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成本控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循环经济下,必须让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职责,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是重要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引导人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2.环境成本控制。由于视角、标准不同,国内外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成本又称为环境降级成本,既包含为保护环境而实际已支付的价值,又包含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支付的价值。环境成本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补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而且要充分补偿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环境成本控制则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对生产经营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
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环境成本控制视作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将彻底被终结,企业终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将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运用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可行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构建,从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到各地生态工业园、循环城市的建设,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成本控制在循环经济中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环境会计和成本控制理论及实务的不断发展,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也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由于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一直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导致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基于末端治理的环境成本控制,这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控制。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再受到专业技术水平、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地考虑环境治理问题,很少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更没有考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甚至把环境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2.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窄,仅限于内部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企业是否承担相关费用为标准,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所产生的成本。目前,迫于环保法规的压力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大多数企业只考虑内部环境成本,而忽视外部环境成本,使得企业成本费用没有得以完整体现。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要内化到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去。
3.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环境会计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我国也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出台,关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存在许多困难。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环境收入、支出的核算并没有单独入账,而是将其隐藏在其他成本费用中。例如:将排污费、绿化费等环境成本费用反映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对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等,使得环境成本信息的重要性、明晰性不能得以体现,从而不便于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4.环境成本控制方式和方法落后。
目前,企业更多地是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问题,主要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动机是应对政府环境管制,控制措施通常是在问题出现后被动采取的,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投资损失和运营成本,而且增加了企业环境恢复成本和资源再生成本,严重影响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就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将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加以应用,其适用性还有待考究,也缺乏创新性。
5.环境成本控制主体缺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职工只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成本控制没有什么关系,导致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成本控制失去如此庞大的管理群体,自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其实,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并不只是企业,而应是包括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化的控制主体,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控制成效。
6.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也没有包括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控制的好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业绩评价,环境负面信息也未达到影响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差,经营者很难真正关心环境问题,不会主动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7.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且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的披露目前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大部分企业只对环境信息的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内容不全。而且,已披露的信息大多也只报喜不报忧,多数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却很少披露。另外,不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否、披露多少、披露方式等均不同,使得环境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循环经济下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1.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变消极被动控制为积极主动控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律法规日益严格以及环境会计不断发展,人们会意识到以牺牲资源与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危害巨大,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将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绿色,生产经营是否环保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争取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关注环境问题,对待环境成本控制的态度将由现在的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
2.扩大环境成本控制范围,推进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从时空范围上,拓展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时间上,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向上追溯至原材料采购,向下延伸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其处置;空间上,既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又包括外部环境成本,不断加强对外部环境成本的核算与计量研究,将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内部化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致力于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树立源头控制的理念,建立超前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事前侧重产品工艺生态设计,事中侧重清洁生产,事后则主要体现为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谋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产品成本,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谋求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4.改进环境成本控制方式与方法。
以环境保护为立足点,从生态效率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从新产品设计开发到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控制的重心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具体方法上,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例如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有机结合,在运用生命周期法确认企业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等。
5.明确环境成本控制主体。
一方面,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内的多方参与的控制主体,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对污染不治理或治理不力的企业处以巨额罚款或被市场所淘汰,提倡绿色消费,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与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人人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
6.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尤为关键。借助评价机制可以发现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率。7.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及其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等有关法规,为企业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充分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8.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加大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企业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和废弃资源的再回收,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总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作,应从多方入手,积极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银华.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
[2]张美姜,侯文哲.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5)
[3]王晓燕.试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9(2)
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二: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
由于我国铜冶炼资源保障程度偏低,废铜、再生铜等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能提高铜资源利用率,这对我国铜冶炼企业及国民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结合再生铜冶炼企业资源的加工生产,结合输入、生产消耗与循环、输出三个环节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并提出利用层次分析评价方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实践结果表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利于促进再生铜冶炼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现状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循环过程,强调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次物高效回收。同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流向的线性经济有着本质区别,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目前,我国铜冶炼可利用的资源比较有限,为保证精铜冶炼,再生铜冶炼企业必须做好废铜、再生铜等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工作,实施循环经济,这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予以支持,以便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进行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是重要的,现实意义巨大。
1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再生铜冶炼实现了长足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加之,国内铜价低于国际铜价,再生铜冶炼加工利润薄弱,使国内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严重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再生铜冶炼企业来说,实施循环经济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向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再生铜冶炼企业经济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循环经济基本框架
在铜矿资源有限及加工费用持续低迷的当下,某再生铜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当然,实际上各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基本围绕这三个原则来建设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的技术措施。在循环经济下,某再生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采用动力波洗涤、闪速熔炼、双转双吸、喷氮还原等技术工艺,选用清洁的原料,而且,注重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污水、废渣等处理方案与环境管理方案,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对自身发展及国民经济、环境等都产生了积极效应。
2.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看出,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四个基本环节,这其实是从资源输入到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利用,再到资源输出的一个流程,是再生铜加工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情况的真实体现。为有效评价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资源利用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下面按照可比性、可量化、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政策相关性等原则,结合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三个环节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以上分析与考虑,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一级指标)、准则层(二级指标)、指标层(三级指标)。目标层: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准则层:资源输入指标、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指标、资源输出指标;指标层:是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各环节的具体评价指标。在资源输入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单位产值新水消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能耗、综合利用效益、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总利润、废焦粉回用效益。在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效率、污水处理率、再生铜冶炼回收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废渣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废焦粉回用量。在资源输出上,评价指标具体有废渣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外部损害价值。
2.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想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与筛选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避免过于庞杂,又不可过少而遗漏重要内容,讲究总体最优或满意。为了做到这一点,建立并确定评价指标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在整个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主成分分析、独立性分析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理论分析,对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确定能体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般评级指标;通过专家咨询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是评价指标完善与最终确立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明确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目标,确定主成分指标,如上文提及的准则层中的二次评价指标;通过独立性分析,可以避免评价指标之间出现信息、内涵等方面的重叠,使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按照所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必须应具备完备性、针对性、主成分性等特点,应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循环经济下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评价指标去科学、正确、客观的评价循环经济。
3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实例
3.1原始数据处理
对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前,要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确定各个指标分属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之后,按照公式计算得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Z)由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的指数计算公式得来,具体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Zki=nj=1WijLXij(1)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由公式(2)计算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是用来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的数据,是评价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不可获取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发展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0.5时,表示循环程度弱;当在0.50.8时,表示循环程度一般;当在0.81.0时,表示循环程度强。Cki=3k=1WkZki(2)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由计算公式(3)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是用来反映经济、资源、能源、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五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系数。计算出来的协调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0.5之间,表示协调程度弱,当在0.50.8之间,表示协调程度一般;当在0.81.0时之间,表示协调程度高。
3.2评价指数计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三个公式,收集某再生铜冶炼企业2013年间业务数据,从中提取出公式计算需要的相关数据,然后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到需要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循环经济发展系数和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然后,再结合计算出来的具体数据,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以上分析,对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分析:2013年,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是0.53256,根据前文分析,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是0.71932,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强协调状态;资源输入指数是0.45721,资源生产消耗与利用指数是0.71253,资源输出指数是0.81342。从资源输入指数可以知道,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在2013年间的资源输入的评价得分偏低,间接的能够看出该再生铜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特别是采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手段不够理想,存在一些资源浪费、能能消耗大等情况,应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有效的把生产力、生产资源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增长的驱动力,更好的施行循环经济。此外,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也表示出资源回收与利用水平不高,所以这一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低耗能、高产出,唯有加大经济投入与科学技术研发,不间断的提高生产技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绿色生产与环境治理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由于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造成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偏低,根本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改善这样不利的现状,提高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一些手段:①加强生产设备等方面技术研发;②增加资金投入,夯实科研的经济基础,使各项研发工作有序开展;③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使评价指标更细化,评价结果更全面,为循环经济模式的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再生铜冶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再生铜冶炼企业要想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注重污染治理与废弃物回收利用,走节约型、精益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而全面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找出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调整,以促进循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傅滔涛,曹裕.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以某大型冶炼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2,01:47~55.
[2]黄江波,顾湛琪,韦韩,罗栋源,张静.广西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14,05:203~205.
[3]周俊.废再生铜冶炼工艺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0,04:20~26.[4]赵允良.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李晓霞.中低品位废再生铜冶炼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5,02:26~29.
篇2
绵阳市财税政策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绵阳GDP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也都在增长,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资金也在增加,而效果与支出却不成正比例关系,可见绵阳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可知,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与环保效果关系密切相关。当环保投入占到GDP的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对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同期GDP的1.59%,而绵阳GDP达到1346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到当年GDP的1%;除去企业环保投资、民间环保投资以及其他非政府财政方面的资金,真正的政府财政环保和污染治理投资额度很低。绵阳科技城在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资亟需增加,否则将会严重束缚绵阳循环经济的发展。
2.2缺乏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性地方法规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于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绵阳科技城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这些法规文件的立足点和目的不尽相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绵阳科技城这样一座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城市而言,循环经济立法会涉及政府职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目前这些分散的、孤立的法律规范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绵阳缺少一部能够指导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综合性法规。
2.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绵阳市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绵阳市GDP达到960.2亿,经济总量再创新高,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17.3:48.8:33.9;2011年,绵阳实现GDP达1189.1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7:51.9:31.4;2012年GDP为1346.4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3:52.4:31.3.可见绵阳市产业结构仍保持着“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被产业结构的内部缺陷日益制约。综合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在稳步下降,产值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绵阳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比重仍然呈稳固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年都上下波动,虽然波动幅度不大,但是总体在逐年下降,这表明了第三产业在绵阳经济中发展不够充分,地位还不够稳固,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模式。
2.4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门税种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加剧,治理与改善环境状况迫在眉睫,财政资金的供给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增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收,以支持财政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而在绵阳科技城和我国现行税制中,均未设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的税种,目前税制中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几种,但这几项税收收入占绵阳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太小,根本无法发挥出税收对循环经济发展应有的效用,因此需要根据税收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逐步完善现行税制,充分运用税收的职能,在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5税收优惠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绵阳科技城在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基本采用减免这一措施,手段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效果不佳。另外,税收支出是针对污染状况的一种事后处罚行为,并不能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无法有效预防和限制排污行为。资源税的设置本是为了强迫企业减少资源的输入量,减轻地球承载压力,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但事后征税,意味着企业只需为大量消耗的资源按期缴纳罚金即可,事实上,许多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远远高于企业所缴纳税款。因此,税务部门可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企业的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情况。对违规使用资源、乱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做到早发现、早整顿,这样既可以减少企业资金支出,又可以发挥出资源税征收的效用。
3促进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
3.1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2012年国家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其中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再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使用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上海、湖北、山东等地多企业园区已开始申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支持,而绵阳市作为一个科技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环保城市领头羊,因此绵阳科技城亟需尽快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具有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因此需要政府加以鼓励和支持。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绵阳市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的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彻底改变绵阳市目前环保投入不足的状况。
3.2建立完善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
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创建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并起到了应有的效用。目前,我国主要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立法主要有三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说,目前的三部国家律法是远远不够的。绵阳科技城应以此三部国家律法为基础,针对地方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律法和先进经验,制定具有绵阳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法规,对相关的国家律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细化和补充,明确公众、企业、社会公益监督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3.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针对绵阳科技城第三产业在绵阳经济中发展的不够充分、地位不够稳固的问题,绵阳科技城应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并完善工业发展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评价标准,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研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和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大力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再生产品”循环链,全力打造可持续生态产业链和制造模式。绵阳市政府应加大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坚持“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强化财政税收政策
合理的财税政策可有效调控循环经济发展,且作用直接、见效快。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绵阳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政策效果,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改变传统的减免税收的单一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操作性强的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1)可扩大征税的范围,针对性设置税率。为充分保护绵阳市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污染,可扩大征税的范围,将水、土地、矿石、珍稀动植物等资源纳入到征税范围,开征垃圾填埋税、噪声税、大气污染税等税收项目,并针对性地设置税率。(2)改革现行消费税制。针对绵阳科技城目前部分地区高耗能、重污染的现状,可把目前尚未纳入到消费税收范围的高耗能、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于消费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行为征收重税,对于节能、环保型的消费品则适当降低税率或减免税收。(3)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发挥资源税自身的特殊性,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耗用资源的企业根据其消耗资源的类型、生态补偿价值、开发成本等采用累进制方式进行征税。通过完善的税收政策有效约束需要大量使用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增加其成本负担,有效引导其采用节能环保、清洁方式进行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5完善相关优惠财政补贴政策
针对目前绵阳科技城在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效果不佳的问题,绵阳市政府应以中央制定的税收优惠法规为基础,适当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鼓励对节能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实行抵免、退税或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企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零排放企业入驻,对企业所得税给予减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清洁生产补贴、污染零排放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财政补贴形式,引导和促进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6全面积极地发展绿色政府采购
绿色采购制度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绵阳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产品的政府采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绵阳市已开始逐步推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提出绵阳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节能清单所列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同时要加强对产品的绿色认证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绿色产品信息,但执行力度不够。为积极发展绿色政府采购,建议关部门出台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范围、标准、绿色采购清单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更好地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篇3
1.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首先由辽宁省提出来的,具体是指以沼气为纽带来带动整体生态综合的工程。四位一体模式能够很好的与农业资源循环模式结合起来,这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典型的代表。由于农村地理优势明显,平原的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是,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模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提出是切实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贯彻的方式,所以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提出相关的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贯彻,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首先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应用效果,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题的作用,在具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和大力推广,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让农民切实看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益处才能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摒弃过去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推崇现在和谐式的发展模式,将两者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创新,惠及三农。
2.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其次,政府是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败的关键。政府积极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和引导作用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够切实的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在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还要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引导农业经济渐进式的发展,以点带面,建立良好的示范村,做出榜样的作用。这些措施都是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的措施。
2.3促进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只有拥有绿色环保的理念才能够从内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活生产中要不断强调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强调绿色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清洁生产的观念贯彻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也满足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要求,所以,想要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讲绿色,清洁生产的观念灌输到日常的农业生产环境当中。
2.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
只有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新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同时也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由于对相关技术和研究的更新,能够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改善现在的一些不良发展状况,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和相对理想的状态,使得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可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
篇4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篇5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发展,但是发展模式不多,覆盖面积不大和普及率不高,还没有大范围推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不断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让社会取得生态效益。加强宣传,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培训,就是要对农户进行培训,要让农户真正掌握那些“学得来”“用得上”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进而激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任何一项工作推广都必须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也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深入、持久,比如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给予经济奖励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农村实用最多的“沼气”资源,虽然已经作为循环经济常见、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科技这个工具,优化、创新相关设备,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强资金扶持力度。推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除了技术瓶颈外,关键是资金,如果能有专项资金的扶持,确保专款专用,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捐资,帮扶农村贫困户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引导和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充分依靠农户自主投入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分依赖政府。
(五)树典范、立标兵,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推广。虽然经过广泛深入宣传之后,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这还不够,只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组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示范户和生态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到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6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理念
首先,政府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方式,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经营,针对循环经济发展,制定金融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其次,转变金融创新思维观念,由单向循环向多向循环转变,将清洁生产、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树立金融创新意识,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增长。
2.构建良好的政策引导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所以各级政府能否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宏观调控为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增设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然后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支持循环经济主体发展;同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增设环保投资,加强绿色补贴建设,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在投资方面,应以资源型、节约型项目为投资重点,大力支持示范类生态工业园及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在信贷方面,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致力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首先是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对那些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企业给予精神奖励和金融支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同时为鼓励中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其次,建立创新机制,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政府可以设立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降低科技研发基金组织单位的贷款门槛,从资金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最后是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保险公司疏导和转移循环经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有两种:设立或购买风险投资基金、认购主板与二板市场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债券或股票,通过控制多层次体系市场格局达到控制风险损失的目的。
4.充分发挥融资渠道的效用
首先,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对于为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如资金支持这些中小企业上市,为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资本工具、股票市场、技术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放宽资本市场,降低资本额限制条件,推动蓝筹股市场发展,使股票市场交易体系日趋成熟完善,可以将股票上市份额多分给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初具规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由此使循环型企业发展更加有动力;同时为拓宽直接融资的范围和途径,可以借助资产证券、企业证券等收益固定的证券模式,达到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目的;其次,积极发挥间接融资优势。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对于三大政策银行来说,应顺应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大力支持环保型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应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己任,提高那些环境破坏型或阻碍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贷款利率,缩短还款期限等,相反放宽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或者根据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增加业务服务内容,使贷款政策多样化,加大外部资金支持力度,为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
5.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
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增强动态监测力度,选用循环授信方式。创新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抵押范围,研究推动各项贷款业务,如应收账款业务、收费权质押业务、无形资产抵押等。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发与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增加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与抵押担保范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拓展信用贷款服务范围,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效益好的企业,为其发放信用贷款。汲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当地循环经济有关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循环经济与金融服务业同步发展。
6.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首先,积极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全国重点城市发展银行分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本金壮大商业银行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其次,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规范和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是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壮大财务公司实力;推动证券机构改革与发展,发展和扩大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业务,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评估公司。再次,依靠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并鼓励其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投资。制定新兴产业投创计划,并加快实施步伐,充分发挥政府杠杆作用,引导基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企业实力,加快循环经济创业速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
篇7
1.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
①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特征及作用。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是在传统桑基鱼塘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引入现代化农业科技,结合农业信息网络的运用,建立农业化标准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基础上,在鱼塘周围种上花卉、蔬菜、水果等,是多种形式农业的结合。将果蔬渣养鱼,既节省成本,又给鱼塘增加肥料。使用现代化农业的作业方式,大大完善传统桑基鱼塘模式的不足,可以开发更加生态的农业,减少农业能耗。这种模式在保障农田、基塘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②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应用———中山市。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处于珠江出海口,地形为冲积平原为主。水资源丰富,属丰水地区,而且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富足,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对比较高。2013年中山市的农业总产值达到111.77亿元,增长2.2%。中山市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就是这一模式的集中体现,该示范区位于中山市古镇,总面积达47.8k㎡,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基塘标准化建设和村镇建设。在采取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后,中山市农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使其较少受到耕地面积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①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特征。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灵活地加上生态旅游观光功能交叉性产业。利用农业资源的优势来带动特色产业,使得更加多的农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而是向多方面发展,也可以让整天沉浸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人能走进大自然,了解与学习我们最基础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也可以称为“都市农业”。这种模式既为农民创收,又为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差异做出巨大贡献。②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应用———从化市大丘园农场。广州市内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占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难得的都市农业,具有其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对于广东省生态旅游发挥重要作用,也是都市人远离喧嚣的城市的一大好去处。广州从化市大丘园农场已经建立了十多年的有机休闲农庄,主要生产火龙果为主,是广州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农庄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保护原始生态环境,不使用农业化肥。在农场内随处可以见到大群鸡鸭在田垄上啄食青草,为火龙果园除草,而鸡、鸭、鹅等粪便又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给火龙果生长提供养分,不用施用任何化肥。蜗牛是火龙果最大的天敌,鸭又是蜗牛的天敌,所以园中的鸭利用敏锐的嘴在泥土中寻找蜗牛作为大餐,既饱尝大餐又可以除去害虫。在火龙果生长期间,园中有不同大小批的饲养鸡、鸭、鹅来为火龙果除草除虫。如此吸引人的风光招了不少前来体验农家生活的都市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对生态农业的体验,也是对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学习与支持。
3.山区立体生态模式
①山区立体生态模式特征及作用。广东省的地形主要是低山丘陵,为了更加好地发展当地的农业,并且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少山区地区农民因地制宜,根据山区的水热光情况,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和养殖不同的牲畜。山区立体生态模式因此而产生,主要是在山体比较高的地方种树木,山腰种果树和草,并放羊和牛等,牲畜的粪便又成为果树的肥料。在山脚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结合养鱼,形成一个简单生物圈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仅仅更好地发展当地的农业多样化,也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②山区立体生态模式应用———罗定市。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土地大部分都是盆地、丘陵地,降水与日照时间充足。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罗定市山区发展立体生态经营模式,而且罗定有多个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旅游环境发展山区立体生态经营农业。罗定市在山区农业发展方面,根据当地的山区的地理环境来发展经济林、果园,还有与农、牧、渔业相结合,形成以“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竹种果、山脚养禽放牧、山坑筑塘养鱼”的立体生态经营模式,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循环系统。良好的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得2012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96元,增长12.2%。同时给当地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促使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加快,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66亿元,增长27.3%,完成年计划104.3%。
4.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模式———广东省农科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农业技术研发、引进与示范的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广东农业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创新的模式示范,带动广东省农业的发展,与本省的农村建设密切相连。省农科院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特别是在水稻、蔬菜、家禽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成功为省内农民的解决了不少的农业问题,推广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率,提高收入。例如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了水稻“关键技术成果群”、畜牧“关键技术成果群”、蔬菜“关键技术成果群”、果树“关键技术成果群”、经作“关键技术成果群”、加工“关键技术成果群”六大关键技术集成群。在省内建设多个现代化农业科技试点和技术研发区,以科技基地示范实验点的方式来进行推广新品种、新科技、新产品等,来增加农业效率和产量,达到一个较高的农业效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0%,在省内农业科研单位名列前茅;另一方面,研制高效、无公害的农药、肥料以及推广无公害果蔬种植,使得农业生产的污染较以前大大减少,在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确保了生态效益。
三、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1.建立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推广体制
对基层群众进行各种全面而细致的技术讲解,实行多层次的技术推广,对效益好的循环经济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进行调研来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高水平科技平台,加强学科团队和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发展。
2.大力推动农业相关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广东省要重点组织研发新的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清洁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各种适合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发明与创造。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空中楼阁”,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鼓励技术创新。
3.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
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以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清洁、更高效等条件为原则。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得今后农业循环经济观念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和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正常开展;完善市场管理,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对食品的质量监督,明确责任追溯;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高循环农业效益;开发更多有效的流通渠道,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克服流通不畅对农业循环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风险。
篇8
循环经济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从三个重要层次出发:第一,从生产者满足消费者的层次;第二,从企业研发与生产制造或者提共服务层次;第三,企业价值网络层次。从消费者和企业这个构成经济社会的最小单位开始,实现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循环和减量,从而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型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分为以下三种。
(1)将提品为主转变为提供服务为主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提供服务不只是销售产品,而是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创造出一致性,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再是引导消费者去购买公司的新的有形的东西。而是相反,在以后生产者永远拥有他们生产的东西,因此,生产者将努力设计可以分解、重新制造的产品,这种方式更加经济。在设计中,生产者将采用标准设计,让一些装备可以便捷更新升级,而不用机器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也容易拆卸、综合利用。这种设计通过确保产品给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可以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且,以低成本来获取成功。
(2)生态商业模式替代生产浪费模式生产过程中的所谓"废品"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一个生产流程中的废品放在另一个生产流程中便会变成资源。所有的生产模式都应该是遵循一条闭环生产模式,即:生产、回收、再利用。相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条单线生产模式,即获取-制造-浪费。所以要发展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与自然原则相协调的工业系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废品流程的减少上是闭环的,而不是单一线性的,就是减少三个具体的浪费,即资源生产率、清洁的最终产品、再制造与再循环和沉淀;第二,在自然界可再生过程中进行投资,在保持自然资源方面加大投资,同时减少对有损不可再生资源的业务的经营;第三,探索开发利用新能源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3)生态共同体替代独立的商业个体循环经济中,一个生产系统的废品可以是其他生产系统的原料,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新的市场。所以,循环经济提倡协作关系,在企业与行业间形成竞争同时协作的新关系,将生产系统中的资源能源都循环使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企业都切身明白相互之间的命运,形成共同运营的发展理念,真正明白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和竞争是同样重要的这个概念。
篇9
1.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2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2.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
2.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2.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篇10
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间循环;二是区域循环,主要指产业园区循环;三是社会循环,主要指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循环。判断各层次循环的评价方法一般认为有如下三种: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即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生命周期法可为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基于科学的、可验证和可比性的能够量化的评价方法,可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的重要支撑工具。清洁生产审核法。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对服务和生产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原因,提出减耗增效的方案,进而选择一套改进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清洁生产的过程。我国在企业循环经济层面,已经全面贯彻落实清洁生产的工作。物质流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就是以量化的方法估计社会中的物质流动。物质流分析方法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即一定时期的物质流入等于物质存储加上物质流出。在国家(区域)层面,物质流分析法称为总体物质流分析,即建立这一个国家(区域)的物质流账户,并以此为依据为政府提供政策借鉴。在行业层面,采用的是元素物质流法,使用定点观察法或跟踪观察法,对选定的某种产品的具体要素流入和流出情况进行统计。在企业层面,采用物料平衡方法。物料平衡是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原料和能量的具体利用情况和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研究更好的资源使用方法。物质流方法充分借鉴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量工具。
三、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宏观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在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统计局和环保局共同制定和,这是一部面向我国所有产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包括化工产业。该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制订了22个宏观层面和14个工业园区层面的环境评价指标。关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版本,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颁布执行。从各地环保网站和学者研究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广西颁布了《广西主要工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参考国家标准制定的行业和企业循环标准体系。上海市发行了《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主要对上海的工业区域内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给出了量化指标。深圳市实施了《深圳循环经济指标计算与使用办法》,对产业和企业进行量化考核。可见,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具体产业和企业的量化考核办法,特别是单独针对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化工企业方面的指标体系也是如此。
四、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由于缺少关于化工企业的国家和省级层次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通常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某一具体企业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在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下打分,对分数进行适当的计算,给出每个分数在上层指标中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评价法,一般对某企业的具体指标邀请专家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再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该企业的最终得分,进而判断该企业综合表现位于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具置。杨晓龙,王华通过该方法对某一石化企业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另有一种方法,在同样采取了层次分析法给出了各指标的比重之后,通过对比各指标的标准值和某企业的具体数值,算出该企业的所有指标的分数,进而进行加权计算,给出该企业的最后分值。这种方法称为综合评价法,与模糊评价法相比,该方法需要事先给出各个指标的具体基准数值,这些基准数值因为各企业和地区的不同很难统一,所以会对最终评价结果造成影响。王自强,郑季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某化工企业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大概有如下几类:一是总体性原则。该类原则要求所设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这类原则有系统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等;二是科学性原则。该类原则要求所设定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地可量化地衡量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这类原则有可操作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等;三是动态性原则。一段时期内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些数据还是会有所变动的,应考虑整个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动态实际,建立相应的指标,如敏感性原则。
篇11
(二)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
台市多年平人水资源占有量为220m3,于全人水资源占有量十分之,全省人占有量70%,资源极度缺水。地表水资源先天足,其部平原县水资源重短缺,水资源需求量远超过水资源可用量,用水缺口较大,除别水年份外,大多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已全部耗用,地水资源维持需水量主水源,造地水重超采,近三年平地水超采量6.77亿m3。台市境内河流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渠(清江)外,其他河流接纳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天径流。2011年监显,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外为劣Ⅴ类,主污染物为化学需量、生化需量、总。
(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为高产、人地矛盾,台市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地等农用化学。2011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564.97kg/公顷,为规定施用量上标准2.5倍;化学农施用量为13.49kg/公顷,其中仅10%能够附着农作物上;地面积达台市耕地总面积15.4%,其中使用量42%残留农田里中。过量施用农用化学,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土壤中残留,土壤板、构破坏、肥力降,农业生环境恶化。于合理农业耕种、滥砍滥、毁开荒等原因,台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碱化等生环境问,2011年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19万公顷,碱地面积4.7万公顷。
(四)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台市大多民没有意农业废弃物“放错地资源”以及对其进循环用重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弃,既造环境污染,又资源大浪费[3]。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沼池原、食用培养等,农大多秸秆被接焚烧处理;畜禽可作为饲、沼池原、等,农对畜禽处理大多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五)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通过期工,才能较高经济效益。于等因影响,台市农业生产大多保留着传统粗放生产,产外向化积极性高,上农产深工企业规小、量少,深工程度低,渠道窄,大多农产经工只经级简单工就进,产业链短,产附值低,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地农产进深次、多元化工,延长产业链,能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二、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根台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环境条及生农业发展现状,可构建以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台市农业持续、康发展。
(一)农作物秸秆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农作物籽收,剩余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蕴藏着富能量,通过工处理可现资源化、能源化、饲化、肥化用,减少农中大量焚烧秸秆产生大污染,废为宝。根台市秸秆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农作物秸秆可经粉碎接田过腹田、用作饲、作为食用进多级循环用。
(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
主通过定技将畜禽进处理,肥、饲、能源等,减少畜禽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污染,现循环用。肥化用主将畜禽接田通过堆沤田,畜禽通过堆沤处理腐熟,仅能杀死病原生物,且含有大量有质和富、碳、钾及量元等营养物质,优质有肥,施用可增土壤肥力,高作物产量和质。饲化用主用发酵畜禽养蚯蚓,中白质、矿物质、维生、糖类和粗脂等通过蚯蚓化统,种酶作用,能分转化易于畜禽用高动物白饲。能源化用主将畜禽作为沼池原,进厌发酵处理,清污染沼能源。
(三)农户庭院循环经济模式
农庭院循环经济指生学、生经济学等本原理指,充分用农前院落、顶及周围闲散土地,以沼为纽带,将庭院种业和养业合起,现庭院物质循环用。农可用猪舍建沼池,猪舍上养鸡,庭院种蔬菜、树,顶种蔬菜、放能热水。鸡掉入猪舍喂猪,猪、人排泄物及生活垃作为沼池原生产沼,沼可供农庭炊事、照明,沼渣喂养蚯蚓,蚯蚓喂鸡,沼渣、沼可作为蔬菜、树肥,水、菜水可用作灌水。此可充分用庭院空间、人地矛盾,决农问,增农收入,善农庭院环境。
(四)种养加结合模式
种养合主用种业优,进农产主食作物深工,工过程中产生脚用于发展养业,养业产生畜禽用种业[4]。建立种养合,使种业、养业、工业联合整体,增产附值,高经济效益,使全市整体优发挥,种、养、业间良性循环。台市中、东部平原区种产品主是小麦、米棉花,下面以米为例说明种养加模关。
篇12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现状与问题
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资源破坏或环境污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这些经济激励管制制度多制定虽对循环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离循环经济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合理设置激励管制制度的基本原则。致使管制制度存在适用性不强、脱离实际、不完善、实施效果不佳一系列问题,只有明确合理设置激励管制制度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制度设计指明方向。
2.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管制体制。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技术监督、环境资源保护等众多职能部门,由于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加之职能交叉、重叠、划分不清等因素,造成循环经济管制体系不统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多元领导现象突出,结果导致制度实施效果欠佳,甚至有些制度设计完全流于形式。因而,急需建立专门协调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负责制度规划、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验收及部门间的协调。
3.缺乏有效的激励管制运行基础。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的有效运行要具备以下条件:足够的知识基础;强有力的法律结构;竞争市场;管理能力;以及政治可行性。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具备制度设计要素齐全、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等条件。我国在上述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实施评价机制。
4.现行政府激励管制工具不健全、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资源利用方面,资源价格扭曲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有效改正,使原料价格过低,产品价格过高,助长了资源的浪费;二是资源核算制度不健全,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资源利用等经济发展成本不能在核算体系中显示出来,资源耗竭状况得不到反映,使人们无法进行经济发展成本与经济发展收益的比较,造成认为忽视资源的浪费与短缺;三是绿色核算制度不健全。对一般经济主体而言,在眼前利益的趋势下,形成了乱砍乱伐等掠夺性经济行为。对地方政府而言,以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指标,致使政府只管上项目,不考虑环境影响;四是,尽管推行了一些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如:耕地占用税、矿产资源税等,但其计算办法仍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五是,我国排污收费标准过低,在许多行业,甚至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或清洁技术使用成本,致使众多企业宁肯接受罚款或交排污费,也不远治理污染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六是,财政工具不健全,运用效果不佳。我国目前仅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治污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且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留成、先征后返等,对相关企业的支持效果甚微。七是,融资支持不足,效果欠佳。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融资支持政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运作条件,并未落到实处。如:国内现有的有关专项资金/基金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持需求,主要是:(1)在国家一级,尚没有建立专项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金。如原有的三电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先后被停征或取消后,国家却没有建立新的融资渠道来筹集专项用于支持节能的资金。(2)在地方政府一级,用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而且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存在问题。此外,国内有关专项资金/基金在管理、配置使用、监督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是:(1)基金管理有欠规范。(2)基金的配置使用缺乏透明度。(3)基金的配置使用缺乏灵活性。(4)基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力度较弱。八是,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技术、废弃物回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有许多立法空白需要填补。
5.缺乏有效的激励管制程序和监督与救济措施。程序欠缺,导致激励管制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成本的增加;监督与救济措施不完善,导致管制主体滥用管制权利和管制对象滥用企业权利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经验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法制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体制、运行条件、激励程序和激励监督救济措施,尤其是采用了大量具体的经济激励工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激励工具最具代表性。主要激励工具包括:
1、补贴政策。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德国对风力发电的投资补贴即属此类;二是产出补贴,如:美国、丹麦、印度等国根据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对消费者(即用户)进行补贴,例如欧洲大部分国家均对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提供20~60%的补贴。
2、税收政策。一种是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税)等。如: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免交销售税。日本对公害防治设施减免固定资产税等;另一种是强制性税收政策。如:德国对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其他能源征收生态税。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生态税等。
3、价格政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绿色产品价格实行优惠的政策。如:德国制定的电力法要求电力公司必须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并要向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商支付消费者电价的90%;在美国“能源政策法”中规定,公用电力公司必须以可避免成本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同时美国的一些州还做出按净用电量收费的办法。这些实际上都是电价优惠的措施。
4、低息(贴息)贷款政策。目前德国对风电项目和光伏项目正在实施低利率贷款,利率从2.5%~5.1%不等。日本利用非盈利性金融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
5、政府采购政策。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采取的屋顶计划,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采购或政府支持采购等手段。扶持尚未成熟的光伏发电产业。此外,政府支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也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
6、押金返还制度。押金返还制度是很有效的垃圾资源化途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制度,它主要针对一些易于直接重复使用或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产品和包装材料。押金返还制度对资源回收利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对玻璃等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7、公共效益基金。公共效益基金主要有环境基金、节能基金、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等。这里以节能基金为力进行说明。节能基金的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目前约20个国家建立了类似的公益基金。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基金的建立和投入使用,对节能的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支持,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其它社会效益。综观各国的基金运做情况,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1)公益基金的设立建立在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基础上,并构造公平和竞争的科学管理模式,注重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成本效益,方能达到促进节能产业化的目的。
(2)公益基金的资金筹集有多种方式,包括设立电力附加费、设置专项税种(如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公共财政支付等;但无论采用哪种资金筹措方式,其实质都是能源消费者的贡献。其中征收电力附加费方式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多,其优点有:①要求所有用电户交纳电力附加费的集资方式,符合“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体现其公平性,易为公众理解和接受;②按照电表读数加收小量的附加费,可以利用现有的收费程序,在操作上简单易行;③这种集资方式年复一年,积少成多,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各国公益基金规模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如何满足节能国家目标的需求。
(4)选择哪种基金使用模式,要根据基金的支持目标、基金规模、节能发展潜力等因素来决定。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许多国家的基金使用模式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5)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作为公益基金的资金分配方式有很多优点,竞争性招标方式不但能够选择有较好实施效果的项目,而且对基金管理部门也具有监督作用。当然,竞争性招标也有不足,即实施成本过高,在选择小项目时宜采用先来先得方式。
(6)基金管理机构有三种模式:政府部门;电力公司;独立的非赢利机构。这三种管理机构模式各有优劣,在国际上都有应用,不能绝对地说某种模式是最好的。对于管理节能来说,由于电力改革,电力公司管理的优势被削弱。因此从总趋势看,公益基金将远离电力公司的管理。
(7)不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公益基金都需要一个监管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是独立于基金管理部门的政府机构或立法机构,也可以是代表相关利益方的顾问委员会。监管机构依法和按照监督程序对基金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监督主要包括对基金支持的项目进行评估,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过程中有各相关利益方的参与。
(8)在实践中将公益基金和其它政策措施相结合使用,能够使基金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的对策
1、合理设计激励制度的基本原则。合理设计激励制度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激励制度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循环经济全局发确立展的需要,公正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
(2)平衡原则。激励制度虽然常调节某一方面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但也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同时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3)连续原则。某些激励制度的实施只是权宜之计,但是从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制度的持续实施和修正,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推进。
(4)紧急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可以超越正常程序而紧急制定和临时的激励制度,以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推进。
(5)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经济发达国家,资源利用有更多选择,资源压力相对较少,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激励制度倾向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对资源的初级利用依赖较大,激励制度倾向于提高资源利用程度。
(6)动态调整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治理与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与回收利用,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不同阶段,政府经济激励管制目标不同,相应的激励管制制度要与目标定位一致。如:起步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废弃物治理与回收再利用的需求。发展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需求。成熟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的需求。
(7)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地域分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然地域分异。自然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单位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表征地域分异的最重要规律是自然地带性。广义的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等;湿度地带性主要指经度方向随距海远近所产生的干湿变化。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垂直地带性主要指随海拔高度而产生的变化。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我国自然垂直带谱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二是经济地域分异。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并存。这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的发展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上所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
(8)分层次设计原则。循环经济可分为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圆区、生态社会三个层次,相应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度要与其对应,做到有的放矢。生态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在这一层次上,一方面,企业要把一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企业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尚未成熟,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大,风险大,影响企业建立生态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针对这一情况,采取各种激励制度激励生态企业建设;生态工业圆区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上游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环节的资源。但生态工业圆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会因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生态工业圆区建设;生态社会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将全社会纳入循环经济圈。其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这就要求政府在生态企业与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生态社会建设。
(9)全过程激励原则。循环经济确立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每一原则分别对应循环经济的不同环节,他们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环节,目的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中间环节,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时间的服务强度;资源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环节,目的是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国家要根据循环经济三原则的要求,针对循环经济的不同环节分别设计相应的政府激励制度,使激励制度涵盖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废弃物的排放过程及其回收利用过程。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统一领导与部门分工相结合的激励管制体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心模式,政府要尽快适应这一模式的要求,转变现有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建设,实现由管制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角色转变。
循环经济发展涉及部门众多,仅靠单一部门领导是行不通的,必须由国家、省、市、县(区)政府实施统一领导,由主管国家、省、市、县(区)长具体负责循环经济工作,通过国家、省、市、县(区)循环经济建设办公室召集各有关部门研究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并实施监督检查。
各有关部门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国土资源(土地、矿产、海洋)、林业、农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所管理的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并实施相应的部门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生态监测、生态评价、生态监理等工作。
3.健全激励制度的运行基础
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激励制度运行的基础应包括下列条件:
(1)足够的知识基础。激励制度的有效运用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能够大致了解激励制度运行的过程和机制,这就要求对循环经济的社会经济属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与形成“成本—效益”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观。除此之外,激励制度运行所涉及的各方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企业,都必须了解自身在整个过程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以及司法权的范围和分配,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一方,还应具备制定用于判断激励制度运行成功与否的指标或标准。
(2)强大的法律结构。市场机制与法制相互依存,各自运行都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激励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将市场机制引入循环经济之中,其有效运行必然需要一个有力的法律结构为支撑。激励制度所要求的法律结构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法律确认的有关环境资源的财产权利制度。这个财产权利制度需要权利拥有者能够排斥他人的使用并能根据需要转移权利、有效控制对权利客体的使用、完全接受有权利运行带来所有利益、并负担与其管理相关的全部费用以及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二,通过法律权威保证激励制度的正当使用。激励制度作为政府管制的一种方式必然表现为行政权力的实际运作,这就必然要求法律对其启动的条件、运作的程序、运行结果的评价与监督等方面作出相对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规范和确定的行为模式,既要克服行政权力的恣为,同时也要力争避免来自行政相对人的消极影响。
(3)充分的竞争市场。相对于传统的政府管制而言,在竞争性的市场中,激励制度是最为有效的,这是因为循环经济要素市场的形成才会使环境资源成本向社会生产成本转化成为可能,只有竞争的压力才有可能促使企业形成削减环境资源成本的动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成本—效益”的约束机制才得以在循环经济中形成。
(4)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激励制度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政府能准确收集和获得与激励制度运用相关的准确信息,并将其纳入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还要求政府必须为所用的激励制度提供研究、设计和管理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除此之外,政府必须能够执行其制度,能够对违章情况随时作出处理,并能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如改变税率的水平等。
(5)政治支持。激励制度在政治上的可行性或可接受性取决于政府机构、企业、非赢利组织对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激励制度的运用必须考虑到所涉及各方的实际利益,明确“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可能从激励制度响应中获利,争取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非赢利组织在内的尽可能广泛的政治支持。
(6)健全的激励制度要素。是指激励制度应包括以下实体、程序内容:制度选择建议和建议程序,问题预测与制度规划及相应的程序,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及相应程序,科学、民主、合法的制度抉择及相应的程序。
(7)健全的激励制度实施机制。是指具备有效实施的标准、机制与程序,具体包括:制度实施的时机与态势标准,制度实施的程序标准,制度实施的检测标准,制度实施的监督机制与程序等。
3.合理选择激励工具
根据“丁伯根法则”,当决策者要实现某一数量的独立的政策目标时,至少应有同样多的政策手段。如果有效的政策手段数量少于政策目标的数量,其中的一些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有效的政策手段数量多于政策目标的数量,则所有政策目标都可以实现,且有多种实现的选择途径。根据这一法则,循环经济要兼顾环境、经济等多个目标,相应的存在多种激励工具。借鉴国外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应选择以下工具:
(1)财政补贴。补贴主要是指通过采取物价补贴、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方式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鼓励。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缺点是这种补贴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关,不能起到刺激更新技术、降低成本的作用;二是绿色产品补贴,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补贴政策的实施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补贴资金来源问题。根据美国和西欧的经验。一是通过系统效益收费来筹;另一个是征收化石燃料税,中国主要由政府财政支付;而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有限。需要补贴支援的事业很多,所以依赖政府财政的支持不是长久之计;二是补贴策略问题,即应给谁予以补贴和以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进行补贴,如果对用户进行补贴,正如前述,不一定能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如选择投资者给予补贴,并采取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机制,则可能取得既扩大生产规模,又能降低成本的双重目的。
(2)税(费)收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税(费)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费)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资源税收体系,必须在现有资源税的基础上,扩大征收范围,开征环境税、森林资源税、渔业资源税、燃料税、碳税等税种,并逐步将现行的资源环境补偿费纳入资源环境税的范畴。同时实现税负转移,完善计税方法,加大对有害于环境活动或产品的证税力度,加强资源税的惩罚。二是税(费)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税)等。
实现绿色税收政策,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税收调控目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包括环境效益在内的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一体化;二是绿色税收手段要和其他手段配合使用;三是不同税收措施的选择要相互配合,如从税收调节环节来看,可在产前环节,运用税收手段引导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等;在生产环节,实施鼓励采用生产工艺先进、节能降耗、消除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在产后环节,对企业回收利用废物实施税收鼓励措施。
(3)价格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符合低成本发展原则的资源价格体系,将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直接投入市场,依据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确定、体现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使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再生、补偿纳入经济运行的价值运动中,真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价值运动全貌。一方面,改变现行的资源价格只计资源开发成本的做法,使资源价格至少包括资源开发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利用成本等。另一方面修正与环境有关的产品价格政策。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这类产品定价应包括污染者必须支付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或由于产品污染而造成的环境损失费用。通过这种定价政策的实施,有效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破坏。
(4)低息(贴息)贷款。低息(或贴息)贷款可以减轻企业还本期利息的负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缺点是政府需要筹集的一定的资金以支持贴息或减息的补贴,贷款数量越大,贴息量越大,需要筹集的资金也越多。因此,资金供应状况是影响这一政策持续进行的关键性因素。该制度的实施要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为了提高贴息贷款的经济效益,关键性的问题是正确地选择贷款对象和实施科学的贷款程序。
(5)押金返还。押金返还是指,对产品征收押金,当产品废弃部分回到存储、处理或循环利用地点时退还押金的制度。该制度是税费工具和补贴工具的组合使用,不存在单独使用任一工具的副作用,其在物品的回收利用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它存在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因此许多行业的厂商都尽可能地避免在本行业建立押金返还制度。此外押金返还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德国规定塑料瓶保证金和强制退还塑料瓶后,德国啤酒和软饮料生产商几乎都从塑料瓶改为玻璃瓶,使用塑料瓶的外国矿泉水和饮料生产商,因玻璃饮料瓶的高额运输费用,几乎被挤出德国市场。因此,该政策的采用应考虑到市场、产品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6)公益基金。建立公益基金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融资机制,建立基金,关键要解决好基金规模、来源、使用、分配、管理等问题。这里以节能基金为例说明如下:
节能公益基金的规模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的节能目标、节能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分析、可能的基金融资渠道、相关利益方的态度、对相关产业部门的影响、基金的配置使用方式、适当的规模要求等多种因素,由政府部门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与各相关利益方协商确定最终规模。随着节能发展,基金规模可做相应的调整。
节能基金融资渠道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渠道的可行性、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可能的集资规模、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基于对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考察,建议优先选择电费加价的方式作为基金的融资渠道,其它融资渠道可作为备选。
节能公益基金使用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基金的支持目标、基金规模、节能发展潜力等因素来决定。基本的选择原则是确保基金对节能发展形成有效支持。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支持可形成较大节能能力的节能(基建/技改)项目;二是支持量大面广的小型节能技改项目;三是支持节能产业和市场发展。基金的使用以前两种方式为主,并适当选择采用贷款贴息、折让、部分/全额资助等激励机制。
节能公益基金分配应特别注重应用竞争性招标方式。
节能公益基金管理模式需要在政府和独立机构模式中总结经验,特别是需要考虑和设计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机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应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是一种既能利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又能发挥不同专业机构管理特长的模式,即这种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个机构组成的、在管理上形成互相合作又相互监督的、体现公平、高效的管理模式。
(7)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两种。在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城市排污管网、垃圾处理厂等;在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绿色购买行为,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的产品。实施绿色采购关键要解决好下列问题:一是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为绿色采购作好技术准备;二是将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目录,实行集中采购模式,以便强制实行;三是推行绿色产品协议供货制度。协议供货制度是指通过一次招标为有共同需要的各单位确定中标供应商和中标产品,并在一定时间内由有此需求的单位直接向中标供应商采购。这既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价格,也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此外,还要积极利用环境责任保险、信贷担保等激励工具,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合理选择激励工具的有效组合与运行方式,实现组合效益最大化
多种激励工具共存的条件下,如何选择运用不同激励工具成为制度实施的关键。
笔者认为,不同激励制度应当综合运用。理由如下:首先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但只有有限的制度可以使用。这时,通常无法保证所有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的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其次,制度对目标变量的作用不是充分独立的,即使目标数量与制度数量相等,仍会存在不同目标之间的替换,影响制度的效果;再次,循环经济系统比较复杂,制度运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利用某制度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时,不能避免制度失效的风险,故不能过度集中地使用少数制度,应综合运用。最后,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一种制度运用往往既带来收益,也带来一些副作用,而收益的副作用常常不同时体现出来。综合运用可使他们互相补充,扬长避短。总之,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各种制度的运用,发挥最佳组合效应,既包括各激励制度之间的组合运用,也包括激励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组合运用。
在综合运用不同激励制度时,为了确保综合运用效果最佳,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要以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要以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前提,要统筹考虑制度成本(实施成本、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社会公平、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等因素,要瞻前顾后、考量全局的利弊得失,要科学选择最佳组合方案,要注意激励制度的财力、组织保证,注意激励制度的时差、作用方向、运用时机、主次交替组合,确保组合效应最佳。如:财政类制度比投资类制度的制定时差要长,而作用时差要短,只有配合使用才能有效避免制度时滞现象。
5.健全激励管制程序
篇1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集约化、环境友好化的内涵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曹妃甸是我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从建设之日起循环经济已贯穿曹妃甸的方方面面。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钢铁生产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在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钢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去年我国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钢铁主业的利润为负值。在当前背景下,钢铁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才能重振昔日的辉煌。而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钢铁产业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钢铁产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钢铁企业具有资源和能耗密集、生产规模和物流吞吐量大、制造流程工序多而且结构复杂、制造流程中伴随着大量物流和能量排放的特点,因此在钢铁生产中实施循环经济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三、曹妃甸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钢铁产业有钢铁生产、能源转换、社会大宗垃圾处理三大功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离不开这三大功能。而这三大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大、中、小三个循环来实现。
1.小循环模式。小循环就是钢铁企业内部以生产为核心的多个连续工序间的循环。主要包括铁元素的循环利用、废弃能源的循环利用、废水的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铁元素的循环就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更简洁、连续和紧凑,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废气等能源的循环就是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余热加以充分利用,以减少向大气排放,保护环境。废水的循环就是把生产中的各种废水加以回收、处理、再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就是对各种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钢渣等可以加工成水泥等再利用。
2.中循环模式。中循环模式就是指钢铁企业与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其他机械、化工、建材、供电等相关企业组建成资源与能源共享的产业链,形成以钢铁企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园。如首钢建设有干熄焦余热发电机组、TRT发电设施、CCPP发电机组、燃煤—燃气混烧供热发电机组共6套,分别利用回收的干熄焦高温余热、高炉炉顶煤气余压来发电,使钢铁厂产生的富余煤气全部得到利用。而这一项每年发电量高达55亿千瓦•时,占到整个企业总用电量的94%,完全做到了电力循环。废水的循环就是把生产中的各种废水加以回收、处理、再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就是对各种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钢渣等可以加工成水泥等再利用。首钢每年330万吨高炉水渣、转炉钢渣、粉煤灰等全部通过相配套的水泥生产线转化成水泥等建筑材料。
3.大循环模式。大循环就是指钢铁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比如钢厂的余热发电可以为社会服务、余热可以供厂区周边居民取暖以替代燃煤锅炉。社会上的废钢铁、废塑料、各种合金等等废弃物品可以回收作为钢铁生产的原料重新加以利用。
4.综合模式。综合模式就是融合了大、中、小三种模式。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把钢铁生产和在业务上有关联的相关企业模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一样组织起来,这样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就是下一家企业的原料,这既是一种能量转换链条,也是一种物质传递链条,沿着这个链条,原料、能源、废弃物和各种环境要素形成一种立体环流结构,使能源和资源在反复循环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四、实现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抓好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规划。曹妃甸是完全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园区发展哪些产业、这些产业和钢铁产业之间有怎样的物质和能量联系、空间上怎么布局等等都必须做好规划。无论是曹妃甸总体规划,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2.运用政策手段,重视市场作用。政府要通过法律及财税、价格、信贷、投资等手段,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制定排放标准,定期对整个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考评。在政府采购等方面要向循环经济企业和产品倾斜。重视市场作用,建立公平的要素市场,让循环经济切实有利可图,引导企业主动实施循环经济。
3.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先进模式。根据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钢铁行业和相关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打造循环型企业、循环型行业、循环型工业园区,在各个层面上树立先进典型,积极推广先进企业、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并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循环经济地区和企业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