趣广泛,不过度专注网络游戏。

(三)学会交流,经常和家长、教师、朋友交流,从心理辅导入手,防止染上网瘾。

(四)多进行社会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公益活动。

(五)在生活中找到自身价值,并坚持下去。

三、从学校、家长角度寻求化解之道

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在劝导的时候大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学生可能暂时从网瘾中脱离出来,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沉迷进去,劝说效果不显著。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和社会脱节,和父母、教师缺乏沟通。

(一)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父母对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望而生畏,认为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就会上瘾,所以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但是这样反而造成孩子的反感,也使得孩子与现在信息社会生存的需要脱节。教育心理学专家林文强指出,当今社会的子女与父母的疏离感愈来愈大,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对子女过度宠爱,但沟通却停留在物质层次而非心灵互动;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信任感及共同话题所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共识,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与子女对话时若以关心、启发、尊重为出发点,帮助子女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则有益于子女的人格塑造和智商培养。

(二)学校对学生正确引导,及时化解矛盾。

如果有的学生已经沉迷于网络和网络游戏,老师要关心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配合家长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同时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避免由于爱好的缺失而使学生容易被诱导到复杂虚拟的网络中。

同时,可以通过兴趣点的转移防止沉迷。信息技术教师要严格管理好网络课程,要特别留意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只是网络的一小部分,启发沉迷游戏的学生从网络游戏中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和其他一些知识,例如:有些学生沉迷于三国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从三国历史和历史人物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和研究这些人物的性格,将学生“打打杀杀”的兴趣引导到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再例如:网络游戏都是通过编程实现的,教师可以利用编程的教授让学生学习自己开发设计游戏,将学生“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兴趣转移到游戏开发的层面。信息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无目的地网络操作,因为这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对游戏跃跃欲试,千万不要让课堂学习成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帮手。

另外,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学校联合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各种社会活动。

篇11

事实上,只要家里有网瘾儿童,没有一位家长不痛心疾首的。网络游戏就像一个入侵的“第三者”,开始跟父母争夺孩子,而这场战争,家长们往往打得筋疲力尽,却难以取胜!

家有网瘾儿童

家有网瘾儿童的家长们开始慌了神,担心下一个张潇艺会不会是自家的孩子。

CASE1

“电脑修不好,我就打你!”

妈妈:柳艳38岁

电脑让儿子变得六亲不认

“儿子本来是个很乖、性格也很温顺的孩子,但是自从玩上游戏,性格就变得很暴躁。他玩游戏时,不允许我们跟他说话,我们一制止,马上就能开口大骂。上个月,孩子的奶奶从外地来北京,老人的心脏不好,而儿子每天一做完作业,立马就打开电脑开打,在网上打什么CS、《传奇》还有《大话西游》,音响里的机关炮惊天动地,老人的心脏病都快犯了。他爸爸制止他,他不理,还嚷嚷要他奶奶立马回乡下去,他爸爸气不过,把电脑砸了。结果那两天他不吃不喝不愿上学,说除非电脑修好了。还对他爸爸说:‘电脑修不好,我就打你!’这时的他,已是双眼通红、一脸凶相!我百思不得其解,玩电脑游戏怎么让他变得这么狠毒?”

儿子:苏鸿13岁

电脑它是个伴

“我家很冷清,我爸爸妈妈两家都是外地的,没什么亲戚可串,我一直很孤独。所以我不玩电脑什么呢?我现在就是感觉电脑它是个伴。那里面有音乐、聊天室,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我爸妈脾气不好,所以我一直是个受气包。但在网游中,我却能随便砍砍杀杀,我感觉特别痛快。这种刺激和神勇的感觉,我在生活中找不到。其实,我并没像张潇艺那样,迷恋网络到要去死,我只是在网络中觉得很满足。如果有更有意思的事值得我做,我想我会离开电脑的。可是有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吗?反正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

心理探秘:情感孤独是网瘾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迷恋网上的互动生活。

CASE2

“死有什么可怕的,我在游戏中已经死了多少回了!”

“两年前,儿子考上区重点中学,我给他买了电脑。但很快,他就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有一次,他边打边和同学通电话,说给人家2万元收件夜魔披肩。我一听就傻了,赶紧质问他,2万元是从哪儿来的,他不屑地说:‘我花15元买个点卡,在网上换了100万游戏币,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他说的是虚拟货币,我根本听不懂。我劝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他顶撞我说:“我们班第1名都玩‘网游’,在学校,谁不玩电脑会被大家瞧不起。”这以后,他玩网游更疯狂了。一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成绩已由第9名跌落到20多名。我终于忍无可忍,刚好那天我回到家,听到他在阳台给同学打电话,说《大话西游》已练到30级时,我便气得打开窗户对他说:“如果你想自毁前程,干脆现在跳楼算了。”没想到他说:“死有什么可怕的,我在游戏中已经死了多少回了。说完,他真扒住窗台要往下跳,吓得我抱住他尖叫起来……”

儿子:倪刚,15岁

其实我在网上一点都不快乐

“我为什么爱上网游,我想可能是上初中后功课非常紧张,各科老师每天发一张卷子,我累得都喘不过气来了。父母一开口就是考大学,我感觉没别的路可走,所以就酷爱《大话西游》这类游戏。我在里面打妖怪、升级,把学习的烦恼全忘了。我爸爸妈妈以为我这样整天上网是因为我很快乐,其实不是的,我一点都不快乐!我的生活一团糟,除了吃睡和上网,我的生活没有别的内容,除了上学,我几乎呆在家里大门不迈,饭菜都恨不得爸爸妈妈给送到房里来,这样的生活,让我心里很空虚,每当从游戏中下来的时候,我就很恨我自己,可是一旦坐到电脑面前,我马上又管不住自己了。”

心理点评:面对虚拟世界缺乏自控力

中学生自控能力欠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于是网络成为中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

妈妈圆桌:

家长A:我儿子也中了网瘾,幸好我是“全职太太”,有充足的精力对付他,我的方法就是分散他对电脑的注意力。比如我经常带他去看好莱坞大片、各种体育比赛、话剧,他想滑雪,我就给他买滑板,他想看《哈里・波特》,我就把书和光盘全给他买齐了,他说哪儿好玩,就带他去旅游。结果,他一天一天地逐渐摆脱了电脑的控制。

家长B:我女儿自打迷上QQ聊天后,成绩急剧下降,由于长时间看屏幕,皮肤起包起皱,还有了眼袋,我们全家人急死了。先来“硬”的,不行,她甚至提出要离家出走,后来,我开始来“软”的,我每天在她的书桌上放一条格言,例如:“好啤酒是2/3的啤酒加1/3的泡沫,好生活是2/3的现实加1/3的网络”;“我们不希望你的童年全是100分,但也不希望全是网络”。渐渐的,女儿上网时间少了,还把格言收录到一个文件夹里,我们对她戒网瘾充满信心。

家长C:对父母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中网瘾,而是他觉得你老土,什么都不懂,他从心里瞧不起你,对你的忠告置若罔闻。于是,为了和儿子平起平坐,我也开始玩“网游”,不出几个月,我就得心应手了。玩双人游戏时,我的功夫一点不比儿子差,儿子对我刮目相看。男孩子都佩服有能力的人,我很快就让他屈服我了。这时,我再向他灌输“网络是娱乐的天堂,也是学习园地”,他就能听进去了。现在,在我的引导下,他已开始学做网页,还到文学网站读书、发言,交了很多成熟的朋友。

[专家支招]

5 种孩子易沉迷网络

1 家里很有钱,这类孩子买得起点卡和高配置电脑,比一般孩子玩得更尽兴。

2 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让他们失去约束力。

3 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好,这类孩子在情感上很孤独,容易在网上寻找寄托。

4 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展示才能,来平衡受挫心理。

5 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比如缺乏自制力、内向,或控制力强,喜欢表现自我的孩子。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儿童的标签。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常用的有3个:

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玩游戏4~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二是认为上网能得到快乐;

三是不上网就会出现症状,如头痛、出汗、烦躁不安等,但一坐到电脑面前,这些症状就立刻消失。

4 个秘诀让家长帮孩子摆脱网瘾

1 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保障了,自然不会再去网上找朋友。

2 开发孩子的其他兴趣:迷恋上网的孩子,通常都对外界比较冷淡,家长应多让他们参加夏令营、兴趣班,让他们试着与人交际,体验群体游戏的乐趣。

3 做孩子的同盟军:俗语说要“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家长要想说服孩子远离“网游”,必须找到和他沟通的渠道,让他对你畅所欲言,这就要求父母也要懂电脑,然后再旁敲侧击,让他们从“网游”中抽离出来。

篇12

1 背景及目的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56亿人,占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9.4%。智能手机的革命性发展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体验,手机上网逐渐成了PC上网的延伸,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开始大范围向手机网络融合。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首当其冲将成为使用移动互联的主力军。大学生容易接收新事物、应用障碍小,并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时间空余。随着移动微博、手机视频、移动游戏、移动商务、移动阅读、二维图形码应用、RFID和LBS等技术和应用的迅速渗透,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自然也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如移动网瘾、数字鸿沟的突变、移动学习需求、移动互联中的情感道德问题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有理由设计一套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移动互联生活的调查问卷,客观地呈现当代大学生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和情感等问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从而使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和适应移动互联带来的变化、调整教育方法和模式,方能更有效地顺应新的教育需求,应对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2 相关概念

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发放3G牌照,我国移动业务发展进入3G时代。2009年12月15日摩根士丹利了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报告人类正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2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如腾讯、360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瞄准移动互联网,进军移动互联网,部署各个节点,制作手机移动客户端,捆绑用户。从而使得移动互联在中国迅速发展。

人们对移动互联的认识各有表述,为更准确理解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特提供下列3个相关概念的解释。

(1)移动互联。百度百科的定义: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2008年4月23日,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作题为“移动通信和价值链”的演讲指出:移动互联网不等于移动+互联网。网友认为既然不是加法运算,那就可以用乘法运算来表示,即移动通信×互联网。“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网》一书认为: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技术到业务的全面深入的整合。移动互联网并不是指一种网络,而是指一种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具体而言,是指一种利用移动接入技术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 同时该书指出,移动互联网本质上就是Web3.0。

根据以上定义,笔者认为,移动互联并不是“传统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而是就同时具备以下几个因素:智能手机、3G通讯、手机上网,并且真切开启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生活,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学习模式和工作模式等应用。

(2) 3G手机。3G手机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终端设备,3G手机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和此前的手机相比差别很大。第三代手机通常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和智能处理系统。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更主要的价值体现在手机上网多媒体通信等功能方面。

(3)手机上网。手机上网是移动互联网的一种体现形式。是传统电脑上网的延伸和补充。目前,手机上网浏览支持两种方式:一种是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方式,一种是WWW(World Wide Web)协议方式。

(4)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指的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手机。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Symbian、iOS、Android、Windows(包括基于Windows CE内核的系统、Windows Phone 7等)、Linux、Blackberry OS等。部分手机,比如,MTK平台的手机虽然可以支持安装Java版本的程序,但由于其功能简单,应用程序扩展性较差,并不属于智能手机。

3 内容设计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全面反映他们的移动互联生活,问卷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便于整理和分析。

3.1 参考资料

前期我们先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当前使用移动互联的大致情况,参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2011)》、《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等文献后,进行系统地设计。

3.2 模块设计

参考文献和开放问卷结果,结合大学生特点,将问卷调查内容基本划分为5个模块。

(1)基本信息(A区)。主要包含被调查者的性别、生源;年级、专业、学校性质;月生活费、通讯费;有无手机、是否智能机、服务提供商,接入方式(2G、3G、wifi);手机品牌,尺寸、分辨率、价格、操作系统;手机上网时间,手机上网费用 ,流量,按流量还是包月等。

这些调查项目主要用于分析城乡、性别等因素对移动互联中其它变量的影响和关联,并将为移动互联相关商业推广、信息鸿沟等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2)移动互联的使用情况(B区)。主要包含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的情况。如经常使用的功能、浏览器的使用情况,包括WWW/Wap的偏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的时间段;上网时间,使用频率;应用水平,包括常用APP,APP下载方式、手机安装APP数量,常用移动含术语(如LBS、RFID、WiFi.)识别等;经常访问的新闻网站、视频网站;旅游、游戏、购物、社交;移动广告的印象;相关道德和情感问题等。

这些调查项目可便于今后研究学生移动互联的习惯和应用水平、信息偏好和行为倾向、移动互联中的情感和伦理表征等研究提供途径。

(3)移动学习情况(C区)。主要涉及移动互联与学习生活。如移动学习的设备;学习意愿及设备选择意愿;手机阅读习惯,包括文件格式、分栏形式等;移动学习的内容、情形、频率、时间段;图书馆、教室上课和考试时使用移动设备情况;监控方法建议;移动学习的内容是否与教科书一致;是否喜欢见缝插针式的学习方式;用过哪些移动学习公司的产品;哪些科目或方面适合移动学习;学习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这些调查将为移动学习研究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4)移动网瘾(D区)。主要以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波利・杨的10项目网瘾检测标准为依据,结合移动互联的特点进行修改形成10个检测项目。

这些调查项目将主要用于比较分析移动互联成瘾综合症等潜在问题。

(5)移动互联愿景(E区)。主要反映大学生群体对移动互联发展的展望。如对手机目前硬件和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对费用和网速的期待;愿意花多少时间和钱用于移动学习;对于目前移动互联和移动学习寄予的希望等。

这些调查项目可用于分析将来移动普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并预测其应用如移动学习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三家电信运营商近几年的积极布局和推进,3G网络日益成熟。中国3G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规模化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也正在逐渐释放,也必然将渗透于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篇13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