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光的折射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光的折射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光的折射教案

篇1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篇2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光的折射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光的折射”一段。

3.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篇3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4.会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

2.难点是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具

1.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接线板、火柴、烟雾发生器及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

2.直尺,计算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初中学的光的折射规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定量地进行研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

演示:将光的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观察折射情况:

a.角度,

b.明暗程度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然后改变入射角进行记录,再次观察能量改变的情况.最后进行概括、归纳、小结.

1.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能量分配.(某种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

演示:如果使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到界面上,折射光线就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率n.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叫做该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也简称为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相对折射率在高中不作要求.又因为空气的绝对折射率为1.00028,在近似计算中认为空气和真空相同,故有时光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当作绝对折射率进行计算.

(2)折射率的定义式为量度式.折射率无单位,任何介质的折射率不

4.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理论和实验的研究都证明: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例1光在某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122×108m/s,当光线以30°入射角,由该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为多少?

解:由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又根据介质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r为在空气中光线、法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求.i为在介质中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0°.

由(1)、(2)两式解得:

所以r=45°.

例2光线从空气射入甲介质中时,入射角i=45°,折射角r=30°,光线从空气中射入乙介质中时,入射角i′=60°,折射角r′=30°.求光在甲、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

解:设光在甲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甲,光在乙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乙.

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根据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则入射角约为多少?

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有入射角i跟反射角β相等i=β,根据题意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即两光线的夹角为90°,则反射角β与折射角r互余,即β+r=90°,则i+r=90°.

又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式:

所以i=60°.

练习:

这种玻璃中传播的速度之比是多少?9∶8.

(2)光线由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已知入射角是53°,则这种介质可能是什么?水.

(3)一束宽度为10cm的平行光束,以60°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

17.3cm.

(三)课堂小结

1.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2.折射率是几何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每一种介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确切的折射率,不同种类的介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例如:玻璃的折射率是1.50,水的折射率是1.33.

3.通常说的介质的折射率是指介质的绝对折射率,即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设光由介质1射入介质2,这时的折射率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通常用n21来表示.相对折射率在高中阶段不要求,一般学校的学生最好不引入,避免引起概念混乱.

篇4

1.了解一些有关光的折射的知识。

2.知道凸透镜会折射光,了解凸透镜的凸度和物体成像的大小有关。

二、科学探究目标

1. 通过观察的方法研究凸透镜的折射现象。

2.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凸透镜的凸度和物体成像的大小的关系。

3. 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的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有意识的体验科学小实验的推测、观察、记录、验证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懂得寻找科学证据证明推测的重要性。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制作一个“倒影相机”来认识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的凸度和物体成像大小的关系。

【教学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倒影相机成品和一个半成品、一个凸透镜、一个塑料杯、一根一次性筷子、一张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课后,教师投影出示倒影相机,开始课堂教学)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的玩具,你们谁认识?

(师板书课题:倒影相机)

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倒影相机?请大家先来玩玩倒影相机,用它来看周围的物体是什么样的。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你的发现、你感兴趣的现象? 学生交流看到的现象。

二、提出假设

师:倒影相机里面到底有什么?为什么它看到的景象是倒着的?想不想拆开看看它里面有什么?

师:教师现场拆开一个倒影相机,(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看清楚拆下来有哪些东西),请同学们思考你刚才的观察正确吗?

师:那你们认为谁让周围的景象变为倒立的呢?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三、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哪正不正确呢,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师:在验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凸透镜”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和作用。

活动一:《神奇的凸透镜》

师:小朋友们,你们观察过凸透镜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提醒:保护镜片不要用手直接触摸)

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征,并交流。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张图片,用凸透镜看它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凸透镜的作用,并交流。

师: 小朋友们,如果把凸透镜放在图片上方的距离慢慢变远会怎麽样?

学生边做实验边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能用凸透镜放大物体,其实是因为凸透镜能折射光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感受一下光的折射。用透明玻璃杯装一杯水,一根筷子。

师:实验活动,讲解实验过程。学生实验活动。

四、实验总结

师:小朋友们,通过过刚才的活动和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像、光的折射、、、、、、)

五、应用与拓展

1、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找视频

矿泉水瓶引起的森林火灾(放大镜点火)、水中看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2、倒影相机

师:教师讲解制作步骤和要求,安全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制作

六、班级汇报和展示,说出自己的学习感想。

1、每个学生讲解自己今天的收获。

2、展示自己的倒影相机。

板书

倒影相机

篇5

此外,“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导学案”为主要的载体,同时也不忽视物理学科的特点,或利用实验唤醒学生感官刺激的回忆,或引用真实生活实例激起学生将新课中的知识学以致用。借用物理实验,激发复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回顾;借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实实在在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认认真真对主题意义进行构建。

2.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物理复习导学案中的“自主复习”部分,常依据各板块知识结构来设计,有机地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串联,富有整体感。在此引导下,学生在先自行看书复习之后,只需要完成相应的填空,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各知识板块层次和结构,以点带面的方式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例如在“电学计算专题”复习学案中,按“电学物理量及单位”“电学公式及变形”“电学电路图对比”三大部分进行知识结构的编排。减少了学生因为电学物理量多、公式多而产生的思维混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了电学的知识结构。

又例如在“光学作图专题”复习学这案中,按光传播出去后是否还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把光现象分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个主题编成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完成知识网络填空后,脑海中自然就形成了“光传播――还在原介质中:均匀――直线传播;不均匀――折射”或“光传播――不在原介质中:另一介质不透明――只有反射;另一介质透明――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的清晰思维。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导学”的核心。复习“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精讲释疑”部分精心设计的问题或习题,往往具体而形象,富有层次,有深度和广度。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应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征服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有效地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化记忆知识

学生人手一份的“导学案”,方便了图形的展示,不受传统板画的空间限制,不受多媒体一闪即逝的时间限制。物理图示以图形为主,辅以必要的字词、数字或其他符号,可以非常方便提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它能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接受及记忆。

篇6

一、以学生为中心,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

为确保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有序开展,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设置以体现学生主体性。而这要求物理教师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对探究式学习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明确探究式学习目标后,需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特征、学生的学习实际等,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合理适用教学法。同时,还要在学生自主阐述观点、提出疑问等预设基础上,开展不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及讨论,并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开展推理,以验证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学应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挥出探究式学习效用。比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中,在动生电动势规律部分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思考该定律的发展及形成过程,并对该规律形成中存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将该物理规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磁场的产生、金属杆运动等现象有更深入认识,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行有更为清晰的思路。

二、选好探究内容,有序实施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学习方法,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好探究式学习内容,将物理的理论知识和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明确探究式学习课程目标,要适应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物理动手实践经验,确保物理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灵活度和深度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安排物理课程时,应基于物理重点知识为核心,同时还应营造出轻松、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探究式学习中的乐趣,进而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光的折射,折射率》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让学生自行去了解和认识光的折射是什么现象,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光的折射原理,进而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光的折射率,并掌握折射率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去检验光的折射率,让学生自行探究,逐步建立符合自己探究学习方法。

三、重视物理实验,有效开展探究实验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路径,所以在探究学习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不但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也是验证、总结的重要基础。探究式实验学习应注重过程和新知获得体验,所以教师还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在设计实验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发现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因学生在思维、认知水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因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不尽相同。比如:《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学中,回顾初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再引导去探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距离和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实验参数的操作方法、结果是有差异的。

四、重视探究深度,实施过程性评价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探究式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对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推进作用。但要强调探究式学习并非现代教育中唯一创新教学法,在开展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探究式学习深度,应根据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此才可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进而实现高中物理的优质高效。在物理探究式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究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可更好培养和强化学生物理思维,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基础上,可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心态[2]。同时,通过寻找、提出、分析及探索问题,强化师生间的互动,进而在反思、归纳及总结中,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有效的强化学生自信心,最后真正达到探究式学习目的[3]。通过过程式评价,还可让学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性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翻阅资料-实验探究-提出假设-验证-得到结论。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探究式学习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选择好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如此才能实现优质高校的物理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光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15,8(1):450-451

篇7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媒体: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粗细均匀的直杆、钩码若干;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由实验现象归纳原理;

教学过程:

一示标:由物体受力平衡引出杠杆平衡的概念,既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达标:

1.杠杆平衡的概念:若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平衡了;

注意:不包括匀速转动情况;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①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调节杠杆自身,使它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每次都要求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这样力臂的数值就能杠杆上直接读出;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2=10牛

L2=3厘米×6=18厘米

G=10牛

F1=10牛

L1=3厘米×6=18厘米

F1=20牛

L1=3厘米×3=9厘米

F1=30牛

L1=3厘米×2=6厘米

O

(投影片)

(投影片)

(投影片)

②实验数据:

F1l1=F2l2F1l1=F2l2F1l1=F2l2

③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

力臂;也叫杠杆原理;F1l1=F2l2;

3.典型例题:

F

G=10牛

F''''

①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杠杆保持平衡;现将拉力F的作用方向移至如图位置,则力将如何变化?

(投影片)

分析:F变向后,动力臂减小;根据F1l1=F2l2

可知:l1变小,F1变大。

②: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

(投影片)

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铁丝刚好平衡;若把它的右半段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

分析:两侧力的大小不变,右侧力臂变小,所以不能保持平衡状态。

三测标练习:

《学习指导用书》P99

四补标;

五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课本P150作业22、4

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用书》P991、2、3、4、5

板书设计:略

返回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列表关于高中一年级的更多文章

惯性定律

运动和力

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多彩的物质世界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式

篇8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5—0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物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试图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获得作为新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物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则很容易流失。所以,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从而为今后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都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引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保持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轻松学习,大胆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课堂气氛一定很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进而发展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分层设计问题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另一部分学生又备受冷落,更要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就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9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按着教案模式化地教,学生是机械地学、记忆性地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接受结论、公式,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心情愉悦的舞台,是照亮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训练的是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提高课堂的生命力。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物理学科是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讲解纯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而新颖的课堂导入,恰恰能够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法。

1.趣味导入法

上课前可以通过小幽默、小游戏、小实验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密度》一节的讲解中,我先讲了一个小幽默:丈夫买了几斤廉价藕,满以为可以对妻子炫耀了。不料妻子破口大骂:“笨蛋!为何不买别的菜,这藕一斤少说也有半斤窟窿啊!还说便宜?”话音刚落地,学生哈哈大笑。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妻子为何破口大骂?经过学生的讨论,顺利地进入密度的教学。

2.实验导入法

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一个玻璃瓶,然后问大家谁能够将鸡蛋放进瓶子,由于瓶口比鸡蛋的直径小,自然就放不进去。学生质疑声四起。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学生发出了惊叹声。我趁机问道:“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够为本堂课的教学服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都是可以采取的。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学情境的类型有很多种,如:问题型,探究型等,但不管采取哪种类型,都必须是有针对性和真实性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开发的,脱离了这些基本原则,教学情境就是华而不实的,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问题型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使整节课富有层次感。好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在阴天晾晒的衣服也能干?为什么有风的天气,衣服会干得更快?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可乐瓶上为什么有水,是可乐瓶渗水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型情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探究型情境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诱导他们进行积极猜想,主动尝试。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在学习完光的折射概念后,我设置了如下的情境: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枚硬币,让一位学生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往下移,当眼睛看到硬币时停止,让该生用一支铅笔去戳硬币,这个学生几次都没有戳中。这时,下面学生议论纷纷,笑声四起,个个都想上来尝试一番。这时,我又让几个学生上来操作,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全班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眼里满是疑惑,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我通过这个小情境,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知识点上来。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给学生以实践体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师生互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平等、民主。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大胆地向教师提问题,也可对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教师则可以利用语言、眼神,甚至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可赞赏。可以说,师生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也触发了情感的碰撞,使课堂上多了一份真情,师生是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将是教师的灾难。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寓教于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由“沉重”变得“生动”,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10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五、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发展思维能力

篇1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开好第一堂课,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向学生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学了“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了“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了“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了“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教学作了铺垫。

四、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

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五、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定律等的阅读与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概念、定律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篇12

以严厉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吟诵到时,怡然忘情,学生小动作做翻了天,他竟浑然不觉。小淘气们偷玩时,还能被这种入情、入境、入性的美读所感染,鲁迅在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足见先生的魅力之大。

曹文轩的高中语文老师,第一次上课,粉笔、教案、教材,y统不带,却花两节课大谈何谓“语文”。期间,室外飘起了雨。她趁机聊雨:春、夏、秋、冬的雨是不一样的,早、中、晚、夜的雨也不一样,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惹得学生都把脑袋转向窗口,凝望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的语文老师,不仅激活学生的哲思,而且刷新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精神生命不断拔节,如此的语文课,岂能不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习惯了“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读到如许的细节,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在这些语文人身上,往事并不如烟!星星点点的细节承载着他们的责任、深情、智慧和美,永驻学生的生命记忆,做他们的学生,是何等的福分!

可是,很多老师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的,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即使语文分值提得再高,应试成绩再耀眼,荣誉再堆积如山。为何?自我为体,学生为用;人云亦云,毫无独创精神,为师若此,又岂能指望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痕迹?自鸣得意地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连一个动人的细节也未留下,所谓的成绩和荣誉,又有何意义呢?

不要责怪学生不懂感恩,也不要以为他人的成功纯属偶然,能被铭记的细节一定是整体人格、智慧、美的集中绽放。就像文学经典中的细节,蕴藏了丰富的个性内涵,也折射了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世俗风情的天光云影。

换言之,细节乃主体情之所系,智之所往,所以才会像皮格马利翁手中雕像般焕发出生命的能量!从这个角度说,那些被学生铭记的教学细节,与不朽的文学细节一样,都具有艺术表现的张力和言语创造的芬芳。限于传授知识的容量、速度、效率等要求,教学细节无法如文学细节般能从容地渲染、伏笔、象征,无法被回忆性文字所定格,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别的表现方式代代流芳。

创造动人的教学细节亦非“有好句无好章”式的雕虫小技,真正经典的细节一定是以整体的优秀为前提的。夏D尊的“寡兵御敌”写作智慧说得好――从许多断片的部分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好像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应该集中兵力,直冲要害。形象地道出了“尺幅千里”的表现真谛。真正的美一定是细节和整体相互依存,彼此和谐的美。文学创作如此,语文教学亦然。

由无数动人细节缔造的课堂,整体的语文课还会无趣、无美、无活力吗?

篇13

目前,在职业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要求具有统一性、整体性,往往机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教学任务,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违背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满堂灌”、“填鸭式”、“一刀切”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应该错误的将教师置于课堂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应该完全听命于教师,而要培养学生掌握课堂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过分夸大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技能、智力的培养等。鉴于在职业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职业高中教师应当着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己任。

二、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针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而形成的教学模式

1.通过丰富教学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等,为学生寻找丰富的教学材料。在丰富教学材料的启发下,学生就会自主产生各种新颖、富有开放性的想法,他们探索热情和求知欲就会被唤起,这样就避免了老套的描述定义、阐述现象及解释原因等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例如,针对在职高物理中比较抽象、难琢磨的静电摩擦,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演示:将两本书书页交叉放置,提起一本,由于交叉摩擦导致另一本书不会滑落;可以让一名男生用力拉书背(但避免拉动),模拟静电摩擦力的吸引过程。通过这样生动的演示过程,必然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抽象的静电摩擦现象。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现存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疑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思考问题过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如,针对高中物理中“光的折射”问题,教师可以制造筷子在水面处看似折断的映像,提问学生,“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并自主讨论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机械的直接对“光的折射”的定义、原理等进行阐述。另外,在引出这一问题之后,可以提问“大家还了解哪些有关光的简单现象?”这是帮助学生培养触类旁通思维的很好的方法。

3.努力构建“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支配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总结甚至动手实验,让45分钟完全成为学生自主汲取知识的时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互动讨论,这是一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方式,例如,当教授伏安法测量电阻时,教师可以边进行原理,步骤等知识的讲解,边指导学生利用电流、电压表、待测量电阻及其他电路元件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电路图、测量电阻必定能够对伏安法测电阻牢固记忆;其次,分层式的教学,这是一种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及知识基础的差异来制定教授计划,从而达到授课目的的过程,例如,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或是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针对性不同的作业等。这样一来,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4.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模式中网络的重要作用

首先,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情景;其次,网络能够促使交互界面的创建,鼓励学习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带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最后,不同的文本超链接,即多种学习资源的相互交叉引用能够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教师能够将课件、教案通过互联网的课件服务器或其他途径给学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然而,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接受新事物,如,互联网等媒体相对困难,教学思想和内容等往往缺乏创新,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层面的陈旧。

针对教师利用多元化信息工具进行教授来说,可以按照以下作法:首先,完善资源库的建设。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疑惑产生搜索资源库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对必要章节、专题的资料等应该予以分类、集中,为学生阅览提供便利。当然,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图形、声音、动画或视频等。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省时的进行学习。另外,可以建立必要的网上学习交流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知识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同时,也是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观察并给予指导。

传统的机械按照课程标准展开教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培养。职业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丰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构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模式中网络作用等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