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科学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何谓民间信仰?关于此概念学界有诸多论述,路遥提到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民间信仰就是信仰习俗,从“宗教心态”研究民间信仰和民间信仰乃是传统之混合性宗教。而赵世瑜认为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即是民间信仰,和由这些信仰而形成的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一、元代民间信仰的相关研究
1.从整体上研究元代民间信仰的研究:
《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王见川、皮庆生著,介绍了民间信仰的内涵与土壤,朝廷对其政策与方针,民间信仰主载体祠庙与相关现象,妈祖、张王等跨地域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真武神等全国性信仰的形成于发展。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宋元明清三代的民间信仰有深层的了解。
2.以个案探讨民间信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有:
(1)民间信仰与国家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元代基层祭祀活动研究主要有日本学者池内功先生的《异民族支配与国家祭祀——谈元朝郡县祭祀》(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49~167页)一文,对元代郡县祭祀制度、祭祀礼仪以及郡县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了探究。在其《关于忽必烈朝祭祀》(平成2年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中国史的正统与异端》(2),1991年,第55~70页)一中,主要探究了元朝忽必烈统治时期的祭祀活动。李逸友先生《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的《祭祀文庙》一节中介绍了元代亦集乃路祭祀的对象、时间、礼仪等。
(2)民间信仰与经济的关系
神祇和农业方面的研究有延保全的《广禅侯与元代山西之牛王崇拜》(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4期,2003年10月),认为元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刺激了农民务农积极性,需求大量耕牛,借助神灵牛王“广禅侯”寻求心理上的满足,促使广禅侯庙的进一步建立、扩大。
(3)民间信仰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神祇传播的社会因素,有朱天顺的《元明时期促进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8月29)。郭文宇的《宋元以来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神灵塑造》(暨南大学2010年5月)通过概括增城及附近地区宋元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来考察何仙姑形象的演变过程。
(4)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民间信仰的文化、思想,有范立舟著《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认为宋元时期,流行的民间信仰文化所涵摄的思想内涵,与士大夫阶层经常用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5)民间信仰与道教的关系
在道教方面,刘永海、郝秋香著《由元代道教史籍看道教诸神信仰——以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为例》(载《中国道教》2010年3期),通过对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进行梳理,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有曹飞的《万寿宫历史渊源考——金元真大道教宫观在山西的孤例》,(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等等。
二、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相关研究
专门论述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著作,近年来颇为丰富:
对江西许真君信仰的研究引起很多学者得关注,专著有章文焕先生的《万寿宫》(华夏出版社,2004年),论文方面有李平亮教授的《明清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1550——1910)》,(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明后期南昌西山万寿宫的重兴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明清以来西山万寿宫的发展与“朝仙人习俗”》(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第42卷第5期),张璇的《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等等。学者通过对万寿宫以及许真君信仰的史料整理,研究万寿宫与地方权力的关系,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创造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诸多方面。
市镇神灵崇拜与社区人群内部关系、地缘支配关系、社区内部联系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在梁洪生教授的《传统商镇主神崇拜的擅变及其意义转换》(见《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222-262页)一文中,以江西吴城镇的聂公崇拜为例进行了探讨,显示出了地方商业城镇的经济社会变化与全国范围的社会政治变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谭小军揭示了民间信仰是乡绅民众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之一,在《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新干县萧公庙的个案研究》(载《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2月,第27卷第1期)中研究了新干县萧公庙这个案,了解到乡绅民众可以利用“神的权力”,而国家在规范信仰也更好地管理了地方。
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变化在扶松华的《环鄱阳湖的民间信仰》(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一文有明显体现,以环鄱阳湖具有代表性的老爷庙、许逊和康王三个各案,分析了解民间信仰和鄱阳湖演变的关系。
林萍的硕士论文《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南昌大学,2010年12月),分析概括出了南宋江西民间祠神信仰的特征,深入探析了南宋江西生词现象,同时从战乱与交通两方面分析地方社会与民间祠神信仰。林宏的《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明清江西各府县方志中“祠庙”等目的整理,梳理出22个主要神灵和对其信仰的地域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
吴小红的《苛征、祠祀与地方利益:元代金溪二孝女祠祀研究》(载《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金溪的二孝女故事是教化性、政治性的文化资源,也是保护当地利益的经济资源。二孝女进入祀典失败,反映民间信仰随社会情势而变化,和元朝整合地方社会的某种松懈。
三.结语
元代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对元代江西民间信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来逐年增多,论述也渐深入。未来研究工作中大有裨益的当是对元代江西地方志中祠庙的部分进行资料的收集,了解元代江西民间信仰的基本概况,探究其深层形成过程。(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篇2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篇3
永登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而连城则隶属于永登县管辖,距县城65公里, 连城地貌特点为东西两山高耸相峙,南北呈一狭长谷地,清澈镜明的大通河如一条哈达穿镇而过。虽处西北,但当地林木葱茏,景色宜人,历来有塞上“小江南”之誉,而鲁土司便居于连城镇。
鲁土司始祖于明初归附,封为土司,世袭相传,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经历十九世,二十二人,历经561年(公元1370年――民国21年)。在这漫长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发展至衰亡足以列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满人入关而灭亡,期间时长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关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时长为267年,明、清两个朝代总的年限为542年。几乎历经明清两王朝始终的鲁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考证等各个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关注不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为数不多。鉴于此,文章将鲁土司的研究成果分类加以详细阐述。
一、鲁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讨
李良品的《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将土司研究分为启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发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个阶段,其中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到这一时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产生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探讨,而就在这一时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则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讨。马明达、王继光的《笺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中从《鲁氏家谱》卷三《始祖传》及《鲁氏世谱》得出明初率部落归附者乃脱欢,而非阿失都或巩卜失加。鲁鉴始祖脱欢,据《家谱》、《世谱》云为元安定王。而这篇文章得出鲁土司始祖脱欢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阔列坚的支裔安定王脱欢,而是顺帝至正元年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名脱欢者,得出鲁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辩正》(《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中从鲁光祖的《鲁氏家谱》及鲁《鲁氏家谱》的一份敕谕的年代得出鲁氏家族率众归附者是巩布失杰,并非始祖脱欢,指出攀附始祖脱欢具有有意附会之辞,而在否定了始祖脱欢之后,有以土达一词说明鲁氏家族的祖属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家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联姻问题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与阿拉善蒙古亲王之间的联姻, 近亲结婚的结果使鲁氏的子孙有的早夭,有的成为痴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鲁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来与蒙古亲王的近亲结婚,这两篇文章在小论点似乎有出入。王继光《安木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以《李氏宗谱》、《鲁氏世谱》、《祁氏家谱》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对甘青土司家谱的遗存做了说明后对鲁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质疑,以始祖脱欢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却不见于史,进而提出质疑,认为鲁氏家族始祖脱欢仅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鲁土司家谱考》(《档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认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后裔。南德庆的《永登连城鲁土司始祖考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中从检索出元史名脱欢的五人,在《鲁氏家谱》与《明史》做出断定:脱欢非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鲁槛传》与《鲁氏家谱》的史料得出阿失都巩卜失伽为土司始祖证据不足;并据妙因寺寺内存有一匾《救赐大通寺记》,推定鲁贤为鲁土司始祖,并据《明史鲁槛传》“鲁槛,鲁贤之子”,肯定鲁贤确有其人,也是鲁氏土司家族史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二、鲁土司家族的
鲁土司的的属寺为研究其的切入点,有红城镇的感恩寺、永登县的海德寺、连城镇的妙音寺及寺、显教寺、雷坛、东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切入点。
赵朋柱的《鲁上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中简单指出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罗文华、文明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馆院刊》2010年第1期)中对妙音寺、显教寺、雷坛三寺内做详细说明,对妙音寺的8座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做考察,显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详细说明,雷坛的泥塑、壁画做一详细报告,指出此次考察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中对妙音寺的壁画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出当时鲁土司信仰错综复杂,佛、道并存的信仰,体现家族对宗教的依赖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硕士论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对鲁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尤其对感恩斯内的藏文碑记作了释读,以感恩寺渊源以及感恩寺记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得出鲁土司的藏传佛教的丰富内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辅以道教,杂糅藏传佛教的各派中的萨迦、格鲁。米德《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东大寺的壁画的具体内容《西游记》作一具体的研究认为鲁土司家族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 (《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总第89期))文中对99副唐卡以及壁画推测,鲁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萨迦派,并据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鲁土司家族对噶举派的推崇及重视,推测鲁土司家族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l期)成为甘、青、内蒙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境内尚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中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分为道教、藏传佛教并对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鲁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认为鲁土司家族与青海李、祁土司两大土司联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扩大稳固地方的小统治,揭示了政治与婚姻的联系。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对祁土司、李土司的联姻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丧葬及生活习俗作了简单论述,源于旅游的缘故,文中论述过于简略,论点简单。陈亮《浅析明代甘青李鲁土司家族的发展与历史作用》(《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第10期)中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家族联姻有以简述,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盛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维持西北边疆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西北土司发展与灭亡:王继光的《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对甘青一带存在土司但并不纳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认是土司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土流参设制度与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这种西北土司特点与这些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以贵州地区的土司来研究提出封建领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陈嘉宗《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对沂州地区的土司的土地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从霸地到卖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鲁土司也经历了同样在衰落时期卖地契、田地的以维持家业。林伟科《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黑龙江史志.史志鉴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浅,土流参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从征调,军功起家、承袭武职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点,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区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对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参治,土控于流、守土与护家休戚相关、多封众建,各族头人机会均等的制度创新。贾霄锋的硕士论文《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对西北与西南土司的差别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与归纳。高士 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对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个原因加以说明。李向德《连城鲁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中简单介绍了鲁土司家族,对鲁土司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残酷性作一简要说明。近两年博硕论文亦有涉及到鲁土司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晶硕士论文《明代庄浪卫与鲁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对庄浪卫的经济文化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庄浪卫下辖的鲁土司作了以军功为主的的论述,肯定鲁土司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识并加以壮大。兰州大学贾霄锋博士毕业论文《藏区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对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政治、制度两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详细阐明了土司的继承制度、发展及灭亡原因,对研究鲁土司的发展宏观的启发与指导,郭胜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变考》(《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对西北土司的发展及变化,张生寅的硕士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对河湟土司分三个部分作了简要介绍河湟土司的兴起、发展、衰落并对国家对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背景下土司势力由盛而衰发展过程,认为河湟地区土司一直以来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二) 旅游兴起与开发: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关鲁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现少,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与赵秀文、金锋《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09年第02期)中对鲁土司的旅游开发作了简单的说明,叶明晖、孟祥武《永登鲁土司衙门建筑形制述略》(《华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对鲁土司衙门的建筑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出版书籍:永登地方党史办出版《古镇连城》和杨培鑫《连城胜迹》(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作了对鲁土司全面的介绍,赵朋翥《连城鲁土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中对鲁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详细的简要的生平介绍,并且对鲁土司属寺也作了相关的介绍,算是一本总论性的简要介绍的书籍。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对《鲁氏家谱》敕谕以及序言有关族谱作一详细的归纳,并对遗误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辨析,对研究鲁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谢继胜为代表的团队对永登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为重点考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文物局与永登县政府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和甘肃省永登鲁土司衙门协办的甘肃永登鲁土司属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召开,提出鲁土司衙门大量的壁画遗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会后有贾维维、孙琳提交《甘肃永登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及学术报告会议综述》(《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对考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左五元《专家研讨鲁土司汉藏佛教艺术》(《中国文物报》2008年002版)对鲁土司考察报告也作了报道。邵其珍的《考察队发现并确认大量曼荼罗坛城和国内罕见的佛教壁画》(《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发现的曼荼罗、佛教壁画、唐卡图案、金铜佛像、佛经等大量的资料。兰州日报推出《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对考察报告作一简单介绍。
六、后记
篇4
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学、经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
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
研究《左传》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就管窥近十
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尝试对目前学界《左传》研究
动态进行初步把握。
一、《左传》字句注疏考证
近几年不少学者在前人训释解注的基础上对
《左传》文本中尚存疑滞的字词、段落或篇章进行
疏通考证,涉及文字、音韵、训诂、句读、文法诸方
面。如:赵生群《(左传)志疑》一文对《左传》杜
预注、孔颖达疏,以及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竹添
光鸿《左传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重要文
献在训释、校勘中存在的疑误,进行了较为详细地
考辨,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年第2期)。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陈恩林《(春秋左传注)
注文商榷五则》一文中认为,《左传》隐公五年的
“未及国”,非杨注的“城郭内”而是“郊以内”;庄
公四年的“荆尸”,非“正月”,而是“军阵之法’;
庄二十八年的“小戎子”,非“狐姬之妹”,而是“别
一戎而子其姓”;“楚言而出”,非楚军“复操楚语
而出”,而是郑“出兵而效楚言”;僖公五年的“天
策厚淳”之“策星”,非“傅说星”,而是“王良五
星,前一星为策,是天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0年第4期)。另外,陈恩林《关于(春秋
左传注)中(春秋)名称的辨正》从天文学与民族
学视角出发,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
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
时(《古代文明》2008年,第2卷,第3期)。又
如,张淑一《(春秋左传注)勘误四则》针对杨注中
桓公二年、闵公二年、文公十八年以及宣公四年的
相关注文提出不同见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6期)。
吕蒙《(左传)“野人与之”的“”字辨正》
认为“野人与之”的“”字,或训为“土”;或认
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草器”。他分析了
“瑰”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的关系;探
究“枕”与“枕草”的不同。他主张“”字本义
为“土”,“蒉”、“”不能互通,“枕”与“枕
草”不同(《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
第7卷第3期)。又如,南京师范大学吴柱2011
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春秋左传考证》也对“掀
血”、“读书”、“执牛耳”等问题进行探讨。另有萧
旭《(左传)杨注商补》(《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
3期)等文章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的相关注
解提出异议并进行商榷。
东北师范大学马秀琴2006年完成的硕士学
位论文《(左传译文)献疑》针对沈玉成所著《左传
译文》进行探讨。
二、《左传》与先秦文献关系及成书时间考证
关于《左传》与先秦文献关系研究,学者多从
其引用先秦文献进行考察,诸如对于《诗》《易》等
的征引。此外,关于《左传》成书时间学界历来颇
有争议,“浙大简”的问世无疑使学界对于这一问
题更加关注。
徐建委认为,某些《诗・国风》部分“本事”或
“背景”,是《左传》春秋早期历史,尤其是卫、郑历
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左传)早期史料来源
与(风诗序)之关系》《文学遗产》2012年第2
期)。同年,江西师范大学张俊强在硕士学位论
文《(左传)引文释例与研究》中提到《左传》的引
文包括引《诗》《书》《易》,以及谚语、古志、古语
等。山东大学张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左传)征引
古文献研究》,认为前人对《左传》所征引的古文
献资料的全面研究,呈零散状态,相对欠缺。她分
析了征引文献风气形成的原因,并对征引文献进
行全面整理与研究,认为“信而好古”的历史观与
“信而有征”的言辞观、学术下移、内政外交需求
以及言谈品评风气诸因素共同促使征引文献成为
一种风尚。论文涉及古人言谈与习语、谣谚等古
文献。
关于《左传》的成书时间,梁涛在《20世纪以
来(左传)、(国语)成书、作者及性质的讨论》一文
冲认为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
论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
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
年。另外,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
语》等受到学者关注(《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
4期)。
浙江大学2009年入藏一批竹简,经专家学者
整理检测鉴定后,认定为战国楚简,约为公元前
340年。竹简的全部照片刊于《浙江大学藏战国
楚简》,并于2011年12月出版发行,因其内容多
以《左传》为主,一经问世便备受学界关注。对于
这批竹简的真伪争论尤为激烈。
清华大学邢文根据浙大藏简的竹简形制、文
字内容、书法风格、文本复原的关联性等分析,认
为“浙大简,实为赝品”,言辞亦较为犀利(《光明
日报》国学版2012年5月28日、6月4日《浙大
藏简辨伪》,6月25日《浙大藏简再辨伪――文
本复原的关联性与浙大伪简再批判》)。另外,邯
郸学院杨德春也指出:“《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是伪作中之最拙劣者”,“是无知妄人之伪作昭然
‘若揭”(《浙江大学藏简辨伪》,《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浙江大学曹锦炎于2012年6月18日在《光
明日报》撰文,从文本角度论述浙大楚简的真实
性,认为竹简的真伪毋庸置疑。中国文化遗产研
究院刘绍刚亦对竹简的真实性作出了肯定的判断
(《从文字形体和书法看“浙大简”》,《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日,第015版)曹锦炎2012年7月
19日再撰文《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
生》,从物质性证据、非物质性证据两个层面对邢
文提出的质疑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复,再次肯定浙
大简的真实性(《南方周末》“阅读”版)。
如果确为战国楚简,那么“浙大简”将“终结”
历代《左传》真伪之争。这也是继汉代孔壁古文
《左传》出土近两千年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学
术价值不可估量。
三、《左传》内容及思想研究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
献。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
等都有涉猎,史料价值及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因
此,学界对《左传》思想内容的研究也是一个重
点。
作为研究先秦历史丰富的文献资料,《左传》
记录有大量灵验如响的神秘卜筮,对于卜筮的研
究是《左传》思想内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张
厚知认为《左传》一书因其记载了大量的神秘预
言一直受到人们的非议,但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其
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作出理性的解释
(《(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关于《左传》的人物研究,何新文的《(左传)
人物论稿》一书对《左传》中的人物及刻画艺术、
影响等进行了专门探讨,资料翔实、持论谨严(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闫丽、唐
晓天的《(左传)女性人物称名的文化意义》一文
认为《左传》中人物的称名十分复杂,反映了春秋
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左传》中女性
人物的称名较男性简单,而且命名规律更为明显,
体现了当时的血亲家族观念和婚姻文化(《古籍
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
张银2010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左传)霸主
形象研究》从人物形象的类型划分、特质分析、意
蕴传达等几方面对《左传》中的霸主形象进行了
分析,以便更好地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另
外,杜云辉认为《左传》对男性的称谓,常结合地
域信息、个性记号和个人身份等内容。对女性嫁
后称谓,通常将父姓结合丈夫的国、氏、谥等信息
加以称谓,偶尔也结合个性记号特征。春秋时期
对人称谓的总特点是个性特征不甚突显,这与当
时重礼观念有关(《(左传)对人的称谓及其特
点》,《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辽宁大学张凯2007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之“仁”新解》,对“仁”这一哲学名词赋予
了新的理解。首先他对孔子仁学体系产生之前
“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此之前,“仁”往
往被用来表述秩序与等级;其次,论述了西周至春
秋信仰的转变以及孔子本人的信仰,认为西周至
春秋信仰的转变是由“天道”转向“鬼道”,孔子也
不是由“天人之际”转向“人人之际”,而是具有深
厚的人格神信仰;论文最后探讨了孔子“仁”学所
体现的人生理想。同年,首都师范大学孟宪岭的
硕士学位论文《(左传)中的孔子言语研究》,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中孔子的言语存在形
式与评价模式进行梳理,并研究了它们所体现的
基本思想,认为孔子言语总体上表达了尊崇君王、
维护周礼、崇尚仁义诚信和“君子”人格、重视民
生等思想内涵。
山东大学赵顺顺2008年提交完成的硕士毕
业论文《(左传)礼学思想研究》强调《左传》礼学
思想在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它上承
三代之礼,下接孔、孟、荀儒家礼学思想。礼不只
是形下的礼俗规范、制度仪式,而已具有了形上本
体意蕴,并从礼的本义与礼的起源以及礼与天道、
民、仪、德、孝、敬、祭等进行探讨。2012年河南大
学郭芳《(春秋左传)“忠”观念研究》,对《左传》
的“忠”进行了剖析,认为《春秋左传》不仅融通孔
子思想中的“忠”观念,还赋予了“忠”更广泛的意
义。“忠”在《春秋左传》里的涵义不仅有为国家
社稷、君主尽忠,还有为民尽心,以及代表着公平、
公正、俭朴、美德、无私、忠信等一般社会性道德概
念。另有,郑州大学周玉生2010年完成的硕士学
位论文《先秦儒家忠孝观念变迁研究》指出《左
传》对把握孔子忠孝观的时代背景的积极价值。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李凯完成的硕士学位
论文《(左传)“君子曰”研究》,在对历来相关“君
子曰”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基础上,从“君子曰”文
化背景透视、文体形态剖析以及“言志”角度看
“君子曰”文体地位与影响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
“君子曰”是春秋诸侯、史官藉“君子”以“立言”,
实为抒发己愿、志向的手段。
此外也有关于《左传》的综合性研究,如邵炳
军、梅军著《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上、下)采用
编年体例,全面辑录《左氏春秋》中所存各类作者
的各类文体,辑录全面,注释精慎,简析扼要,具有
一定的史料和工具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四、现代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
《左传》研究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现代学者
剖析前人关于《左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
几年学者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既包括对经
学大家杜预、孔颖达、洪亮吉等大师的研究,也包
括对各代《左传》研究整体上的把握。
南京师范大学王巍2004年完成的硕士学位
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以杜预《春秋左
氏经传集解》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杜预训诂的
内容、体例和方法,挖掘其训诂思想和训诂理论,
并对杜预训诂的主要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另
外,山东大学胡晓青亦有《杜预“(左传)学”研
究》。
兰州大学武群2010年完成的学位论文《(春
秋左传正义)训诂方法研究》,从训诂方法角度整
理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的训诂材料,为《五经
正义》训诂研究提供新的语料和理论参考。2011
年山东师范大学王宝翠的学位论文《(春秋左传
正义)研究》从成书、作者及其主要版本,《春秋》
学价值、贡献与不足、征引文献考述等诸方面研究
《春秋左传正义》。
湖南大学程晓峰2009年硕士论文《洪亮吉及
其(春秋左传诂)评述》认为《春秋左传诂》是集中
体现洪亮吉经学成就的著述,它基本上建立了一
种以辑存旧注来解释经典的新注释体系。论文对
洪亮吉学术认识和治经方法作了再探讨和再评
价,并肯定其学术成就与影响。同年,扬州大学金
永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经学成就》认为洪
亮吉的经学成就具体表现在“在《春秋左传》之古
学”,注重搜采古训,匡正杜《注》,补充注解,为
《左传》新注疏奠定了学术基础(《四川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另外,金永
健的博士论文《清代(左传)考证研究》考察有清
一代最具影响力的《左传》考据学成果,研究他们
考证《左传》的内容要义、学术思想和方法,兼顾
其他《左传》著述,并尝试作横向和纵向比较。
河南大学王晓敏2005年硕士论文《唐代(左
传)学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新材料
的引入,探析了唐人《左传》的研究、运用和《左
传》的地位以及传播情况,使唐代《左传》学得到
较为全面地展示。吉林大学付丽敏2008年硕士
学位论文《中晚唐(春秋)学研究》,通过考察目
录、辑佚辨疑、纵向分析、横向比对等方法,对这一
时期新《春秋》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研究,试图
总结中晚唐时期的《春秋》学成果,揭示其在《春
秋》学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印宁波2004年硕士论文《宋代(左
传)学三论》,对宋代《左传》学的道统论、经学观、
疑古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刘宗棠博
士2008年的学位论文《清代(左传)文献研究》利
用文献学与计量文献学、学术史、目录学、文学理
论等知识,对以考据学为本质特征的清代《左传》
学研究成就,从经义解释、校勘、辑佚、史学以及文
学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概括清代《左传》
学的研究特征。
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潘华颖的硕士论文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提
要》,针对傅璇琮、赵昌平主持编纂的《续修四库
总目提要》中《左传》相关研究的四十六部著作,
进行研究梳理,涉及汉唐宋明清等几个朝代,尤以
清代《左传》学研究为甚,每篇提要包括著者生
平、内容要旨、学术评价、版本情况四个部分。同
年,黑龙江大学柳琳的《20世纪(左传)文献学研
究》,从性质、文本内容、注释以及史学等多角度
对20世纪的《左传》文献学研究成就,进行分类
研究,对把握当前《左传》文献学研究的进程与现
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对于《左传》经学研究,
多集中于字词、文义等的疏通考证以及《左传》与
先秦文献的关联探讨,并多以《左传》征引其他文
献为关注点。在对《左传》内容解读研究以及对
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把握方面也颇有成绩。
篇5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篇6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篇7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1]。国外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彼得的城市竞争力理论,Douglas 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理论,Lain Begg的城市竞争力“迷宫”理论等。国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比较深入,保鹏飞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弓弦箭模型”,连玉明提出“城市价值链理论模型”,宁越敏、唐礼智的城市竞争力理论等[2]。对辽宁省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各个城市所处的地位、优势和不足,以便于制定适合各个城市发展的有效策略,发展辽宁产业经济,提升辽宁战略地位[3]。
一、研究区域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范围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研究范围是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包括省会城市沈阳,沿海城市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市,以及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阜新、铁岭和朝阳市。
根据科学性、主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借鉴和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依据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选取了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人才科技水平、政府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共五大类 17项指标,收集了辽宁省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样本数据(见表1)。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它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即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来求出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即权重。主成分分析法能很好地剔除待处理问题中的重复信息,并能保证综合后的变量互不相关,所以适用于城市竞争力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基本步骤[4]:(1)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间的量纲差异和数量级间的差异,使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2)计算相关矩阵并求特征值。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R,并依此计算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特征值λi(i=1,2,…,m)大小反映了各个主分量在描述被评价对象上所起的作用。(3)计算主成分和累计贡献率。当累计贡献率达85%~90%以上时,主成分一般取特征值λ1,λ2…λP所对应的第 1 项,第 2 项至第 p(p≤m)项。(4)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进行竞争力评价[5](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和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见表2)。
由表2可知,第1、第2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高达 91.484%,这里取累积贡献率90%以上时特征值λ1,λ2,…,λt所对应的第1、第2,…,第t(t≤p)个主成分。本研究只需选择前2个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较充分地描述原始数据所包涵的信息。由此计算出辽宁省14个城市的竞争力得分(见表3)。
由表3可知,大连、沈阳和鞍山综合得分均大于0,排名靠前,表明其城市竞争力最强,大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贸易口岸,海陆空交通便利,工业部门齐全,成为2011年辽宁省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的城市。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振兴计划,推动了沈阳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丹东、锦州和营口市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仅次于上述三个城市,特别是营口市,位于沿海经济带,又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省第四,而盘锦和葫芦岛市因其地理位置、资源和港口条件的影响,城市竞争力排名则相对靠后,表明沿海区位优势、对外开放度及港口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是强大的。沈阳经济区的本溪、抚顺依其经济较强的综合实力和邻近省会的区位优势,城市竞争力的排名居中,辽阳城市竞争力排名则相对靠后。而辽宁西北的朝阳、阜新和铁岭市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综合得分最低,排名最后,其城市竞争力水平低。
三、辽宁省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一)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经济实力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其竞争力最根本的表现就在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6]。辽宁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在产业结构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础。
(二)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提升城市竞争力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主要应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协调和创新职能上[7]。政府应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协调城市产业布局,以保证产业政策自身、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和完善,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8]。
(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同时它通过对资本、产业的作用、科技的创新来决定城市竞争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9]。因此,政府应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利用教育、培训、科技开发等形式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科技进步,提升城市竞争力[10]。
(四)推动外贸进出口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地发展,而是要有效地借助外力。政府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优惠政策;以各行业专家和专业人才为基础,建立谋划招商引资项目[11]。辽宁南临渤海与黄海,沿海城市众多,可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引进相关项目,培育产业集群[12],发展外贸行业,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卜鹏飞.城市引领中国崛起——中国城市竞争力十年(2002—2011)研究新发现[J].理论学刊,2012,(12):48-53.
[2] 李小江.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以成都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郑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城市竞争力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 软件[J].统计研究,2005,(3):65-69.
[5] 刘卿.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6.
[6] 郁玉兵,曹卫东.安徽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3-5.
[7] 王艳,杨静.政府在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职能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151-152.
[8] 张晓兰,张一.沿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5-109.
[9] 惠能.人力资本投资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12.
篇8
流金岁月,激情夏日。为了响应团省委、校团委以及会计学院团总支关于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7月带着一份激动,一份热情,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跟随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来到目的地五河县。在这里,我们开展了社会实践和相关调研活动。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记录
(一)、锻炼学习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7月7日,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一行乘车到达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华润雪花啤酒(五河有限公司)。
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五河县委高度重视,活动期间县委书记胡启望亲临现场指导。在县委办公室、经委以及五河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参观考察了五河有限公司的生产线,详细了解了生产流程,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啤酒的生产全过程,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精湛严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生产线,我们来到了企业的仓储间,巨大的仓储空间,整齐的产品摆放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每一位参观的团队成员叹服。
随后,我们来到五河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与五河县委领导和该公司负责人进行座谈。通过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雪花啤酒已晋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前列,品牌价值达377.26亿元。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和锻炼学习实践能力是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之一。在座谈中,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针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做了简单介绍,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强调在校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有效的执行能力,只有做好这四点才能为毕业后更好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院长盛明泉和党总支书记袁世俊分别发言,要求同学们在走访过程中仔细观察,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将本次活动的所见所感结合到自身的专业学习中,以实践促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走进企业的财务部门办公室进行考察学习,看到工作人员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好专业知识重要性。
(二)、“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结束在华润集团的学习考察,我们实践团队在五河县教育局局长和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五河县沱湖学校。沱湖学校是一所以渔民子女为主的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以“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为主题,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硕士论文,社会实践。在沱湖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向沱湖学校学生的捐赠仪式隆重举行,五河县教育局局长和沱湖学校校长先后向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沱湖学校的发展情况。随后,我院师生向部分“留守儿童”捐献了价值3000多元的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并与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院长盛明泉代表我院对沱湖学校的孩子们表达了殷切期望,并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它为我们开启了生活中的另一扇大门,是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清醒的定位,同时我们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一名当代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埋头于课本专业知识之中,更多的时候要投身于社会实践,拓展知识面,使自己全面发展。我们青年一代要有理想,要坚定自己的方向,把握自己的前途,为了理想而奋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从中学到很多,可谓感悟颇多:
1、我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创先争优”的思想融入到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我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更加促进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择业心态建设,不要好高骛远,要放低姿态,要脚踏实地,要虚心学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多掌握几项其他技能,争取成为一专多能,求真务实的人才。硕士论文,社会实践。硕士论文,社会实践。只有成为这种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才会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
3、要了解我们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培养锻炼自己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当今社会,只立足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当代大学生要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应该受到我们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条件差的情况,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条件,我们作为当代大学而生应该多关心他们,尽我们的能力多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受教育条件。
6、要积极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我国的广大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普遍存在,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举行的“支教”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条件。
7、要了解我国国情,认清国情,大学生要积极走出校园,努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国情,认清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戒骄戒躁,才能激发我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8、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我们大家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为此我更加认识到自己下一学期的努力方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积极进行实践操作,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步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硕士论文,社会实践。
三 、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实际,深入企业和学校,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经验,开阔视野,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增长才干,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了我们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了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昌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中国高等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2005年12期
[3]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31日
篇9
2.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IE最初主要应用在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随着现代管理发展,IE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服务行业、公用事业甚至政府部门。工业工程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目前现代工业工程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因工程、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工业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等。
IE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是具有四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经过了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他们本科毕业已多年,外语水平不高,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较弱,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和陈旧,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另外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多是作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或重要领导者,他们是带着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来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工程硕士学习方式是“进校不离岗”,集中在每周六和周日集中授课,保证了工程硕士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学习专业知识。
3.创新工业工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3.1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目标
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和把握工业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努力提高工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业工程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某一门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2 创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正专业工程硕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突出创新能力;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管工结合,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注意IE领域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的传授。
(1)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工业工程硕士是工程领域里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侧重于工程应用。课程设置强调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因此必须对工程硕士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建立起一个合乎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管理领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主要包括:①学位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外语、运筹学、计算机软件基础、工程经济学、战略管理、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先进制造技术。②选修课。现代生产与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系统工程与管理、新产品开发学、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价值工程等与工程结合的工程领域或相关的技术课程。学位课学分19分,累计学分33分。
(2)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应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可以适应工业工程硕士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时间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和工作的空闲时间里进行自修,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如电子邮件等给学生布置作业和答疑等。
(3)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关
①论文选题与开题。工程硕士论文研究题目一般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际,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论文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查通过后,由学校组织3-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②论文指导。工程硕士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兼职导师联合指导,保证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③论文答辩。论文经过导师审查通过,且工程硕士生完成了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并成绩合格,才可以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应有3位专家评阅,其中一位为校外专家评阅,另外两位为校内专家。答辩委员会由5位专家组成,并聘请校外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
篇10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篇11
目前,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在这种环境下各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而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如何做好绩效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一项对中国企业绩效管理现状的调查显示90%的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能让世界500强这样的大象起舞的绩效管理,在很多企业成了放不下、咬不动的鸡肋呢?本文从绩效管理的构成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
绩效是指人们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最终效果和效率。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调整来促成目标的达成。因此,绩效管理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激励四个环节,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整管理过程。
Ramlall[1]提出确定绩效管理体系为组织创造竞争性优势的有效性所需确保的几个方面:用及时有效的工作分析来制定职位描述;定期更新职位描述以反映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在绩效计划阶段中让每个员工都充分意识到其在组织中的角色;在整个组织中开发出一致且持续的绩效测量方法;绩效评价的过程与体系是公平、准确及可靠的。在绩效管理中,一个关键战略是理解每个员工在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通过明确组织中每一个体的目标与其实际发挥的作用,人们便很容易确定所存在的缺陷并制定出改正措施,从而使得每个员工得以充分发挥潜力并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
三.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只是简单地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而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管理者要想提高员工绩效,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绩效计划和绩效辅导上,仅仅关注绩效考核而忽视绩效计划和绩效辅导无异于本末倒置。在绩效计划和辅导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建设绩效导向型的组织文化,有意识地建立支持组织业绩、鼓励创新与适应变化的组织文化;要在组织中提倡“按绩分配”、“唯绩是举”,只有在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中,绩效管理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
2.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不是迫使员工更好或更努力工作的棍棒,也不是只在绩效低下时才使用的惩罚工具,而是一种激励型的管理工具,是为了奖励先进、帮助后进,让每一个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的途径。在考核前要,向员工解释绩效考核的目的和必要性、合理性。硕士论文,企业。在设计、确定考核指标时,要和员工一起对有关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考核指标进行商讨。设定明确清晰的便于衡量的绩效目标。“如果你无法衡量你想衡量的东西,那么你就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2】。确定目标的过程,是上下级进行面对面沟通,就某项工作如何开展、什么时间进展到什么程度,达成共识的过程。避免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情绪和绩效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在绩效考核后,没有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探讨如何提高其职业技能、改进个人绩效,使员工看不到绩效考核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带来的益处【3】。
考核方法的选取方面,近年来,平衡计分卡和360 度考核法在中国很流行,受到一些组织高层的追捧。平衡计分卡源自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 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Norton 在上世纪90 年代所创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中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这种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的运用需要组织在其他方面的配合【4】。首先,应用平衡计分卡的组织必须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其次,组织必须有较好的信息系统支持,以便对考核指标跟踪和衡量;第三,平衡计分卡理念是在西方绩效考核成熟、成功的企业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很难想象一个刚刚实施绩效管理、没有建立绩效文化的组织能够成功地使用这样复杂的绩效衡量工具。
360度考核在组织中是采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考核方法,它克服了传统考核方法仅由上级考核下级而造成的绩效信息收集渠道一、主观性强的缺点。通常,360 度考核的结果只应用于员工开发、绩效改进等方面。但是,不少事业单位把360 度考核的结果与员工的薪酬相联系,这促使考核者在考核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同事时“留一手”或“使绊子”,造成同事之间不合作甚至互相拆台,导致360 度评估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大打折扣。企业在选择考核方法时要综合分析,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特色的考核方法。
3.绩效反馈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而良好的沟通首先应建立并维护彼此的信赖。考核结果出来后,针对绩效结果差的员工,上级不能因员工的低绩效而指责他,要与其共同探讨绩效结果差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帮助其发展技能,给予其应得的报酬。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在考核中不断提高,员工才会从内心接受绩效考核【5】。
4. 创新绩效激励体系,应用绩效结果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规避员工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创新绩效激励体系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要很好地设计能配合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开展战略性业绩评价与激励。战略性激励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套涵盖共同价值观形成、制度建设、岗位设计与晋升、责权利有机结合等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激励方案,它注重团队激励,有助于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协调统一,从而引导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硕士论文,企业。硕士论文,企业。
四.小结
以绩效为纲,企业才能做大做强。硕士论文,企业。硕士论文,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世界优秀企业,都把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回报率最高的一项投资:可以让企业活力无限,可以让员工士气高涨。硕士论文,企业。对摸索前进中的中国企业,眼下绩效管理还是一座等待发掘的金矿,只有正确的运用绩效管理,企业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Ramall,s,J.Measuringhumanresourcemanagement′seffectivenessinimprovingperformance[J].Humanresourceplaning,2003,26(8):613-619.
[2]肖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126.
篇12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篇13
[5]王洋.春秋国旅会展旅游初现端倪[N].中国旅游报,2002-11-13,(5).
[6]温子吉.京港合作促进北京会展旅游迅速发展[N].北京经济报,2001-11-07,(5).
[7]甬港经济合作论坛-2008甬港会展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将于9月25日在宁波举行[OE/OL].
[8]冯威.昆明会展旅游品牌研究[P].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论文,2003.
[9]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闭幕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