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
撰稿:杨阳王滔
本期责任编辑:丁淑兰
篇2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喜爱音乐。目前,许多教师顺应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击乐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引进了课堂,改变了以往纯教唱的传统模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蛮有兴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学校,教师只图课堂热闹,花色品种俱全,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发展能力。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一、解决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乐,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二、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三、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四、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五、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六、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通过对节拍形态、旋律形态、曲式形态、调式风格特征的理解,可引发出学生体态表现的欲望,也只有在学生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经验中引发出来的体态表现,才可能容易使学生倾注热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乐概念的形成。
普通学校的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虽属理性与技能性内容,但毕竟是艺术教育中的理性与技能性成份,应该在艺术性的统帅之下进行,既不能象学数理化那样偏重于概念,逻辑、计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样“重技轻艺”,搞成机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语文教学一般过分倚重于语言文字的阐发,而是必须着重于艺术性的特征。
在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这三方面来进行探索。
知识结构: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识得以深化,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篇3
如何更好的搞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工作,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变静为动,突出音乐的形象流动性
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相结合,突出音乐的音响性、流动感,立体化的感知学习内容。
(一)关于基本大调音阶。
1234567 这是学生们一提到音乐首先会想到的一组音阶。但是各音间准确的音高半音关系往往被忽略。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键盘挂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黑白键的联系与区别,全音半音的位置关系,建立起大调各音间“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高关系。然后老师用钢琴弹奏音阶,学生听辨音高关系的变化规律,随琴轻轻哼唱。最后,辅以“柯尔文手势”来表演音阶,让学生们边用手势表演,边随琴练唱音阶。
(二)关于基本音符和拍子。
基本音符和常用拍子是识谱、学习旋律的必备知识,单纯的认音符学拍子是没有音乐的感染力的,只有将它们融进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才会富有音乐的灵动性、生命力。
如:学习 拍子的歌曲《少年之歌》,教学中可安排这样几个环节:
1.学生听辨歌曲的节拍特点、鼓点规律。
2.通过“咚哒咚哒”的鼓点,找到“强弱强弱”的二拍子变化规律。
3.近一步理解 拍号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4.随音乐划拍,体会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对比变化。
5.边划拍边演唱,感受这首 拍歌曲进行曲风格的节拍特点。
二、以点带面,把握音乐的整体完整性
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结合作品,找到很典型的知识点,然后着重从这一点切入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层层推进,从而更好的更完整的把握音乐作品。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男低音独唱,用低沉浑厚忧郁的音色,表现了俄罗斯船夫迈着沉重的步伐拉纤,艰辛劳作的场面。在这首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注重用识别、体会力度记号来展开歌曲的教学。
三、倾听感受,提升音乐的表现与创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多变化手段和方法,紧密的围绕着倾听和感受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
(一)“听谱”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听”音乐,一般以听为主,以看为辅,比如传统的“识谱”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被称为“听谱”教学。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一直坚持听谱教学,即学会唱歌后,再教学生听唱曲谱、背唱曲谱,结果一年多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能背唱好几首曲谱。慢慢地,他们也熟悉了音符的唱名,并能把唱名与音高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也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强加给他们,他们学会歌曲后再听唱曲谱,自然很快便把握曲谱的节奏了。
(二)节奏模仿与创编。
学习基本节奏时,为加强学生的兴趣性,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我让学生去倾听去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节奏。如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可以引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敲门的声响 ×××;维族手鼓的典型节奏常常是 ××× ;还有较难掌握的×××,可结合流行歌曲“花儿乐队”演唱的《嘻唰唰》,歌名在念时就是这个节奏;反之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就像母鸡的叫声×××。 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这几种节奏。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一些节奏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节奏创编,节奏问答,律动表演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
四、参与实践,开拓音乐的广阔空间
(一)开展器乐教学。
将乐器引进课堂是强化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我校在初中二年级每个教学班开设了口琴课。学生们学习口琴演奏的过程中,对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主动地延伸,只有准确的读谱,把握好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会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提升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传媒。
“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如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说:“为了了解艺术作品,需要有崇高的爱并理解和声、旋律、节奏、声部进行、音色和细微色彩作用。”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抓住音乐教学的专业艺术特色,尝试多范围多角度的教学思路,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等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讲、听、说、练、演、编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在音乐教育的愉悦中,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名燕.M音乐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篇4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一)乐理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
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入门阶段必须掌握的,作为钢琴教学更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钢琴的出发点在美轮美奂的钢琴弹奏给予人的震撼,通俗的讲,就是钢琴曲非常动听使得爱好者想进一步学习。钢琴教学是一件系统性的事情,每位钢琴教师甚至钢琴家都是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今天成绩,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如果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弹奏能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进行钢琴的教学首先是需要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乐理知识学习,这是最基本的,对坐姿的纠正和琴谱的识别应该是基础知识中最简单的部分,同时也是做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琴谱到高音谱表,然后对中音与次中音进行熟悉,把这写基础乐理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为今后的钢琴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对钢琴历史的学习,培养音乐情怀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在音乐家心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从古钢琴到现在钢琴,钢琴的演变其实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在古代的欧洲,古钢琴在那时的欧洲大陆非常流行,以巴赫为代表的钢琴大师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纤巧的音色是这类钢琴曲的主要特色,也带给音乐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乐器的概念。现代钢琴逐渐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古钢琴,现代钢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带来明显的力度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当时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不谋而合,也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深受大众欢迎。
(三)剖析与解读名家作品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
上文提到过,优秀的钢琴曲都会后人以各种形式模仿,并会结合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新的视听感官。在钢琴的教学中,这种试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试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钢琴基础知识的在运用,也从侧面印证了学习基础知识对于创造曲谱的重要性。另外,剖析名曲也是一种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帮助。剖析作品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理解钢琴曲透露出来的作者情感和意图。任何钢琴曲的创造对于作者而言都会带来一定的感彩,这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通用法则,在听之前,引导学生去翻阅有关作者那个年代的社会现状以及作者的经历,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造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2]。在多听的前提下,尝试去解读作者的运用的技巧、风格、和声等等。结合自己掌握的演奏技巧,充分对比,对技巧进行修正。
(四)掌握基本的钢琴保养知识,减少损坏
其实音乐基础知识中,对硬件的保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而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人们对于钢琴保养问题大多没有认真研究,而只是把自身当作使用者。其实钢琴的保养与弹奏出来的效果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平时我们再联系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关键部件的检查,以免硬件带来的声音的失真。钢琴由于特殊的结构,在摆放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免对钢琴造成损坏,因为通风的条件会引起温度与湿度上的变化,从而导致琴键与内部部件的损害。其次,钢琴外壳大多以木质结构为主,所以在摆放时还需注意不要与热源过于靠近,引起木质结构的产生物理变化。另外,保持定期清洁钢琴的良好习惯,在清洁的时候用软毛刷扫除附着在钢琴上的灰尘,以免长期附着对音色的影响。
(五)曲式与和声知识对于弹奏技巧的提升很有帮助
经过一些入门尝试的学习,接下来进入到就是一些有关弹奏技巧方面的运用,其中曲式和和声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曲式,就是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研究,任何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曲式,而对于曲式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结构,提高对作品整体的把控力,同时也能加强对乐曲结构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而和声的联系会贯穿整个钢琴学习的始终,优美的旋律少不了和声的加入,对于加强对和声的学习和解构,能够丰富学生对钢琴文化的理解,并创造出更加悦耳动听的曲谱。
三、结束语
音乐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每位学习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而目前在钢琴教学当中,市场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只是对一些弹奏技巧的传授,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会对枯燥的学习过程产生厌烦学习,其实,音乐基础知识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大有帮助,所有在钢琴教学中需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
作者:杨万春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篇5
(一)教师的理念跟不上。教师的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些教师看到音乐知识的教学收效甚微,干脆绕道而行,课堂上很少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二)学生不够重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样,学生喜爱演唱,甚至还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就会出现很难掌握的情况。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忘,这学期学了下学期忘。另外,音乐课时的限制、学校的配合、家长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对音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积?O引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只有教师本身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得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兴趣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因此音乐课堂应紧紧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
(三)注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各种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作为音乐的书面表述,如果光讲解音乐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有效激励评价措施。斯金纳指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强化物。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因强化与刺激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增强某种反应。”[2]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取代以鼓励或激励的话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
三、教学途径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乐谱的识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明“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3]
(一)融入演唱教学领域。歌曲的演唱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较高,也是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融入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喜爱、乐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师可在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再进行乐谱的教唱,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
(二)融入器乐演奏教学领域。在器乐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要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视唱,视唱时对节奏的要求严格一些,这样全班合奏就会更加统一。音高是教学的难点,器乐演奏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头脑中会对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这时再让学生视唱乐谱,会比演奏前唱得更加准确。
(三)融入欣赏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是学习速度、力度、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曲式结构等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或歌曲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织体等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相应的音乐要素。
篇6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目前来说,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完全是在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行都没有完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是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过渡的过程中寻找发展道路的,在起步阶段,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属于严重的不均衡,同时国内以及国际信息的鸿沟非常的严重,再加上经济体制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阶段,所以综合以上的因素,使得我们现在的电信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发展趋势。正是由于多方面的特殊因素,电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必然要走一条特殊的道路,我们国家对于电信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的思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又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的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电信经济发展道路。但是这就又出现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个发展前景如何实现?即使是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当前互联网深入发展背景下电信行业的发展问题仍是值得深入考虑的重要课题,不成熟的实践最终产生的只能是完全不成熟的结果。
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电信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环境因素,那电信行业的一个因素作为对比,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话普及率超过20%的时候,人均的GDP是在1500美元以上的,但是我们国家电话普及率在超过50%的时候,人均GDP才刚刚达到1500美元。所以目前来说,我国的人均GDP仅仅是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的30%,电话普及了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差距和发展特殊趋势,同时也说明了电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前景的。
2、中国电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基本障碍
目前我国电信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是社会通信需求方面呈现的严重不足现象。到2006年,我国最终的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上个世纪的60%左右逐渐的下降到了50%左右,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项数据可以说是世界最低的,我国人民的消费压抑已经逐渐的接近了极端,通信行业的消费永远是国民总体消费中的一部分,所以这就成了一个最基本制约因素。
2.2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呈现的严重不平衡,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信息化进程发展协调的基础是逐步的培育并提高城县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数字鸿沟的反应通常都会牵扯到信息产业特别是电信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所以这就忽略了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果从行业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就会容易产生片面性,如果某个角度来看的话,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黄总,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信息时代必然会打破旧的经济束缚,同时也会消除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在就经济体制中所占的资本以及发展体制中的优势。
2.3第三产业发展的制约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增长速度一直以来都是低于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小于40%的,这就可以看出电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低的,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成为阻碍电信经济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制约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城市化指标低于工业化指标的唯一国家,对于电信行业来说,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最基本的原因,人口流动严重不足,出现停滞现象,所以也就成为了制约电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未来我国电信经济发展方向
3.1加快当前电信业务发展
对于电信行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的发展并解决各项电信业务,尤其是新业务的服务质量问题,尽可能的提高传统业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业务搞上去,做好业务转型工作的同时继续的巩固支柱型的话音业务,深度的挖掘消费者的信息并开展有强烈针对性的营销,逐步的建立电信行业的经营分析系统,同时逐步的开展精确化的管理分析工作。
3.2逐步开拓农村电话市场
首先必须尽快扩大农村电话信息网的覆盖面积,挖掘农村市场提高电信行业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从广大的农村市场入手形成巨大的优势。
3.3重点发展宽带以及增值服务
宽带业务是目前电信经济发展的主要增值点,同时也是未来行业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市场对于宽带业务的需求逐步的增长,同时需求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电信行业应该一方面把握接入终端,使之更加多元化以及简单化,另一方面注重内容服务,使之更加丰富。
3.4系统集成业务的拓展
系统集成业务是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电信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比较大的电信运营商已经逐步的进入这个市场,系统集成业务的主要目标群体是行业应用、大客户以及商业集团等,所以电信行业就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把握好这个业务的发展以及市场。
3.5逐步加强电信行业品牌建设
中国市场上,电信行业品牌整体体系中企业的品牌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产品的品牌以及客户等品牌都是需要深入加强的,市场的开发也由于这个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品牌确立的前提是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且对于产品、企业业务以及客户都要进行精确的研究分析。我国电信行业应该提出一个能够真正加强品牌工作、做好产品品牌、客户品牌以及业务品牌同时又能够让客户真正接受的业务。电信行业还要抓好品牌建设,提高营销工作的效率。
3.6实施智能光纤网络管理
当前应该实施智能的光纤网络管理体制,以迎接全光接入时代的到来,在电信行业向光纤接入演变的背景下,应该将线缆的部署、维护工作、故障定位以及故障排除都进行质的提升,逐步的实现全面智能的光纤网络智能化管理。
3.7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电信网络
未来电信行业应该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实现网络数据的大集中,逐步的构建以信息数据为中心的现代化网络。目前网络信息数据替代语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内容,这个重大的转变也就驱使着网络数据中心逐步的替代语言交换,也将会成为电信网路的中心,这就使得扁平化这个信息网络发展的永恒主题有了新的发展意义。基于现代化发展中云计算所带来的虚拟化分布式储存方式以及并行计算方式等全新的技术,Exabyte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存储能力的以及全面构建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可能。而另一方面基于现代云计算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全面实现网络数据的大集中以及构件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现代信息化网络的基础。
4.结论
对于中国来说,电信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为迎接全新电信经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桢桢.中国电信运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解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刘跃,惠美宁.电信业区域竞争力孰强孰弱?[J]中国电信业;2011年09期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其中,基础教育属于动态性概念,从我国国情的角度来看,指含初中以前的教育形式,从狭义角度来看,指九年义务制教育;从广义角度来看,指社会知识教育、家庭教育及义务制教育,甚至少部分国家将高中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从国际定义的角度来看,指面向所有人提供最低限度经验、社会准则、观点及知识的教育。鉴于此,本文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的研究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外部制约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从现状来看,依旧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总结起来,其外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与国家就业结构、经济结构、教育投入资金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联系。其中,教育投入资金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关系。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提供学生适量的发展空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国家持鼓励政策,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紧扣教学任务,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基础课程,但是一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自身教育资金投入过少,无法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维护费用昂贵,甚至少部分地区的学校无法承担师资培训费用。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指某个民族由历史积淀形成影响现实社会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在约束力。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国家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多种多样的文化潮流涌入中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优秀文化逐渐产生了边缘化趋势。
这就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弱化,人们信奉的是利己意识与拜金思想,价值观走偏,缺失文化信仰。曾经的信义之族与礼仪之邦,因为传统文化缺失而带来的义利观扭曲,导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部制约因素
既然存在外部因素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那么便存在内部制约因素,比如,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以及基础教育存在阶段性特点等。涉及的主要制约内容如下:
(一)基础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指受教育完成教育的总要求,不仅规定人才的培养要求,还直接决定基础课程的制定方向。从实质来看,课程分配是选择经验的过程,我们必须以教育目标为指导,但是受教育目标特殊性的限制,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历史时期存在密切联系。为了重新学习经验,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重新配置基础课程。
(二)教育者的素质水平
从地方教育的结构来看,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力量,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基础课程改革的进程。校长属于学校的组织者,宏观管理学校的一切活动。同时,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确定办学理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课程模式。校长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学校是否存在明确的办学理念、是否能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及是否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课程项目,甚至直接参与基础课程的设立。教师属于课程的执行者,但是课程教学作为一项动态过程,教师无法完整“传递”课程内容,教师均适量{整课程内容,甚至课程制定者由教师的反馈中逐步调整教学目标。上述过程称为课程互动调整理念,体现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仅负责课程开发,还起着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基本作用。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教师应逐步转变自身角色,成为课程引导者。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步思考
篇9
1.教师评聘制度的不合理
这是受访者中反应最大的一个因素。从2005年开始,教师的评聘制度出现了两次大变,即2005年从评聘结合到评聘分开,2011年又暂停职称评审。我省中小学将实行新一轮的教师评聘制度改革。
2005年的变化可以说大受欢迎,很多达到条件的教师可以评上高一级的职称,但是,由于受到职数限制,评上高一级职称的老师却有很多依然受聘着原来的职称,出现“高评低聘”的现象,使得放开职称评定政策的意义没有凸显出来,中高级职称聘任仍困扰着教师。后来这类现象逐渐多起来,矛盾越积越大,最后不得不又恢复到评聘结合的老路。
受访者对于教师的职称要受职数的限制很是不能理解,中小学校教师从事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他们长年耕耘,默默奉献,既然评上高一级职称了,就意味着其能胜任这个职位,既然能胜任,为什么不能聘任呢?
教师如此,其它行业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据了解,各类工程师也有级别之分,但他们并不受职数的限制,年龄一到或技术达到某一程度自然就能够受聘高一级职称,享受高一级待遇;政府部门的领导机构人员设置就更放宽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府部门一些领导“低职高聘”,副职领导职位享受正职待遇,从没听说过正职领导职位享受副职待遇的。公务系统如此,教育系统可否参照执行呢?
显然,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职数不够的情况下,领导是否能按章办事让最符合的教师上?经常耳闻某某学校的领导由于某种原因故意不聘某一位教师,结果搞得满城风雨,狼狈不堪;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紧张,你条件又不比我好,为什么是你上呢?是不是你给领导好处了呢?矛盾因此产生。当然,最大的影响是它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教师考核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和民主的原则。客观就是要求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实事求是,全面反映教师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的实际情况,不主观臆断;公正就是在考核中对教师一视同仁,不持偏见;准确就是在客观、公正基础上对每位教师作出与其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所以,为保证考核结果符合以上原则,在对教师考核时除了听取教师本人的意见外,还要听取其他教师甚至是学生的意见,这就是民主原则。
但现在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并不完全遵照这些原则,有的学校是有需要的教师优先考核优秀,无论是否与实际相符;有的学校是轮流优秀;甚至有的学校是领导说了算。前两种虽然比较合情,但对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师来讲也不公平,最后一种情况就更不必说了,对勤恳的老师肯定是一大打击。
3.教学工作量大
这个因素普遍存在于小学当中。据调查,“全区小学教师平均任课周节数达17.9节,平均每天工作时间约11.9小时;如果按照每节课2小时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来算,则每位教师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外的加班时间最少还要有2个小时以上。这还不算导优辅差、家访、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听课、外出教研、协助学校整理材料接受上级检查等任务。”
中学的教师也不轻松,虽然没有小学教师的授课量那么大,但由于中学学生的特殊性和来自中高考的压力,教师在课余时间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寄宿生管理、导优辅差等工作。
所以,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限于那课堂的45分钟,而是贯穿于白天和黑夜,繁重的工作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哪有精力再进一步进行创新呢?
4.学校领导管理层面上的影响
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的职责最终目的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但有些学校的领导阶层效能太低,个人主观意识较浓,开展工作时没有考虑到全局,没有站到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导致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如在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出现极个别的领导为争个人利益放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甚至凭主观印象认为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教师“不服从领导”,不给评优评先,甚至不聘用其职称,尽管该教师工作勤勤恳恳,成绩突出。
还有的领导嫌麻烦,即使明知现行规定不利于大局或新的举措对对学校更有利也不肯去改变,理由是学校行政会已经通过了,不想再变!之前,一位教师和我们交流时说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给所在学校相关领导提过两次建议,都是可行的,但最终并未被采纳,这样就大大挫伤了自己为学校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5.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热情
由于上进心不足,主观努力不够,再加上受到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创新意识和热情不高。比如,有的老师安于现状,不愿与时俱进,这主要体现在有一定教学年龄的教师身上,他们是传统教学的维护者,拒绝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教学方法,当问及会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时,很多老教师都摇头,甚至有的说都快退休了学那个干嘛;有的老师经验不足,缺乏提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充满工作热情和激情,怎奈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无法在课堂上切实做到创新式教学;有的老师缺乏激情,缺乏活力等,这些因素都对老师的创新活力有影响。
二、 解决对策
1.有效破解教师职称职数瓶颈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关乎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日益明显,特别是岗位职数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受到职数和评聘政策的限制,一些中青年教师的职务晋升无法得到实现,直接影响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日积月累势必形成诸多矛盾,不利于发挥中青年教师的骨干和中坚作用,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和谐稳定。建议参照公务员干部任免的做法,对具备高级职称达到男55周岁、女50周岁的同志实行特殊的聘任政策,对考核合格的,按荣誉高级对待,不占单位的职数,享受相应的工资等福利待遇。另外,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现实专业工作需要,先放宽教师中高级职称职数限制,适当缓解因为职数限制而形成的矛盾,让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教师不因职数的困扰而被拒之高一级职称的门外,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2.逐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教师考核评价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转换管理机制的关键。实践表明.只有对教师工作进行较公正、合理、科学的考评,才能有效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科学管理。但是,由于教师工作具有独立性、刨造性等劳动特点,再加上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故教师工作考评较复杂、难度大。
我们认为,在教师考核评价中要以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特别要突出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价,把教师考孩评价结果与教师聘任、职称晋级、绩效工资、评先奖优和效益奖金挂钩,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建立教师考核公开制度,严格遵照考核原则对教师进行考核,不做人情帐,让教师考核在群众眼光底下进行。
3.积极推动教师减“负”增效
首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要给教师减“负”增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教师投身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再者,制定招聘教师的计划,逐年招聘新教师上岗,特别是招聘紧缺学科的新教师,保证学校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确保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需要。只要满足需求,多数老师就可以专心钻研本专业学科而不用身兼多职,这样一来就可避免教师超工作量、超负荷运转,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新教学。
4.多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诚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开展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建设、岗位大练兵、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等三项主题活动,达到铸师魂、练师能、强素质的工作目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要加强与老教师的沟通,改变其观念,主动派业务熟练的老师帮助其熟悉多媒体操作;以老带新,经验丰富的老师要负起传、帮、带的责任,迅速帮助新老师走上正轨,学校也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其迅速吸收专家的新观念、新举措;学校工会要多举办教师活动,丰富教师课余生活,消除教师的职业疲惫感,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等。
5.多途径提高学校管理者水平
篇10
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影视音乐的作用下,有助于提高影视作品的地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当前,多部影视作品是由于音乐的知名度而受到关注,有力的推动着影视作品的成功。如:《栀子花开》、《匆匆那年》等音乐的知名度较高,使影视作品为上映之前,便受万众瞩目。由此可见,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作者认为,进一步对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和美学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制作影视作品时合理选择音乐,将音乐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
(一)主题歌曲的形式
主题歌曲是影视音乐中常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主题曲、片头曲、片尾曲几种。在影视作品播放期间,社会大众从影视作品中进一步了解音乐。如,《万万没想到》影视作品上映期间,其主题曲《大王叫我来巡山》十分火热,传唱度较高。在某种程度讲,影视作品制作者在选择主题音乐时,希望通过歌曲能够将影视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或内容加以表现,有助于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提高影视作品的收视率,更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题歌曲是影视作品剧情的浓缩,在故事情节串联过程中,可以融入影视音乐,不仅能够增强故事情节的感染力,而且耐人回味,情节连接顺畅。在影视作品中,播放主题歌曲,还能发挥试听的作用,对提高影视作品和音乐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1]。
(二)场景乐曲的形式
场景乐曲是影视音乐中的又一重要存在形式,与主题曲不同的是,场景音乐多出现在影视作品播放过程中,达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场景音乐运用过程中,能够使故事情节更具表现力。例如,在影视作品《红高粱》中,壮汉迎亲路上配合着音乐抬花轿的场景,音乐与壮汉的步伐节奏相一致,将迎亲的喜庆氛围彰显,同时能够表达壮汉们的活泼性格,不仅为后续剧情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增强人物塑造的效果,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另外,场景乐曲在影视作品烘托环境氛围中的应用不可或缺,可促进剧情的升华,使受众保持高度集中,置身于情境中。如,恐怖类影视作品中,在营造紧张、恐怖氛围时,插入的场景乐曲,可增强影视作品的恐怖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影视作品的收视率[2]。
二、影视音乐的美学价值
就影视音乐的元素而言,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是主要构成元素,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影视音乐各元素有机融合,才能增强影视音乐的表达效果和提高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对推动影视行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影视音乐的美学价值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功能美;二是形态美。
(一)功能美
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具有功能美的美学价值。首先,音乐旋律能够发挥影视作品造型功能。如,影视作品在烘托激烈紧张氛围时,能够有效融入影视音乐。《人再囧途之泰囧》作品中,有激烈打斗的场面,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能够烘托场景氛围,而且将影视作品推向,深受观众的喜爱。其次,音乐节奏元素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协调的功能。节奏元素在影视作品中运用十分灵活,且节奏类型多样化,如语言节奏、音响节奏等。仍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在打斗场景中,音乐节奏十分快,但影视作品的镜头放慢动作,使紧张氛围和对阵动作形成强烈反差,但卻增强影视作品的协调美效果。再次,音乐和声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色彩描绘的功能。如《走西口》影视剧中的《走西口》主题曲,能够对亲人、爱人之间的依依不舍情感细腻表达。最后,音乐调式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存在,具有规定性的功能,赋予影视作品以独特的意义[3]。
(二)形态美
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呈现的美学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荒诞美几种。不同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所具有的形态美有差异性。如,《凤穿牡丹》影视作品中的《琵琶语》,是对优美的表达,与主人公美好爱情的向往相呼应,可以为受众营造美的意境空间。《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影视作品中片尾曲《永远的战士》的引入,彰显中国军人的伟大精神,是影视音乐中崇高美审美价值的表达。在喜剧美审美价值表现中,《西游记》的《猪八戒背媳妇》音乐,是节奏跳动和演奏断奏的有机结合,将猪八戒背媳妇的幽默诙谐场景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人以愉悦的享受。《武林外传》是古装剧,但出现现代RAP的音乐,具有荒诞美的特征。虽然歪曲故事情节,但荒谬音乐形式的融入,仍然是影视作品故事情节和影视音乐主题思想的完美结合,为受众展现与众不同的影视作品形式[4]。
三、结论
音乐是影视作品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重要作用,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简言之,只有对音乐作品加以合理选择,才能增强影视作品的效果。现阶段,国内影视音乐的应用尚不成熟,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通过对影视音乐存在形式及其美学价值等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影视音乐和影视作品的有机融合,以推动我国影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晓银.浅析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及其美学价值[J].视听,2015,(03):73.
[2]孙煜.《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3.
篇11
银河证券经纪业务领先得益于庞大的营业网点。公开资料显示,截至8月份,银河证券共有317家证券营业部,排名第一;海通证券有272家,排名第二;其次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和国泰君安,营业部数量分别是253家、248家和245家。
银河证券在扩张营业网点方面的努力仍在继续。据了解,今年1月份其营业网点数还是234家,但截至8月,这一数值就跃升至317家,新增了83家;而排名靠前的其他券商营业网点数量增长有限,不到10%;而在去年银河证券网点才增长了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许多券商因为传统营业部占地面积过大,成本投入过高纷纷转型改造,以国金证券为代表的中小券商还开启了互联网金融之路,在低佣金上做文章。银河证券何故逆市大增营业网点?银河证券因大肆扩张营业网点在其进行海外路演时也受到质疑。不过银河证券的答复是,作为以经纪业务为主的券商,还是要坚持营业部战略。根据预披露,银河证券计划新设100家左右的轻型营业部和卫星营业部,进一步降低网点运营成本。
公开资料显示,银河证券经纪业务占比一直处于很高的比例,受股市影响严重,业绩波动大。根据预披露,银河证券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1-6月,证券和期货经纪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亿、43.5亿、62.9亿和3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83%、78%、85%和73%。而处在上市排队中的国泰君安和国信证券,它们的证券经纪业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是50%左右,其中国泰君安2011-2013年对应的比例为50.93%、37.7%、53.28%。其他上市5家小型券商普遍都在20%-50%。
面对行业佣金战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外界看来银河证券并没有有效应对之策,反而走增加网点数量的粗放型道路,属于本末倒置。而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也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利用经纪业务平台优势开拓潜在的业务盈利;其次,公司积极促进经纪业务收入模式的转型,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的拓展,构建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和微信平台的服务产品体系。第三,对于佣金率下滑的趋势,公司将择机利用公司市场地位、资本优势和股东优势进行并购,提升经纪业务份额。
投行影响力有所下降
银河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历来不强。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其资管仅有4118万元的收入,排名23名,而同期海通证券的资管收入高达8亿元;2013年银河资管收入1.25亿元,排名有所上升,但仍然在第17位,处于中等水平。
对此,银河证券解释说,其资产管理业务业绩一直在提高,去年首次实现了盈利,2011年及2012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处于业务拓展阶段,形成了大量业务支出,造成营业利润率为负。
但是根据预披露,报告期各期,银河证券合并口径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分别为2714万元、4118万元、12546万元和808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46%、0.74%、1.68%和1.89%。资产管理业务在公司整个收入体系占比仍然不高。
产品创新方面乏善可陈。从去年以来,在集合理财方面,多数券商纷纷开发分级产品,业务规模大增;在定向理财方面,通道业务也是迅速发展。而截至今年上半年,银河证券仅有35只集合理财,排名13名,第一名为中信证券,发行高达82只。
2014年4月,银河证券全资子公司银河金汇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子公司已开始招兵买马。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子公司会由传统的偏重于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管理,转型成为以投融资为核心,以固定收益为主,全产品线、全产业链、全球配置、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资产管理机构。
篇12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篇13
Reason for Restrict Real Task Teaching Being Popular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And Its Improvement Measures
ZHANG Yuj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In traditional modes of English education, English was only considered as a subject instead of a communication tool. Teachers usually employ grammar - translating teaching and ignor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w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teaching, and discussed universal task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expectations provide some thoughts.
Key wordsgrammar; translating; real-task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1 研究依据
在《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是由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交际法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Hymes和Halliday 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又被称为“功能法”或“意念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之上”,交际法已经成为现代广泛流行的语言学教学流派之一。
D.Nunan(1989\2000:10) 在《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中第一次定义了交际任务:作为一项课堂活动,交际任务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操作、输出或互动之中,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
Skehan 在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earning (1998:95)客观的总结了任务的五个基本特征:(1)意义是首要的;(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杨连瑞、肖建芳(2003:36)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总结了任务教学的设计原则:(1)语言情景真实。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3)阶梯型任务链。(4)在做中学。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 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
2.1 中等教育基层教育管理者的理念
一直以来在以升学率评价管理者政绩的政策指导下,“考试考什么教学就要就什么”成为大部分基层管理者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中考英语中听力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比重,甚至忽视了口语的测试,中考作为一根指挥棒,左右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他们只根据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估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忽视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抑制了教师组织真实情景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设计任务比较耗时耗力,其次听说等综合能力在评估中占比重很小。
相应改进措施:调整管理者政绩的评估方法:综合测评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真实情景中的语用能力,来评定业绩,改进他们的管理理念。
2.2 初中英语课程及教材的灵活性
根据真实情景来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掌控(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10页)教材了来组织真实任务,让学生从情景体验中学会知识,教材在真实情景教学中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初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一般是统一规定的,这就限制了老师在选择教材方面的自由度,如果教材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或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有相违背的地方,就限制了教师把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学中,或是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而影响教学效果,抑制了有效教学。
相应改进措施:每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即便在同一地区,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当地教师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于学生发展程度的教材,或是依据当地的文化风情来编写符合学生兴趣及发展现状的教本;同时还应征求学生的意见,提供几种教材,供他们从中选择,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3 初中英语教师素质
初中英语教师一般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对英语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而设计任务情景来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大挑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安排好教学计划,上课时只需按部就班的将知识全盘传授给学生;在任务情景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活动有较好的把握,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教师需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以及Krashen“i+1”等教学理论,对教师设计的情景任务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英语发展水平具有指导性意义。Richards (2000:F5)在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指出英语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口语和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在设计真实情景教学中,有时需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这几种教学方法。
相应改进措施:提高引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职业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最及时的吸收英语教学方面的最新理念并且应用于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
3 研究结论
鲁子问教授在《中小学理论与实践-英语动态真实原则》一书中指出:从教育学视角分析,当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老师的教,很难成为学生自主的学,而英语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练习的课程,只有通过全面活动,学生才可能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鲁子问教授在《中小学理论与实践-英语真实任务教学》中倡导:加强国外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本土化改造,形成适合中国英语教学条件的中国化的任务型教学实践思路。
根据初中英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真实情景任务教学,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英语语用水平及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