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工作要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四、推进重点领域公开工作。按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建设的信息公开力度。(责任单位:区监察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安监局、区经贸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卫生局、区人劳社保局、区教育局、区重点办,各街道)
五、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工作。继续拓展网上服务平台,推广网上办公、并联审批、电子政务、行政执法信息平台等便民举措。大力推进网上审批,主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或变更情况。依托行政审批办事平台,实现各审批环节信息的全程透明、全程监督,不断扩大审批结果公开范围,加大房地产开发、拆迁、卫生等行政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力度。(责任单位:区监察局、区政府相关部门,各街道)
六、推进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工作。加大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力度,制定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应通过有效途径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推行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实施前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了解民意。及时公开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和重要事项,通过方便及时的途径进行政策解读,推动政策落实。加大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的公开力度,及时公开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便民生活、和谐平安及防灾减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政策执行情况。(责任单位: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
七、重点抓好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工作。依托区政府网站,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提升权力运行监控水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扩大听证会、专家咨询的代表性,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继续做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细化自由裁量标准。(责任单位:区法制办、区监察局、区司法局、区政府相关部门,各街道)
八、持续加大与政府管理相关的公共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行政许可相关信息。及时公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状况。公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处理情况,及时公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相关监督检查情况。推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公开食品、卫生、安全生产领域中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的处罚信息。(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区法制办、区监察局、区经贸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应急中心)
九、进一步推动基层办事公开工作。加强各部门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公开,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问题,努力办好惠民实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街道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保障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规范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街道信息公开和居务公开的衔接配套制度,提高街道信息公开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
篇2
二、推进行政权力运行信息公开
2.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及时公开我委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接受社会监督。公开取消、下放、清理以及实施机关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继续推进行政许可办理信息公开,加强依据、条件、程序、数量、期限、需要提交材料目录以及办理情况的信息公开工作。
三、继续推进财政资金信息公开
3.继续推进我委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一是扩大公开范围。从2014年起,要按照中央规定的公开范围、内容、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本部门预决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二是统一公开时间。2014年本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在7月底前须全面公开,2013年决算须在决算批复后20个工作日内公开。
四、加强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
4.加强我委采购信息公开。公开我委采购项目预算、采购过程、采购结果,细化公开中标成交结果,逐步建立本单位采购预算、执行、结果全过程信息公开制度。
5.推进项目信息公开,深化项目审批、核准、监管、等信息公开工作。
五、推动公共监管信息公开
6.继续做好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公开。加强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信息公开,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外,逐步公开较大事故调查报告和调查处理信息。加强预警预防信息和事故应急处置救援信息公开,高效快捷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风险信息,及时全面公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信息。加强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事故挂牌督办信息公开,向社会公开督办单位以及整改落实等情况。
六、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
7.规范依申请公开办理工作,完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以及保存备查等各个环节的流程,依法依规满足人民群众的特殊信息需求。提升依申请公开服务能力,畅通受理渠道,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公众申请。改进完善申请办理方式,加强与申请人沟通,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行使申请权和救济权。对于经审核认定可以让社会广泛知晓的政府信息,在答复申请人的同时,应通过主动公开渠道予以公开,减少对同一政府信息的重复申请。对涉及多个地方或部门的申请事项,要加强会商协调,依法依规妥善办理。注意总结依申请公开工作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本部门的信息公开制度。
七、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
篇3
三、有关产业政策的公开。在本局网站及时公开国家、省、市制定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有关实施方案;公开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
四、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政策及执行情况的公开。公开国家、省、市关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指导和推动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公开国家、省、市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公开工业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及执行情况。
五、我局为民办实事项目信息的公开。及时公开不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处理情况;公开食品安全生产领域中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处罚信息。公开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公开我市“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进展情况。
六、流通业有关政策及执行情况的公开。及时公开国家、省、市培育发展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公开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等项目的有关政策、措施及进展情况。
篇4
《要点》强调要巩固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推动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逐步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实施范围。完成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的制订工作,规范地方增补非目录药品。
继续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坚持批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重点做好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药物配送工作。进一步完善医药企业及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紧缺品种以及儿童适宜剂型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
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要点》强调在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继续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县级医院人事、编制、分配、价格、支付制度、监管等综合改革。
篇5
(二)按期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端建设。根据市环保局《关于下达2014年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任务的通知》(宜市环函〔2014〕3号),加强对已联网企业排污口网络传输的正常、稳定运行和管理。
二、继续完善应用系统,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省控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按照省厅要求时间节点,按期完成项目的实施和部署,进一步加强省控平台的使用和运行管理。
(二)积极配合省、市开展视频会议系统联调工作。按照省、市安排,我县视频会议会议终端设备已于2013年底前已安装完毕,积极配合省、市的统一联调测试,并加强管理,确保设备及时运维,保障视频会议的有效使用。
(三)积极配合完成“12369”语音和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的链路割接工作。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对“12369”语音和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的链路升级,积极协调监察部门,配合县移动分公司按期完成项目的割接工作,确保联通并正常运行。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网站运行管理,完善网站功能
篇6
2、突出抓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宣传报道。跟踪报道体育场馆设施、组织建设等情况,大力宣传“10分钟体育健身圈”、街头嵌入式运动场、市(区)级全民健身中心等市民关心的公共体育设施布点、规划、建成情况,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3、加强对全民健身“五进”工程的宣传报道。围绕体育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相关群体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的宣传辐射圈,重点宣传“谁是球王”、“科学健身社区行”等下基层、接地气的群众健身活动、培训及讲座。
4、继续做好全民健身体育节、元旦长跑、市民日、全民健身日等品牌活动的宣传报道。采取专题采访、集中报道、网上即时传播等方式,精心策划系列宣传报道。
5、开展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宣传,重点围绕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管理、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
二、竞技体育
1、突出抓好十八届省运会备战参赛的宣传报道。着重宣传我市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永不服输、无私奉献的体育精神,宣传报道备战参赛中好的做法、突出成绩、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等,号召全市体育人向优秀集体、先进人物学习。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看待成败得失。
2、加强竞技体育转型发展的宣传报道。着重对体教融合、市县(市、区)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融合方面中的突出成绩、创新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对体育艺术节比赛、教练员进校园、名校办名队、一校一品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3、抓好业余训练、竞技人才建设方面的宣传报道。对全市业训项目布局、苗子培养和输送,启动下一周期工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报道。对我市筹划2015年市第12届运动会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三、重大赛事
1、突出抓好2014年马拉松赛事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扬马的筹备、组织和比赛情况,重点对2014年创新做法、赛事亮点进行报道,提升扬马品牌影响力。组织对“城市跑不停”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
2、做好国际、国内赛事的宣传报道工作。重点对我市承办的各类赛事进行宣传报道,满足群众观赏高水平体育比赛的精神需求,拓展体育赛事对扬城群众生活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3、大力宣传“一县一品”工作。狠抓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宣传,扩大县(市、区)特色项目影响力,共同营造“一县一品”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四、体育产业
1、狠抓我市体育市场开发、场馆经营、赛事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开展情况的宣传报道,对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等进行重点报道。
2、对我市体育产业扶持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体育产业扶持政策。
3、做好行政机关对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检查与服务的宣传报道,重点对高危项目行政许可、职鉴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好的做法、成效进行宣传报道。
4、深入开展我市全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系列报道;加强对体育彩票网点建设、安全、监管、营销手段和公益性惠民工程的宣传报道。
五、能力作风建设
1、突出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报道。积极宣传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为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7
每个模块中都相应提供了相关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打印等功能。
2、广告管理
本系统主要提供了发展与年度统计、广告人员管理、经营资格管理、广告登记事项审批、广告检测管理、广告法规管理、案件查处管理七个模块,每个模块中都相应提供了相关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打印等功能。
3、合同管理
本系统主要提供了拍卖管理、守重管理、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管理、证明书管理、展销会管理五个模块,每个模块中都相应提供了相关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打印等功能。
4、商标管理
包括:本系统主要提供了商标档案管理、商标印制单位管理、商标查询、商标案件管理四个部分功能。每个模块中都相应提供了相关信息的录入、修改、变更、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
5、市场管理
本系统主要提供了市场管理、汽车管理、展销会管理、经纪人管理、粮食管理、案件管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中都相应提供了相关信息的录入、修改、注销、查询、打印等功能。
二、分局中层干部的计算机培训
为落实分局二〇〇六年工作安排,提高分局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结合分局实际,特制定此计划。
1、培训内容
请参考《分局中层干部微机操作技能达标标准》
2、培训方式
⑴、网上培训方式。在分局网站上开辟网上培训专栏,提供需掌握的各种基础知识、各种工商业务的操作方法(流程图方式)及微机的操作方法。每月出一定的测试题,答题者通过电子邮件或内部办公方式将答案发放到信息中心,通过评判,得出平时成绩。
⑵、面授方式。年终考核验收前,举办短期培训班。主要是进行答疑解惑。
3、培训时间及地点版权所有
培训时间及地点待定。
4、考核验收
考核时间:十月中下旬进行考核验收。
考核方式:考核验收的方式为实际上机操作。考试成绩为平时成绩加考核验收成绩。
考核内容:请参考《分局中层干部微机操作技能达标标准》
篇8
不断更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手册,通过本局门户网站“行政职权目录公开”栏目,全面公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报材料目录、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及依据、办理时限、受理部门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按规范格式编制和实时更新,方便公众办理。一是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信息公开,围绕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及时公开取消、下放、清理以及实施机关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二是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公开。主动公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处罚(文化市场)自由裁量权裁量标准,包括违法行为认定依据、违法情节、裁量标准等。及时、主动公开非法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网络文化活动等行政处罚案件,包括案件名称、被罚者姓名或名称、主要违法事实和处罚种类、依据、结果等。
三、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公开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相关领域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扩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范围。及时公开艺术扶贫工程等情况,公开跨省考级机构(考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承办单位、地址、联系人等相关信息。持续更新网站公共服务栏目,及时公开上网服务单位、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我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市文化产业园、市文化广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纪念馆、市文化馆、市电影院、演出场馆等信息。
四、积极优化政府信息公开渠道
篇9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市定任务完成增速6%,截止12月底我县累计预计完成30.9亿元,预计累计增速1.5%;工业企业市定实现利税上升6%,由于12月份还没有统计回来数据,截止11月份我县累计实现利税13.47亿元,同比下降33.35%;制造业市定增加值占比上升0.5%,截止12月底,我县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下降3.9%;煤炭产业增加值市定占比下降0.5%,截止12月底,我县煤炭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升4.2%;“小升规”企业市定完成3户,我县完成3户。
2.社零指标完成情况:2019年市定目标任务增速7.5%。截止12月底,完成12.4亿元,预计增速8.2%。
(二)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1.基本情况
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一区两园”的模式进行建设,包括涧河工业园、华宝工业园,涉及古县岳阳镇、古阳镇和北平镇3个乡镇,规划面积约11.01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0.91%。涧河工业园规划面积约8.3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北起古阳镇古阳村、南至岳阳镇辛庄村,东西至涧河两侧自然山体及西侧南坡村、乔家山村两条边山沟,南北最长约12.9公里、东西最宽约4.6公里。北起古阳镇古阳村、南至岳阳镇辛庄村,东西至涧河两侧自然山体,南北最长约18.0 公里、东西最宽约1.6公里。
华宝工业园规划面积约2.6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北起北平镇上宝丰村、南至北平镇贾寨村,东西至蔺河两侧山体,南北最长约6.0公里、东西最宽约2.0公里。
2.经济开发区目前申报情况
9月11日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我县设立开发区可研进行了评审,会议原则通过。11月20日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临汾市设立园区与焦化产业布局专题会议,对我县设立焦化产业园区进行了确认,进入征求意见环节。12月3日,省商务厅就修改后的可研文本再次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征求的5家单位都出具了确认意见。目前省商务厅正在起草关于成立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报告,提请省政府常务会批复。
(三)紧盯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发展。
山西国新中极氢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立方的高纯氢技改项目落地古县,完成可研编制;山西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200万吨焦化项目土地手续已办结,正由北京中环设计院进行工程设计;由古县正泰和古县利达合资成立的山西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的192万吨/年焦化项目,已完成企业注册、产能合并以及企业承诺,目前已上报至市工信局,年前有望立项;古县岳鑫气体有限公司和古县乾通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古县永乐区块、永乐北区块煤层气开发项目推进顺利;古县新源盛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特种微纤维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真正融入全市协同发展大趋势。
(四)深化入企服务
“万名干部入企进村服务”是提升主动服务基层和群众、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举措。我县根据上级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统一组织、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精准服务的原则,同步开展、同步启动。共抽调干部80人,组建13个入企服务小组,包联帮扶25个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拟培育入规企业2家)。各入企服务小组开展政策宣讲,有针对性地帮助落实,推动了降税降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鼓励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涉企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各入企服务小组精准摸排,共摸排线索6条,分别涉及环保、工信、应急管理、金融等部门。在企业问题诉求方面,各入企服务小组共收集8条,并已经全部承诺办结。
(五)精准发力抓科技创新
我县经济发展处在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需求迫切的一个时期,我们以“企业上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契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开展示范应用,以点带面多层次延伸。通过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头,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单项或集成应用。
6月3日,我局在古县联通会议室,举办了“企业上云”推进培训会,全县有16家企业参加了培训。省联通公司“企业上云”项目专家和一些国内知名软件公司的代表进行了产品推介,使企业对“企业上云、两化融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古县正泰煤气化有限公司和古县利达焦化有限公司与古县联通公司签订了“企业上云”合作意向书,为我县工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上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开了个好头。
(六)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清欠工作
1.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基本情况:经统计,我县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共计18357.56万元,主要涉及教育、交通、住建、水利等项目工程欠款和采购设备款。
2.目前进展情况:截至11月底,共偿还11292.69万元,清偿比例达到62%,完成了年底前完成50%目标任务。
(七)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
为进一步推动成品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按照省、市商务局的相关要求对成品油市场进行了有效监管,对全县17家加油站进行了年检,除一家加油站因故不能正常年检,其余加油站都进行了年检。继续加大对黑加油窝点的排查力度,有效的杜绝了劣质油品上市销售,排除了隐患、净化了市场,确保了全县人民的用油安全。
(八)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1.电商扶贫情况:2017—2019三年来村级电商服务范围要达到了77个,其中38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双七十”的任务目标。
2.网络扶贫情况:今年我县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承担了电信普遍服务建设项目、基站升级改造项目。移动公司斥资1012.76万元,建设4G基站。联通公司斥资2700万元,建设宽度网络、基站和基站升级改造。项目完工后,将解决剩余23个贫困村的4G网络信号全覆盖。项目投资已全部完成,施工方正在加紧施工,年底前可完工,并交付使用。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生产要素制约突出。一是资金紧缺制约企业发展。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严峻市场竞争,急需升级改造,由于资金紧缺,银行贷款难度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二是高端人才短缺导致企业生产效能普遍不高,依旧停留在劳动力聚集型产业的道路上,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产能严重受限。
(二)工业产业单一。在产业结构上,由于地域资源特点,长期形成了煤炭、焦化一业独大,战略性非煤产业发展较慢;在产品结构上,高新技术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
(三)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从我县目前商品市场现状来看,市场配置欠合理,市场功能化较脆弱。小规模市场多,大规模市场少;综合性市场多,专业化市场少;服务于本地购买力的市场多,具有区域性辐射功能的市场少;仅限于商品购与销的粗放型市场多,具有集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多功能市场少。
(四)风险防范点。由于焦化企业去产能,“上大关小”,可能有部分企业职工失业,所引发的职工再就业问题。
(五)电商网点运营效果不理想。电商平台运营缺少资金,缺少人才,没有发挥出电商在脱贫攻坚战中应有的作用。
三、2020年工作要点
(一)主要指标情况。根据市定目标完成全年任务
(二)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按照省市县政府关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设立研讨会议精神,我县依托古县涧河工业园区和古县华宝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聚区,一是在涧河工业园区准备打造500万吨级的焦化项目,抓好山西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192万吨/年炭化室高度为7.65米的顶装焦炉项目,山西国新中极氢能源有限公司国新正泰新能源公司年产1000万立方高纯氢技改项目,古县新源盛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特种微纤维生产二期建设项目,推动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在华宝工业园区打造200万吨级焦化项目,建设以现代煤化工为主的产业园区,目前项目已开始“三通一平”工作,待项目批复后即可建设。
(三)着力加快平台建设,强化集约发展意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机制,确保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在氢能源、现代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的园区发展体系,确保园区承载能力快速提升。进一步加大引资争项力度,确保企业入园数量明显增加,园区签约项目快速建设。
篇10
1.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49%,居全国第4位,比“十五”末收入增长近4倍。利润总额63.37亿元,同比增长32.4%;利税合计114.48亿元,同比增长27.39%。软件出口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其中,外包服务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目前,全省软件产业统计内规模以上企业1420余家,从业人员17万余人。“十一五”期间,共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合计11家),32家入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27家企业软件收入过亿元,24家企业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累计认定45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认定软件企业619家(合计968家),登记软件产品2409个(合计3989个),40余家企业通过CMM/CMMI等国际资质认证,192家企业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拥有13个软件产业园区、19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动漫产业基地,3个信息服务业基地,已建成园区面积500多万平方米。中间件、ERP、CAD/CAM、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动漫发展迅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多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从市地绝对额来看,、占据全省软件业发展的主导地位,2010年两市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22亿元,占全省的90.8%。特别是作为全国首批5个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之一,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软件收入达到610亿元,拉动全行业增长28.8个百分点。从市地增长幅度看,临沂、日照、东营、莱芜、济宁、潍坊软件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50.3%、121%、57%、49.4%、47.1%、45.5%,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了13个软件园区、19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3个动漫产业基地,已建成园区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投入使用软件开发、测试、存储、动漫渲染和动作捕捉等各类大型公共技术平台、环境13个,成为企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85%的软件收入都集中在各类园区、基地当中,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软件园区、特色基地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聚集效应显著。
3.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产品层次显著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2010年共实现软件收入80.4亿元,累计新增设研发分支机构8处,增加改善开发场所6.7万平方米,引进各类创新人才110余人,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63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40余项,新产品贡献率超过50%。“十一五”期间,中间件软件等基础软件,各类嵌入式软件、GIS软件,ERP软件,CAD/CAM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政府、矿山、教育、社保、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创软件“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其中包括3个项目),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项目总投资8.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华天软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出了自主版权CAD/CAM软件—Sinovasion,得到了总理的高度评价。浪潮ERP连续4年国内增长率高居第一,成为首批软件类“中国名牌产品”。高校软控“轮胎企业管控网络系统”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已出口到欧美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软件产品与数据处理、数字动漫及非产品化的软件服务等新业态互动发展。2010年全省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为211.75和68.89亿元,同比增长51.5%和106.6%,占全行业总收入的31%。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64.68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29.2%。IC设计业实现收入9.67亿元,是“十五”末的64倍。“十一五”期间,NEC软件、软脑的软件技术外包,戈尔特西斯、优创公司的金融证券分析服务业务,东方道迩、中金数据的数据处理和灾备服务业务,浪潮世科的3G手机开发等业务不断壮大。以旅科、潍坊万声、泰安泰盈、潍坊恩源等为代表的呼叫中心企业,以卓创资讯、大众网、舜网等为代表的网络资讯经营企业快速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初具规模。
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省科学院以及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了整体投资。长清软件园IDC数据中心也基本建设完成,面向全省提供服务。
5.产用融合步伐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电力合作联盟、嵌入式软件、DSP软件应用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先后成立,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开发成本降低37%,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农村信息化试点省,我省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得到完善,40个涉农特色数据库建成应用,“信息化下乡”活动率先在全国启动。软件与服务业的融合不断深入,金融、商贸、物流、交通、旅游、房地产等基本实现网络化运营,数字内容、网络增值等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相比,与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还存有一定距离,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政府支持和产业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在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差距;2.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3.核心技术缺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软件在三次产业中的应用略显单一,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急需加强。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面临以下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
美国、日本等国家出于繁荣本国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目的减少离岸发包量,这对部分软件企业业务扩展形成了较大压力;金融危机也使得行业用户在缩减开支时首先减少IT投入,影响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的增长;对中小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突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更为谨慎,使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压力增大。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并购加速引发了全球新一轮资源配置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这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产业变革新趋势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软件的竞争已经由单一产品竞争发展成为软件体系的竞争。信息系统正在从“硬件主导型”向“软件主导型”转变,信息应用系统也由“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发展。以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组织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和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加深,为产业转型提升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国内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重大装备、汽车、钢铁、石化、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软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行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激发市场对各类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挖掘内需、外需两个市场,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应用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应用示范,深入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聚集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实力,增强融合发展和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拓展信息服务业,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扶优做强,创新发展。实施重大专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应用成熟度。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应用驱动,融合发展。以用兴业,加快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各类示范试点,深化与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全面增强对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3.优化布局,集聚发展。依托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汇集优势资源,发挥集聚示范效应。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差异化发展,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特色优势和创新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
4.加强引领,规范发展。发挥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和标准指导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投融资保障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配置能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达到4500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16%,软件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总体水平排名国内前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为国内一流的软件名城,形成5个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大产业规模的知名园区。培育2个软件收入超100亿元、10个以上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50个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知名软件企业,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知名软件产品。
以实施“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与国产支撑软件、国际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和规模,与自主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技术和服务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软件和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与两化融合、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进一步紧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四、发展重点
(一)重点区域。
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市和市率先发展;积极推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东营、日照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1.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市和市率先发展。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是创新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紧紧把握住市被列为部省市三方合作共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城市的良好机遇,通过名城的创建汇集优势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业软件,积极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把软件发展重点与城市功能定位和提升有机结合,建设好“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经济外向度高的优势,发展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软件外包、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及灾备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南软件产业基地规模,提升服务功能,进入国内一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行列。
2.积极推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东营、日照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以现有省级软件产业园区、信息服务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新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发展。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发挥烟台、威海市地理位置优越、商务和人居成本低等优势,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应用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数据处理与灾备服务;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发挥东营、潍坊区位与行业优势,加快建设东营软件园、潍坊软件园,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积极开展引资引智活动,面向制造、石油、金融等行业,重点开展石油石化软件、工业设计、呼叫中心、软件外包业务,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济宁、日照等市要结合化工、矿山、轻纺、农业、物流、港口运输等行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重点业务。
1.基础支撑类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面向服务的基础平台、软件开发平台、构件库等,加快推进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提升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可靠性和成熟度,提高系统集成应用能力。
2.信息安全软件。在产品方面,重点在密码算法、电子签名、网络安全监管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软件产业化进程;在服务方面,引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发展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信息安全测评、风险评估、电子认证等专业信息安全服务业务。
3.工业软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辅助工艺流程(CAE)、辅助生产计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等软件,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控制。
4.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重点为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能源、制造、物流、家居等领域的信息化提供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应用软件,提高国产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5.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装备、移动通信、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推广,提高产业化程度、替代进口能力和产品出口能力。
6.信息内容服务。开发内容制作系统(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基于互联网和通信网的内容管理平台,积极发展国产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据加工处理等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加快推动网络出版、网上营销、按需印刷等新兴业务和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报等数字全新载体,发展多民族文字和外文书刊数字出版业务。创新一站式、一门式、一网式、一卡通、一点通、一号通、移动图书馆等服务模式,推动内容服务与网络服务一体化,促进互联网和无线增值内容服务业发展。
7.信息技术服务。立足国内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重点扶持信息系统咨询、规划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监理、审计、测试、评估以及信息安全等专业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壮大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积极承揽高端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软件开发及维护、财务管理、客户服务等,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走集群化发展道路,重点拓展欧美市场,巩固扩大日韩市场。顺应软件服务化趋势,重点发展创新型服务业态。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模式和业态发展,加快云计算等服务模式发展,进一步做好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工作;积极探索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软件服务模式创新,扶持基于网络的数据中心、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业务发展。
(三)重点工程。
1.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程。
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是实施重点区域带动的主要着力点。“十二五”期间,全力实施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程,形成部、省、市资源的有效聚集,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软件聚集城市。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体现项目倾斜,做好国内唯一一家“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的服务保障工作,建成“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建设并运营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营造最优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整合最强的软件产业发展资源,形成最好的软件人才引进机制、创业机制、企业发展机制,集聚最多的软件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以大企业群为主导,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升和软件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把做大做强软件业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
2.云计算创新示范工程。
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为契机,实施云计算创新示范工程,发展自主可控、先进可靠的云计算产业。优先支持虚拟化、云存储、云操作系统、云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加强标准研究,力争在云安全、服务能力与质量、接口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标准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建设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辐射服务范围;针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用户需求,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支持建设和运营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有云、行业云和区域云,重点为工业领域和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开发测试、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科研院校教学研发提供云服务,形成社会化应用和一定的产业规模,进入国家布局。
3.软件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进一步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软件企业上市后备资源,通过引入证券、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投资和咨询等中介机构,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培训辅导、资本对接等系列活动,帮助列入培育计划的软件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力争到2015年,培育2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进入上市准备阶段,新增5家以上在境内外证券市场成功上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
4.技术中心创新提升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技术中心创新提升工程。以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软件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鼓励产学研用结合,把产业优势与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在产业指导、财税政策、品牌建设、示范推广等方面加大力度,强化中心水平建设和特色建设,培育其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辐射服务的主体,在开源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ERP软件、3S软件、数据采集处理及政务、电力、交通、钢铁、港航、矿山、石油等针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项目领域做高层次深入的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在关键、共性、专业技术领域开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结构合理、开放竞争的创新体系和产业布局。
5.国产工业软件应用试点工程。
工业软件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面向智能电网、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海洋工程、汽车、船舶、石化、钢铁、现代物流和生产领域,鼓励并重点支持工业软件的开发方与应用方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在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工业软件开发与行业应用标准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等软件的研究与试点应用,建设集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生产制造和营销于一体的工业软件体验中心、解决方案验证中心和技术支持平台,面向全国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和服务,提高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解决传统工业领域低技术、低效率和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
6.开源软件大学校园行工程。
开源软件在开放性、低成本、灵活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传统的私有商业软件。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开展开源软件的研究、培训和普及工作,吸引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应用单位、开源社区、中介机构共同参与,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开放实验室建立开源体验中心、建立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库和服务平台、举办开源软件大赛、开展应用试点等活动,进一步推广、普及和应用开源软件,挖掘和培养优秀软件人才,提高社会对开源软件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营造和谐创新的软件发展环境。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税扶持,集中资源和力量深入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进一步制定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更加适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加强地方立法,加快出台《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适应软件服务化的需求,加大对新兴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优惠政策范围向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领域扩展,研究出台IT服务地方标准,规范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的开展。
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研究制定政府首购、订购、政府采购软件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政策,研究制定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和服务的鼓励政策,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推荐目录。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鼓励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金配套。“十二五”期间,用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逐步增加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探索资金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益。对“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涉及到的项目和单位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园区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重大项目产业化、标准制定、资质认证、企业上市培育、国际合作交流等。省、市财政安排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经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技术改造贴息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建立完善适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吸引其他公司出资入股、发放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自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等多种试点,帮助扩宽融资渠道。通过吸引政府财政、产业资金、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引导企事业单位用足用好各种资金,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科研单位尽快抢占软件领域战略制高点,对能够形成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学研用集群、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项目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辐射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名企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及上市发行股票等形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效应,按产业供应链要求,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的战略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
加快载体建设,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基地、园区聚集,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形成具有一定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园区品牌。对软件、信息服务业园区基地在项目、人才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整合省内公共基础设施、技术平台资源,进一步完善云计算平台建设和推广,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
(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激励和扶持软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并壮大一批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软件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市场前景的软件技术与产品给予重点支持。搭建公共技术平台,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研发测试平台的开放程度,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聚集。
强化企业的专利与标准意识,鼓励企业加快培育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有知识产权,强化专利技术的开发利用,对企业获得的软件领域国内外专利给予资金资助。引导重点企事业单位围绕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领域适时开展标准研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高度重视软件测评工作,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分类别的人才梯队。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分层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扶持高等院校设立软件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重点支持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快发展。鼓励有实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建立企业产品的培训认证服务,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技工教育。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有技术、资本以及管理才能的高层次人才来我省投资创业。“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放大服务区域,在全球范围内重点引进软件高级管理人才、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行业领军人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形成“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环境。
(六)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保障。
篇11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篇12
2.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具体工作包括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等。
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4.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要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
5.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要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
6.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篇13
3.培育市级贯标企业280家以上,培育市级示范企业17家,省级示范企业2家;
4.举办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班,培训人数280人以上;
5.指导全市55个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的运行和维护。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把握重点方向。编制印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进一步明确总体建设方向,把握重点工作。研究制定下发2013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工作任务分解、工作考核办法等,进一步细化全年工作目标,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协调考核。进一步加大对成员单位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集中精力抓好联络员队伍建设以及培训与管理工作,把握好工作推进的总体进度,集中解决工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联合市治工办对各成员单位及各市(区)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建章立制,健全信用制度体系。
一是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即将出台的《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和《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暂行办法》的配套实施细则,更好地推进企业(个人)信用建设,加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在政府部门示范使用信用报告和实行信用核查的相关办法,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政府采购供应商诚信意识,规范政府采购市场,优化政府采购竞争环境,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二是推动信用服务机构自律公约建设。根据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信用服务机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研究制定《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条件和运营规则、从业人员资格以及信息失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经营行为等。同时逐步研究制定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信用评级、失信惩戒等相关方面的配套制度,不断完善信用法规体系。
(三)启动数据库系统建设,实现重点行业数据归集。
一是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用信息指标目录,建立健全统一的《市信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标准》。二是完善数据交换规范。根据《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共享实施办法》,制定市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使用规范,确保数据交换的及时、全面、准确、安全。
(四)发挥示范作用,抓好企业信用建设。
一是全面开展企业示范创建。集中精力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启动信用管理创建工作,帮助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防范风险,提升经营能力和绩效。重点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自身及交易方信用档案,增强防范与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加强企业诚信教育,推动以诚信生产经营为核心的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增强诚实信用的自觉性;探索激发企业信用需求,引导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使用信用服务产品,提升企业的社会信用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抓好企业信用管理师的培训工作。以重点创建企业相关部门人员、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等为重点,集中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同时有选择地组织适应不同需求的信用业务知识讲座。
(五)着眼诚信环境营造,加强诚信宣传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