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2、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看一本好书,你们都看了吗?请把书拿出来与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学生向小组同学推荐好书,教师巡视)
学生逐个上台推荐,推荐后把书名写在黑板上。
2、老师推荐《开天辟地》
过渡:瞧!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的好书,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最近读过的我国经典神话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这本书带来了。(出示作品)
(1)认识作者
师:这本书的作者是——(幻灯出示: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学生读: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今天呀,老师不仅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老师还想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怎样去读一本好书。(幻灯出示:怎样读一本好书)
(2)激发读书欲望
师:知道吗?石宗华、马林、张明华老师在这本书的封底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让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吧。(幻灯:封底留言)
结合这段文字,我们再来看看封面。(幻灯出示封面)展开想象,同学们试着猜一猜书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目录看一看吧。(幻灯出示目录表)
师:从目录中证实了你的哪些猜测?(学生回答)
(3)走进故事
看来从目录中得到的证实实在太少了,我们还是一起读读内容提要吧。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初步感知了故事内容。
(幻灯出示: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感知内容)
(4)读片断,感受故事
师:我们大致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复习阅读方法
(幻灯出示: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
用这种方法读《开天辟地》片断,交流读书收获。
小结:我们读一本好书的精彩片断就要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带着产生的疑问,用心去感受故事中发生的事。
4、推荐系列书籍
5、总结延伸
同学们,茫茫书海,我们这节课推荐的书仅仅是书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好书等着大家去发现,去阅读。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很爱读书,他们在大量阅读之后,写出了一句句精典的读书感言。(幻灯出示: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郑老师也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成了一句话。(幻灯出示:“有书相伴的日子,一切都充满阳光。”)大家也试着像老师这样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吧。(幻灯出示:我说:“--------------------”)
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你们写的读书感受,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怎样读一本好书: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中国面对21世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具有竞争力,创造力的各种人才。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大大扩大教育、教学的功能。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的优异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学生信息素养环境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军,如何让他们更快地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同步,教育是关健。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1、加强内功修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领头人,信息技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的能力如何,将影响到这所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师学习了Authorware、PowerPoint、ForntPage等工具后,可以把自己将要教学的内容做成演讲稿或设计成网页,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2、通过制作个人主页,与学生交流做网页的体会、技巧。将个人主页设计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留言本或聊天室里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同步、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3、应用市面上现有的学习资源,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等软件辅助教学。
4、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使用百度/根据自已的需要查找学习资料,洪恩在线——开天辟地学电脑/等。现在每一本教材里都有相应的网址,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让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分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网上课件库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和素材,建立具有该课特色的资源库,既便于教师备课,也方便学生学习,营造一种信息氛围。
因此,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二、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用信息手段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还没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都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是不断地在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有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核心是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1
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细节的重要作用。教学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师的课改理念,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塑造出智慧的课堂。所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学细节。
一、加强预设,打造细节,预约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高效的课离不开对教学细节的预先设计。预设如何理解关键词句、关键话语,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预设作者是怎么写的,哪些重难点需要品味咀嚼,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预设文本空白点的想象,价值和内涵的拓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化平凡为精彩。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水》一课时,对“风干”一词的教学,就因为精心预设了教学情境,收获了精彩的瞬间。
师:如何理解“风干”这个词呢?
生1:放在阴凉的地方,被风吹干。本文指在夏日骄阳下,男女老少晒得快风干了。
师:你见过风干的东西吗?什么特点?
生2:我们吃的鱼干、肉干等,没有一点水分。
师:那么“人好像被风干了”是怎样的呢?
生3:被太阳烤干了,没有一点水分,干巴巴的。
(教师出示:图1,一棵在水的滋润下生长的狗尾巴草,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图2,一棵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学生看两幅图说感受)
师:这时,人们最想干什么呀?
这位教师紧扣“风干”一词,让学生举例感受“风干”的意思,想象人“好像被风干了”的模样,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缺水之苦。这一精彩的细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感受到水的珍贵,激发了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二、把握动态,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课堂是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闪现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细节,教师要凭着教育机智,及时捕捉细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艺术化处理;对错误或尴尬的问题进行有效对话和引领;对意见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此外,教师还要随时留意学生的眼神,倾听学生的话语,关注学生的行为,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指明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例如,《天鹅的故事》一课中,在处理教材中“老天鹅破冰”一节时,笔者引导学生读懂老天鹅的行动,明白老天鹅的心、老天鹅的情后,学生提出质疑:“以老天鹅的年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去破冰,不必忍受那钻心的疼痛。”笔者没有作出应答,而是问:“大家怎么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正因为老天鹅的声望之高、年龄之大,所以更应起带头作用;有的说,老天鹅可以利用在家族中的威望号召全体天鹅一起破冰;有的说,不要因为老天鹅年老,就觉得应养尊处优,倚老卖老……这样,学生体会到老天鹅的勇于牺牲精神的同时,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重视评价,把握细节,呵护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相结合,把握细节,从而呵护每一份精彩。
如在学习《开天辟地》一课时,笔者揭示课题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评价:“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相信你们带着问题来读这个故事,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通过这样的评价语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养成善问的习惯,从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当学习《爱如茉莉》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细读课文9-16自然段,找找让他们感受到“爱”的词句。学生找到“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句话,并抓住“紧握”一词体会了到爸爸的细心。笔者给予学生表扬的同时迅速追问:“你很会思考,从中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吗?”笔者顺学巧导,在及时给予评价的同时,还注意了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篇4
为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总体安排,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考试、认证工作。2009年7月,笔者参与了河南省周口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笔者结合学员的信息技术技能状况和学习需要,对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操作模式和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广大学者、教师以及各级培训机构围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方法和过程等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如有学者、教师构建了“以指导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模式”、“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等操作模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培训方法,利用Blog、Diigo等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培训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个别地区甚至流于形式,造成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并走访培训教师、学员以及培训机构,对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 不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
从当前的培训模式来看,大多数培训仍然采用“理论+上机实践”的模式,即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另有实验教师指导“一人一机”的上机实践。这种培训模式存在的缺陷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漠视学员的主体地位,缺乏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案例,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但不利于学员之间的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难以适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要。
2 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实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应付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固然有参加培训并非学员的内在需要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培训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学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员虽有想通过培训提升个人技能和素质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习兴趣逐渐弱化。
3 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比较薄弱
新一轮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涉及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参训教师数量多,培训周期长、任务重。从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培训都是“一次终结式”培训,后续的跟踪指导和支持服务比较薄弱[1],没有建立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运用的长效机制。
4 缺乏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培训机制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更要关注群体的共同发展。当前,培训教师、培训机构都能意识到学员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但现行的培训模式对促进学员群体共同发展的支持还不够,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对该能力培训的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1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目前,教育界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的研究日益丰富,但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我国学者郑葳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有着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则的规范和分工下,采取适宜的活动方式相互协作,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解决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由此构成的一种学习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学习主体(包括个体的或群体的学习者)、目标、课程知识、工具及资源、规则、学习活动分工及学习的情境等要素组成。[2]
笔者比较赞成上述观点,倾向于把“学习共同体”界定为一种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提高群体努力的满意度,从而实现以个体发展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和共同体的完善。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基于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等共同构成的,根据特定的规则和分工,共同学习、讨论、协作和交流,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共同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虚拟学习环境或学习社区。在共同体中,学习活动以问题解决及项目研习为学习模式。学习活动不以课节为单元,不以教师解说为主,而以学习者、辅导者及其助学者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团队学习活动为主,其最终的目标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一起建构属于他们的知识系统[3]。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
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学习环境,强调信息技术工具、学习资源为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服务,关注共同体成员、资源、工具、活动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为基于问题学习、协作知识建构、凝聚集体智慧、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4]。
有研究表明,当学习发生在众多学习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时,学习效果显著。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重要价值:a 有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通过问题解决、项目研习等形式,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协作、交流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利于情感分享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b 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参与学习,一方面能意识到自身对于团体的责任与重要性,自尊和归属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从而逐渐增强学习兴趣;c 有利于后续跟踪指导和帮助。借助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教师和学员可以定期开展应用交流活动,分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经验,讨论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d 有利于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从资源分享的角度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的经验分享型学习环境,可有效促进学习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
三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培训的实践
从理论上讲,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培训工作实践,详细介绍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操作模式及过程。
(一)培训模式建构
为更好地指导培训工作的开展,确保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笔者认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先进的教与学理论、适应学员的特征和学习需要、有利于能力培养和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等。根据上述要求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5],建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围绕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的“共同活动”是该模式的核心,这也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显著特点。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包括培训教师和学员),在各种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和技术工具(包括通讯交流工具、协作工具以及认知工具等)的支持下,根据由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决定的培训主题,通过开展以学习、讨论、交流、协作和反思等为内容的“共同活动”,完成对培训内容的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需开展以考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作业能力等为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活动结束后,还要开展以考查学员独立使用相关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如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的表现情况为内容的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全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二)培训过程探索
1 前端分析
(1)培训目标分析
以《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根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需要,本次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具体来说,通过约50个学时的培训后,学员应能做到:a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概念;b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c能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d掌握常用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e能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简单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2)学员特征和学习需要分析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共有30名,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各10名,来自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两县一区的城镇中小学。调查发现,学员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经常使用网络搜索信息,对Word、Powerpoint等软件比较熟悉,但对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对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模糊。从学员自身来看,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培训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对通过培训提高教学技能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
(3)教材分析
本次培训使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资源收集与整合、教学设计成果、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等内容,同时配套有教学光盘和网络教学平台。该教材以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以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为真实任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任务驱动、能力培养,突出实际操作。
2 建立学习共同体
根据学员的学科知识背景分布情况,为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我们将学员分为语文组、数学组和外语组,每组10人,并推选1名负责人。然后,按分组情况建立三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小组负责人为共同体的领导者,负责指导、组织、监督“共同活动”的情况。事实上,这只是“学习共同体”在形式上的建立,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经过一定的“共同活动”和实践历练。
另外,为确保共同体成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建构知识,同时提供了支持学习活动的技术工具和资源,如我们自行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平台”;Baidu、Google等资源搜索工具;E-mail、QQ等通信工具;Diigo、概念图(Concept map)等认知工具以及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全体学员熟悉网络教学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为顺利实施培训活动做好准备。
3 确定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是共同体活动目标的焦点和引领物,由共同体组织者发起或受到广大成员共同关注[6],由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共同决定。在“共同活动”开始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培训目标和个人学习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确定若干主题。如数学组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通过观摩小学五年级数学“图形面积计算与应用”教学案例,体会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总结概括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殊要求,各共同体选定的培训主题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类型的主题,都必须有利于达到培训目标和体现培训内容。
4 开展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是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体验,把共同体从“资源集散地”向“交互参与场所”转变的关键[7],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过程的核心。“共同活动”要突出能力培养和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事先确定的“培训主题”为内容。共同体成员根据特定的规则和分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采取任务驱动、案例观摩、课题研究、课例讨论等方式开展“成员互动学习”、“个人自主学习”等,并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成果,最终形成对“培训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下面,笔者以语文组确定的观摩“开天辟地”教学案例这一主题为例,介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活动”的开展情况。
(1)活动前,培训教师认真观摩案例,找到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并预测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2)借助网络培训平台等相关工具及教学资源,共同体全体成员观摩“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3)案例观摩后,培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a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适合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特征和需要?信息技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b 案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如果您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c案例中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请您从资源库、技术支持、教师辅导和同伴协作等方面考虑是否合理?
(4)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利用网络培训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并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总结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5)学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培训教师的指导和共同体成员的互助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或展示设计成果。
(6)借助相关技术工具介绍个人实践或展示设计成果,共同体成员进行评价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要以培训目标为指导,根据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注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的评价,淡化单纯的“知识考查”。
在本次培训中,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员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作业能力等,评价结果由培训教师点评、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评价、个人自评和由网络平台记录的成员活动情况等决定,同时及时向学员反馈意见。总结性评价则是考核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一般是学员展示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或开展一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由培训教师和共同体其他成员做出等级评判。
6.修改和完善
开展培训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共同活动”情况、技术工具和资源对“共同活动”的支持情况以及培训效果等。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共同体成员的互动方式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 培训总结与反思
为了解本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培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参加培训的30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个人教学体会,笔者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 培训模式较为新颖,对学员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学员普遍认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比较新颖,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不少学员认为该模式对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受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活动过程中虽有其他成员的协助,但部分学员仍疲于应付,影响了培训效果。
事实上,由于培训中“共同活动”的开展大都依赖于网络培训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字化资源,所以对学员的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本次培训周期较短,内容丰富,任务繁重,不可能专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一般由培训教师和共同体内部的其他成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但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经过反思后设想,若将该培训模式在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或高级培训中加以应用,效果可能会更佳。
2 培训内容须紧密结合实践,培训方法应多样化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为避免陷入这一误区,本次培训的主题都是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中小学教学实践精心选定的,如上述“开天辟地”、“图形面积计算的应用”教学案例等。不少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较为紧密,将理论、技术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学员切实体验到如何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学会了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对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还有不少学员认为本次培训采取以“共同活动”为载体,在相互讨论、交流、协作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方法,符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能力的培养。遗憾的是,由于培训时间和学员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培训中主要采用了“案例观摩”方法,而“任务驱动”和“课题研究”等方法只是简要介绍,并没有付诸实施。对此,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多种培训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 实现“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群体共同发展”存在困难
提供高质量的“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的特色,也是应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有力“武器”。
通过培训,大部分学员认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不是很熟。因此,不少学员担心在教学应用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从理论上讲,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建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机制,借助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工具,培训教师和学员可以定期开展应用交流活动,分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经验,学科背景相近的学员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协作,从而促进全体成员(包括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以个体发展带动群体共同发展”的目标。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硬件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教学(学习)资源缺乏、网络培训平台建设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及时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学员群体共同发展还存在困难。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包括笔者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的理性思考,也包括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探索和尝试。本次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事实上,在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建设不均衡、培训教师力量薄弱、高质量的教学(学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是正常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农村中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和价值会更加凸显、方式和方法会更加科学、技术和手段会更加先进、效果和质量会更加优化、体制和机制会更加完善,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运卉,张丽.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15-16.
[2]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
一、让思品知识尽量贴近学生
思品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说教的代名词,很多学生也不是很喜欢学习思品课,觉得这门课在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涯中可有可无,初中思品课的老师也不是很重视思品课的教学艺术,根本谈不上激活思品课的教学,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果了。要想让学生喜欢思品课,首先应该让思品知识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个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得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例如我在控制情绪时列举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气时骂人、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发脾气时打孩子、砸东西,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不吸引人的。
再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感悟青春》前,我给学生预先布置了如下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26个字母中展示青春”。第二天,我让学生每人说说自己的得意之作,学生们的想象真是出乎我的想象,其作业简直是如诗如画,从生活的各个点滴中透露出对青春的感悟,例“Z”──青春是曲折的,有风雨,只有努力才会走出自己的路;“Y”──青春是依靠,只要我们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我们的青春会阳光灿烂;“W”──青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网页,需要我们去尽一生精力与探索追求;“P”──是青春的利斧,为青春的美好开天辟地;“I”──是青春的开始,意味着我们的价值会无限延伸等等。我的心灵由开始的惊讶,变为最后的震撼。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智慧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我作为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却如同是学习,是阅读,是领悟,是感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让教学向生活延伸。
二、巧妙的设计思品课中的问题
在很多教师的思品课中,教师的提问显得很随意,起不到促进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设问对提高激活课堂的重要性,研究提问的技巧。比如巧妙的提问。即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进行提问。“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生成也离课堂越来越远。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各种新的认识,收到良好的问答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教学的“身临其境”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投影三组的漫画:第一组:“香烟陷阱”;第二组:“棒下出孝子”;第三组“暴力抢劫”。当看到“香烟陷阱”时,学生都被画面所吸引。教师及时地提出:“如果有同学请你抽烟或请你看不健康的录像片,你该怎么应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表情没有先前那么活跃。他们被以往固定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锁”住了,同时怕回答错了被听课老师和同学笑话。在这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换过另一种问法:“大家想想三十六计中,可以用到哪些招数?看谁的方法既妙又巧?”这时,教室里再度升温,大家被这个“三十六计”吸引住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自的内心都在合计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声东击西”……,连平时很少思考问题的学生也在想象的空间里放飞自己的思绪,并且生成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
三、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篇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今,为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方文化资源。确已形成共识的是:适当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提升纲要课的教学魅力。本文试对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价值 合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观目前纲要课的教学现状,其主要价值体现为:
第一,从教学内容而言,地方文化资源可使纲要课教学内容充实、具体而生动化。近现代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再现着中国的历史。这些微观的历史资料,因其具有内容生动性、素材贴近性、形式多样性、空间拓展性以及价值导向性等特点,不但可充实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还能使纲要课教学内容微观、具体且生动化。因此,也使得纲要课教师易于在课堂内外直观地创设历史情景,并把纲要课讲好、讲透、讲生动。
第二,地方文化资源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地方文化资源就是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成为人们感知过去的客观载体,对它们加以合理利用,能让历史直观地表现出来,能够避免空洞与枯燥的说教。因此有人指出,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拉近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还使学生对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1]
第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文化资源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它讲述的人物和事件,距离学生比较近,它往往就是我们身边的、甚至曾经就是我们校园里的事件和人物,学生对其具有强烈的了解和认知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途径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学探索,可从下面三条主要途径入手。
第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相关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促进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两者相得益彰。以长沙地方文化资源为例,在讲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可有意识地介绍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它所培养的人才,还有梁启超对它的怀念。而关于湘人谭嗣同的故事,更可以充满深情地讲述;在《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一章时,可插入在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这一章时,则可结合“”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更直接地感受全民族抗战,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目前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并未受到重视,较多的学校还流于形式,他们采取的刑式基本上为两种:一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但很多学生都是应付式地完成,更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抄袭网上之观后感。另一方面,教师对于电影或者参观基地,事前没有导入,事后没有评析,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是毋庸讳言的。但若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则这种情形将大为改观。如讲述《中华民族的》时,可直接组织学生参观岳麓山,因为岳麓山上有陈天华、禹之谟、蔡锷、黄兴等人之墓葬,有军事指挥所旧址、七十三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遗址遗迹。注意:教师一定要讲解。生动、深情而完整地讲解,会让学生在感受军民共同奋勇抗日的同时,直接进入那波澜壮阔的抗战年代,感受先辈们那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非常直观、生动,且让人印象深刻。之后,还可引导学生研究“长沙在近代为何能成为革命圣地”这一课题,并写成小论文上交,教师再进行打分与讲评。
第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各种教学法的实施中。为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教师一般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专题式讨论法、专家讲座法、调查创作法、案例法,等等。以专题式讨论法为例,教师将发生在长沙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有重要影响的长沙籍人物作为选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研究,最后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调查创作法为例,可组织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调查、创作活动,如组织旅游管理、地理专业的学生调查研究长沙某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并写成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可支持、鼓励新闻系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拍摄与长沙相关的影像、照片,制作介绍其文化资源的短片或动漫作品等。[3]
三、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原则
面对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在欣喜之余,亦应注意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以及分析研究,以选择合适的内容融入教学。教学中应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教材为主的原则。使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顺利实施纲要教学目标,因此不能“反客为主”,随意、到处使用,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以致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第二,合理利用原则。因为地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似乎都可以拿来使用,但运用于教学的,应该是那些与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学生又感兴趣的资源。
第三,实事求是原则。地方文化资源有可能与民间故事、传说、演义等混杂在一起,因此纲要课的教师一定要秉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选取素材,切勿信口开河。一些奇闻异事、小道消息,也不要拿来在课堂上讲,虽然学生爱听。另外,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是错误的学术观点,切忌不可用来去迎合学生猎奇的心理,这会误导学生,也导致教学目的的严重偏离。[3]
第四,典型性原则。地方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应当选取那些与中国近现代史关系重大、结合紧密的素材,尤其应当选择那些在地方发生、却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这样才能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深化学生对国史、国情以及“三个选择”的理解。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一部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讲授,以致说教气氛过浓,再加上纲要课的内容本身与高中历史课内容重复,因此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了无兴趣。所以,教师应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以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从小学阶段学的话,主要是把基础打好一些,上了初中、高中,慢慢就要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发展,这是一个趋势,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对电脑的每一个操作,首先要学会实践,电脑这个东西就是多实践才能达到一个效果!
首先是把握教学目标,知道自己要教的内容,把它吃透;其次是语言能吸引学生,别太呆板,教学要灵活点,最好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后是教态要和蔼,用你的博学魅力去征服学生。在计算机教学环境下,教师不再用简单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这样教师与学生更易于沟通,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面对新鲜生动的操作界面,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很集中。因此,计算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方面作用是巨大的。先从最基础的开始,从计算机的历史开始!一直教到熟练地操作offer。一定要要循序渐进。至于上课不认真的情况,小学生是这样的,你要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或者让他们产生兴趣。
其次要认真备课。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无论是计算机课,还是别的什么学科,教师在上这节课之前,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重要,我们说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适当的操作演示以及任务布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在实践的操作中学会本节课的知识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热情,当然实践探索是最好的老师。儿童从小学电脑,对他们的智能和整体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孩正在发育,玩电脑对孩子的眼睛不好,电脑的强烈辐射也会对小孩造成一定的伤害。小学生手写字的字体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过多的用电脑,直接影响到孩子手写字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
采用四个一教学法(1+1+1+1)。第一课:概念、理论―― 教师讲授基本的要领和理论知识,引导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动手实践―― 学员在机房上试验课。通过试验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达致电上理性到感受性的转化。第三课:在线学习―― 学员通过计算机在线课程,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充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总结提高―― 学员提出整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组织讨论和解答,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小学生电脑课应该用电脑而不是学电脑。小学的电脑课,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电脑课,应该把电脑作为工具来学习,来使用。即小学生主要应该用电脑来学习其它科学知识,而不是学习电脑本身的知识。这就是“小学生要用电脑而不要学电脑”的真正含义。电脑的附件里一般都有画图工具,可以教学生学习画各种图形,先教学生把这些工具都会用了,怎样做可以更快一些,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比如打字高手大赛,绘图大赛,你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课件,学完电脑,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脑把知识复习一下,老师也不用那么累了。
在计算机教学中采取趣味教学法。电脑的附件里一般都有画图工具,你可以教学生学习画各种图形,可以先教学生把这些工具都会用了,怎样做可以更快一些,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比如打字高手大赛,绘图大赛,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课件,学完电脑,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脑把知识复习一下,老师也不用那么累了。也可以找点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电影,在学习之余放松一下,但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才可以,在适当地时机,给予适量的时间,通过计算机游戏进行辅助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刚接触Windows时,需要操作鼠标,但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鼠标,动作笨拙,极不灵活。教师可以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用“空当接龙”“斗地主”“打拖拉机”等游戏练习鼠标操作,边玩边练,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积极性。
适当的使用电脑软件辅助教学,计算机教学也就是网络教学,说白了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特点,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落到实处。《开天辟地》是一款具有传奇色彩的电脑教育软件,采用真实环境教学,有如老师在手把手地教你使用电脑,不用看书,不需进培训班,靠自己就能几分钟学会一个实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学习学校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当完成主题性教学设计等工作后,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意细节的处理。(1)教师的教态问题,笔者也注意观察到有部分选手在比赛时有双手支在讲台上的习惯,在上课时也经常有夹杂着口语“嗯、啊、……和……挨得很近搞得……、到图片先”等等的问题,上优质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有穿透力,要“精”,有启发性,层层递进,用主题感染评委;(2)板书的内容宜精,可将刚领性的内容保留在黑板上。(3)学生与教师支配的时间为7∶3,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约为28min,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教学主导有很大的不同,但技术的时间不宜过长,不然会出现冷场,可采取分任务、分段式教学。(4)上课时与学生的眼神交流,获得学生的肯定;(5)上课时背景音乐的声音一定要小,音乐的长度和学生练习时间相当。
总之,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寻找一些比较前沿的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来充实信息技术课堂,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篇8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步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新题目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摘要:
1、 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公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政策”,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市场上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进步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由于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难免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出进,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Authorware、Flash、 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2、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纵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气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纵。当教师演示操纵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拟老师的操纵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进步。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纵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喜好
上机操纵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上机操纵,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进步学习的喜好,轻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纵,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喜好?笔者以为摘要: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进步学习效果。假如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往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随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纵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纵步骤夸大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纵过程中的注重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纵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为摘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夸大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和大的任务或新题目相结合;以探索新题目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喜好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新题目、解决新题目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进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看,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无数实践证实摘要:由学习者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轻易忘记。教师应该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子式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这样势必抹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往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文件的搜索》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在讲解了必要的操纵步骤和基本的搜索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 “寻宝行动”的任务摘要:
寻宝行动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线索搜索一个宝躲,宝躲的名称分布在下面五条线索中,每条线索都给出宝躲的一部份名称。请同学们按顺序完成搜索每条线索,然后把每条线索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这就是宝躲的名称,最后就可以通过搜索宝躲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这个宝躲了。(请在右边单元格内记录你所搜索到的信息)
线索1、文件名为Asia.doc,存放在C盘。
线索2、文件名是以E开头,主文件名为6个字符组成的文件类型为 gif(扩展名)格式。
线索3、搜索在d盘的,文件名的第2个字符为f的文件
线索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盘上。
线索5、只知道大小至少为85KB的,扩展名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盘的文件。
当然,宝躲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教师选定的宝躲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一段好看的动画或者是一个好玩的小游戏等。线索的数目和内容取决于教学内容,线索的顺序布置尽量做到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地往寻找新的线索内容,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索喜好,从而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线索2、线索3碰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通配符。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全场巡视,个别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新题目,以便同一讲解。
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新题目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喜好,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和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先容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纵技能的练习。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纵这一上风。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进步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把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进步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进步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摘要: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8
3、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实践[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
篇9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开天地》一课时,巧妙地运用了成语辅助教学,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镜头一 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首先请学生交流有关“天地”的成语,学生纷纷发言:翻天覆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昏天黑地……每个学生说完后,老师都请他把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现在课前预热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学习氛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课前预热一味追求噱头和笑声,却远离了课文,甚至远离了语文,流于油滑,实不足取。上述的“预热”则摆脱了噱头,有着浓浓的语文味。
镜头二 感知大意:利用成语取“片名”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梳理课文,用“给电视剧取名字”的方式来感知大意。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用黑板上的成语为它取名字。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然后,再请学生给它们排排顺序,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原来课前预热中积累的成语还有这样的妙用,用得那么自然,用得那么贴切,不能不让我们佩服老师的独具匠心。教师巧妙地采用“给电视剧取题目”的方式,利用预热中积累的成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充满了趣味。通过排列顺序帮助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通过书写片名让积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细节,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的智慧。课前预热积累成语,这样的做法比较普遍。如果只是到此为止,也就不足为奇,不值得为之称道也。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课前预热的成语又巧妙地发挥了作用,真称得上“一石二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反思,通过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领会教学意图,同时增长教学智慧。
二、负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成熟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难免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这种不足和缺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可贵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让教学反思指向自己的负面,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不足或缺憾作深刻的剖析,并把它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作分析,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经常进行负面反思,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日臻成熟和美丽。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段话,而且有意地把它分成了三部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练习读这段话,然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一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够好,建议他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接着老师又请学生来读第二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还不够轻、还不够慢。最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三、四句,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读出突然的感觉。于是老师只好亲自出马,范读给学生听。老师的朗读有大师的风范,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老师再请学生来读,要求学生像他那样读。一名学生站起来试着模仿,读得有点声嘶力竭,甚至握着拳头读“卷起了巨浪”。老师表扬他读得真有感情。接着老师请全班同学一起读整段话,自己进行现场指挥,“轻一点,换气;再轻一点,换气……”看来老师的自我感觉不错,他说:“这段话太美了,让我们再读一次。”于是又这样指挥着学生再读了一次。
真的读出美感了吗?真的达成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是“做出来”的。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地从学生的内心涌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朗读品味的过程,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共鸣,直至内化,让学生逐渐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逐步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和文本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不断地产生碰撞,学生才能真正地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负面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每一次机会,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进行真实的负面反思,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就能促进更快的成长。负面反思可以是个人独立展开,当然,也可以寻求同伴帮助,甚至恳请专家引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三、对比反思,让认识更加辩证
“对比”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教学的横向比较,当然也可以是普通教师与名家教学的侧向比较。从纵向来看,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前后几次教同一部分内容或许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老师几次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或许他也会有一个智慧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老师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引领。从侧向来看,普通教师与名家即使执教同一内容,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教学处理肯定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样的对比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反思所举的两个或几个教学事例之间有着正反比较的功能,往往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从而使反思更加辩证。
一位青年教师上了《晏子使楚》一课,教师请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于是教师请一个学生来读这句话,这个学生一连三次把“尊重”读成了“尊敬”。第一次读错,老师反问:“是这样吗?请你看仔细了,再读一遍。”第二次读错,老师提醒:“再给你一个机会,要不,就只好请同学来帮助你了。”第三次读错,老师很失望:“你太粗心了,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你听仔细了!”
由此我们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那个“第八次”的故事。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直到第八次,学生终于把句子读好了。
我们对上述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反思:“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差距在哪里?它仅仅是次数的相差吗?不,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不同。课堂上该关注什么?于老师用心在关注孩子,青年教师更多地在关注教学设计。课堂上该怎样引导?于老师耐心引导,热情激励,一次又一次,而青年教师的引导是如此的模糊,如此的着急。
当学生错把“尊重”读成“尊敬”,读到第三次,青年教师以冷处理的方式待之。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遗憾由此而生。通过“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对比,对教学现象展开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教学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对比反思的优势所在。
四、综合反思,让认识更加开放
有的时候只凭一个教学事例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不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围绕同一个专题,积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事例;学会从相同的角度加以叙述,进行佐证,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通过综合反思从中提炼出解决某些问题的重要规律,或者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策略。综合反思,让反思走向深刻,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这样的要求,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情感来。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特别对这几个词语进行了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夜幕降临”,声音有点响,老师要求学生把声音放轻一点,于是学生轻轻地读“夜幕降临”。当学生读到“探索奥秘”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最后一致公认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读这个词。读“一片荒漠”这个词时,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慢一点,要读出辽阔的味道。于是学生拉长声音读。
案例二:
篇10
什么是传统教学模式什么是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呢
让我们着重来明确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2,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下列一些弊端:
⑴,角色的错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然而,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如同人的身体的成长一样是机体自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代替不了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却出现了颠倒和角色错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填鸭",课堂的"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容器,可以任意灌注,任意填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教师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疲惫不堪,而学生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却被白白地闲置和浪费.
⑵,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目前,由于地区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各省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边远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随时可以把最好的老师带到学生身边;这样就使得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施教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个别需求便难以兼顾.
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
三,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者就一直在思考:有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互动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钻研,作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互动式教学的特征,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讲解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条件,采取协作,会话,探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最终使自己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1,理论基础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由此可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技术基础
在建构主义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环节相当重要,那就是"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提供合适的环境,必要的设备条件和多方面的信息资源.那么,在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中,是否具备这一切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情境的创设已不再是难事,例如,在Windows98和Office97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师利用局域网的服务器和因特网向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学生采取自主或协作的方式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及时向教师请教,以求得到解决.
五,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实施
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关系: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因此,教师不但要做好心理上的转变,而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好实际角色的转变.
2,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也应适应这一转变的态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只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媒体则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这不但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还要求学校和教师改革观念,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各种现代代教育媒体也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4,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也由传统的讲解说明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研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在这种转变中,教师的劳动将从原来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转为以教学设计和情境创设为主,因此,教师处理好这种劳动过程的转变也是必要的.
六,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例如,对于WORD97中"表格的基本操作"这一内容,作者是作如下教学设计的.
首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即确定教学的主题).对于WORD97中"表格的基本操作"这一内容,教材的要求是掌握表格的建立,修改等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即将毕业,故设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
其次是情境的创设.由于设计的目标符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很强.但是,怎样来创设教学的情境呢作者选择了多媒体电子教室,利用它提供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与INTERNET直接互联的功能进行教学.首先,作者上到市人事局的网站,打开一个有几则招聘广告的网页,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将其广播到每位同学的电脑屏幕上,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假设为应聘者,根据招聘广告的要求为自己制作一份个人简历的表格.超级秘书网
第三,信息资源的设计.创设好情境后,作者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没有进行内容讲解,许多学生设计好表格之后可能还无法用WORD制作出来,于是,作者选择了几张关于WORD97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如金洪恩电脑公司"开天辟地",北京博彦电脑有限公司的"WORD97即学即会",将它们制作成虚拟光盘存放在局域网的服务器上,并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每台电脑上安装了虚拟光碟的客户端软件,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材上获取表格制作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的交互式教学来掌握表格的制作.
篇11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00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称
时间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板书设计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二、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时间距今170万年。(最早)
2、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二、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⑶过着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
2、地点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4、生活情况
篇12
网络教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NI-Network Instruction)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使学习者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教学管理更为简便、科学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它改变了传统教师课堂授课的线性教学模式,而转变为学习者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非线性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教学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它是基于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除了技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曾有过三次大的演变。图1是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大发展阶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强化记忆,大部份CAI课件都是基于第一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开发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要求CAI课件作为一种辅助媒体,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对象和内容,着重于引导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知识结构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变。由于加入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华丽的界面,加上播放课堂录像式的AVI文件,以及简单的跳转、链接是这类课件的共同特征。典型的有计算机学习软件“开天辟地”和“万事无忧”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网络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产生的。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建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各种通信工具等,支持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问题的种类,然后利用网络技术中的信息检索与查询等工具,确立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进行建构学习。学习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在师生真诚的合作中实现目的与手段、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深刻的一致性。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信息网络系统快速、准确地查阅有关的知识,在Internet和Intranet中,学生还可以通过BBS、Chat Room、E-mail、ICQ等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交流,学习者可以选择性地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协商、会话,每个人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案发表意见,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培养学习者的社交能力与创造能力。
3、个别化学习理论
个别化学习理论是以个体各自特点为出发点,以发展个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适应个人需要为原则,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为活动方式的教学。从教学活动本身看,个别化教学包括两方面:第一,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学活动让位与学习活动,教学从学习者本人出发,把教学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成为自我教育的人;第二,学习者成为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中心,随着个体的发展允许他有的自由越来越大,并且学习者决定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与地点、教学内容与方法。网络教学中的电子阅览室就是个别化学习理论的最好体现,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知识信息,既有面向教学需要的系统教学内容,又有扩大学习者知识面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明显适合于个别化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取个人所需的大量信息,自学能力差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因此,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锻炼成长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地课堂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是网络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设计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是网络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
网络教学系统平台的设计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1、网络教学系统的组成结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保留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又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合作”二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系统应具备Internet接入、网络化多媒体教室子系统、音视频子系统、信息数据库子系统、教学资源网站子系统、电子阅览室子系统、课件制作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Internet远程教育子系统以及BBS、E-Mail、Chat-Room、ICQ等子系统。图2是网络教学系统结构示意图。
2、分层的网络教学系统
经过对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网络教学系统可以分为四层:即网络层、软件层、资源层、应用层。图3是分层网络教学系统示意图。
网络层(NetworkLayer)是网络教学系统的基础。由于音视频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而MPEG1格式提供VCD质量的画质,带宽为200Kbps~1.5Mbps,MPEG2则提供广播级的DVD质量图像,带宽为1.5Mbps~15Mbps,同时,为满足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以及远程教育,与互联网相连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只有宽带IP网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这也适应当代网络发展的方向。
软件层(Software Layer)是网络教学的手段和桥梁。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流,使用音视频点播、音视频实时转播可以取代传统的广播式电视教学和非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同时它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随时性和现场感。基于BROWSER/SERVER模式是网络教学软件开发的基本模式。
资源层(Source Layer)是网络教学实现的关键。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资源层。各教学资源网站、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学习者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站包含各种教师和学生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案以及课程辅导内容均存放在网站内;信息资源数据库包含各种光盘数据库、图书资料信息以及试题库等;教学管理不仅包含所有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设置以及课表等,还是整个网络教学系统运行的中枢。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网络教学实施的场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化多媒体教室形象、生动地传授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跨时间、跨空间地与学生或教师进行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纵某个软件或文档资料的内容,也可以自己选择所需要的知识,完成自主对知识的建构,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由于采用宽带IP网,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也就变得不再遥远。
3、网络教学的实践
基于分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我校网络中心经过系统设计,系统建设,功能模块开发,功能组合,试验运行等发展阶段,初步在我校建立起了新型的网络教学系统,并在教学区和家属区全面建立了以光缆为骨干的宽带IP网络,保证教师、学生方便有效地在网上备课、制作网络化教学课件以及自主学习。我校研制和实施的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的广播式电视教学及非网络多媒体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统一的浏览器(Web) 使用模式,降低了使用难度,便于教师和学生普遍掌握使用。
·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信息传播模式多样、灵活。 视频点播、音频点播、网络动画以及音、视频实时转播等技术代替了传统电视广播教学中的录像、录音等材料的使用。
·可以提供适合互联网的交互式超文本课件。使教材、教案结构立体化,非线性化。
·可以提供交互式的电子公告板、电子留言板、电子邮件、课件下载等多种教学交互手段。并将这些材料的使用由单向改变为双向可交互式使用。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远程教学的模式,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可以使用交互功能,为远程解答问题、辅导、交流、讨论等创造了条件,还可以简单方便地利用广域网中的教学资源,共享全球各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源。
·对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果特别明显,受到校内外的重视,目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率也相当高。
结束语
网络教学解决了原来教育技术存在的瓶颈和限制。教师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编辑、制作、存储和使用教学材料,利用新型教学设备展示网络上的教学材料,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高效率的进行教学活动。学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自主地获取知识。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更加有效地检查和管理教学。
由于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软件平台设计中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如何把各种网络软件集成在一起,并与理想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实施和发展,教育模式、教育结构和教学管理体系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3
篇13
物理教育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不能不重视物理学的文化价值,物理教育活动中,学生仅了解物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物理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并形成和掌握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物理课堂文化全方位的熏陶。
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在《进入新千年的物理学》一书中,对20世纪物理教育的目的得出了质疑,其论点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物理,那么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重视物理学的哲学和物理学的历史;重视蕴含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
物理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为研究物理而学物理;为应用而学物理;为提高文化素养而学物理,这就构成了物理教学目的多样性或者说物理学习的多功能性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对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应用价值是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够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科学的另一个价值是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这种享受在一些人可以从阅读、学习、思考中得到,而在另一些人则要从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满足,这种享受的重要性往往受人忽略,科学上已发现的理论和定律,是科学研究的收获,也是科学家得到的最高奖赏科学家发现这些理论时激动不已,学习者从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这种心情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第三个价值是改变人们对世界概念的认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文化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第四个价值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科学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索,科学家们对研究对象不知道答案时是无知的;当大概有了猜测时是不确定的;即使满有把握时也会留下质疑的余地,科学家的责任是探索更好的办法留传给下一代。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习物理有五方面的目标:第一是为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划及其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第二是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知识的进步;第三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稳定的实在;第四是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第五是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创造精神。
1.2 物理课堂文化影响着物理教师角色
物理课堂文化研究把物理学家和物理教师看做“活”的物理课堂文化载体,这可以为物理教育提供观念上的启示,
首先,物理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课堂文化,以保证物理课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其次,物理课堂文化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已经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文化背景,当今社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物理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终生学习,我们认为优秀物理教师的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大,大致包括: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内容知识;实验设计与操作知识;物理学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知识;著名物理学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科学道德知识;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用生动的例子揭示教育内容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策与组织协调知识等,因而,物理教师的职业要求正在不断地提高,物理教师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物理课堂文化除了具有延续性以外还具有创造性,物理教师既要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充当文化的整理和创造者,物理课堂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能感受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闪耀的科学创造之光,物理教师要在学校中创造一种“活”的物理课堂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充满探索、发现、创新、充满好奇心,物理教学过程要始终把学生培养探索精神放在重要地位,把物理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不能把活生生的充满创造之光的物理学蜕化为干巴巴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和繁杂的计算,不能把具有生动性、创造性的物理教学变为对付各种考试的应试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天性,建立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
2 物理课堂文化的潜在课程
物理课堂文化它包括“显性课堂”和“潜在课程”两部分,所谓“潜在课程”,就是通过课堂的环境、气氛、班级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强调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教学而且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谐发展的个性,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
2.1 在课堂中关注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教育、教学活动同其它人类实践一样,都是在交往活动中展开的,人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交往性、群体性,群体中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对个体的认识方式、价值和行为式影响极大。
建立物理课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潜在课程里的重要内容,学生总是通过周围的人去学习、认识自己,从而产生与他人联系的需要,学生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发展了自我观念,将别人的评价与对自己的评价加以平衡,并对别人的评价作出选择,有所批判,他们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交往范围、游戏的团体与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使他们彼此交往,共享经验,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一股内动力,任何一种团体都有一种倾向,要求他的成员有某种程度的服从,发扬这一团体的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举止,特别是学生所处的非正式群体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都构成了学生文化的重要部分,所谓学生文化就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学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和学生的来源、他们的家庭所属社会阶层(职业)的文化水平面、个人的社会
关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时学生文化和学校整个教育目的存在着冲突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疏通和引导。
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更为重要,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早已有许多研究,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众所周知的,在师生关系中还有一种是在学校环境中的非正式交往,这种交往的教育影响程度则和交往者的意图、内容和亲密程度有关,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才会产生教学相长的互补效应,老师的期望是师生心理互动的主要方面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倾向形成的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同辈集体应当是合作者而不是彼此对立,教育更广义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思考,使他们学习检查自己的行为,并重新作出估价与改进,老师可以利用让学生对自身行为有考察和议论机会的这种办法来协助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得到发展。
2.2 在课堂中建立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
这主要是指课堂中的传统舆论、仪式与规章制度等,这些影响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而当它们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客观地存在于学校、班级生活之中,这种客观存在虽然有时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无形的影响,但实际上它又总是依存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之中,依存在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学生公约)以及学习纪律之中,特别是集中反映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中,其它,如学生之间所使用的特别语言,行为方式,师生员工的举止、言谈以及他们的衣着、仪表等都体现着一个物理课堂的精神面貌。
物理课堂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替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使所到这个环境中的师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克制和改变原来不适应新环境的行为作风,从而去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其次,它具有一种促进和约束的力量,一个班级如果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强烈求知的读书风气,它就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使他们自然产生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并成为他们前进不息的一种动力,同时这种精神面貌一旦形成也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要求维护它,而破坏和污染这种精神环境的人和事便自然地会受到大家的抵制和谴责,它还具有一种约束的作用,因此,物理课堂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是开发潜在课程的重要因素。
3 物理课堂文化的物理教育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物理教育与物理课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物理课堂文化的世代相传主要依靠物理教育,物理教育一方面保证物理课堂文化在新一代身上再生,以保证物理课堂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把人纳入一定的社会模式中使其社会化,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的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现代人力资源。
3.1 科学认知与思维训练的培养
物理学知识具有解释物质世界的认知功能,能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开阔人们的认识视野,提高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物理学方法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武器,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理论指导,著名物理学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方法上打开缺口,突破前人思想方法的局限,进而获得成功的,物理学是包含科学方法最多的学科,在通过300多种科学方法中,物理学中包含170多种,例如,物理教学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创设问题最快(通过实验或现象描述)一分析问题一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途径一从最佳途径出发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数学模型一讨论命题的物理意义和可能的技术应用,这一过程就是研究复杂问题的全过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和解决一个物理问题完全一样。
3.2 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
物理课堂文化是当代人类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物理课堂文化是科技文化的基础,对青少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它是战胜一切伪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物理学习活动有助于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人的探索精神。
我们不难推想经过系统的物理学习的人群,比起没有接触这种文化的人群来,更具有抵御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自身和所处的外部世界,渴望使心中的疑团得以解释,古人对自然的奥秘发出过多少质朴的发问:天体是怎样运行的?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电、磁是怎么产生的?光的本质是什么?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正是自然界美妙而复杂的现象,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而物理学的每一个科学概念的产生都充满了探索和创新,还包括对已有错误观念的批判,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其内容、方法和结构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闪耀着科学探索之光,物理课堂文化教育是在课堂上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因而有助于培养人的科学探索精神。
3.3 物理学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