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

篇1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参与度

调查显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的人数占52.9%,而城市学校这一比例是90.2%。可以看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不多,原因主要是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市级培训。

(二)培训评价

1.对培训组织形式的评价

从教师参与培训的组织形式看,19.4%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15.2%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0.9%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参加过校级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教师占总数的57.7%。在“以往培训活动效果评价”调查中,81.4%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错”,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大”,主要集中在“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可见,教师对以往“培训和教研活动”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对个体专业化发展帮助很大,但仍有部分教师不满意以往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特别是“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反映出现今组织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没有根据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目标和任务,不能满足教师宽泛的培训需求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分别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期(第10年左右)、成熟期(第15年左右)、专家期(第20年左右),教师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同,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发展的关键素质不同。

2.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教师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是考察培训价值与作用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双师”教师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用“双能(即兼有教师与技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说来界定“双师”的内涵,因此采用“双证”说(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来界定。为了使“双师”教师的素质更接近“双能”要求,因此,在“十二五”市级教师培训中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增添了“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在对这种研训内容的评价“收获很多”“有点收获”“收获不大”三个选项中,66.9%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多”,21.1%的教师认为“有点收获”,12%的教师认为“收获不大”。认为“收获不大”的教师主要集中在“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座谈中了解到,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希望得到职教教育新理念方面的培训,而过去没有列入此培训内容。另外,希望得到计算机多媒体与专业结合运用的培训,而过去多关注计算机专业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普遍性要求。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和“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收获多,满意度高,评价位次在前。特别对“二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达到百分百的满意。但对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如“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和“授课课例研训”满意度位次靠后。由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经验、理论功底、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和有待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对培训内容的个人感悟和体会也有所不同,如对于“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有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大,在满意度排位上排在第2位,而有的教师则将其排在第9位。

3.“双证”教师分布

从调查样本中,有“双证”的教师占总样本的39.5%,其中专业技能课教师占64.1%,公共基础课教师占35.9%;专业技能课教师有双证的,占农村专业技能课教师的68.9%。可见“十二五”以来,政府部门和研训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双证”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所增加。但与城市中职“双证”教师55%的比例相比,还需提高。

(三)培训需求

1.教师的参训愿望

在对教师参训愿望的调研中,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中除对“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培训”愿望靠前外,其他愿望排位在后。通过调研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授课课例研训”此类培训内容设计满意,但对培训形式不满意,培训中没有解决教师关切的问题。

2.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预期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预期,有利于改革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功能。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希望参加“授课课例研训”、“本市骨干教师主讲教学经验分享”、“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学设计研训”、“说课课例研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从教龄段看,1~5年教龄教师和6~15年教龄教师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培训感兴趣,16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参加“职教课改理念研训”需求强烈。

3.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教师希望“与本职有关的专业人员”、“自己同行或一线有经验教师”担任研训教师,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得到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策略,希望得到对教育教学问题即时、实效的解决办法。4.教师的求助对象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求助对象常常是单位一线教师或单位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从教龄段看,16年以上教龄教师,求助对象依次是单位一线教师、网络、企业(行业)专家。中职学校教师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

三、建议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在提升农村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农村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种种问题,如优秀教师流失、农业专业教师转行、教师职业倦怠等,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影响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建议: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协调管理,出台激励措施,以全域城市化建设为核心,合理设置专业,合理建立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培训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三是营造浓郁的培训和终身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四是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使农村中职教育事业得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明确各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做好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第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针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需求,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加强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对已有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充分满足全域城市化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要求,研究设计符合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探索富有特色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途径、手段与策略;第四,开展校本培训,从教师、学校和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第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网络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培训教师的参与度。

(三)完善“送教下乡”制度并常态化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培训工作要面向所有教师,给予所有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但由于农村中职学校经费紧张,教师不能完全得到市级以上培训机会,因此,要选拔城市优秀教师,挖掘优秀课例,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授课课例研训及一线骨干教师经验与农村中职教师分享,介绍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展示会、观看评析名师课堂等方式,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篇2

二、 让学生在吸纳收集中开拓视野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生德育的前沿阵地,教师应该具有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胸怀,吸纳其他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在选取、创建、完善教育资源的同时,广泛收集和采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鲜活的教育资源,极大限度地激活教育资源的生命活力。可将语文课文、美文欣赏、新闻报摘等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如现代女作家毕淑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作为心灵鸡汤一类的文章,对于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是大有好处的。这篇文章无论从文采上还是从事实的说服力上都是震撼人心的,将其引入课堂,对于解决“什么是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的问题都大有裨益的。

还有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一直为学生所共同关注,开发和利用好时事热点往往能给思想品德课增添许多新鲜感,这也是思品课堂活力的一个源泉。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发动学生搜集社会热点,实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内容涉及重要新闻、社会问题、“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将科学实验操作性强的一面引入课堂。这样,既拓展了教育资源,又可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对于互动性的增强也是大有好处的。我曾尝试着将“心理测试”、“科学实验”、“科学猜测”等想象空间强的文本进行改装,分段设置悬念,分层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完成实验和猜测,逐渐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再巧妙提升,结合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三、 让学生图文欣赏中拓展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生动而又通俗,这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有时也会“喧宾夺主”,学生只注意图画而忽略了文字和知识。因此在图文并茂的新教材面前,教师引领学生所进入的课堂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在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上,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丰富视觉感官,冲击视觉感应等多方面多给予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本中某段文字的理解,绘制成图画变成课本插图。有必要的话可以汇集成班级《课本插图集》。让学生在看、读、说、写、画的过程中,对课堂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往往在快乐中接受道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的目的。将漫画书、口袋书、卡通书、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图片等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它们内容轻松,图画夸张,故事情节吸引人,可乐逗趣,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篇3

二、专家引领下的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

2007年5月,我校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力求以教师专业发展达成学生最大化发展。6年多来,我们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才能提高、教育智慧培育、专业精神养成、专业人格塑造等目标,教师发展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其中以“研究课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特别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教研方式,研究课课例分析以“提高教师新课改的执行力”为目标,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校本教研贯穿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环节之中,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①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对各门学科开设的研究课进行会诊型分析;②“同课异构”,让我校教师与专家“共上同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③利用典型课例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讨。实践表明:植根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分享相关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的平台。

1.活动环节

活动前,各教研组提前20天定下开课课题,大家认真备课,人人设计教案,集体备课时在组内说课,面对同行口头阐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案,说课主要包括6个方面:课标、教材、思路、环节、教法、学法等等,然后大家推选出开课教师,其他教师帮助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接着试讲、组内教师反复听课,共同磨课,修改,最终将教学设计方案定下来,提前10天发送给专家。此环节体现了上课教师的自主探索和教研组内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

活动中,开课教师认真上公开课,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与发送给专家的教学设计方案常常有不小的改变,有很多生成的内容。教师同行和专家领导听课,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观察、调研。接着评课,评课时先请开课教师自述: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重点说明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分析。然后请听课老师进行评课,最后专家点评。评课为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进行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性辩护。

专家们的优势在于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素养,利用本校教师开课的课例为载体和大家一起探讨,架设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教法进行点评,既把优点说够,给老师鼓舞,也把问题说透,给老师启迪,帮助老师们从教与学原理的高度,认识到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不仅开课教师大有收获,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们在“评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的过程中也深受启发,接受了理性的洗礼和智慧的挑战,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活动后,开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吸取多方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反思的撰写,要求不仅在整体上反思教学设计的思想、教育教学方式,而且要抓住课堂教学成功和失败的重要细节,透析教育本质,分析原因,设计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开课一周内教研处负责将教学反思、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与课件,放到校园网上供大家进一步交流,学校给开课老师颁发证书。

2.听评课规则

对集全组老师智慧精心打磨出来的公开课课例,也有些老师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做秀”,不是开课教师的真正水平,“常态课”能那样上吗?应该说,“公开课”如同时装表演,时装虽不是平时穿戴,不过其中的时尚元素可以吸取到平时的装扮(“常态课”)中。时装表演可以任人评说,“公开课”也是请大家品头论足的,尽管有些“表演”有“做秀”之嫌,但确实提供了一种教学场景,对于观课者来说,依然可以看到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样式。“宏观设计见思想,微观设计见功力”,这些样式不一定都可以作为样本被模仿,但可以作为案例来加以剖析,进行审视、批判和超越。所以,学校对听课教师要求: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主要考察三方面内容:①看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在本课教学中用了哪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开发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的热烈和深入程度如何,教学效果总体怎样等等;②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的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新的发现达到什么层次;③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线。分析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意图、过程和效果。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情境创设是否恰当,气氛调节得如何,问题处理是否合适,教师的观念是否先进,文化素养如何等等。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我们制订的“评课”原则是:①评课对课不对人,评课时大家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重对错,重在提高自身的教学分析与决策能力;②不重经验,重在分析课例中某种处理为什么好与不好,提炼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便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③重高层次改进意见的提出。

3.研究课课例分析焦点

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中,共性的焦点问题:①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引领与渗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授?②怎么让学生轻松卷入学习过程?③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④如何提高提问等教学技能的有效性?如“提问”,需不需要问,问什么,问谁,怎么问等等。⑤如何寻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与高考应试备考要求的平衡点,既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又能落实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点等等。

4.收获与反思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都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来自上海、北京的特级教师、教研员专家们独具慧眼,剪裁的教学片段形象具体,给教师以丰富的信息和感性的材料,抛出的研讨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褒贬不一,正反方观点针锋相对,教师们研究课堂教学细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评课过程是开课者、评课者、专家间的多元互动,智慧的火花不断进行交流碰撞,基本达到了共振共鸣、创造创新的境界。教师们从别人的课例分析中体验乃至学会了“如何上升到理论高度看问题”,再自觉用有效的教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有效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专业能力。开课老师感到收获很大,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为反复磨一节课,“一课三上”,不断让大家听、评、改,再听、再评、再改,认真听取同伴和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从学生学的实效性出发,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的自我追问,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潜意识中的教学观念,察觉自己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寻找“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遗憾”,指向“教学重建—教学再设计”,并进一步思考同一类课型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些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有教师感慨道:参加这样的专题教研活动,认真磨一节课比一年的教学锻炼进步都快。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8306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学科、教材、师资队伍、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1],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高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创新 [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鉴别和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鉴于目前高校“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的普遍性问题,为了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课题研究组历时一年,对重庆市内6所高校1 000名全日制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辅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

此次调查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在校本科生参与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情况,专业覆盖人文社科、理工等学科,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6分,有效问卷率为94.6%。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此次调查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调研》自编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大学生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为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认知,包括对实践教学的了解程度、实践教学必要性、参与实践教学情况等;第三部分为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等的价值判断;第四部分为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从管理机制、师资配备、内容设置等方面探讨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第五部分为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建议,从受众视角搜集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为确保调查样本的覆盖率和有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重庆市内6所高校全日制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SPSS18.0 软件,再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基本认知

1.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67%的学生表示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必要,仅有10%的学生表示实践教学不太必要或不必要,相关调查结果详见表2。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置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应重于课堂教学。相关结果详见表3。

2.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相对有限

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必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认知实践教学。目前,学生们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虽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了解还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在随机访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对究竟哪些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范畴缺乏清晰的了解和表述。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表述非常了解及了解不足者占40%,详见表4。

3.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较为多样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相对丰富,涉及课堂专题讨论、课堂主题发言、专题文体活动、课外参观考察调研、网上专题研讨等,从总体上看,学生们对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较为认可。同时,通过调研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实践性专题讨论、学生作实践性主题发言依然是目前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高达7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这类实践教学活动,详见图1。

由图1可以发现,以学生主题发言、专题讨论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们参加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形式,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网上研讨、课外调研等则差异不大,成为当前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倾向

1.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太满意

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体现,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整体方面。从目前的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整体质量、学生的满意度总体偏低。调查对象中,仅有331人认为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及比较好,所占比例仅为34.99%。而其余的普遍表示一般,甚至认为当前实践教学的效果很不好,详见表5。正是由于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不少学生表示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收获相对有限,有近300人表示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比例高达3023%,详见表6。

2.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优化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形式是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让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被学生认可、喜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只有40%左右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详见图2。

从图2可知,当前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一般,欠缺吸引力。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普遍希望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三)影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特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制度、教学模式等。调查显示,教学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组织不够严密、学生缺乏主动性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1.学生参加实践教学主动性有待提升

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发挥,而实践教学的目标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调查显示,当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参与的主动性还有待提升。只有不到50%的学生表示会比较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而剩余的学生对此则表现冷淡,甚至有1%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统计结果详见图4。

2.教师主体责任总体得到认可

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从实践教学中获得收获的多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的工作持肯定态度。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责任心强,超过62%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力度较大。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责任没有很好地发挥。相关统计数据详见表7、表8。由此可见,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建设过程中,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动实践教学稳步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必要基础,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化、组织教学不严密等都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受访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或比较健全,但也有14.2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管理机制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都很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管理情况从来就无人过问,这需要引起警醒和重视。

(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建议

面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加强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详见图5。

从图5可知,学生们普遍希望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能强化保障,推动实践教学建设。除此之外,在座谈及调研中,学生们还提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强化校外实践考察、增强实际体验以及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建立有效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围绕这些意见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

通过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调研高校的教育教学大纲看,6所高校均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了教育教学大纲,明确了学分,且已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贯穿于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涯,实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全程化和全覆盖。但在教育教学大纲中,却没有见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反映出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当从提高思想认识着手,要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提高到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高校实践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才能真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

(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

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才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把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均没有统一的全校性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领导体制,因而导致各院系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中处于“无组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质量。从现实基础看,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观念,建立“校领导牵头负责,职能部门统筹部署、院长具体实施”的组织领导体制,即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或教学工作的校领导负责对全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出统一要求,由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校关职能部门协调统筹部署,由各院系组织具体实施,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状态下有序运行,从而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校内外基地建设

既然是实践教学,当然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让广大学生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去实践、去体验,才能使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成果运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会感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才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真正达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目的。为此,高校应当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阵地和坚实的平台。从目前高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来看,一是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全员覆盖的要求;二是类型不多,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广开门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达到使全校学生“人人能参与、人人能体验、人人受教育”的目标。

(四)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特点,要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有机互动,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才能真正达到延伸课堂教学、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高校虽然开展了许多实践性教学活动,但细细品味,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脱节,有的甚至互不相关,从而使形势与政政策课实践教学混同于一般的娱乐性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达不到延伸课堂教学、巩固深化理论成果的教学目标。为此,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统筹,把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整体实效性。

(五)丰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当今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应当与时俱进,走多元化的道路、生活化的途径、现代化的手段,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网里网外”相联动的教学格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实效。此次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参与和投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收获不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式普遍单一,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老套,与时代脱节,远离生活,不能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高校有必要转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观念,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政治性要求融入学生现实生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沙龙、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关心时事的政治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六)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配套保障体系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还应当从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学分制度确认、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比如,在学分制度建立方面,目前高校已普遍明确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学分,但都尚未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纳入学分确认范围。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质量监测等方面各有千秋,均有短长。因此,高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找准不足,发扬长处,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才能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绿色生态”,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篇5

结合初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对高效课堂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抓源头,做好“研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一步

如何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是最近一线教师的热门话题。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出,首先要解决: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高效的教学应是用最浅、最容易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怎么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他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深入才能浅出”的观点。

一线教师更在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在进行初一的历史教学时,备课先研读课标整体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对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侧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如七年级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知道历史传说的一定价值。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会学生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史料和观察《宗法制示意图》。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重点识读《战国七雄形势图》《都江堰示意图》。对初一情感教育突出: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七年级在综合单元最明显。如七上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因此三维目标在不同的课中,分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强一些,有的课知识性强一些。因此围绕课本,参考教参,确定本课的主题思想,考虑要突出渗透什么历史观,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什么部分,将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实现。这过程很像建楼房的框架。

2 重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

2011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定要切实重视,因为无论知识的达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是要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的。教师要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改进服务的。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进入教学思路的设计,理出一课的教学主线。如七上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理出“汉武帝文韬武略,大国之崛起”为主线,理由是汉武帝在位时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也被称为“汉人”。教学设计中突出历史教学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以丰富课程内容,做教材的延长性。第一,导入设计方面,根据每课教学内容确定导入方式。其方式是灵活多样。如果教学内容较多,采取直接引入,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如果教学内容较少,可考虑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如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设计唐太宗出巡蒲州对刺史赵元楷的批评引入或调查学生“你对唐太宗知多少”让学生讲述。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重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能较好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丰富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有利于浅化历史因过去性,抽象性难理解的问题。我校今年建成高效课堂的历史用室,摸拟历史文物博物馆和安装触摸屏电子板,可以与远程网络对接。使历史教学更好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3 勤于反思与修改推动高效课堂实施得更好

也许通过精心准备之后,信心满满进行教学,才发现教学漏洞或不足,需要改进。

第一,准备材料太多,因为主观认为一些资料不错,舍不得删掉,还有图片过花俏,结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把重点知识内容冲淡了或导致学生兴趣点转移了。

第二,由于初一年学生刚接触历史课程。学生不会做笔记,不懂得如何学习。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阅读教材,抓住关键词或中心语,学会初步的史论结合。由于每周两节课,两课会隔几天才会上,新的知识很容易忘。因此每课用五至十分钟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正确获取并得到满足感。

第三,知识点的讲解的顺序有不太合理。课件的版面要先提出问题或设疑问,让学生回归书本思考找作案或讨论,再呈现出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并讲解引导。最后小结归纳。比直接呈现教学内容效果更好。因此要做细致的课件修改。

第四,运用课件教学老师往往发现教学进程较慢。因为老师补充较丰富的图片、史料、视频、音频等内容,会占用较多教学时间,而且播放过程中要配合适当讲解。注意不要忽视讲故事和讲述历史细节。因为历史细节是历史的灵魂。“知难才能知不易”才能理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的选择与作为。如讲述的精神,只有通过数据和故事的讲述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专家建议每课课件的页面制作不要太多,建议在十五至二十张,资料要尽量精选。

篇6

有一句话说的好“思想决定行动”。为了减少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失误,作为班主任,必须抓好思想教育这块阵地,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会利用晨会课的时间从学生的身边事情说起,比如要和父母学会沟通,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长辈,要和自己的同学融洽相处等等。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有时候发现有的孩子情绪不对,要及时找他们谈心,化解他们心中的矛盾。其次是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要是课本中有这方面的内容,我都会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通过讨论,让学生逐步形成较好的品德思想。正是因为班主任及时的教导,我们班同学很少发生打架等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材,生生都有作为”的全面人才观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谆谆地告诫我们:“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不言而喻,只要育人得法,说教得体,学生均能成长为不同领域的建设性人才。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树立全面的新型的人才理念。素质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既要培养优生,也要注意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说教,让其个性健康地自由延伸,充分挖掘其创造性潜力,从而塑造“虽然我在学业上没有多大的造诣,但在其他行业一定能成为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希望和期盼,从而让学生深深感悟老师的期望,感知老师的亲和,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激发潜在的成才欲望。

三、构建“严爱、融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真正从对学生的爱出发,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严格要求的爱,是无原则的放纵。“爱而不严不是真爱”,严而不爱会使学生畏其严,反其严。只有把“爱”与“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严师出高徒”。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更应该多一些关爱。关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俗话说:“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从日常学习中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2.关心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责。3.关心学生的身体。关心学习只是一时,而关心他们的成长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光有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上严格管理、严格教育才能达到真爱的境地,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可敬可亲,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关爱。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愿意对班主任敞开心扉,班主任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当然,对学生的爱并不意味着迁就和纵容他们,这“爱”必须和“严”相结合,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爱护关心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以必须做到宽严相济,使出于爱,爱寓于严,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学生。充分运用“参与机制”,让全体学生全权参与管理工作。俗话说“十个手指也有长短”,班级中的孩子应该说是有着很大差异的,组织、动手、口头表达等各方面都参差不齐。如何让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岗位呢?于是我与学生商量,共同设置了不少小岗位:学习类的(其中包括各课课代表、小组长),生活类(个人卫生检查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每学期一轮换。刚开始这样做时,遇到的麻烦较多,因为学生太小,尚无管理班级的能力。我明显感到这样做,有点自找苦吃,自寻罪受。也曾一度徘徊过,但很快我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透射出他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老师将原本属于老师的岗位“让”给他们时,他们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成人感,渴望参与班级管理。因此,我所尝试的做法正符合他们生命发展的需要。学生们在参与班级管理中增长了才干,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谅解……这些都是学生今后踏上社会,谋求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

五、创设情境,开展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资源的短缺,开展的集体活动相对较少,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形成懂得尊爱他人,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尤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学生的能力、性格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虽然,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比较复杂而繁重的。但是只要你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耕耘,是完全能够把班主任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做一位现代意识、服务意识强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潘海燕.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杨武平,王天明.关于中小学班主任的现状调查.太原新闻网.

篇7

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年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阅读方法的不同,课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会不同。本文根据笔者视野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和探究,谈谈对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让孩子喜爱阅读

我们眼下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有不止一个的教学目标,例如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再具体一些说,如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使他们有所收获;在阅读中懂得某个道理; 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阅读;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等等。

笔者觉得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首要的、最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己千方百计地找图书阅读,就会终身不渝地阅读,就会乐此不疲地探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会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养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懂得好书中的人生真谛,就会受到书的启发,展开想象、思考,忍不住表达的欲望,就会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相比阅读兴趣的激发这个重要的目标来说,其他目标都是下位的目标,是相对次要的目标。倘若,课外阅读指导课目标繁多,教学任务复杂,学生课上得累,心中升起的不是浓郁的、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就算知晓了阅读的方法、习惯的要求,明白了某本书中讲述的道理等等,收获能够广阔到哪里去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笔者窃以为“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可以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而“提高能力”可以在其他语文课和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因此,课外阅读指导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培养阅读兴趣”这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引领孩子一生阅读好书,而不是代替孩子阅读一本好书。

诚然,“读书备词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的好方法、好习惯,对于儿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效果,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课堂上涉及,但是不应成为主要目标,不应该占据课堂过多的时空。

二、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内容:让孩子触摸好书的精华

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书,内容相对简短,如果是绘本,一般可以介绍整本书或者删减版。如果是文字偏多的书,也可以挑选重要章节介绍。带着“让孩子喜爱书”这个教学目标,把好书展示给儿童,让他们触摸书的精华,让书的魅力震撼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相关常识、书的主体内容、感悟的指点等。相关的常识有:书名、作者、书的样子、书的类属、人们的评价等。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书的故事、插图、书的特色等。感悟的指点是指书中那些特别精彩、特别震撼人、特别能启迪人等关键之处,师生停下来进行阅读交流,指导学生感悟,感受书的美妙之处等。

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将绘本故事的删节版一页一页展示给孩子们,在图文并茂的故事面前,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故事讲述了一棵大树喜欢一个男孩子,给了男孩爬树、捉迷藏、荡秋千、睡在树荫下的快乐;给了男孩苹果以及由此换来的钱;给了孩子可以造房子的树枝和造船用的树干,直到只剩下一截树桩。大树一直很快乐,只有在孩子不在,在不能帮助男孩的时候,她才感到忧伤和抱歉。老师在读到大树很快乐的时候,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孩子们:“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读完后,老师问:“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你身边有这样的树吗?”“这个男孩子一共来到大树边几次,每次来都是为了什么?”等。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孩子们能够回答;有的问题孩子们回答得不好;有些问题,部分孩子回答不出来。但是孩子们都被书深深感动,有的孩子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课后,他们抚摸着书,爱惜地认真地阅读着。

在另一堂介绍童诗集的课堂上,老师从展示一首小诗《明天去远足》开始,让同学们在指名朗读、想象中感受童诗的美好和亲切,进而介绍一本诗集,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其中的几首童诗《快乐佛》、《发呆》、《孔雀先生》。老师的问题很简洁:你知道要去远足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快乐佛》中的快乐佛快乐吗?《发呆》中写的发呆是怎样的?有趣吗?你喜欢《孔雀先生》中的哪几句?孔雀先生眼睛在看什么?短短的课,简简单单的方式,让孩子们忍俊不禁,喜不自胜,使他们萌生了对童诗的喜欢和对童诗集的亲近愿望。

在介绍童话故事集《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的课上,老师通过语言渲染,激发孩子们一探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秘密的阅读兴趣。然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老师准备的童话故事《小乌鸦的故事》,他们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老师介绍了花婆婆名字的来历,播放了花婆婆讲的故事《鳄鱼和长颈鹿的故事》,使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本童话故事书。

三、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特征:美丽的、智慧的、立体的、延伸的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的本质特征,产生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影响力,它是让学生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本原因。研究和把握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特征,有助于提高它的课堂效能。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美丽的。提出这个要求的依据是好书是美的。一本公开出版受到公认的好书,就是因为人们被书的美吸引。所以,上这类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应该尽量捕捉书的美丽,展示出来。好书的美主要有文字内涵美、文字形式美、插图美、书的外观美等。教师在阅读中,领略了书的美,将它们择要展示出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和欣赏,就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种美好的语文生活。这个要求看似很高,其实不高,只要老师去阅读,去体会,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展示出来,吸引孩子们也来思考和感受,就达到要求。老师找得是不是全面、合理,孩子们思考、感受得准不准,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引领过来了,他们关注到了,感受到了美。因为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阅读中孩子的认识深度和层次是孩子们自主的天空,我们不应也不需要强求,开卷了,喜爱了,就是成功。对孩子们是这样的要求,对教师也不应提过高的要求。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智慧的。这个观点的依据也是因为好书,好书一定是智慧的。说好书是美丽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因为好书内涵上的智慧。智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首先,在内容上,老师应该发现书的智慧之处,选择书中有趣的、感人的、睿智的内容展示给孩子们。其次,在引导学生读懂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感悟、深思的地方,引导孩子们体会、思考、交流、甚至思辨,从而感受好书的精彩。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的提问:“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等。这些问题,是书传达爱和奉献精神的过程和方式,这种过程和方式是智慧的,深深地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智慧的,使孩子们停在感情的节点上,深受震撼。第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师评价应该是智慧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1.重结果,更重过程。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收获的多少深浅也很难一样,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是成果,就应该给予鼓励。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开展“好书推介会”,每个学生推介一本好书以后,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一下推介是否成功,然后让大家选出推介最成功的人,最后教师做总体评价,引导大家评选班级“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小小博士”、“小小作家”等。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篇8

科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而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们要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活化教材,优化教育资源,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外部资源。我们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开发的教学素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课件、图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使之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要敢于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发和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和便捷,信息化资源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我们还要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都是开发并整合教学资源的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构建和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探究、合作、创新等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样,以教材为依托,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给学生培植科学学习的沃土,给学生的科学学习开拓更为宽广的时空,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关注实践,亲历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究。学生是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中的,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气象万千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而已。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亲自探究的机会和平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因为探究既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就一定不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肯定其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出现障碍或然后失败的时候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并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课外延伸,拓宽途径,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科学探究不是随课堂铃声为起止的,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去点燃学生课前、课后持续探究活动的激情,体验探究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有益于拓宽学生的实践和创新途径,有益于深化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1)拓展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一项(或一段)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接着讨论后续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知识等,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学生的科学学习就会实现自主互助,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循环往复,效果显著。我就把这几个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活动:利用同种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能解决以上问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学生的自主互助探究会继续进行下去,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会持续发展下去。

篇9

新课改要求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必须是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时代特征和重视行动实践,同时,也把它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核心要求。与此同时,学校提出了应用化的“四段一案一回头”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即回看复习——精讲互动——归纳总结——巩固拓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上课后6到25分钟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教师如果抓住这段时间讲新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的最后十分钟,学生开始疲劳,必须换上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段时间我们要求教师变换教学形式,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神经再度兴奋,注意力再集中。有鉴于此,在实际操作中,“四段一案一回头”这一模式将课堂45分钟分成4个板块:回看复习约5分钟,精讲互动约25分钟,归纳总结约5分钟,巩固拓展约10分钟。

(一)回看复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用时约5分钟。在这一时间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能够对已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识记和认知,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1.操作要求

(1)回看内容的针对性。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案例或例题,设计针对上一框题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上一课所学知识回答,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在每一课、每一单元结束后再增加一项内容,让学生以小抄的形式将本课、本单元的知识以“鱼骨图”的形式整理出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这样不断回头看,使学生逐步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轻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由此将书本由厚变薄。

(2)对于一些易混淆、难区分并且十分重要的概念性问题,一定要涵盖到回看复习环节中,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结构体系。

(3)复习层次上,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有所侧重。45分钟课堂知识体系浓缩为5分钟的知识回顾,这必然要求在复习回看时要有进行,有重点的回顾,回顾内容必须是提纲挈领的体系。

2.应用原则:引导为主的原则

(1)引导回顾为主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回看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回顾,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大致了解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点对于下一阶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案例引导为依托。

理论联系实际是每一门课程的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在回看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来运用?案例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精讲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愿景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何来引导这种学习兴趣,如何把握好这种学习动机,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核心部分,用时约25分钟。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展开:情境导入和互动探究。

1.操作要求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需要教师深化对教材知识结构的了解,把握好重点难点的挖掘,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卓有成效的情境。

首先,在情境设置的选材上,教师要把好选材关。选材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接下来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

其次,在情境导入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因时制宜,要避免空架子式的导入,最终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我们应新课改中趣味性、创造性、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创设的情境要引人入胜,能够使学生愉悦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感悟生活的色彩、做人的道理等。

(2)互动探究。

在互动探究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着力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首先,问题设计的优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只有问题设计好了,才能保证讨论分析有效深入的展开。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巧”,要尽可能设计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又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立足于“趣”,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其次,在引导探究的环节上,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氛围,使学生大胆想、大胆说。教师要学会倾听,通过抓住讨论中的闪光点,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教师要有步骤讨论、分析、导向本质问题。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的认识,或者认知不完整,教师要注意总结、强调和升华。在这一环节的开展方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辩论等多种形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2.应用原则:收放自如的原则

(1)以情境设置为前提。

情境导入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对情境的设置,使导入变得有趣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积极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2)以多媒体为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书本的平面走向立体化,由静态的书本走向活力四射的图形界面。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拓宽了教学时间、空间的深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图形界面的强感染力为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

(3)以课堂知识体系为框架。

情境的导入、课堂的互动探究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这个范围不仅仅是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还有课堂知识要求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和问题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课堂的知识要求,它们只是增强学生接受效果的手段,不能主次颠倒,偏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三)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和启迪智慧的功效。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高质量的归纳总结。

1.操作要求

教师在精讲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带领学生总结课堂,感悟收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将本节课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并通过“鱼骨图法”展现出来,期间可以采用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应用原则

(1)以理论知识为铺垫。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论的掌握,他们是学科能力的载体,因此,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鱼骨图法”的基础上,理清除普遍真理外知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适用的时间和地点等条件。

(2)以拓展升华为目的。

思想品德课课堂内所学知识毕竟有限,通过对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论的掌握,升华学生对教材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课堂走向课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拓展

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用时约十分钟,主要内容在于对当堂教学的反馈,通过完成学案上的《学习自测》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情况。

1.操作要求

(1)精心挑选例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达成程度。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个别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对集中的问题,进一步给予精讲分析。

(2)设计课后延伸板块,要求针对本课内容在课后组织一些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可以是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开展上要求需简单可操作。

2.应用原则

(1)以能力为关键。

思想品德课着眼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拓展巩固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习题的练习来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源自课堂也要超出课堂,在课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篇10

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在微机室实践操作的培养,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以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伙伴,通过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充分运用于实践中。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电脑有时出现故障,有时上不了课,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大量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办法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题在下个学期要特别加于重视解决。

能够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我在思想上对计算机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以及发展趋势和信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与其它学科有极大的区别。针对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学生上机条件的不同,我注意提高课堂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力求深入浅出,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在上机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提问题,求解法,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留有广阔的空间。另外,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学生上机操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在转差促优上。

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如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以上是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总结。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信息技术工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认真落实学校《工作计划》,全组教师通力合作,立足实际、搞好教学,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顺利完成了科组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教研氛围。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总结这学期的工作:

一、我们的付出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在期初就及时制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虽然每周一次的教研时间经常被各种其他活动所冲挤,但只要有时间,我们总能进行专题性理论学习及教学研讨,并能针对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继续抓好各种教学常规,建立规范、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并且设立了多种登记表,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每节课课前,我们都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备素材、备教法,上课时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正常的教研教学,我们还组织了摄影、网页设计、动画制作、LOGO语言、电子拼装等多个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及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还有很多的学校工作要做:电脑设备的维护、文本资料的录入、学校网站的建设、课件的制作、音乐的编辑、各种活动的摄影摄像……如此繁多的任务我们也从不推诿,而总是充分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及时解决。成员少,任务重,怎一个“忙”字了得?

二、我们的收获

一个学期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学期我们教研组同样是硕果累累。

对于我们来说,五月就是丰收的季节:在晋江市第*届网页设计大赛中,游理旺老师指导的陈砚晗、倪钧钧分别荣获二、三等奖,陈砚晗还获得“作品人气奖”;在晋江市第*届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由黄文伟老师率领的我校代表队虽然以一题之差与团体前三名失之交臂,但他指导的李逸飞、杨峰、谢洋洋、黄圣坤也为学校各带回了一个三等奖。

教研组的教师也不甘示弱,我们的参赛作品更是“百花齐放”——在20XX年晋江市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论文和优质录像课评选活动中,教研组三位老师全员参与,游理旺老师的《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黄文伟老师的《logo图形创作教学初探》两篇教学论文及施纯跃老师的录像课《让幻灯片动起来》全部荣获一等奖,并被选送到泉州参赛。

捷报频传,这学期,我校教师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军功章”里有她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的一半,因为这些参赛课的课件全部出自我们教研组。

忙碌而充实的一学期转眼即逝,我们忙,我们累,我们更为取得的成功感到欣慰和自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今后的各种工作中,我们还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信息技术工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

自从任教三年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我,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取响应“八荣八耻”号召,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的教育,都能有不一样程度的发展。

三年来,踌躇满志的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的励练下及各位领导、各位教师的帮忙下,我越发感觉到当教师的幸福感与乐趣。“做一名好教师”是许多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所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进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

认真对待每次的政治学习,并且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全心全意搞好教学,管教管导,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教学思想端正,工作态度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进取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情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今后,还要以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教师为楷模,努力向他们学习。

二、在业务专业上,我进取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暑期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同时不落下每一天的本职工作。在这三年中,我与学生一齐,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做到主动进取,并且要勤思考,把握学校给我们创造的机会,使自我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能更健康、更迅速地成长。

三、在个人业绩上,我始终以勤恳奉献,甘为人梯为座右铭,奋斗在业务创新中。

20XX年中考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20XX年在全县举行的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中,获全县第三名。在20XX年的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中我校考试成绩也位于全县前列。20XX-20XX年,我除了教学工作,还担任学校远程教育的管理员,在原先管理员的帮忙下顺完成了远教的各项检查、维护、评定等工作。20XX-20XX年我承担了全校微机维护维修的任务,在广大教师大力支持下,任务圆满完成。在20XX年山东省举行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指导的学生作品《莫让人趴下》获省二等奖。在市县组织的各种课件制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篇11

一、立足生活,制定学习目标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求“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

例如,在设计《我成长的故事》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把学生自己的生活照片引入课堂。这些照片记录着学生的生活经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特别熟悉。看照片,回忆成长经历,今昔对比,会让学生感悟许多道理:我们在不断地成长,爸爸妈妈也在一天天变老,我们的家庭与生活环境也在一天天变化……要感恩,要珍惜时光,要热爱我们的家……一节课下来,学生自己成长的故事历历在目,其收获与长进远远超出了一张照片与一个课时的价值。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我会做的事情》一课时,我首先播放父母对孩子抚养、学习等方面的录像,接着把收集到的小衣物等孩提时代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以此引发学生对爸爸妈妈关心自己成长的回忆,然后要求学生在爱心卡上写下自己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这一活动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亲情和人格的养成过程,从而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联系生活,确定学习内容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这样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抛弃那些学生不爱听,老师不爱讲的沉闷说教,而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开设了许多来自生活的课题,如:《我来画棵家庭树》是讲关于家庭关系的,《我会做的事情》是讲劳动生活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是介绍各种社会职业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课题来自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们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题材。当然,教学这样的课题,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切实关注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学《我的家庭》这一课时,我事先要求学生们画好自己家的平面图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介绍。结果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都以能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为荣。尽管那些平面图画得歪歪斜斜、千奇百怪,但孩子们爱家好客的热情却确确实实地被点燃了。由于教学目标的转变,即由教授学科知识转变为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这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准备了前提。

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课缺乏吸引力,就是由于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理论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感受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设计导致学生自己产生某种体验、理解的思想“碰撞”,让这些“碰撞”去产生它的必然效应。一些知识、本领,并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那么,都是向谁学的呢?通过密切联系生活的课堂实践,学生会自然地总结出:我们可以向家长、亲戚、司机、老师学习,可以从网上、书本上学习,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自己体会得到知识。这样还可以启发学生做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三、贴近生活,选择学习方式。“一言堂”“满堂灌”是陈腐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必须改变学习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必须向社会大系统开放,向新生活开放,把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增加生活实践的活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首先,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组织讨论、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大多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文字很少,如何将几张图片上成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呢?那就要求教师正确把握和重组教材。例如,在上《在邮局工作的人们》这课时,我利用“邮局工作人员的一天”引入,通过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一天中所做的事,使学生认识到邮局工作人员的任务及工作的艰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师生相互启发,就能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教育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农产品的家园》一课结束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做起了黄豆发芽的实验。由于我自己对豆芽的生长也一无所知,于是我就与学生们每天交流各自种豆芽的发现与心得,还提议比一比谁的豆芽长得最棒。这一提议激发起了学生的好胜心,每天都有学生在班里宣布发现了更好的培育方法。看着他们在那里争辩吵闹,我的心里高兴极了,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研究,他们将来一定能在生活中获得真知。

如果具备一定的条件,开展情景模拟也是一个很好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譬如去年我们学校举办的逃生演练就紧扣安全这个生活主题,以接近实战的演练形式传授给学生自救的生存技能。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单纯的书本讲解更易深入人心。

其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例如,《城市社区》的第二课时,请学生走进社区去探究考察公共场所和设施,并将自己的考察所得绘制成社区地图,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及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生活。

最后,抓住契机,在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学生在学习品德内容时,感觉离生活很远,不感兴趣。例如,学生对社区工作基本没什么接触,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先做个小调查,调查自己家中曾经遇到什么困难,是通过什么途径寻求帮助解决困难的。课堂上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为我们的社区生活提供帮助的各个机构,例如:物业公司,街道派出所,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等,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丰富生活,拓展学习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课文中设置了许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应注意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扩大教育的效果。例如,在教《幸福的家庭》这一课时,怎样激发学生更多地了解爸爸妈妈,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更爱自己家的情感呢?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作业,引导学生丰富生活,拓展了学习空间。

首先,课前调查,激发学生爱家的情感。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中你最爱去什么地方,找出你家的全家照,说一说你们一家人平时都做什么?这样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

其次,组织多种课外活动,形成爱家、爱父母的行为。组织学生编舞蹈、唱儿歌《我的好妈妈》《爷爷年纪大》等,要求学生回家演唱给家长看,或与家人一起演唱,要求学生把这些活动过程写下来准备在班里交流。

第三,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班内介绍一下自己幸福的家。交流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深化了主题:我的家、你的家、他的家都是平凡的家、普通的家。全家人一起游戏,谁生病了,大家都着急、担心,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爱自己的家,爱家里的每个人。不管怎样,全家人总是互相关心,互相惦记。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得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过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在感受、接触、正在过着的生活的基础上,去体验更有意义的生活,受到真实的教育。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让课堂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从生活中来,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适应整个社会,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12

1 引言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日益先进,而随着数字化校园的不断发展,教研活动的方式也发生变化。为了合作与交流、协作与共享,网络教研应运而生。与传统教研相比,网络教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扩大了教研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当前,教研活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网络教研从2000年以后在全国各地慢慢开展起来,网络虚拟空间便于沟通,比多年以来的电视教育更容易互动交流。目前网络教研普遍采用的交流平台有E-mail、BBS、QQ、NetMeeting、MSN、Blog、Wiki等。这些平台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研活动,如QQ、MSN适用于教师讨论,Blog、Wiki适用于教师培训。众所周知,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讨论和网上教学等教研活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而各自分离的交流平台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教研的成效。传统教研主要建立在听课评课和面对面的集体备课,人数受到限制,致使思维空间缩小,学习的人数也不多,过后也很少得到后继使用。使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教师通过实际参与、切身实践,再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又通过反思,与同行分享得失,及时得到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从而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2 构建目标

与传统教研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具有三方面明显特征:一是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教育信息的来源突破时间、空间、人物的局限,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教育信息的来源;二是信息的易得易变,由于教育信息的多源性,特别是在网络工作平台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容易获得且在瞬间进行重新组合,演变成新的信息,因而进入教师视野的信息易得且易变,这必然对传统教研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三是信息的快速呈现性,尤其是在网络工作平台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各种信息能够很快地传递和反馈,教师能够迅速感知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利的信息可以迅速捕捉,不利的信息可以迅速知道,对于教研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十分突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对教师教研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势必促进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观念与方式、管理途径与模式等发生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搭建开放的网络教研工作平台,提供相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库,使常规教研向网络拓展、延伸。开展各学科有效备课网络专题探讨,教师在探讨备课的案例、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获得的收获时,可体验和感悟到网络教研的乐趣,自身可以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教研团队的教研科研及管理工作水,改变团队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改善教师成长环境。

3 总体模块构建及功能

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资源管理库、课件素材库、教师成长记录集、集体备课区、论坛平台、资源下载、教研动态、系统管理等9个功能模块。系统整体内容框架图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功能:网站信息的、教师工作信息的存储。信息平台提供三方面的功能:为教师的任课课程提供对应的信息平台,包括课外阅读资料和对应的授课课件等;对应的交互功能,学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提交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可通过该平台直接简单的课外在线练习作业;网站公共信息的,如会议通知、院系新网等。

教师工作信息的存储主要是记录教师个人的工作记录,主要信息为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历、学位信息与职称等。教师的工作包括授课课程信息,指导毕业设计、试讲、实习、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的科研课题、会议记录,获奖的记录、论文的发表,以往的履职考核情况,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等。

4 主要开发技术及步骤

在传统的Web应用开发中主要采用各种动态开发语言,如、PHP、JSP等。但采用这些开发技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缓存的处理。在Web中,为了提高运行的效率,缩短服务器响应的时间,往往将动态页面做对应的缓存,避免每次页面都去连接数据库读取内容生成对应的页面。另一方面,这样做往往会导致页面不能及时反映出内容的更新。运行效率和缓存的更新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开发中的难点。

2)系统的安全性。Web系统的安全性包含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和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两方面。在个人的开发中,主要考虑的是应用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如信息的数据库加密储存,用户的访问控制、异常的访问等。要保证一个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往往会采用多种验证技术,如数据库、COOKIE、文件等,同时采用多重的加密方式,系统的安全性往往需要经过严格复杂的测试才能得到保证,这对个人开发来说是较难做到的。

3)系统的可扩展性。目前在Web开发中,MVC已经是开发的主流框架,第三方的支持库也较多,如SMARTY模板、THINKPHP框架、ZEND框架等。但对普通用户来说,要熟练使用MVC框架进行开发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业务逻辑的分析、模块的划分等对开发人员的要求较高,若设计不合理,则系统的可扩展性在后期得不到保证。

CMS可以解决以上提出的不足。CMS采用三层的开发模式,并且在内容管理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完善,用户的分类管理、权限的设置、信息的以及投票等功能模块都已经具备,并且提供了用户定制显示层方面的脚本语言,使得用户可以不做系统的核心修改,就可以制作出满足多种需求的应用系统,降低用户Web开发的难度,减少工作量,同时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证。

CMS系统主要用于信息的,对内容的管理功能完善。应用开发的工作主要在两方面:模板的修改和自制模块的开发。

1)模板的修改。CMS系统采用的是MVC的开发模式,因此显示界面和内容是分离的,在修改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HTML制作用户自己的显示页面,同时使用系统提供的标签将内容添加到HTML页面中,在编译解释过程中,由CMS对标签进行替换,生成完整的页面。在页面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表格定位方式,对导航和首页内容进行布局。对内容则采用CMS提供的标签。如[phomenewspic]'selfinfo',2,4,128,90,1,20,2[/phomenewspic],该标签实现首页图片显示图片的显示格式的设定。

2)自制模块的开发。任何一个CMS系统都不能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个人档案模块在CMS中就没有对应的功能模块,因此采用自制开发的模式。在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对应的用户登录控制等公用模块,这部分功能可采用CMS提供的功能模块。而教师的个人信息则是二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仍然采用MVC的开发模式,建立对应的模板文件和对应的程序文件,并在主程序文件中采用CMS提供的函数,调入对应的模板文件:require('template/index.temp.php')。

5 总结与反思

网络教研工作平台于2011年7月开发完成并运用到玉溪师范学院理学院的教研团队活动中,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研活动有效融合在一起,实现网上备课、资源共享、共同学习、积极反思、教师专业成长记录等功能,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方式引入传统的教研活动中,运行效果良好。当然,探索基于网络工作平台的教科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结合基于网络工作平台网络教研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和组织管理的观念,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而构建基于网络工作的平台教学、教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才是目的所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菊萍.网络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134-135.

[2]王亚萍.关于中小学网络教研的分析与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19-21.

[3]张敏.教师学习策略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2008(6):84-90.

[4]周岩,王旭辉.基于Web的网络教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93-94.

篇13

一、拆字联想落实书写之理趣

汉字是集音形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主要是一笔一画拼构图形来表达意思,使形与义有机结合,读音观形就可以知其义,所以又称方块字或注音字。正是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汉字教学必须立足于字形,由形及义。

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总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一句中一个“染”字、一个“涟”书写五花八门。授课时,我请学生结合“染”这个会意字的三个构成部分推想染物的过程:一大水桶中加入染剂漂染,用一个木棍搅拌,一次就成功吗?不,多次。“九”极言次数之多。如此随文强调,“染”字自然加深印象。“清涟”,可以组成涟漪,可以联想到“荡起层层的波”,涟是水有微波的意思。清涟这里是指清水。全句解释为在清水中洗过却不妖媚。这样随文拆字联想落实字词书写效果甚佳。

随文拆字联想不仅落实字词书写也随文落实了汉字的文化,实为一举两得的字词教学方法。

二、成语印证理解字义之理趣

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少就是来自文言文的经典篇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字词教学化难为易。

例如笔者教《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成语“悬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来理解,“股”为“大腿”的意思;“走”结合“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奔走相告”、“走南闯北”来理解,“走”有“跑”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中的两个难以理解的字就轻而易举地借助常见成语化解了。

在成语印证中筛选解释之理趣,既理解了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在成语中品味了文章的内涵,实为情趣的升华――理趣。

三、自主探究解读文化之理趣

新课标积极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文言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变灌输为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文化。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是细读的关键词。笔者在上课伊始笔者将闲的繁体字“”字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是何字。进而导入上课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来。”学生找出“月色入户”即是描绘了闲的构造结构。于是笔者和学生讲解: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来了,晚上的到了,不用工作了,自然“空闲”。之后品读,作者自称闲人,闲体现在哪?闲而早睡,“解衣欲睡”;闲而看月,“月色入户”;闲而寻友,闲而赏月,“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此是闲的第二境界“闲适”。最后知人论世介入苏轼写作背景,细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入闲的第三境界“豁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笔者有心之处在于抓住关键字“闲”,将“盖”“闲”“耳”的字词教学有效的融入课文的品读中,做到随文解字,使文言文教学的字词文化解读落实灵动有效。

四.建构序列还原生命之理趣

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的出现,还它以生命,体现了一种建构序列进行字词教学的理念。我们且来听听《潼关怀古》的执教者吴积兴老师的教学设想:“我上的课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节课我主要分三大块,一是词语教学,理解文本;二是通过朗读,理解情感;三是通过古诗创译,体验创造。”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段课堂笔记: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散曲,下面我检查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们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幻灯片上显示词语:山河表里 宫阙 踌躇 苦)先来看第一个词语山河表里,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山的外边河的里边。师:按理解的顺序,这个词应该是怎样的?生:山表河里。师:很好,那你能说说这属于什么结构?

生沉默,不能回答。师解释这是“合叙”,了解即可。于是师根据山河表里画出了潼关的位置。接着师画生评,最后完成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山河表里潼关路的简笔画。(附:简笔画)

之后,“宫阙”、“踌躇”“苦”字词一个一个从不同方面化有形于无形中融入课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接下来的字词造句、感情朗读、品味文本和针对本节收获的古诗创译便水到渠成了。

教师既紧扣核心的关键词“苦”不放,又一改传统字词教学中音、形、义平面铺开的做法,以“山河表里”、“宫阙”、“踌躇”三个词义感悟、理解为核心,一步一步建构序列从不同方面为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铺垫。融字音、句段、想象、生活体验、情境感悟为一体,立体而智慧地编织着一张字词教学的网。难怪学生在古诗创译环节,能写出那么多令听课老师感动的诗句: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山峦,连绵起伏;波涛,有起有落。兴盛,百姓无福;衰败,百姓痛苦。

《潼关怀古》教学堪称经典。前文中自主探究沏泡文化之理趣中记录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笔者的一次建构序列品饮生命之理趣的尝试,但还需继续打磨。

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决定了文言字词教学的丰富性,上述设想并非孤立单一,有一定的层序,但有时几种方法交融使用效果更佳。纵观《语文课程标准》的十年进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可见教学文言文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精神的重构、情感生命的滋养,这种滋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这也和笔者提出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① 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