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确定教学反思的时间
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时间进行科学的确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反思的成效。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一是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备课阶段进行,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测,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二是教学中的反思,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此时主要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的揣摩和分析,主动、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在促进教学调控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快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对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调整,总结教学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教学后的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批判性地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多种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教学经验,促进研究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素养的养成。
篇2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篇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图的讲解,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篇4
(一)创设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模式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在知识客体与主体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开展探索式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教师需要在探究式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需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配合者。当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活动时,教师只需做好适度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不偏离学习目的,进而获取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应建立良好的基础,围绕共同课题,共同进行参与和讨论,借助合作的方式相互影响。通过教学活动让师生之间能开展密切的配合,并探寻活动的结果,教师借助实践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状况,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各类角色用以指导教学,以到达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职责将不断地向鼓励思考方向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高中生物学本身是大自然中的实践理论体系的文字化,生物学知识如果能在自然的情境中去实践和运用,在自然情景中去验证理论知识,将会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很大的帮作用。在设定好的情境环境内开展教学,能带动教师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经验理解知识内容,并能做到同化新知识内容,这将有助于锻炼学生提取知识要点,灵活使用知识内容,了解知识学习意义的能力。如在研究基因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探索性引导教学活动。例如:要求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对夫妇,是爸爸还是妈妈决定下一代的性别?为什么有的孩子长相遗传爸爸,但是性格却与母亲相似?遗传过程中隔代遗传出现的可能性是什么?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案例入手,给学生设定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探索新领域,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对创设情境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呈现相关视频及图片,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以及人类面临的生态破坏带来的危机。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其本身能带来的声音、动画、视频相结合的特点,能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高中生物教学,能够有效的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与此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的功能性,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展示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如:教师在讲有关DNA复制的问题,能借助多媒体演示DNA的动态化过程。然后在对DNA的复制过程进行分析其特点及条件等,从而展开更进一步的知识拓展。鉴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生物教学带来的便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传输性及功能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供探究的基础因素。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在教学的整个阶段,有效调整教学中的主动和被动关系,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探究欲望,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初中生物教学提供辅导,让探索式教学的作用凸显出来,以期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作者:王智慧 单位:苏尼特右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争争.探究教学及其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04).
[2]纪小苹.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赵晓煜.生物探究教学的尝试[J].安徽教育,2002年20期.
篇5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还会给学生添加很多教材以外的知识,但是教师并没有收到所预想的教学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接受和吸收这些知识,很难把握内容的的重点和难点,只是一味的学习知识,最后却变成了“蛇吐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继续发生,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所要教授的内容提前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对于一些不重要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随口一说,快速的一带而过,对于一些难点教师要重点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和有效的掌握知识。对于一些重点的知识点,教师要在制作课件的时候特意关注,将这样内容做的醒目一些,与其他的内容在放映的时候有一定的区别,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好的关注这种内容。同时教师要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语速放慢一些,让学生跟上教师教学思路的同时在大脑中对这些知识进行快速的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生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在学习《花的受精过程》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花整个受精的过程制作成一个视频,在课堂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受精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花是怎样萌发,花粉管是怎样伸长的,最后两个极核与受精卵是怎样接触的,这些过程让学生都能够一目了然,这样不但能够将生物的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受精过程的重点,有利于构建一个高效的生物课堂。
3扬长避短,适时适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都是口干舌燥却仍然孜孜不倦的口述教学,而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抄写教师在黑板上抄写的知识点,有的学生早已经厌倦了这样教学方式,对这种教学模式习以为常,难以提高兴趣,在课堂上有时候昏昏欲睡有时候左顾右盼或前后座的同学交头接耳。这样不但使自己的生物成绩一落千丈,还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严重影响课堂纪录。除此之外,在教育改革之后,很多老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而且老师在进行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按部就班,不用再重新安排计划教学流程;有些教师即便是有想要进行教学改革的萌芽但是由于没有经验,怕在课堂上发挥不好耽误课程,也就因此而作罢。为了转变这一教学状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充满热情。除此之外,还能够帮助教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之下让教师提前做好课件,这样既不会耽误学生的宝贵时间也可以让教师好好的考虑怎么安排课程,做到扬长避短,有利于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6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篇7
在初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的课对环境保护方面比较重视,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正确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初中的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学意识进行适当的转变,在教学意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以及探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利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问题形象、具体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存在问题的感性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去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让学生们把自己走访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现,让学生对调查得来的结果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通过实际的走访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合理的环境开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对环境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的污染有很大的抑制作用。除这方面以外,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环境污染的例子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例子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这样便可以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活跃,给学生的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进行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去进行环保方面的实践,因为进行实践活动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环保进行实践,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去对环境进行保护。
(1)开展环保知识讲座。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去邀请一些在环保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或者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可以包含到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比方说环境的污染以及治理、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人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生物知识与环保知识进行结合,在实际的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
(2)组织各种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当今的社会上有许多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节日,比如世界节水日、环境日、地球日、爱鸟日、植树节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特殊的环保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环保的知识进行宣传,尽最大的力量去提高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育的范围延伸到学会的家长,呼吁学生的家长能够与学生一起对环境进行保护。为了使得宣传更具感染力,学校应当提倡学生利用黑板报、文艺演出等方式,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环保意识融入到整个社会。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生物这门学科所独有的特点,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环保方面的课外活动,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努力的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融入到整个课外实践活动中,这样环保意识就会很容易的渗透到整个社会当中。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清理,教导学生对环境进行美化。
篇8
演示实验是最为常见的实验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自己的展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实验过程。这种实验多是在教学现场组织的以某个教学点为实验目标的实验,对教师的展示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在此形式中,教师的展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出现错误,就会使导致学生获得错误的知识体验。
(二)课堂实验
课堂实验的方式较为简单,常常随课堂的进程进行,使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这种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结果,无需分析实验过程。因此,在课堂实验进行中,教师应注重将生活中蕴含的道理结合到实验结果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即简单事物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道理。
(三)分组实验
教师将教材中实验题目的实验过程分为不同阶段,再根据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各阶段的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主要的指导主体有两种,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或家长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这种实验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实验教学法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在生物发展过程中,那些我们看似很平常的规律,许多都是经过大量实验验证总结出来的,对于现实中仍存在的疑问,必须需要通过实验去解决。因此,实验教学法在生物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若生物的学习离开了实验教学,那便等同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例如,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需要温度、空气和水。在此,教师可以纳入实验教学法。先将完好的三粒玉米粒(或其他植物的种子)分别用细线绑在等长的三根木棍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接着分别放在三个加入适量水的玻璃杯里,使三粒玉米粒分别处于淹没、半淹没和未淹没状态,并放置在相同、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记录玉米粒的发芽情况,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记忆深刻,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可见,实验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好奇与渴望,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动手参与。
(二)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探索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一种过渡时期,即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对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较大的兴趣,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而生物实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布置生态瓶的作业时,让学生自己创建或帮助同学创建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并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各类生物物质与非生物物质每天的变化,进行思考与总结,或者组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生物奥秘。这种实验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协作交流中,同学间友好关系得到增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实验教学法在生物学习中的运用
(一)展示实验关键点,提高教学实效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特点,在实验教学环节让其模仿教师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生物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前,结合教材实际内容与课程标准中相关实验要求,反复思考实验过程,以此来寻找程序相对简单、结果相对准确的实验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时效以及培养学生生物素养产生良好效用。
(二)实验融入生活,拓展知识广泛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用来求证或证明某种现象产生原理的环节。生物知识本身源于生活,因此进行实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起到吸引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组探究便是一个帮助学生联系实际的最好方式,学生可以在互助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建立友谊。
(三)渗透合作关系与探究,融洽师生关系
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我国新课标理念指出,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所以,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实行分组实验方式,不断提升学生互助交流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体现主体地位。
篇9
2.挑选小组组员。组成小组的成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一般不会让学生自行组合,而是要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差异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组之间的水平都差不多,每组内部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着解决各自的疑惑和共同的问题。教师还要在小组内确定一个组长,带动组内成员的共同进步的同时还能很好地督促组员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合作氛围。
3.适时重新分组。教师要在学生小组合作一段时间过后,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将组内人员及时调整,或重新分组,因为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讨论学习之后,各自的学习水平会发生变化,只有适时地重新分组才能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他们与不同学生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组长意见,适当调换小组成员,以达到更好地合作学习效果,促进整组的进步。
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1.合理分工。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合作能有效展开。小组组员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互相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将小组组员分工明确,以确保合作的有序性,每个小组设有组长,操作人,记录人,汇报人等不同成员,组长负责学习活动总体组织与监督;操作人负责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记录人负责讨论过程中的要点和实验数据;汇报人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探究的结果。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一定要固定,可按照一定的周期轮流调换,让每个学生对小组内的所有工作都有充分的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些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
2.制定规则。做任何事都应该要有规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有了一定的规则,学生们在受约束的同时,也会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不会一到讨论的时间就乱作一团,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规则是:(1)各自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2)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并整理(3)在班级展示成果。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己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虽然繁琐,但大多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有些内容就没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物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题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果。教师可提出下面几个类似的问题:(1)哪些因素影响了种子的萌发?(2)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对照组应该怎样设计?(4)实验失败还是成功?(5)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2.学习任务较大时进行合作学习。当面对一些范围比较广泛的生物内容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此外,每节课中的小组合作的次数不能过多,时间也不能过长,不能将短暂的学习时间全部用来合作交流,而是要将教师讲解、小组合作与个人自主学习三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且有效。
四、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
适时的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鼓励。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按照全新教学理念,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整体、合理、科学地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1.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初中生大多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在评价他们的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时刻记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打击学生,让学生失去信心。教师评价学生的小组活动时要按照“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努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合理评价。
3.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新课程的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此,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结合,让各个小组在全班面前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在旁适当指点即可。
篇10
1.加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本质
初中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是因为学生有好奇心理,出于好玩才热衷于生物实验课。在实践中,学生关心的只是实验中看到的实验表象,却不注重探究实验中所包含的本质原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不仅仅只是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相反,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没有足够的兴趣,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会对教师的讲解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学生就不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济于事。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充分运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生物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就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如正确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成功地操作了实验或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时,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内容,还要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切身实践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种子发芽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每日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和课本上的内容做对比,从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到了生物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
篇11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巧妙地引出重要的概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知识的材料,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语言等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夏天的时候食物为什么容易腐败呢?但是如果把食物放在冰箱里的话,则不容易腐败,这是为什么呢?有些酒为什么是越陈越香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相互印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其中的道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水到渠成地生成了“细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个重要的概念来,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他们还会带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去收集、查找一些资料,在求知中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也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地推动了他们学习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生物学概念的对比教学策略来教学生物知识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概念在字面的表述和变化的过程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分析的话,很容易将这些相似的概念混淆,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低效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间的相似性,结合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教学,强化两者之间的差别,加深学生的记忆。对比教学主要包括列表对比、图像对比以及概念图对比等方式。其中,列表对比是最为直观形象的,在教学相似概念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列表对比,将更知识点间的特征写出来,利于学生进行概念相似性的归纳、不同性的区别等。比如,学习“动植物细胞的基本机构、细胞分化与分裂”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物学概念对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适宜的对比教学方式,让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也逐渐地变得清晰明起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教学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去学习、掌握这些生物概念。
篇12
当初中学生在构建问题情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想法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初中学生不断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寻找,实现对知识的研究和实践。采取猜想、主体探索等方式了解知识,找到解决问题方式和手段。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值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目的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铝块和铜块的区分,有些学生是通过质量进行区分的,因为铜块的质量相对比铝块大。教师此时应该让初中学生对放在桌子上的两种物体进行测量,实现对初中学生猜想的否定。而后,引导学生找出猜错的原因。也就是,首先要规定物质的体积。物质的构成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与体积也有着相关性。此时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还应假设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试验,在交流过程中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大力鼓励小组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完成试验和相关记录以后,要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汇报,教师对此进行合理评价,让学生获取最终结论。
篇13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仍然偏向于形象思维,因此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而且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任何有趣的现象和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实验教学的探究性、趣味性较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并且指导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在这个生态瓶中各种物质(包括非生物物质以及生物物质)的变化,最后做出自己的总结。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性,养成独特的学习习惯。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边学边实验。
所谓边学边实验,主要是指在实验室里,由学生自主实验,而教师在一旁指导。这种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并且享受探究出实验结果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如进行观察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中,在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洋葱表皮细胞的获取方法。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旁巡视、观察,一旦发现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出面指导,帮助解决,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生物中到处都有实验,在教材课本上列举出来的实验仅仅是生物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实验素材,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作业,让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当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明一些小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不管学生的实验是否可行,或者最终实验是否成功,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做的实验失败,协助学生共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再次实验,一直到实验成功,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的严谨性,养成乐于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总结,这样才可以确保实验的效果。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鼠妇,并且密切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总结鼠妇的生活环境特点。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学生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无法保证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够成功,但是整个实验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在错误中反思、总结,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肯定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