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辅导员要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才能应付日常繁重的工作。同时,作为辅导员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稳定的心理状态、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兴趣健康而广泛,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具有亲和力。
2、扎实的专业知识,通才与专才并举
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的专业知识,要通才和专才并举,他们的知识领域中即要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又要包含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面对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校大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工作做的得心应手。
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和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可以保证他们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做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1、学习能力
高校辅导员首先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接受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和科研。辅导员的学习要有自觉性,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和办事效率,真正成为处理学生事务的专家。
2、组织领导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显示的是辅导员把握大局、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学生经常开展演讲辩论、体育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辅导员要有较好的组织领导能力,才能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成功完成这些活动,学生即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职业素质,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又从中学到了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
3、创新精神
一个团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使这个团队始终存在活力。辅导员领导着学生这个大的团队,只有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不断开创思想教育的新局面。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对策
(1)通过进修和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增强科研水平高校应该给辅导员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保证他们能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工作能力;鼓励辅导员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加快辅导员由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变。
篇2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8日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其意义
我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借鉴了教师教育领域对职业认同所做的研究后,有关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便建立在教师职业认同基础之上而展开。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业性解释一般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辅导员一职的肯定性评价,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态度。因此,如若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强的话,那必将会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奉献度,也同时会使其自身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所以,如若辅导员自身便已经将其自身忘我的投入到其职业工作当中,那么从学生工作角度而言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其顺利进行学生工作的能力,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和传承起到有利作用。
二、提升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途径
(一)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高校心理问题研究进行的则将为缓慢。在许多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受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来以影响学生。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等。辅导员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对待矛盾冲突,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积极参加交流讨论,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时代的变迁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给自身充电,来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应加强教育、培养和理论研究,来提高自自身的整体素质,促使自己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想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促进自身对于工作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知识层次结构,培养自身综合能力。辅导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知识,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咨询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对自己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法律事务的咨询和指导。另外,还应掌握好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能够将管理、教育与服务有机的结合。最后,还应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该专业知识,能够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效地为其解决。
(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加强自身学习涵养,另外还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以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辅导员应多研读一些的理论性文章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构建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觉运用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对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对于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并逐渐涉及到关注其从某一方面发展到综合全面发展,应重视到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心理、个体与认知、价值观和整合型四个基本方面。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怎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了解自我与他人以及世界能力的思想复杂成熟个体的过程。美国“学生发展理论”主张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自身的情感控制和社会能力,它主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治、明确人生目标、建立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信仰。而我国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契机,将专业方法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可以说“专业方法”已自然的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的发展趋势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专业化趋势。实践证明学生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当下解决学生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科学化、整合化、多元化三个发展趋势的基础。
在这种趋势下,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科学实践者的关系。在专业工作方法下,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主客位置发生着转换,学生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方法的运用者,同时也是被试验者,而学生则也同时担任着被试验者与试验主要参与者两种角色,在共同实践科研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换位思考改善了老版教学模式中的相互关系,消解了抵触情绪,这既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专业工作方法调动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生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二)科学化趋势。科学化的含义是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分析,遵循科学程序,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学生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来作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它是基于专业化趋势而发展形成的一个发展趋势,使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由此便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科学化也已基本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经验方法的权威,使学生工作者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而并非传统的经验权威者。同时,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为顺利、高效地开展。
(三)整合化趋势。整合这一学术术语最早由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在1862年出版发行的《第一原理》中提出。在哲学意义上讲,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到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它的理念是基于事物本身,着力于其自身及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并最终落实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上。在社会事务中整合则主要是指将零散的事物要素组合在一起,并使其集合形成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效率的整体。而在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中,整合则是指将校园生活中各个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方法要素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于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工作方法体系。换句话说,就是把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素在新的形势下与当下工作方法特点重新归化创新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由此也形成了目前学生工作整合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四)多元化趋势。当下,社会不断发生着变迁,学生工作实践的不断推动使得学生工作理论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形成了多派别、多观点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因此,多元化的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了学生工作多种工作方法并存、运用与实践之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学生结构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多样性等,多元的学生工作方法成为必然,它是解决学生生活及工作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当下时代学生的日益个性化,使得学生工作方法的多元化应运而生,并且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四、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顺应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而在建立这样的模式的过程之中必将会碰到学生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此辅导员应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与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要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督促学生依法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在引导学生未来发展中进行良好教育;要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这就说明管理、教育和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实际上学生工作中则基本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偏教育、重管理、轻服务。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很多高校的理念却还没有及时转变,依然抱有“教育就是主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管理就是侧重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服务就是强调解决学生吃住问题”这一陈旧观念,从而会出现在教育问题上空喊口号,追求形式;在管理问题上以压堵为主,缺乏人性化;在服务问题上缺乏服务意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强对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关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着最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在管理问题上,应彻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固守“以学生服从为本”,这样由所谓重管理而产生的问题将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在服务问题上,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来统筹运作,进而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积极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服务体系,并且应保证这个服务体系功能完善,服务质量高,覆盖面广,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服务、支持和保障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一、 就业能力的内涵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高职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就业能力是高职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 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它是一种胜任力, 不仅包括高职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如下:
1、实践动手能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迅速更新、注重减员增效的经济改革环境中,企业选用人才普遍坚持“高效、低成本”的原则,缩短新员工在岗位上的适应时间,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因而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高职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中取得主动。
2、自我学习能力。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大量新行业的产生,尤其是在新兴的服务、管理和高新技术行业,比如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程序设计员等。新行业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专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或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教学课程,使学生学到对口或相关的专业知识。
3、道德品质能力。拥有健康的道德品质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能够顺利发展的必须条件。高职院校要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安于基层工作、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重视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他们的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教育,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为其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4、沟通合作能力。现代企业需要具备合作精神的人。高职毕业生通常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可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生产任务,没有合作精神是难以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此外,在与上级领导沟通时,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正确的批评和建议要接受,要服从企业管理;当然对于一些误解,也要做到能够顾全大局,不要斤斤计较。
二、职业素质的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通常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 “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 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即所有 “职业人” 都应该具备的方面,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叫职业核心能力,有的国家又叫 “关键能力”(如德国、澳大利亚)或 “基本能力”(如美国),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所谓个性,就是指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以及很好的美学素质等,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系统的预测流行的能力等。当然,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其素质表现是结构性的,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不好分门别类的。
在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前提下,我们有的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却令人担忧。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大学生无诚信、在就业简历中造假、随意签约和毁约、缺乏敬业和团队精神、频繁跳槽等现象,这些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们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社会对高职学生群体的不同看法。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职业活动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个人的职业转化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职业活动的专业化以及转化趋势的加强,往往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他们在职业专业化和职业流动两者之间有着诸多的迷惘,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否很好地应对未来社会职业的流动性。由于带着这种困惑,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专业看来不是很好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即使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很扎实,也不能很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职业流动性,于是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了信心,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理想和期望。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错误的信念导致错误的行为,进而产生消极的行为结果。事实上,虽然未来社会职业的流动性增强是一种必然,但是不管未来社会职业流动的频率如何,任何职业对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不变的。由此可知,职业素养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三、 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篇4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方法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从之前的“精粹”逐渐过渡到目前的“普及化”,提升了我国国民的整体高职教育水准和素质培养,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综合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人才。但是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持续增长,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交往习惯,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升温,会影响后期对社会人才的输送质量。
二、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现状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迅速,办学质量大大提升。在学校良好的引导教育下,学生从整体上表现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扎实,对学习的主动性不足。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上强化培养,而在文化课方面课时少,内容过于简单。虽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本科院校培养知识型人才的目的差别较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如果在这方面的储备不足,对后期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第二,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现状需求不匹配,需要进一步提升。导致这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对在校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时,教师过度注重职业技能的操作训练,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整体素养培养具有非常大意义。这就使很多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逐渐陷入“技能单面人”的尴尬困境。因此,在后期的职业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教育,避免出现高职毕业生被过度“技能化”和“工具化”的现象[1]。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法分析
(一)转变教学和管理理念,制定健全的模式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值得借鉴的方面予以保留,剔除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教育方法。比如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过分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在个人素养和体育、艺术、实践等能力方面的良好表现,导致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不合理。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中实际情况,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再修改,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次,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修改制定,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我院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个人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因此,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各项制度条例的制定要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起来,不能太过僵硬化,否则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制定养成教育目标体制,对学生进行正面启发和引导。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互,这是转变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根本依据[2]。
(二)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其专业兴趣
职业认知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展示,也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要由职业定位、价值观、理想以及职业风险意识几个要素构成,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认识是其学习基础。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其职业本质就是服务性行业,但是很多学生会对“服务”二字产生排斥心理,把关注重点放在“管理”上面。但事实上,很多酒管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服务员实习才能逐渐接触到管理层,一旦在这个期间学生对从事的职业相关认识不够,就会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因此,专业教师要在前期引导学生对专业性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兴趣动力激发和学习欲望调动,这是教学策略管理者都懂明白,因此,使“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素养成为课改重点。还是以酒店管理为例,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酒店管理人的例子以及世界著名酒店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到各地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参观学习等。或者邀请社会上的优秀酒店管理人,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一名职业管理人员的魅力[3]。
四、进企业实践作为高职教育中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深化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定期为企业输送需要参与工作实践的学生。实践能力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养成教育的实践重要性,就要求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和对学习内容进行吸收,并将这一成果固化和升华,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加强企业实训学习,是提高技能和素质才人培养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以往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进行灵活运用,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后期的学习中做进一步调整学习计划。实习完成之后,学校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评价了解到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以此作为后期教学计划开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结论
根据我院现阶段教学模式,与教学中存在的情况,进行改革、建设与管理,并制定养成教育标准。养成教育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稳扎稳打的过程,并通过阶段性和长期目标相密切联系,逐步提升在校生职业能力、素质和涵养。老师要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把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在课堂和日常训练中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笑.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及途径的探索[J].神州.2013,(03):73.
篇5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
篇6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1]。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2]。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3]。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4]。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5]。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6]。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7]。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8]。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9]。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10]。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11]。
为了调查研究哪种职业导向的学习环境在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程度更大,我们对它做了回归分析。三种职业能力的规模作为因变量,描述学习环境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个体的及环境的特点被包含在潜在的混乱变量中。
八、结论
在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中有23%的学校参与了该会议,同时,在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全部参与会议。在那些参加会议的学校中,又有23%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94%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响应该研究。学校的相关部门选出某些班级参与其中,但是并没有具体介绍是如何选出的这些学生。在这35所学校中,共有3499名学生和166名老师参与了这项研究。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来自老师。结果显示,学习环境的不同方面正好可以解释职业能力素质得分的变化方差。基于问题的讨论对所有的三种结果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ollin, A., & Watts, A. G. (1996). The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of career – and of careerguidanc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4(3), 385–398.
[2]Davis, D., & Braithwaite, R. (1990). Career education in Aus tralian schools. Ryde, Sydney:CREW.
[3]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5). Better choices: putting principles intopractice. Sheffield, U.K.:Au thor.
[4]Donohue, R., & Patton,W.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reer guidance program with longtermunemployed inpidual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ling, 35, 179–194.
[5]Education.au (2001). National Career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Plan. Dulwich, SA:Author.Education Queensland. (1999). Review of the provision of career guidance in Educa tion Queensland schools. Brisbane: Author.
[6]Ellyard, P. (1993, July). Education 2020: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Association N.S.W. State Guidance Conference,Sydney, Australia.
[7]Feller, R., & Walz, G. (Eds.) (1996). Career transitions in turbulent times: exploring work,learning and careers.Greens boro, NC: ERIC Clearinghouse.
[8]Furness, J. (1999). Incolink: training, employment and careers un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8, 5–8.
篇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11-02
一、问题提出
2015年伊始,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业创新活动持续生根发芽、迅速蓬勃发展。央视报导高校在校和毕业大学生是创业创新教育的重点培养和发展对象。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沃土,如何打造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契合点,因此基于创业导向的就业素质培养问题,成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关注热点和焦点的研究议题。创业教育不局限于创建新企业技能的培养,而适于全部高校大学生解决拓展新职业和事业问题。传统职业规划教育的瓶颈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本文提出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路径,从而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政策思路和落实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认知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新增至765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受到全球化经济普遍放缓的影响,以及企业逐渐追求更高的用人标准,就业出现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问题。在大型单位多数要求相对更少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新员工的同时,中小创业企业却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对希望入职的单位期望较高,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往往在大型城市、大型企业以及热门专业扎堆,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向自己伸出橄榄枝的多数企业条件不够优越,甚至放弃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入职心态浮躁,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不系统[1],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无法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职后出现工作不适应、无法应对困难和逃避工作责任等诸多现象,导致一些单位甚至不愿把机会留给缺乏就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准备思维不够充分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即将到来的进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较困惑,进行系统化的职业规划的心理准备不足,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时间过于仓促,选择职业的过程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无法快速适应和调整自我心态,缺乏高质量的职业素质的思维状态。
(三)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毕业生不仅存在认知不准、准备不足等问题,职业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鸿沟。原有高等教育多集中于专业理论和学术的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体验不足和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现有的知识学习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工作能力,适应和应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种类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对策
创业导向一词广泛用于组织内的创业创新活动。在本文中,基于创业导向的培养是让个体能够具备创业创新思维,具备敢闯敢做的精神,有效识别、主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学会积极应对的处事方式与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一)明确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3],让高校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正确认知自我与职业,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各个高校的优势特色,打造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通过学习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和综合创业创新素质的系列变革课程和相关实践训练,让大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开拓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意识到基于创业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只针对于少数精英的学生群体,而是普遍面向全体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二)实现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
1.教学课程和内容更新。无论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微调整,还是新开系列的课程和实验实践训练活动,需要遵循与时俱进和强调实践的培养特点,从逐步引导创业创新思维的养成、培养主动识别和积极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与能力、资源识别和有效整合方式方法掌握等方面,逐步推广基于创业导向的高就业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逐步探索教学内容创新。
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根据与时俱进、创新性、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足基于创业导向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目标的需求,需要及时大胆地突破传统的知识教授模式,将创业教育从知识传授为主转换为教师引导鼓励式与学生自主学习式结合,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发展,从而提高培养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实际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有待优化。基于教学模式创新,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网络化教学资源与案例讨论和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自动自主、积极参与小组互动式学习。
(三)重视跨专业的横向知识迁移效果和针对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的知识学习,未来高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需要将纵向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与横向跨专业知识整合相结合。不仅如此,如何找到跨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共性与联系,加强系统式、联想式学习,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留给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的严峻考验,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是关键所在。提供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得毕业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和持续变革的工作需求。
(四)培育支持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社会和高校人才培养文化环境
除了需要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跨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也要营造支持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新教育模式的h境氛围。在政府出台了相关培养鼓励政策的同时,各个高校大胆进行创新改革,企业要给这些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实验平台,社会需要给改革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更大的容错空间,帮助创业创新人才健康成长,才能更好地提高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剑,王红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叹息――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5,(303):188-189.
[2]曾玲晖,张,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3]黄兆信,张中秋,谈丹.创业教育: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有效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25-28,50.
篇9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
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来看,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称谓的职业属性是考查职业教育施教者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既然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师职业的其中一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也应和其他职业属性一样,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职业能力。按照德国对职业能力的分类方法,通常可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教师是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对此,德国职业学校、美国社区学院中80%的教师均具有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将具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作为入职的基本条件之一,国家在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中也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作为重要指标。因此,为了在专业领域内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改革和从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中必须包括该教师的专业能力。
2、企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承担理论教学的任务,还必须同时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学一体化、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这都要求教师应具有企业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根据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目标,能够从事实践性教学工作,即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熟悉相关企业,和企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的产品、工艺、生产加工过程等,能够承担企业要求的咨询和培训任务,能够进行课程开发中行动领域的调研分析,从而适应教学和校企合作的需要。
3、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所从事的不是学科式的教学活动,所讲授课程也不是完全知识体例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能够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够按照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浙江省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该学院的专业教师必须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职业教育的现代教学法。目前,该学院教师正在运用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法从事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其课程面貌和教学效果体现了现代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
二、基于双师结构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双师型” 教师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内隐和外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和,其基本要求是在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职业教育、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交往;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能够从事课堂教学和从事类同于企业工程师(经济师等)的实践教学活动。“双师型”教师绝不等于“双证式”教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将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和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从概念上分析,“双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企业实践素质,从而与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析是吻合的。通常,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1、新入职教师的企业培训。目前,各高职院校从学校直接毕业从事高职教育的青年教师数量很多,这部分教师具有年轻、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好学的优点,但又存在缺少企业经历,不懂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及设备的问题。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在企业中应根据本专业的要求进行定岗、定职、定责的工作式学习和训练,同时需要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师傅做引领,青年教师的企业经历应作为考核和晋升的主要条件之一。除此之外,具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应经常不断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掌握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实践能力的要求。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指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既包括院校的专任教师,又包括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主干核心课的课程教学内容50%应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骨干校中30%的主干核心课的教学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在国家精品课建设中,均将校企共建作为评审标准,并将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作为考核依据。由此可以认为,建设高标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建设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此,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通过引进、合作等形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教学研究等,并给予企业兼职教师一定的待遇,使“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保持相对稳定,切实发挥作用。
3、完善和健全“双师型”教师评定考核体系。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尚未有统一、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各校掌握的标准不一,从而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扭曲,如有的院校把所谓“双证”等同于“双师”,盲目地提高“双证型”教师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和评定体系,形成“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4、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积极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应按项目化管理,其载体应是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将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包括: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进行专业和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企业咨询和培训等。校企合作具体实施应按项目化管理,教师则是项目主体。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与企业建立经常的联系,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互动,实现双赢。 转贴于 5、建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本着“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共同提高、互利互惠”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单位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共享制度,签订“校企师资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的工作职责、义务与权力,确定相对集中的动态的兼职教师选聘渠道,建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解决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师资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引进大批经验丰富的现场专家、能工巧匠进入学校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对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价及工作职责提出具体要求,切实使企业兼职教师在校企合作和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6、加强团队建设带动整体提升。加强团队建设,带动师资整体水平提升。团队建设是带动师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双师队伍快速壮大的关键。学校建立团队建设选拔、培养机制,实行滚动管理。建立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团队等。通过团队的传、帮、带,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改能力、科研能力。
三、基于双师结构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
1、构建“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认证机制。教师资格制度是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任职资格,以确立教师职业法定地位。高标准的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保证。可以要求以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为专业能力的标志,企业实践能力以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为要求,从源头上控制和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
2、构建“双师素质”教师职务的评审机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单独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条例。此外,要分类型、分层次、分科目、分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标准,鼓励教师申报评审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还应尽快制定高职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结合配套体系,构建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高职教师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
3、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经常开展师德教育,形成高尚的师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的舆论氛围。同时,构建“双师”教师的继续教育机制,满足“双师”素质教师的长期发展。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有目的、有方向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愿景,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和谐统一。
4、构建发展性“双师“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状,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重在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要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教师生涯发展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高职教师科研考核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开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研,提倡以研促教,但不提倡人人搞科研,个个做课题。
5、建立有效的“双师“教师发展激励机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教师极大的热情和投入,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双师”教师队伍。因此,要切实提高“双师”教师收入,要保持对“双师”教师薪酬的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绩效性薪酬激励的力度,拉开岗位之间的激励性薪酬差距,进一步体现劳动成果的差异性,以利于在吸收和稳定优秀人才的同时,淘汰不符合高职院校需要的教师,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增强“双师”教师荣誉感,发挥“双师”教师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德华,石连栓,刘新钰,王茹. 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培养方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84-86.
[2]周江林,邓惠君.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 社会科学家,2009(8):121-123.
[3]张宝强.高效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65-66.
[4]孙秀英,于正永.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既建设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5上):26-27.
[5]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0-72.
[6]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68-399.
篇10
在问卷调查中,我系毕业生大都在大二时才有了明确的职业意识,有一部分大三才有,职业意识萌发较晚。那么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触,加强全程指导的力度,帮助学生及早树立职业意识。
(二)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中,仅有14.1%的毕业生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并制定过职业规划,有57.3%的毕业生考虑过但没有制定职业规划,这说明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因此,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较晚,毕业生就业慢热,学生求职准备较晚
据调查,截至2010年10月底,2008级仅有20%左右的同学已经落实工作,45%左右的毕业生在试用或实习期。对于求职准备较晚的同学,一部分是打算专升本,一部分是家里条件好,暂时不想就业,截至目前,仅有84%的毕业生打算就业。毕业生就业思想慢热、毕业生就业准备较晚将会造成整个就业工作的被动局面,这样,毕业生和学校都会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鉴于目前的状况,我系及时调整方向,提前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准备,提高学生就业意识,为此我们积极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2010年4月17日推荐2008级10名优秀学生前往上海大众武汉长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实习,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为就业打牢基础。这一举动在整个汽车系2008级学生中掀起了一阵波澜,不少学生也蠢蠢欲动,化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思想,主动联系学校、企业,寻找实习机会。
但是部分学生急于累积实践经验,产生了盲目实习就业的心态,对于别人提供的实习就业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其中有一名学生盲目相信毕业学长所提供的实习就业信息,被骗到安徽阜阳传销。这一情况说明,在毕业生就业思想慢热而又急于求成的心态下,我们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尤其在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上,要下很大工夫,以达到增强学生思想防范意识,引导学生早日进入就业状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的目的。
(四)学生对学校推荐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我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同学,有76.3%的毕业生都是通过学校招毕办的信息、系部的需求信息和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对于2008级学生,系部主动寻找湖北省内汽车行业,联系学生实习就业,拓展学生的就业市场。在10月份长航集团双选会上海大众武汉长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选聘14名学生到该公司实习就业;武汉市伟泰汽车美容装饰有限公司选聘12名学生实习就业;武汉千里马机械工程有限公司选聘11名学生实习就业;台湾万达国际有限公司选聘5名学生实习就业;武汉极速汽车美容公司选聘21名学生实习就业;威美汽车装饰有限公司选聘8名学生实习就业。
由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我系的就业工作有一定成效,而且系部推荐是广大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这是因为我校非常重视就业信息的,同学们“足不出校”就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同时学校也联系众多的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及时地给学生传递就业信息,方便、快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发现,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学生很少通过社会、家庭、朋友等其他渠道就业,已经对学校推荐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力,为就业另辟蹊径,让学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合适的工作。
二、三个方面的建议与思考
(一)系部: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我系在学生求职择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一方面,系部应建立“全员全程参与”的就业指导模式,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务实择业;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真思考和规划。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建设,大力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和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二)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勇于实践,从知识学习、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各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同时,高职学生应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企业第一线去,从而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树立就业观念。
(三)辅导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其推荐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工作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最初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正确的规划,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2008级学生在最初的实习就业过程中,首先不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汽车销售、汽车美容还是汽车维修等工作,只是一味地寻求实习就业岗位。
辅导员是毕业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是学生求职单位或岗位的推荐者。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再根据两年多以来与学生的相处和沟通交流,从他们的性格特征、所掌握的汽车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判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辅导员是就业需求信息的宣传者。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根据往届毕业生反馈的就业信息,以及报刊、网络提供的招聘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地向用人单位输送合适的人才,帮助学生缓解就业难的心理压力。辅导员是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有的学生急于实习就业,盲目抉择,带有这种心理容易落入传销的圈套。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留心观察,让寝室的学生留心观察他们的异常举动并及时汇报,同时主动地给他们推荐合适的实习就业单位,杜绝违纪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1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篇12
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加上“素质教育”,将中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混为一谈,使职业素质教育脱离了其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
2.教育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是基于岗位需求,以胜任力塑造为基准的教育活动。目前不少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普遍存在轻职业能力,重特长强化的偏差,教育内容多为对唱歌跳舞、演讲辩论等学生特长和爱好的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由此造成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职业道德认同和职业道德培养不足,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贡献度较低。
3.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受到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职院校迷信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单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各版块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实践教育的作用。如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即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却忽视了道德环境的日常塑造和实践强化;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即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却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团队管理缺乏兴趣。
4.管理机构乏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多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实施,由于不是教学组织和管理部门,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或呈碎片化),难以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主要从事对内管理的工作,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难以有效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职业化的标志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因此,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范式和典型路径。
(一)能力本位的定义
能力本位,即将学生能力构建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以从事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该职业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培养目标,编制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检验和评估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首先是一种“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是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同时,该模式更加强调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企业的参与,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和岗位的实际胜任能力。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素质,是为从业者所具备的与其从事职业相关,并对职业活动起核心作用的关键品质及能力,即满足和适应职业生涯需要的特定品质及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即职业品质和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过程,既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结合,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1.职业性。
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职业和岗位需求的共同特征,通过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普适性的职业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积极引进行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交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性。
它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即在成效评价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教育过程和对自己的帮助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并以学生自我评价的满意度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和参考。
3.共育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共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而言,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在整体上的规划设计,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共同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4.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基于职场和工作环境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应当占到较大的比例,即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形成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在成果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即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心思想和核心工作就是从职业能力角度划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通过学生相应能力的塑造和形成达成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分区
根据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我们可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对应学生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1.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作出职业决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对学生进行职业趋向测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主要职业倾向;(2)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介绍和专业熟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和熟悉相应的企业和行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3)配备兼职专业导师,在行业和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行业和企业人士深入接触、沟通的渠道和平台;(4)强化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贡献自己的才智,主要包括:(1)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开展职业态度启蒙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组织参观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员工岗位体验活动。(2)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心与回报意识。
3.职业适应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职场适应实践两方面内容:(1)注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岗位对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和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此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开展入职特训专项活动。对一次吸纳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人数较多的,学校和企业可以联系组织对该批次学生的入职特训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入职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在进入职场初始阶段的调整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职业文化教育。
职业文化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即通过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讲堂为平台,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主要包含:(1)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履行和遵守作为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尽快适应管理,熟悉业务。(2)认知行业理念。充分利用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举行讲座或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的职业诉求和主要精神理念。(3)感知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重点企业,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通过企业文化宣讲、文化宣传片放映、现场参观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和交流。
5.职业技能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1)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出发,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考核标准的制定,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该课程和环节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2)有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与素质竞赛;尤其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竞赛活动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紧张氛围中的身心适应、调节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有:(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研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寻找自主创业的市场切入点。(2)强化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和项目孵化。开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和创业导师制度,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孵化园区和机构,积极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帮扶、指导机制。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
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教务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共青团及二级院系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前述六大教育模块分头组织实施和落实各项教育任务。同时,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职业适应阶段为突破口,改变过去那种通过邀请企业老总举办讲座的“蜻蜓点水式”的合作方式,吸引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共同付出、共同获益。
篇13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就应该有所调整。
(一)德育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二)智育功能
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美育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高职院校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即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外在的规范与行为)――内(内在的理解与认知)式的人文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外在的课程)――内(内在理解与领会)――外(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它省去了一个环节,但实质内容与性质却没有根本的不同,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
劳动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参照国外先进的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系可分为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模块中有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总之,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收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方面完全可以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系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实现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打造全新的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策略
结合我们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模块三个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并对难度作以相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