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科研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络资源是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资源获取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采集最新信息,可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资源,比如公务员模拟考试系统、四六级模拟考试系统、司法考试模拟系统及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服务。
3、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高校通过校园的网络论坛、博客及其它网络平台和沟通工具等,能够发挥一种联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校园网络也是高校进行管理沟通、开展无纸化办公的重要工具,各种教学文件、通知、申请等均可通过校园的网络系统进行传输,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4、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现代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信息资源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资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信息与信息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充分地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摒弃大量无用的、有害的信息,获取健康的、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够,相关培训和配套工作不到位
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知道校园网络资源有那些、不知道如何去下载相关资料或是不会使用。有些学生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从校园网上免费下载相关的学术期刊资料,如何从校园网上查询各类图书信息,如何将各类资料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使用上面的科研资源为学习服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少数老师教学也未能用到目前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吸纳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将所讲的与现实、与大环境结合起来,而仅仅是照本宣科。
2、校园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相关实验设备增加,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但是反观在软件方面却没有跟上来,系统维护不足,从而使校园网络资源利用不够,计算机沦为普通的文件传输和上网聊天工具。《南方日报》曾以头条新闻报道《莫使校园网成大摆设》,据统计目前投资数百万建成的校园网,有50%以上的计算机仍处于不完全使用状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高校自身开发创建的网络资源较少
校园网络资源中除本校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检索到的网络资源、校园PTP、校园精品课程建设网、各类教学管理系统外,其余通过校园网可触及到的网络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共享,或通过付费购买获得,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
4、校园网络资源存在不丰富,管理不完善
一些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中于一些学术期刊等,对于一些外文文献、古旧图书涉及相对较少。同时校园网络资源存在管理不完善问题,很多网站内容空洞,更新速度慢,页面设置老旧且不合理,使用起来极不方面。而且校园网络还存在网络不稳定、速度慢、日常维护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校园师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提升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运用效益的措施
1、加大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力度
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都知晓校园相关网络资源状况,知道如何去正确使用校园网络资源。针对大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平台,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进行一些文字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广大学生知道有校园网络资源、校园网络资源具体有那些,然后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去使用,将那些有用的校园网络资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利用网络来加强对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习。
2、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
高校针对教师,可以举办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网络技术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让其对网络教学资源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更为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熟练地从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各项校园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3、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校园网络资源
首先,可以对自己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生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课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园创业计划大赛获奖作品的优秀成果等进行电子化,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其次,结合本校和本地的特色开发相关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立足永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如女书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等,多开展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将地方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电子化,开辟专门的网站,建立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并派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
4、建立开放式的即时交流,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建立诸如论坛、博客、专业的学科网站等实现教师在课下的和学生的互动。在博客中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堂课的讲课重点,布置相关作业。学生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开辟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在网上交流分享自己考证、考研、工作、学习方面的心得,探讨相关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让师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5、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篇2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篇3
1.2扩大知识来源
我系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单一性的知识来源,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课堂分析中得到知识来源,也可以通过同学的不同分析视角,分析思路及团队协作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自主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知识。
2多媒体案例的分类
2.1多媒体案例教学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单项案例和综合案例
单项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个具体环节或某个治疗项目选取或处理案例。如眼科检查的操作步骤。单项案例具备独立性,侧重对个别具体环节或方法的选取。综合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环节选取或处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统疾病的眼科就诊病人,进行几个检查及采取几项相应治疗措施的案例。综合案例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广,多种知识与方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2多媒体案例教学从其运用上分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据提供的治疗背景,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某项检查或某个治疗。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某项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对某个眼部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案例。
3多媒体案例选择的原则
3.1紧扣教学大纲,突出眼科特点
我系选择案例时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进行选择。设计的问题经推理后与相应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呼应。所选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学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眼部疾病的系统认识。我们将眼科疾病治疗特点直观表现给学生。如眼外伤患者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眼压高,头痛等伴随症状。
3.2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
强调真实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应接近实际,准确反应实践活动。我们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学生能直观掌握疾病特点。在实验操作阶段,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感受治疗情镜,观看规范的具体技术操作步骤,再现书本中叙述的操作步骤,使多媒体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能立即胜任实际专业工作,而是要有一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能力,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案例时,选择应立足于教学大纲,但不能完全受教学大纲所限,可融入一些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的检查治疗操作技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能够通过学习运用最新技术来治疗眼科疾病。这就要求选择的多媒体案例要新。
4多媒体案例的实施
4.1多媒体案例的编写,课件的制作
我系教师按体现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选择真实案例,拍照、录像,将真实案例输入电脑,精心编排制作。首先,我们恰当的使用背景、动画、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释。其次,我们注意做到不剥夺医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参考答案链接在最后,既方便学生查询,又不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
4.2引入课件,提出问题
我系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展示患者眼部症状、裂隙灯、眼部B超等检查报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绕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阅相关资料。
篇4
1.加强爱国、爱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
许多初进中学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在家庭里习惯以“我”为中心,到了一个新的集体,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就是自私,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观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明确向学生指出,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爱自己的学校、班级,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组织同学们学习《新都一中一日常规》、《新都一中礼仪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我们还进行了“一、二、三”评比,即:“每日一做一讲”----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讲一讲值得学的人;“做人两善”----心地善良,不让人难堪;举止善意,不让人痛苦;“说话三要”----语调轻盈、言语清楚、讲话文明。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加强了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连家长也惊讶:孩子回到家里,知道了谦让,简直换了一个人似的。
2.培养学生的动手自理能力,增强劳动光荣的观念
针对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情况,我们始终把教学做合一作为实验的基本方法,特别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我们制定了“三从”规则:从课桌做起,书本用具摆放整齐;从课桌周围做起,保持整洁;从床铺做起,给自己一个清新明净的环境。倡导同学们做“文明的新都一中人”,加强了课间10分钟“自理活动”。数月后,实验班的教室、寝室、公共区域成为全校最干净的地方。孩子们回到家里也主动帮助父母干家务事,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实行“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担任班干部,为班集体服务。通过这一措施,同学们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教学生会学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使学生成才的指导思想问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实验班开设了“人才课”和“劳技课”。
“人才课”由班主任讲授,课题组全体教师设计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少年心理、学习策略等内容,其教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和心理咨询。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成立各科“兴趣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题组为“成才教育”实验班增设了“劳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船模、生物标本,发明的烘干箱、多用开关等等在全国中学生发明创造展中获得了奖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二、建立多渠道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历来主张办开放性的学校,“学校要给人看”,应该打开大门欢迎“做父母的”?都来参观批评学校的工作。?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设立了“学校联系卡”,成立了“家长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家长会,欢迎家长提建议、意见。同时我们也把实验班的办学思想和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状况及时向家长通报,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为了听取同学们的建议或意见,?我们在实验班还设立了“悄悄话笔记”?、“自我启发日记”、“自我成长卡”,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班集体建设的建议,同学之间的矛盾,家庭中出现的困惑等凡是不愿意告诉同学、父母的都可以用“悄悄话笔记”等方式,告诉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及时得到同学中反馈的信息,并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控。
篇5
2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评价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3课堂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我认为:只有教师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更加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的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语言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的不同叙述方式,问题的不同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同时用眼神不时的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语言也可以与表情相结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然而,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任何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除此之外,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适时恰当穿插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挥语言的功能做好育人这一职责。
篇6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7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创设问题,就是把课堂教学相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创设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一、课堂首问,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首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教授垂径定理时,课前提问:“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二、课堂连问,引发头脑风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小结再问,整理知识方法和体会。
课堂小结时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我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的我最后给知识补充完善,给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四、课后思考,温故而知新,巩固提高。
篇8
1.2高中生物实验的特点
1.2.1实验数量多,类型多样化且综合性强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列举的实验活动建议就有68条,当然这些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大多数是最基础的,学生掌握这些后,还要了解教材以外的实验,如试卷和课外书上出现的,要对大纲要求的实验有所扩展和延伸,才能够学以致用.实验数量多则相应地要求实验课时也多,据统计,实验课时甚至占到生物课总教学时间的40%[8].高中生物实验类型多.各种类型实验的方法不同,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鉴定、模型制作、多媒体技术模拟、户外调查及课外收集信息等;实验形式也不同,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完成及独立完成等.高中生物实验综合性强.往往一个生物实验中融合了多种实验类型特点.如“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单一变量并进行定量分析;又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完成,而且也是一个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充满探究的要素,此外,实验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生态小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这无疑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1.2.2科学探究受到重视,实验内容贴近生活且技术比较先进课程标准的4个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能力目标别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详细列举了11条与探究紧密相关的能力,这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和重视科学探究还具体表现在新课程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必修的3个模块中,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几乎占到全部实验的三分之一,而选修部分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13条活动建议中几乎均包含探究性的内容,另外2个模块的活动建议也多为可以进行资料收集探究的活动或调查[9]10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融合到实验教学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都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和搜集信息,并对这些调查和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等.如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中有果酒、果醋及腐乳的制作等,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对设施农业的参观和对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实验活动贴近生活,实验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实验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选修部分的实验,大都与生命科学新技术、新应用紧密联系.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及干细胞研究等.此外,还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等.
2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验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2.1实验内容
在高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类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几乎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人体生理解剖学等实验,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数均在8~12个.
2.2存在的不足
2.2.1课程内容强调专业性,缺少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联系受传统高师生物课程观的影响,实验课内容倾向于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突出学科专业性,而师范性不明显,验证性实验占据主导,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欠缺,缺少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联系的问题尤其突出.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物新课程很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10],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反映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符.2.2.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就是要改变轻视学生生活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体验知识.从课程标准建议了大量的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实验更加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的验证,更强调实验的学术性,相对而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自然、社会的联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师范生深切地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工作的教学质量.2.2.3实验教学缺乏体系建构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自然科学,应有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验体系,但师范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这种体系的建构[11]75.每一门课程仅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联系不紧密,对课程内容整合较少,因而造成一些实验内容重复,如微生物学中的“霉菌观察”与植物学中的“菌类植物”实验内容基本一致.2.2.4实验教学模式化高师生物学实验教材编制模式化,实验设计程式化,即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与材料等仪器与设备等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报告[11]76.实验过程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履行三步曲,即按实验指导的要求或教师总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12].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药品配制等实验的准备过程和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参与度低,对实验方法步骤缺乏必要的思考理解和创新,师范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2.2.5研究性实验内容缺乏目前,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仍属于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利.
3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生物学实验教学
3.1加强高中相关实验内容的渗透,增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师要致力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手段.在保证实验课内容达到本科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与高中生物教学联系密切并能充分发挥现有实验条件的实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力争使中学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部分、经典部分成为高师生物学实验的研究主题之一,使得高师生物实验内容与手段上形成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包涵关系.
3.2改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手段,使实验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实验内容上,应该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岗位的要求,组织各教研室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剔除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增加反映现代定量分析、探究性、设计性和综合应用的新实验技术内容,跟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在实验课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研究进展,在课堂讲解或是实验过程中穿插介绍,补充同一个实验的不同技术与方法.有些新技术、新方法,即使因为条件所限不能亲手做,但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光合强度的测定既有传统的改良半叶法、氧电极法及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法,也有较为先进的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法.
3.3整合实验内容
在制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时,要统筹规划、互通有无、科学整合以及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避免学科间实验的简单重复,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实验内容与方法,这也契合高中生物实验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高中生物涉及的68个实验,均可按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分别归入或融入到具体的相关课程实验中去,使学生在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接触到所有的中学生物实验内容.
3.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将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为实验内容要求由低到高的生物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验、研究设计实验3个不同层次的新体系[9]101.生物基础实验主要完成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及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训练实验则由学生实验小组(6~8人)自己设计方案、准备药品仪器及独立撰写实验论文,完成大纲规定的提高性内容或感兴趣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实验为教师根据本地生物资源或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而开设的科学研究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所应具备的科学态度.
3.5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准备实验也是一名生物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之一.高师院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如动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微生物菌种制作及消毒灭菌等,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实验从始至终的全过程,这将提高师范生准备和组织生物实验的能力.
3.6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文字驾驭能力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实验内容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科学、准确、生动及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能够用生物专业语言表达、组织及研究实验,还应认真对待学生的实验报告,对表达不准确和书写不规范等情况及时纠正.
篇9
注重专业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所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员的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渐进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大有高下,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比如,有一定自主创新的科研、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在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归因,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上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差异度也可能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一)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心,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科问题,比如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难有保证。
(二)科研制度上对于科研文化的思维缺失
从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看,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笼统、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连续性较弱;教育科研交流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教育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三)评价政策上对于教科研绩效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应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了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仅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二)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义。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协调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一定与该课题相符,由其它学校流动过来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培养研究梯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现实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无序、散乱的状态,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三)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篇11
科研对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科研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这种观点并非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而事实却是,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有教师职业化的独特品格和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而教师参与科研不仅会巩固和扩展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还会加深人们这种“专业”认识,从而反过来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主要从三方面起作用: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起促进作用。教师参与科研,能拓展教师的视野和使教师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有意无意间就会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即使教师不参与科研,同样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对教师教学内容提出了必要的要求,作为教师,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得不深化自己,改变自己,在内容上求新求变。例如:科研在素质教育领域的成果,无疑对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起促进作用。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每个学校乃至每个国家教学都关注的一大问题,因此也是教育科研关注的焦点。科研的一些新方法、新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与学的效果自然而然会有所不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必要平台,是师生交往、学习、进步的场所,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砥砺、培育、生成的土壤,是师生生命碰撞、展示、成长、升华的时空。所以,我们要进行科研来促进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即教师语言首先要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其次要规范正确,清晰流畅;再次要风趣幽默,诙谐机智。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使他们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从而,让所有的羁绊、桎梏、绳索、陋习、偏见都远离课堂!让课堂洋溢着自由、民主、科学、个性、创造、人格、欢愉、理想和追求!一言以蔽之,让课堂充盈着思想的美丽,充盈着思想的魅力!
最后,科研能够促进教师本身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只教不研”只能使专业素质原地踏步或摇晃衰减。只有辨证施治,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清除自是、自闭和自卑这三种病症,从而促进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修养的提高,以达到教育水平的提高的目的。
作为教师,必须要用有效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投入到学习,溶入到课堂的氛围当中,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水平上不断创新!这些创新靠的是科研,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二、科研能促进教育创新
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而且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此教育科研必然能促进教育创新。教学本身就包括两方面:教,即教师的角度;学,即学生的角度。因此,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
一般人认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训练行为,实际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这就要求教学中首先教师须创新。科研就是不断研究出新方法、新途径来,使教师在教学当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学会并利用创新思维,这便是科研,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十一五规划”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也着重提到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可见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学生的创新潜能应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探索的观念,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研究出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拿外语教学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英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英语交流的氛围,提供学生们练习英语的平台,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加强语言的实际应用。
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也是事在必行的。有位中国留学生将其九岁的儿子送到美国小学就读。令他惊讶的是学生没有教科书。忧心忡忡,担心儿子荒废学业。可一年后,他发现儿子的英语长进了许多。放学以后,孩子不直接回家而时常去图书馆,还不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后来孩子能熟练地利用网络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并能洋洋洒洒地写出几十页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分出了章、节,并在篇后列出参考书目。这是在中国读研究生时才运用的写作方式。反观我们培养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马拉松式地学了十几年英语,应试能力还可以,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实战经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反思。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而不应只是拘泥于课本,应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应该说,学生的创新潜能应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探索的观念,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研究出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三、科研能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
如果说,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学生,那么其直接目的便是教师,教师本身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基础,具有独立教学风格则是保证。
在现代社会,有特点才有质量,没有特点就没有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要达到此目的,就要依赖于教育科研,因为科研能够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科研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一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并坚持方法的持续性和实用性,那么这套做法便形成了该教师的特点和风格,自然而然便会在教学中创造出亮点。
正如北京农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那样,在教学实践中不忘“以人为本”观念,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感染力方面,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积累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难道这不算是长期科学研究的成果么?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加强实践教学,要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让学生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领悟科学发展观,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现代大学新理念的核心。
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类的高度文明,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做法,而应该大胆创新,以科研引导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目的,面向世界,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以上阐述的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三方面促进作用,说明科研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文龙.“只教不研者”的“三自”病症[J].中国教育报.2006.
[2]钟能文.教研,为什么总是那么“孤独”[J].中国教育报.2006.
篇12
2.课程目标。市场调研课程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调研理论知识和调研工作程序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市场调研工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经营决策所需信息,拟定调研主题,设计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实地调研,收集并分析市场数据,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供企业决策参考。
3.课程教材与参考资料选择。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是教学的重要工具,选择恰当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有关市场调研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选择教材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依据教学目标来选用合适内容难度的教材;第二,理论教材突出知识够用的特点;第三,强化课程操作实践,为课程筛选合适的操作指导性参考资料,做到课程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技能强化同步。
二、授课对象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高职高专学生开展市场调研课程教学问题,首先应该对学生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很多院校的营销专业文科生较多。相对于往届学生而言,目前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诸多不足,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方法运用不当等。但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例如他们特别喜欢动手实践。虽然不喜欢动脑记忆和思考,但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非常高的期望和渴求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观,强调本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明白市场调研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其次,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利用团队合作的体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调研项目中,通过督促学生合作动手动脑来完成课程学习。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环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内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使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多使用案例教学法、实训模拟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能够让学生对讲解的知识有快速的把握,在讲解市场调研理论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辅助教学。例如,在调研设计知识讲解时,利用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开展设计工作;在文案调研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开展文案研究工作。实训模拟教学法能够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通过课程的实训模拟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强化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市场调研课程中,涉及技能要求的部分可以采用实训模拟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法利用基于任务的系统课程作业,让学生在逐步完成分任务的基础上,在了解岗位工作整体流程和环节的同时,快速提升实践技能。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调研工作的流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设计课程的系统作业任务,在增加课程生动性基础上利用分任务来驱动课程教学过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市场调研课程教学课时数可能各个院校设计不同,在此以48课时为例,分析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进设计。不同于理论导向的课程教学,市场调研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按照课程理论章节进行讲解,可以对课程内容按照市场调研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组织。对总体课程按照工作流程拆分为5个子项目,对应的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对每个子项目的任务内容分解阐述、理论知识内容以及任务驱动作业进行重新设计,如表2所示。
2.课程重点与难点。市场调研课程的讲授中,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为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文案调研、一般调研方法(观察法、访问法、实验法)、问卷设计、抽样、调研资料统计分析、调研成果提供等。其中,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设计、调研数据统计分析、调研报告撰写是课程的难点,需要授课教师安排足够的课时保证教学效果。
篇13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问题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