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赏析

篇2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飘逸、潇洒、富于想象力。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从高耸入云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篇3

二、“遥”见气势。“挂”传神韵

“遥看瀑布挂前川”,在哪里看?远看!唯远观方得瀑布之神韵,个中奥妙李白知道。不似我等之辈,不近观,总觉得不真切。个中奥妙不知,距离才能让我们的想象驰骋天上人间,气势才会阔大辽远。而―个“挂”字,更显随意又恰切,传达给你的就是庐山瀑布展现在你面前的那直立的、落差很大的意象,静止中充满恢弘的动感。

三、“三千尺”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何谓“飞流直下”?速度极快,笔直而下,一泻千里。激流跌落之处如人喊马嘶、倒海翻江,雷霆万钧之力激起冲天云雾,泻入深潭产生“喷雪奔雷”的壮观景象,真正是“无鼓之雷霆”。“三千尺”,当真有三千尺?虚指而已,想象而至。其实,在李白的想象中,三千尺算什么呢?他还有“白发三千丈”、“天台四万八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一直是这样的独一无二。

篇4

有一词极为轰轰烈烈,叫什么“力排众议”。我想除了皇帝,其他人大概没有这样的气魄。既然一个人能说了算,还要众议干什么,众议还有鸟用?为什么要有众议,这就是发扬民主,要有民主。个人意志与民主发生了矛盾,就原形毕露,这就是所谓的“力排众议”,可笑反而成了魄力的说辞。原来我们汉语言那么优秀的表现力却正好用来和稀泥。秩序打乱,成全个人意志,反而成了好事,管它合法不合法。有一成语叫“为虎作伥”,是说一个人被老虎吃掉了,这个人的鬼魂再给老虎领路去吃人。我们的很多词语,正做了这个角色。

篇5

一袭白衣的青莲居士,似乎是每个中国人所熟识的吧。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之情,到“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再到“铁杵磨成针”那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诞生的每个龙的传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李白了吧。

李白嗜酒,他不是个醉若烂泥的酒鬼,却终日抱着酒坛。常言道:“借酒消愁。”李白啊,真的是太过忧愁了么?所以才会终日在梦境与现实间挣扎,所以才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生潇洒的诗仙的另一面。

我想李白是执拗的,“天子呼来不上岸,自称臣是酒中仙。”像小孩般执着的脾气,只因不愿当个只属于皇上的诗人;李白亦是清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没有那样自由散漫的个性,没有那样明净的心,恐怕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诤言的吧;李白应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的豁达,并不是假君子真小人的戚戚妄语,而是诗仙骨子里的洒脱大气啊!

但就是这么个满腹经纶的“文曲星”,因那“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千古佳句,和贵妃娘娘的一句轻怨,而被李隆基流放到了荒蛮之地,唉,可悲,可叹哪!

篇6

崇高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刚健、雄伟的特征,它是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大唐盛世以其独特的时势造就了李白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再加上他豁达的个人品格和气质,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飘逸之性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二、李白诗歌的崇高之美体现在所选取的意象上

崇高在外形上来说的,它表现为事物空间上的巨大和时间上的无垠。那么体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则是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愁何其广阔、难以排遣,以至于像万古那么长久。“万古”是时间的无穷,是崇高的美。“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多么洒脱畅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头似个长”“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李白的诗中经常用到“九千、九万”等量词,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怎样壮阔的世界,容得下如此浩瀚的事物。

对象的无限巨大与自身的渺小之间的对立也成为一种崇高的美。

李白还喜欢写大山大川,山就是大得望不到边的,河必然是长得看不到尽头的。你看他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李白的笔下,天姥山气势逼人,不仅遮断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过五岳,“一览众山小”。这样说还不够,通过和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伟之姿压倒了天台山,岿然屹立。几个动词“横”“拔”等连续使用,更使天姥山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作者进入梦境,在奇花的迷恋之下,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此处描写尤为大气磅礴: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大雨将至,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字里行间裹挟着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种奇伟的美。

三、李白诗歌的崇高之美体现在他的意境上

从美学意义上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篇7

一、狂妄语言的体现

(一) 李白的狂妄之言,常常表现为爱用超级数量词进行夸大。象“天台四万八千丈。”、“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年杯”、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用这些夸大数量词极尽夸张之能事,表现出李白豪迈洒脱的情怀,笔墨酣畅,抒情有力。

(二) 李白的狂妄之言,体现在诗中用广泛地描写雄伟阔大、非凡奇特的意向来表现他壮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慨。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你看他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在李白的笔下,天姥山气势逼人,不仅遮断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过五岳。这样说还不够,通过和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伟之姿压倒了天台山,岿然屹立。接着作者进入梦境,在奇花的迷恋之下,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此处描写尤为大气磅礴: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大雨将至,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字里行间裹挟着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种奇伟的美。李白的诗歌,对雄奇、壮观的崇山峻岭,长江大河,似乎特别青睐,他着意创造了一种崇高和壮美的审美佳境。

(三)李白的狂妄之言,在诗中还表现为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它往往改变现实社会生活中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的比例关系,改变事物的形体规模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的诗句,以抒发他那澎湃的激情。例如:使数目变小为大,变少为多:“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形象超越现实而存在,人为地扭转事物的本貌而铸就壮美的效果。李白也是用缩小的夸张把漫长的时间缩短,把阔大的空间缩小:例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把人漫长的一生缩小为如朝夕之间短暂。

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时空,往往是根据主观抒情的需要,采用变形的手法,改变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大小,以显示他的“主观时间”和 “主观空间”,来书写他的主观豪迈情怀。

二、形成原因

为什么形成了李白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的狂言呢?这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时代的营养

李白诗风的形成不仅靠唐朝经济的繁荣沃土,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不然也结不出如此丰硕的成果。他狂妄飘逸诗风的形成与唐朝唐代文化大背景就有着必然的深刻联系。

初唐的辉煌带来了文学的繁荣,而作为封建正统的文学的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地发展着,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人更如璀璨群星,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较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载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气氛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不断进步。而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浸润下,很快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怀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诗歌的态度,继承了以往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描法。也无形中对他诗歌的狂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个人的性格

李白的思想十分复杂,因为他受到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影响。他心理素质中的精华部分是人格独立,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是最光辉的亮点。李白的天性爽直畅快,他的气质洒脱不羁、傲世独立,感情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奔涌而出宛若喷溢的火山。当他自信十足时,则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当他应诏入京求官,则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当他政治失意,则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三)爱才宽松的风气

李白之所以狂放不羁,年轻气盛,在与唐人爱才、扶才、宽容、大度,还在于宽松的社会风气。唐人往往自信,财大气粗,大多说话夸饰,爱用豪壮之语,许多人想靠三寸不烂之舌而狂言平步青云,出将入相,绝没有人嘲笑他们有非分之想,李白自诩甚高,抱负极大,她不愿走常规的科举道路,企望“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由布衣而一举为卿相,做管仲、晏婴一类“辅弼”大臣,完成“济苍生” “安社稷”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如果生在“万言不值一杯水”、 “读书只为稻粮黍”的朝代,只有金钱和权利才是硬通货,哪怕你“太白金星”下凡,还竟然敢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的话,那些位高权重者不捏死踩死你才怪呢!哪还让他体面一点地被赐金放还呢!

篇8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晨起,我挽拢几丈长的发髻,插上一只橹束发,轻撩灰色的长衫,出门。一步跨到青藏高原,我来这里濯面,顿时惊愕,青海湖原只是挂在高原上的一滴眼泪,怎能濯洗我的颜面?怎能映照我的容貌?

秋天不知趣的虫鸣扰我心扉,枯黄的叶子被秋风追杀,思春的草儿撵春而去,白白的秋霜挂在高处,是为春招魂的纸幡,还是向秋招安的小旗?天苍苍云卷西风,野茫茫鸟啼干枝,我默坐山岗,遥望萧杀的秋,近看凄凉的景,悲从心起,眼眸泛泪,任小溪流泻,溢了青海湖,满了长江水,涨了东海岸,我在伤秋的思绪中,用我的悲泪浸湿了自己的罗袜,竟浑然不觉。

倏然,我站在水的中央,宛如一片孤岛,诗经的堤岸和我掬手作别,采桑的妙女何时凋了容颜谢了花魂?雎鸠鸟悄然飞越了关山,邶风的小舟了无踪影。

掬一捧清水洗我蒙尘的面,抚一下水波照我疑惑的容,抻一抻衣整我朴素的装,水中的我怎地是鹤发童颜?我五千丈的身躯竟能成倍的翻长?我的长衫被缘愁截成了短褂,衣难遮体羞煞颜面。我站在水之中,是想在水湄的深处打捞起一粒快乐的珍珠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吾儿,吾儿......吾儿不在?水茫茫的世界上只容得下我一个人的悲呛,只留我满目不老的沧桑,好吧!我把这滔天的水统统做酒,饮下,能否消除万古的忧愁???但我这饮者一定会留名丹青。

篇9

篇10

1 在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壮美的意象

李白善于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他笔下的黄河、长江、昆仑、王岳、清风、明月、大鹏等意象,经常用来参与作家人格的塑造,带有诗人的个性气质,是诗人精神品质及性格的外化形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把黄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气势,把它奔腾激荡、掀起狂澜的伟大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充满着伟大的追求与抗争的河流,是不屈不挠,具有坚定意志和无穷生命力的河流。在黄河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壮伟的胸怀和无以伦比的伟大精神力量,诗人在描写黄河的同时在写自己,即使写景也是抒情。在黄河咆哮的惊涛中,听到了世人的充满激情的呼喊。李白的是在构思的过程中,就创作角度而言,受性格、感情特征的影响,其实构思基本特征是跳跃式的,具有发兴无端、思如泉涌;天马行空、想落天外;从大处落笔大起大落;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峰断之恋,奇幻多变的特点。

2 凸显诗人主观抒情时用强烈的自我意识

李白毕生追求独立自由及个性自我张扬,与他炽热的感情和自信豪迈相适应的,“他在感情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诗人的直接介入,具有相当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诗人高度自负、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本文由收集整理望用世的积极的思想感情。李白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以气为主”,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在他的诗中无处没有“我”的存在,对客观事物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抒发“我”的情感,这就是他的诗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3 以独特的抒情方式显示情感特征

3.1 起兴无端、想落天外的结构特征。李白的诗篇《蜀道难》劈头就是连声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就像是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迸发而出,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句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天外而来,把黄河之水写的来有气势,去的悲壮激昂,表现完全超越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的人生感叹,又迥异乎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起来,甚至有窒息之感。起句以其巨大的张力令人呼吸不畅,根本不给读者留有吟咏。咀嚼的时间,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语言表到效果不仅完全符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张扬个性,更在深层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思想模式。李白在读者由习惯和常规维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得让人陌生、使人惊奇的诗意境界。

3.2 语言清丽自然、清水芙蓉、清秀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越女词》之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歌词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李白十分崇尚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故他可在诗中大力赞美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谢眺。在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美中体现了他对清秀明快自然语言的追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率直,浑然一体,毫无雕琢的痕迹。李白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手拈来及入诗,有一种彷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做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活泼的生命特征。李白诗歌语言上返璞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增添了其感染力。

篇11

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的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例如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振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如今词人身在江东了,却并未感到喜悦。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的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三、抓关键词句

诗歌最大特点是简练,因此解读诗歌,有时我们要具体到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理解上。而解读诗歌,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这些关键的词。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诗篇。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再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多病”一词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流浪,贫病交加,在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的诗人形象,这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三个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诗人诗中透漏出的浓浓的苦闷也就跃然纸上了。

篇12

我曾幻想拥有一根魔法棒,5?12大地震侵袭后的四川满目疮痍,一片废墟,人们在废墟里俯首痛哭垂泪,一些人试图搬开那一块块笨重的大石块,寻找废墟下一个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此时我将用我的魔法棒掀开那一块块致命之石,让他们找回自己的梦。我还要用我的魔法棒变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给饥饿的人们,变出最有趣的玩具给失去父母的孩子,变出最灿烂的笑脸给失去孩子的父母们。

我也曾幻想自己变成一只小鸟,一只离开金丝笼,避开猎枪的自由鸟。没有成堆作业的束缚,没有大考小考的困扰,更没有父母质问时严厉的目光。为了追寻自由,我飞往蓝天的怀抱,在白云间嬉戏,累了,在如茵的绿地上栖息;渴了,在清澈的湖里美美地饮上几口,享受着生活的惬意……

篇13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和典故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

数量词

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