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做好日常用电用水保障,逐步完善水电智能监控系统,做好用电试点单位电能统计分析与推广工作,努力发挥节能监管平台的作用。
(四)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完成西校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五)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等工作。
二、加强后勤服务监管工作,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根据相关合同,进一步加强后勤日常服务工作的监管,特别是对物业、宿管、交通车、零星维修、餐饮等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质量监管、维修工作、节能管理、后勤规划工作台账,确保学校教学、科研日常工作有序运行。配合相关部门完成西校区一期物管招标工作。积极配合校园扩建二期工程建设,协助做好二期校园后勤规划工作。
(二)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形成“食品安全人人讲,食品安全人人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排查宿舍安全。以加强学生寝室设施和文化建设为导向,改善学生住宿环境。按照国家有关学生公寓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完善公寓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四)加强校园绿化、卫生管理工作。加强校园绿化规划,组织开展校园植树绿化和绿色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
(五)推动实施南区西村、石园村一户一表水改工程,协调处理校外用户搭接我校自备水源的关闭工作。
(六)继续做好本年度维修项目的立项、预算、施工监管和有关结算工作。加强维修项目预算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严把工程初审关,为学校节约资金。
三、加强后勤规划管理,促进各项工作进程
(一)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调整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形成内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共享,运转有序的工作制度,使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积极收集整理高校后勤规划管理有关文件资料,加强调研、督导工作,熟悉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资料库。
(三)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工程维修、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和指导安排体系,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开展时间和期限,加强对实施项目前期安排、中期排查、末期督促工作。
(四)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有序开展对后勤实体工作规划监督,做好统计分析,为学校后勤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篇2
高校后勤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分为以下几类:卫生、安全、餐饮、学习管理、维修设备。在卫生方面,后勤工作是打扫寝室、教学楼、图书馆和校园内的垃圾,让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保持整洁,还要对校园内的绿化建设进行管理,促进美丽校园的建设;在安全方面,后勤工作是及时处理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在夜晚进行巡逻,保障学生校园生活环境的安全;在餐饮方面,后勤工作是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有营养的食物,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习管理方面,后勤工作是保障图书馆的及时开放和图书的及时更新,促进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在维修设备方面,后勤工作是及时对公寓的电器设备和损坏的桌椅及时进行修理,以保障学生的正常生活。
二、高校后勤办公室科学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概述
高校的后勤办公室要科学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化、精细化、程序化、高效化。制度化就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制度办事,有明确的奖惩措施;精细化就是合理的分配工作,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程序化就是后勤办公室的工作要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计划进行,不能无规律的发展;高效化就是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后勤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相关工作者要对高校后勤办公室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高校后勤办公室管理的特点
高校后勤办公室管理有以下两个特点:工作多,任务重。工作多是指后勤办公室要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及时与领导和师生进行沟通,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而且要紧密的联系学校各个部门。任务重是指后勤工作人员队伍比较庞大,素质高低不等,不便于管理,而且学校寝室、餐饮等方面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
四、高校后勤办公室科学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培训与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后勤办公室要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后勤办公室可以举办一些培训活动,或者举办一些思想道德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后勤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便于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改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
学校后勤办公室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还要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手段进行创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
后勤办公室既要对各个部门后勤人员进行管理,还要为师生服务。但是许多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比较差,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并不能体会到其工作态度对师生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后勤办公室要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人文教育,加强他们与师生的互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四)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目标
高的工作细节能够促进工作的不断完善,而更高的工作要求能够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因此后勤管理把办公室要不断完善工作要求,提高自己的工作目标。后勤办公室人员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及时进行解决。还要及时的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联系,加强与领导的沟通,促进学校更好的建设。
(五)加强程序管理,完善工作计划
篇3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日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质量,并影响着学校的生活质量,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的机制,切实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高素质人才培养,迫切要求我国各高校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
一、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有待改观,制度不严。后勤部门缺少保障制度或措施,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从而使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后勤部门的自我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服务效果。
(二)后勤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勤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现阶段的高校后勤工作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达不到上述要求,这支队伍在数量上虽能充其数,但在质量上还不能适应当今后勤工作的开展,其整体综合素质低下,严重影响后勤管理工作的水平,这样的后勤人员队伍,必然存在着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现象,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后勤专业知识的人员数量极少,且专职后勤工作者中也大都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其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尚需提高,而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如现今的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后勤工作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但既精通软件的设计又深谙后勤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见,精通外语的后勤部门人才则更是凤毛麟角。在职称结构方面,后勤工作者中高级职称比率与其他部门相比明显较少,比率偏低。
(三)后勤工作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高等学校是传授和创造高新知识和技术的前沿阵地,教学和实验设备、技术设备十分先进,但高校的后勤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大多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传统方式方法上,与现时代的高新技术形成很大的落差。计算机是实现后勤工作现代化管理的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设施,目前在大多数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计算机已基本在管理层得到普及,各系都用上了高档次的计算机,甚至有的部门还不只是一台。而后勤部门在此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用的是低档次的或者是别的部门淘汰下来的微机,更甚者有的后勤部门连一台微机也没有。至于多媒体设施、扫描仪、刻录机、服务器等其他设施,更是大多数后勤部门可望而不可即之物,这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资金紧缺;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原因是由于领导对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分配不合理造成的。
二、高校后勤管理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加强制度管理,做好年度工作计划、岗位责任制度及考核范围。后勤人员要改变过去那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服务方式,面向市场经济,把开发利用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服务中来。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确立后勤的重要地位。
(二)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知识经济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大量文件材料不断产生,后勤工作也不断地绵延增多。传统的以纸质为主的单一后勤载体形式必然导致后勤数量不断膨胀,馆场建设永无休止;同时,文件的归档、组卷等一系列传统的手工操作流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工作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因势利导,与现代化建设接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后勤工作,实现后勤管理、检索、利用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加速后勤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1、加快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步伐。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后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同时,为方便利用传输和联网,通过建立后勤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2、加快高校后勤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后勤信息的网络化。网络以其高速的信息传递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同时也打破了在传统沟通体系上建立起来的管理原则。因此,各级后勤部门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在后勤工作中的应用,加快后勤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设高性能的后勤信息网络,加快后勤信息加工处理的现代化步伐,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将后勤信息公布于网上,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后勤信息的网上服务,我们应抓住机遇,有计划、分步骤地步入高校校园网、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接待网上的来访者。这是实现后勤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知识经济对后勤信息需求的必然措施。雷蒙・哈德在其《数字化的商业》中指出:“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尽早建立后勤网络化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3、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后勤信息的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管理,首先要求后勤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但就各高校后勤部门目前现状看,标准化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后勤的统计、著录、标引等虽已有国家标准,但许多后勤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未按标准执行。在现代技术与设备方面,如计算机数据库设置,后勤信息载体格式和转换标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等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后勤部门开发和购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形式各异,难以兼容。为此,应进一步强化标准化建设,有国家标准的应实行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暂缺的,可先制定地区或行业间相互协调的统一标准,使各后勤部门都能按照标准建立起后勤信息资源数据库,按照标准对后勤数据进行规范的加工,以便实现联机联网及后勤信息资源共享。
(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校后勤工作者的素质。后勤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后勤工作者不破除一次性教育的旧观念,就难以胜任后勤工作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与创新的速度更快,这使得传统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工作技能与服务水平的要求。因此,认真探讨和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后勤工作者的继续教育问题,就是个非常现实与重要的问题了。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与非基础的高起点的教育形式,是后勤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后勤学历教育的一种延续和完善,它是使后勤工作者形成创造力,取得创造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后勤工作者实现智能更新和改组,保持和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弥补学历教育中的不足,增新和拓宽后勤工作者的知识面和创造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终身教育,使后勤工作者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忽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做任何工作都要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才能确定明确目标,确保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因此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高校作为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对推动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高度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后勤工作,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也很少关注。高校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对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完善,因为高校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因此在后勤人员的选择,职位的安排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够慎重。学校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道德心态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导致后勤人员的素质不高,他们在面对庞杂繁琐的后勤工作时就会无所适从。后勤工作出现问题也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阻碍作用。
(二) 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用人机制不完善
高校在很长时间内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高校对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以行政型人事管理为主要方法的阶段,这种管理模式效率低,无法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对员工的岗位安排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按照经验感觉来安排职位,并没有认真考虑员工的个体能力、经验等来进行科学系统的岗位分析,对具体岗位的职责也没有准确的概念与规定。这就导致了员工工作的热情、积极性降低,不能很好的完成后勤工作。高校虽然在用人机制上作出了一定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因为没有足够高的执行力度,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因此要想做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建立健全竞争、评价和导向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二、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转变观念,重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它有足够的重视,把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可以聘用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选拔、后勤人员职位的安排、各种后勤职位的具体职能与工作内容规定、赏罚激励机制的健全等这些环节进行设计并监督,做好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工作。
(二)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
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偏低,高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一批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增添活力。同时也要注意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关于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以上做法,整体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
(三)完善用人机制
改革和完善原有的用人机制。高校要打破以往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的“终身制”、“固定岗位”等模式,而是采用聘任制,这种方式是首先通过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然后求职者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最后优秀者得到职位,聘任制的采用可以有效打破原有的旧模式。在进行后勤人员的招聘时要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在公开招聘的过程中要有完善的竞争、淘汰机制,以确保招聘结果的公平。并逐步建立健全的竞争、评价和导向激励机制。以此引进优秀的人才,并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和自身的潜力,促进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制定员工培养计划,纳入工作重点
在有了科学的人员任用制度后,还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服务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故而持续有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将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中;其次在培训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后勤工作人员可以大致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岗圈,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有区别的,才能使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切实得到提升。其次,在培训后应该对参加学习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试卷测试、操作测试、后续工作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标准,再通过末位淘汰的方法,淘汰不合格的员工,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学习动力和热情。
(二)引进高素质人才,构建专业化队伍
目前高校后勤正处于社会化改革的时期,这对后勤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切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另一方而,高校后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而且这种矛盾正处于深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为后勤人员队伍注入新的新鲜血液。例如扩大人才引进的途径,积极而向社会招纳人才。另外,可以用高薪待遇来吸引一些业务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高校不再片面注重科研和教育人才的史新和引进,同时把后勤人员的素质提高也纳入了学校的人才计划,力图通过人才的充实和加强,来构建一直高素质的专业化后勤人才队伍,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和导向。
(三)优化分配制度,实行绩效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人员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的根木原因在于传统的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平均分配制度忽视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导致努力工作的员工与不努力工作的员工在薪酬待遇上不能拉开差距,甚至有时候山于级别和编制的原因,努力工作的员工可能在待遇上还比不上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这就 极易造成员工情绪上的松懈,怠工现象难免出现。高校后勤企业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考核。员工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大块,绩效工资随着员工每月的考核结果浮动,而且拉开差距,并且考核结果还将与今后的晋升、晋级挂钩,这样工作的表现和成果将直接影响薪资所得和职业发展,员工的工作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得到改善。
结语: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确保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进行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实际生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令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5
高校;后勤管理;管理体制
高校是培养高技能知识人才的地方,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方面技术人才的任务,那么作为高校保障工作的部门——后勤部门,要保证高校的教师能有一个安心科研、安心教书育人,学生能有一个安心学习、安心创新的活动场所。后勤服务涉及学生的生活、购物、医疗、自习等,涉及教师的科研、生活、上课等范畴,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可见一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其他部门的有效运行。下面就目前高校的后勤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旨在为后勤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提供帮助。
1高校后勤管理现状
随着科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也不落后,高校借助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利用数字化手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高校后勤管理取得的成绩
1.1.1初步建立了一套后勤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模式,即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集团,采用一分为二管理体制,确立后勤管理处为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为服务部门,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执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技术指导等职责,后勤集团为全校教职工提供教学、科研、生活、住与行等方面的服务,这样既有监管机构,又有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服务并存,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为全校教职工及学生服务。
1.1.2初步建立了一套企业化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的运行机制下,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运行机制。例如建立详细的质量监管制度、人员考核制度与绩效考评制度,明确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以制度指导工作,避免在工作过程中随意做事,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1.3基础性的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随着后勤管理改革的进行,基础性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服务方面,制定出了各个岗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岗位的具体要求,使以后的工作有据可依。在工作流程方面,编制一套适合高校的工作流程,简化了工作环节,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快速、更有效、更通畅的进行,能很好的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服务。
1.1.4在管理工作中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引进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把日常的各种办公内容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信息平台反馈制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由专人负责,及时查看,简化解决问题的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1.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后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在高校机制体制的引领下,后勤管理部门也建立了一套管理体制,但这些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
1.2.2后勤人员队伍建设的不合理
对一个部门来讲,建立一套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的队伍是必要的,后勤管理部门也不例外,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的学历不是很高,且由于后勤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周末和假期经常出现加班加点的现象,及校领导的不重视,造成后勤部门引进高学历人才方面具有很大困难,导致后勤管理部门人员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不能形成合理的管理梯度。
1.2.3后勤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
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讲,思想观念和工作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后勤管理部门来讲,这点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各个方面的,例如:后勤部门的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却没有任何报酬;后勤管理人员的晋升途径不是很畅通;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后勤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机会较少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缺乏务实的管理意识,管理过程形式化
对于大部分的后勤部门人员,乃至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讲,在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年终的实际结果之间总会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发现很多的工作计划都是一个或几个领导坐在办公室根据以往的情况,查找资料,总结出来的,有的甚至是由于领导催的比较急,应付领导随意编写的(编写的人主观认为最后不会以这个为准),这就使工作变成了形式,往往造成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另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问题导致得过且过,对实际效果要求较低,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缺乏务实的管理。
2.2缺乏有效的晋升与培训途径,职工积极性不高
对后勤职工来讲,开展的培训相当少,就是有,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参与,后勤人员的晋升渠道也不是很畅通,还因后勤大部分人员是合同制工人,其待遇普遍偏低,高校对这部分人也不是很重视,造成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2.3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造成服务滞后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任何问题并没有进行提前预防,就是出现了问题,业只有在别人告知了以后才知道,甚至在被告知后,还出现互相推诿的问题,推卸责任,最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3高校后勤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
每个高校的后勤部门管理人员,特别是后勤领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个部门都应该走出去再走进来,多多调研,多多讨论,编制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
3.2注重后勤职工的队伍建设
关于后勤的职工队伍,后勤部门应全盘考虑,根据具体岗位确定实际需要哪些技能人才,上报校领导,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技能较高的后勤管理队伍,只有这样,在做什么事情时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有的放矢。
3.3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技能人才引进后,还要想尽办法留住这些人才,想尽办法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增加合同工人的工资,加班根据加班的时间发加班费,可以加强后勤管理部门人员的思想教育,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学校领导多给予重视,开辟后勤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等方法,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4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后勤管理部门也应该顺应社会潮流,引进一套适合自己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这样的平台可以做到在出现问题之前就提前得到预防,就算没有预防到位,出现问题后业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不用在让学校的其他部门有问题时到处乱跑,也不会出现有问题时不知找谁解决的现象。
3.5加大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对于一个管理部门来讲特别重要,后勤管理部门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后勤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流程来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有组织、有纪律的管理好一个部门。
3.6细化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高校的后勤部门既类似于其他部门,又不同于其他部门,它是具有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综合体,所以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来讲,如何进行好的服务、如何控制经济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细化成本,如何节约成本就变得更为重要,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来进行控制。总之,对高校的后勤工作来讲,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可以发展下去。
作者:姚正军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6).
[2]董玉梅.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王丽楠.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6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单位从行政管理序列中分离出来,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成立总务小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后勤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服务实体作为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适应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甲乙方关系协调、融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顺畅,后勤服务才能到位。
一、甲乙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科学定位
总务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企业签订契约,建立甲乙方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1.规范契约关系,摆正双方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重组后勤机构,把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把资源分配、监督、考核部门和资源使用部门分开,形成甲、乙方。甲方通过合同方式加强对乙方服务项目的管理。从甲、乙方的定位可以看到,甲方和乙方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委托与被委托,发包与承包的关系,两者在职位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甲、乙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注意把甲乙双方的联结点放在合同和契约上。乙方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甲方工作的重点是对乙方完成任务进度、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甲、乙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2、机构职能分开,分清工作职责
甲方是代表学校处理后勤事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机关。在处理甲、乙方关系时,重点应该通过制定后勤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创造一个适合乙方发展的环境,增强乙方的竞争力,引导乙方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使企业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一般来说,甲方职能主要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后勤发展规划、年度后勤工作计划等。组建由师生代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并使之开展工作;协调学校与政府及社会等关系;协助乙方处理校内职能部门及院系关系;主持房改办、绿化办、爱卫会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和房地产管理等。乙方主要职能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为学校教育、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实现“把优质服务搞上去、把服务收费降下来”的目标。发挥后勤人才和资源的优势,发挥规模经营效应,立足校内,开拓社会市场,开展特色服务、教育服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求壮大、求发展。
3、正确对待分工,明确双方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后勤,学校办社会,形成庞大的、封闭式的后勤结构,这样的后勤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一分为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甲、乙方的出现是符合高校后勤改革客观规律的。后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甲乙双方都有关。实践证明,乙方服务水平的高低,反映出的是甲乙双方的工作水平,乙方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离不开甲乙双方的互相监督、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由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就要求甲乙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互相配合与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相反就走进两难境地,甚至造成后勤改革的倒退。
二、当前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改革步伐加快,思想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的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做自主经营的公司,仍然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独立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2、剥离尚不规范,权责有待明确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后勤集团是从高校“剥离”出来的,其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没有取得主体资格的财产特征。这部分资产是“划转”还是作为投资均无法律依据。后勤服务中心(集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后勤已经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化,但实际上,这种分离仅仅是为后勤组织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建立了一个平台。
3、后勤人才奇缺,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后勤队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后勤中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奇缺,难免在校内不但没有开辟一些市场,还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三、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
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必须维护学校利益,加强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并能根据管理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少、管活、管好”,以保证备种服务工作目标的实现,充分保障后勤集团经营的自主杈;作为企业运行的乙方必须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企业,更不能把盈利作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是这样,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形势下,甲方要树立为乙方服务的思想,在做好宏观规划、目标管理以及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同时,也要热心地为“剥离”出去的乙方做好服务工作,要深入了解和体谅乙方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共同帮助他们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为乙方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乙方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乙方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市场的特殊企业,应树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优质服务占领学校市场和社会市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校内后勤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
2、讲求经济效益,确保社会效益
学校后勤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服务。由于后勤的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也要求有相应的经营收入来补足事业经费的需要。但是高校后勤是培养人的地方,讲求社会效益更要放到提第一位。任何损害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取的。在由“福利型”服务转向有偿服务的过程中,价格是一个突出的敏感问题,它体现了高校服务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利益的调整。在这个目前社会服务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高校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服务实际上处于垄断状态。价格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勤的服务形象。而且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后勤管理部门要有严格的经济核算,加强价格检查和监督,关注管理盲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机制的市场化不是完全商品化,高校后勤改革成效的目标尺度是甲方有权不越权,乙方有利不唯利,脱离了这个标准和条件,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3、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鉴于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作为学校直接与乙方打交道的甲方,理解、支持、积极帮助乙方发展壮大,就成为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尊重历史、相互理解、加强沟通。甲方具有管理职能,没有经营职能,不能直接参与后勤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能滥用职权成立小实体,搞第二后勤,变相参与后勤经营活动。双方是后勤服务的契约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当后勤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确定以后,乙方有自主经营、独立运作权利。甲方则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跟踪服务上。乙方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该看到主动地把各项后勤服务工作搞好,使师生员工满意,使各级领导放心,这才是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才有利于后勤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7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最早源于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它是分工的细致化、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人性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即: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并将规范化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为主要目标,从而实现组织活动各要素和组织目标高效精确。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1]
二、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近年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作用已经得到高校后勤管理者的普遍认同。在高校后勤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后勤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不仅有助于降低后勤管理成本,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和执行力。
1.是推动后勤改革、适应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趋势。作为“985”工程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要实现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必须要有一流的后勤服务作为保障。那么,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和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便是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后勤自身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创建“一流后勤”、适应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增强务实性的必要手段
精细化管理要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在后勤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把管理由大事精细化到小事,再由小事精细化到每一个细节,精细化到日常管理链条的每个环节上,有利于把后勤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
3.是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满足师生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师生同样也不例外,作为被服务对象,他们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服务态度、服务细节及服务权益等。因此,加强高校后勤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十分迫切。只有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举措
1.以制度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高校后勤要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建章立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校后勤管理处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1)编制后勤基础资料。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我校后勤管理处在全后勤范围内开展了以部门“定岗、定量、定员、定酬”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资料编制工作,全面梳理了各部门的业务总量、工作流程、操作规程、用工规模及基础资源,细化了各部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其工作内容框架包括10个主要方面:综合办公、采购、财务、监控、维修、餐饮服务、大库管理、宿舍管理、主食加工和职工教育,每一项内容之后又附有详细的工作职责。对于其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的食堂生产加工,我校进一步制定了细致的流程图,确保了餐饮服务的卫生、安全和工作的程序化,见图1。
(2)制定服务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评估和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我校后勤管理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学校要求,结合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服务质量标准》。该标准包含“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质量标准主要依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对其工作提出更加细化的要求,约束各项工作的执行程序和质量;评价标准侧重应用量化的指标评估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完成效果。以绿化中心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养护”标准一项为例说明如下:
可以看出,绿化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对绿化养护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为各项工作提供了详尽的实施细则和严格的标准,也为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3)细化后勤干部、职工考核管理办法。我校制定了《后勤科级干部考核办法》、《后勤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楼长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考核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实施均以细化对员工管理、促进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升后勤人力资源水平为核心目的。
后勤各项考核管理细则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相关办法的约束和激励下,无论是后勤干部人员、还是广大职工,都在工作中增强了动力、提高了责任感,有效地提升了工作质量。可见,细化考核和评价机制是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方面,是提升后勤人员素质的重要保障。
2.以信息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1)创建“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我校“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后勤管理处以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互联网为技术支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该服务平台包括信息填写、答复列表、查看留言、办公电话、常用电话和通知公告六部分;其作业流程为:信息登记信息审核信息分派信息处理反馈处理结果答复服务对象服务跟踪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具体来讲,平台对通过服务热线电话、留言板留言、领导信箱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审核、受理,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解到相关服务部门进行处理,在通过网络分派任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发送信息,提醒工作人员和部门领导注意查看;部门处理完毕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平台,管理平台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服务对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电话回访;对处理结果达不到《后勤服务质量标准》的,返回相关部门进行重新处理,直至达到服务质量标准为止。
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整合了服务资源,细化了服务行为,全面提升了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了更优质、快捷的服务。
(2)构建“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是我校数字化学生公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向全校学生提供详尽的楼宇住宿信息和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同时,该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和服务流程透明化来加强内部监管,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
“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公寓资源管理、住宿日常管理、宿舍资产变动管理、保修管理、计划外人员住宿管理和宿舍查询统计六大功能模块。在校学生通过登录系统可以进行宿舍信息的查询、宿舍入住申请、换宿申请、退宿申请,并可以提交宿舍已损坏物品的报修申请;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台可以对学生公寓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包括公寓信息、寝室信息、报修信息、学生住宿资料以及缴费信息等。该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公寓信息的管理效率,推进了公寓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自动化。
3.以加强监督保障机制为抓手推进精细化管理
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是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工作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后勤管理处制定了《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监督检查频次、考核评价办法、奖惩标准、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有效地保障了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到位。主要措施包括:
(1)开展定期检查。后勤管理处设有“质量监督科”,专门负责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为后勤工作质量提供保障。质监科每个月对后勤各服务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细致地检查,对重点服务单位、服务对象关注度高的服务项目每两周检查一次,对于阶段性的重点工作组织专项检查,对于服务对象投诉逐一进行调查核实。这种有层次、有重点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机制,对于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保证和提高后勤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进行学生接待。后勤管理处每两周在学生集中的地方如学生食堂进行一次学生接待,零距离了解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场解答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方面的疑虑和政策。不定期在学生区进行“处长接待日”活动,就后勤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集中接待受理。学生接待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后勤服务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针对学生需求,完善后勤工作,增强了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上述监督约束机制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切实提升了后勤服务的整体水平。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我校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背景下,学校后勤管理处以精细化为目标,从制度化、信息化、监督机制等多个方面促进后勤的精细化管理,为实现高效、有序、优质的后勤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取得了良好成效。
首先,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后勤11个分中心均严格按照《后勤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和标准,明确工作目标、完善工作计划、提升工作绩效,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学校年终组织的满意度测评中,学校机关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从2010年的58.5%提高到了2012年的85%。更重要的是,“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运行,促使后勤服务工作更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大幅度提高了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后勤管理朝着现代化、精细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其次,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以“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例,平台自开通以来,有效地发挥了“一站式”服务的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台年访问量达10万余人次,审核、回复各类信息3000余条。平台运行以来,后勤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速度与质量显著提高,各中心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种虚拟服务模式,能够在有效节省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基础上,达到同等质量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此外,“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彻底改变了公寓管理人员传统的账本化的工作模式,极大提高了宿舍管理的效率,减少了用工人员,对后勤节约用工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精细化管理使后勤工作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认可,服务工作满意度稳步提高。在各项工作中,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求能够以最快速度反馈到后勤管理处,后勤工作人员又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予以回应。这种有效且高质量的工作模式使广大师生享受到了更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后勤服务中心也力图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取得更多成效,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学校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做好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篇8
1 后勤物资采购工作的特点及主要采购方式
后勤物资采购工作涉及面广,采购数量大,种类繁多,采购金额大,关系到后勤服务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后勤物资采购根据采购资金额度的大小和实际情况主要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竞标、商务关系续存等五种方式。
2 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不完善,有章不循
后勤物资采购工作责任重大,必须制定严格详细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要求物资采购工作严格按照采购办法进行采购。部分学校后勤物资采购,没有相关的制度建设,导致采购混乱,质量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物资采购过程有章不循,物资采购程序流于形式,有些部门私底下确定好供货单位,然后象征性的进行招投标。
2.2 物资采购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物资采购小组人力不足,专业技能人员缺乏。后勤的物资采购频次多、数量大、种类繁杂,人员不足导致采购小组不能参与每项采购,不能对采购工作做到全面把握;另外,市场物资在型号、价格、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非专业人员无法确认专用物资的质量优劣。由于人力不足,物资采购任务繁多,导致市场调研不足,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价格。
2.3 物资验收制度及物资采购数据管理不完善
物资到位后,没有相关验收制度,或者验收不认真,造成劣质物资用到工作中。另外,部门物资采购数据库不完善。采购物资的厂家信息不明确,或者丢失,对采购物资的数量、价格、性能、售后等方面不进行合理管理,物资采购数据混乱,不规范、不科学。
3 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的若干建议
3.1 建章立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首先后勤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物资采购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充分认识其在后勤各项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后勤物资采购工作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同时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物资采购小组。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采购小组。采购小组的作用在于对物资采购进行审批、考察、调研、采购、监督、验收等各个环节,明确责任,实行“签字责任制”,坚决杜绝不作为及乱作为的行为出现,确保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严格物资采购程序,加强财务报账及领导签字制度
1)制定相关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各单位须严格遵守,将需采购物资的名称、数量、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及预算价格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报分管领导审阅。分管领导提出采购意见,报采购小组组长审批同意,由采购小组安排市场调研。考察组主要由采购小组及采购单位组成(必要时可邀请学校相关单位参加),经市场调研后通过谈判确定供货商家。
2)针对个别部门自行采购情况突出,物资采购程序流于形式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财务报账及领导签字制度,加强物资采购信息资料管理,尤其是考察报告(会议纪要等)的效力,若无物资采购小组签字的考察报告、会议纪要等材料,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不予在发票上签字,财务不予报账。
3.3 针对人力不足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1)一是建立后勤物资采购人才库,人才库由各部门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购时除固定人员外,可视物资特点选择人才库成员,必要时可请学校相关单位专家参与;二是界定物资采购小组参与的采购项目,对日常消耗性物资的采购可由采购小组授权采购部门自行采购(三人以上参与),同时,凡单价在500元以内,或总价在3000元以内的采购项目,也可以授权采购部门自行采购,采购完成后均应向采购小组备案;三是加强物资采购人员技术知识的教授和指导。全面提升物资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使物资采购人员具备关于采购物资的基本知识、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对市场的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崇高的商业素质[1]。
2)针对市场调研不足问题。这类问题在日常耗材方面表现突出,日常耗材的采购可以阶段性确定供货厂家,期间做好市场调研,选择更合适的产品和厂家,及时调整供货厂家。
3.4 加强采购物资的验收及出入库管理管理制度,完善数据库建设
1)一是要建立健全物资采购验收制度。物资到位后由该项物资采购参与人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物资使用部门登记入库;二是完善出、入库登记和使用制度。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物资采购数据库,确保物资出入记录详细;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实行“谁职责,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四是物资定期或不定期要进行盘点,由仓储、物资采购、财务、审计纪检等人员组成盘点小组,运用物资出入库各种计量衡器和计算方法,点清数量,查明质量,按规定填制材料盘存单,做到账与物、账与账相一致。对盘盈盘亏的物资,要注明原因和有关人员的责任[2]。
2)针对部门物资采购数据库不完善问题。主要包括:(1)建立供应商(企业)信息库,该库包括企业资质与信誉、经营范围、产品信息、售后服务体系等。(2)加强资料搜集与积累。采购完成后,采购部门要及时建立招评标、中标企业及采购合同等详细数据库,方便采购项目的使用人联系供应商。(3)建立采购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及时采购需求信息,以便更多的供应商了解高校采购信息,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3.5 做好物资采购计划,严格采购程序,加强监督机制
各部门应该按照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工作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尤其是大宗物资的采购,避免采购的盲目性、临时性、随意性,以便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对于计划外的大宗物资采购,须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严禁越级上报,对于急需采购的物资可直接找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批示,但必须到物资采购小组备案,物资采购小组全程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改正。
4 结语
总之,高校后勤物资采购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后勤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领导到采购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相关采购办法,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采购的物资质优价廉,为高校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篇9
1中国传统茶文化
第一,《茶经》。中国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其中记录了茶史和茶学以及完整的茶文化。而且,《茶经》也同样确立了茶叶饮用与清饮的主导地位。而在此后,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必需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茶经》一书使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从朦胧阶段发展成清晰阶段[1]。第二,茶艺。从本质上来讲,茶艺是茶文化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利用茶与饮茶礼仪程式当做学礼与施礼的重要手段,进而使人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当中,也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进而饮茶也逐渐向着艺术化与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品饮的过程中也将茶树、茶叶等赋予了美的含义,人们可以通过茶艺来陶冶性情,使日常生活更加具有情趣。第三,茶道。所谓的茶道,其实就是饮茶的程序与方法,而饮茶则能够养心,提升个人精神品质。茶叶的生长环境优美洁净,蕴含着静与和的内涵,也正是因为茶具有节俭的特点,所以,能够以俭养德,随着茶叶地位的提升,其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以茶为礼的习俗,并且沿袭不衰,在各个民族与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俗与茶礼。茶道所提倡的就是十三宜七禁忌,将修养、人际、情绪、环境和品位等连成一体,充分融入选水、火候、冲泡和煮法等内容,实现了饮茶的规范性[2]。茶道充分展现了古人思想品德,应做事有规矩,通过茶来积极地传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历史时期,茶道也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伦理,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第四,茶馆。茶馆是中国人饮茶的专业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休息和娱乐,甚至是买卖交易的场所。茶馆可以被称为浓缩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茶馆当中的茶事也是茶文化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然而,在茶事活动当中,喝茶并不是简单的生理需要,其实也是将修身养性融入到社会中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五,茶文化传播。在中国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当中,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茶叶也同样在此过程中被传播到亚洲与欧洲的各国。最初,中国的茶文化在亚洲传播,中国鉴真和尚与日本荣西禅师是中日两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臣。而后,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日本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艺术。其中,日本的茶道,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沏茶与饮茶来更好地养心修德,更好地学习礼法。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几十个国家种植并生产茶叶,而且饮茶的国家也逐渐增多[3]。通过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也逐渐习惯了饮茶,并且形成了本土的新文化,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茶文化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2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站在学校的角度上分析,也是对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学校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分析,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生活与环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并且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与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在重视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积极地完善并发展后勤管理服务体制,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进而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问题
3.1后勤管理观念落后,制度规范性不强
目前阶段,因为高校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而且学生的数量极多,所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该工作的开展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所以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难以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而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意识与能力都比较薄弱,无法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都偏重于教学工作,所以,严重忽视了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性[4]。同时,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的学历较低,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都无法全面地理解管理制度内容,而且,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予以及时地解决。长此以往,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对后勤工作正常开展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仅在数量上具备独特优势,然而,在素质与质量方面却十分欠缺,并且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其工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本身的素质偏低,无法全面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另外,学生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后勤管理队伍未建立完善与全面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3.3后勤管理设施落后,技术手段不先进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高校发展较晚,而且在后勤设备与设施的更新方面速度较慢,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也不及时。所以,在高校后勤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同先进高新技术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关键的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完善并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方法与设备,还有全新的理念,进而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4高校后勤管理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策略
上文阐述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改善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4.1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讲究的是修身养性,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借鉴这一内容,不断增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5]。众所周知,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后勤管理工作者是分不开的,所以,增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并且积极地制定出详细工作计划,使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与健全,进而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规范,保证对后勤管理的工作予以实时监督,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处理。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积累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4.2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茶道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影响,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一定要对管理工作者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对其予以定期的专业培训,积极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进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制定出后勤管理制度,贯彻并落实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深入发展与改革的过程当中,高校的发展也必然会应该改革的新时期。所以,高校中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必然会更加复杂,由此可见,一定要加强后勤管理工作,进而保证高校在竞争市场当中可以更好地站稳脚跟,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予以借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策略与手段。通过茶文化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人性化,并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志贤 单位:塔里木大学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朱海燕,王秀萍,刘德华等.中国传统茶审美方法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64-68.
[2]宋燕鹏,崔素芳,安永平等.浅谈中国传统茶文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74-76.
篇10
一、目标管理理论
(一)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
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实务》中首次提出了现代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以目标作为激励手段的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内容是,先确立组织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来设置各部门及各岗位的分目标,形成一个目标链,并依据各自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以及每个阶段的进度和目标。组织以每个部门及员工完成的目标程度作为考核和评价的标准。
(二)目标管理的特征
1.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组织目标将组织的总目标与部门目标和员工个人的分目标进行有效结合,以总目标来指导分目标,以分目标来促成总目标的实现。每个组织成员各司其职,在目标完成过程中把握各自的工作重点。2.组织成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德鲁克认为,员工是负责任的,愿意在组织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目标管理的宗旨在于将“压制式管理”转向“自控式管理”,化被动为主动,将员工的工作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并尽可能把工作做好。3.重视目标的管理过程和结果强调对目标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包括完成的时间节点,与其他组织、人员等协同配合情况,执行力等。定期进行检查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对于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落实有效的奖惩措施。
二、高职后勤管理的内涵
高职后勤管理是指高职院校、校内后勤组织和人员,为达成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并对高职后勤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根本目的。高职后勤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安全保卫管理;校内保洁、值班、绿化、住宿、餐饮、交通、医疗卫生和设施设备维修;校内超市、招待所、文复印、饮用水配送等。
三、目标管理在高职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后勤目标管理即高职后勤在实施目标管理时,后勤组织的职工在同一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共有的价值观念作维系,朝一致方向协调努力所要获得的最后成就或成果。
(一)明晰目标管理框架体系
在后勤管理中,将管理目标分为长、中、短期的层次目标;数量、进度、改善等性质目标;业务、自我发展等多元目标。从管理层级上来分,包括公司层面、各部门层面以及各岗位层面的工作目标;从人员层次上分,包括公司领导层、部门负责人、主管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工作目标;从具体职能上分,还包括人事、财务、资产、安全、服务满意度目标。目标管理分纵向和横向两条线分别进行。在纵向目标方面,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需要设置后勤总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三大块。将后勤总目标、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横向目标方面,根据后勤改革和发展以及日常运行的需要设置人事管理目标、安全管理目标、资产管理目标、制度规范目标以及日常管理目标等。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计划
计划是后勤管理活动的起始环节,在后勤管理过程中计划统率着整个过程,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计划是实现未来目标的蓝本。在对计划的要求上,通常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做什么:为实现目标,后勤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和内容。(2)谁来做:后勤管理由哪些人来实施。(3)什么时候做:包括后勤工作安排的时间及完成时间点。(4)怎样做:为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采取哪些手段和措施。根据每一个管理目标,制订相应的一项或几项工作计划,以支撑管理目标的实现。然后,根据工作计划制订细化的实施方案,包括实施的具体方法、责任人、预计完成时间,面临的问题、困难以及需要政策支持及其他部门配合等相关事宜。在计划制订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计划要提前制订、要具体、针对性要强、难度适中、还要求能够执行、有利于检查和考核。最重要的是要争取领导和员工的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三)规范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管理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工作事项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与目标的吻合度进行指导、把关,后勤管理许多工作和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学校领导及后勤管理层的引导和带领,依靠广大员工的自觉和对工作的责任心,更多地表现为后勤组织的内部控制和员工个人的自控。正如彼得•德鲁克指出的,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即一种想达到的最佳希望,而不是只要做到能行即可。在目标管理实施中,将后勤的总目标(一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到部门目标(二级责任目标),再将部门目标分解到员工个人(三级责任目标)的具体目标。如后勤总目标“不发生一起一票否决的安全责任事故”,将可能涉及的安全责任分解为大楼值班安全、公务车辆安全、水电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财务资金安全、员工人身安全等,再按条块分解到对应的部门,后勤与各个部门签订《部门安全管理责任书》;各个部门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再与每位员工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相关奖励及处罚措施。
(四)做好目标管理的控制与评价工作
1.对工作事项进行反馈评价对于完成的结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必要时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管理目标的实施成效进行测评。对于服务满意率、成本节约率等,根据目标细化的指标进行统计汇总,最后得到具体的数值,测评标准比较明确、客观。不能以单纯的完成或没完成来描述,应针对每一项目描述其实施的方案,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形成制度,通过师生的反馈、评价等方面,通过由点到面,对整个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判断。2.实施有效的奖惩有效的奖惩能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管理目标的部门及员工个人要给予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或是没有很好地完成管理目标的部门和员工要给予一定的警戒和处罚。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要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还要与目标实现的成效相匹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论功行赏,切忌搞平均主义或凭领导意志决定一切,尽量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促进下一阶段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邱佳川.高校后勤如何实施目标管理——以东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6):45-47.
[2]李伟民.统计工作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281.
篇11
一、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维修工程项目实施缺乏计划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因短时期的规模扩张,各项建设密集上马,大工程不断,高校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到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建设,维修、改造等小型的零星工程项目未能摆到重要位置,再加上原有建筑等设施的功能逐渐落伍,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被学校列入淘汰范围,短时使用,导致超负荷运转,破损老化严重。到现阶段,原有设施大都急需更新维修。高校后勤部门每年都将维修工程项目列入年度财务预算,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主要是凭现实急需和领导意见实施维修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维修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缺失,再加上维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有的维修工程几经反复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资金浪费。
(二)施工监督管理力度低
高校维修工程主要包括自行决定的改造、修缮、装修、绿化、硬化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等,且这类工程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单个工程金额不大,同时,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强,通常无正规的专业设计;工程时间相对集中,常利用寒、暑假突击施工,校方对工程监督管理比较困难,漏洞相对也较多。加上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对于维修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了解不深,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监管作用,造成监管力度低,工程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三)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预算高估冒算
当前,高校维修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编制,建设单位认可。施工单位在预算和结算过程中往往是高估冒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虚报工程造价。加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调查研究工作不细不实,对预算、结算中量价组合了解不够精确,人为的给施工单位造成可乘之机。施工单位往往钻这个空子,利用虚报工程量,增大材料单价,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
(四)审计部门忽视小型维修项目
工程项目的审计是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高校非常重视维修工程审计工作,每一项维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维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往往只注重新建大型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了小型维修项目的审计,导致学校维修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与流失。
二、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工作难点
(一)维修项目的立项选择
由于维修资金的限制,在维修项目的选择上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对维修项目必须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和施工。这就要求维修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轻重缓急原则来确定维修项目,在众多项目中选择并排列最急需施工的项目。在维修工程项目的确定和选择工作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和优选。但当面对信息量比较大,需要选择的维修工程项目较多的情况时,负责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准的专业知识和熟悉掌握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
(二)维修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由于存在单项工程量及维修金额较小的特点,往往是“正规军”不愿干,“杂牌军”难干好,使得维修工程的管理无法像大型新建工程一样采用委托监理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同时,维修工程所具备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施工点变换快的特点,使得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针对维修工程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维修工程质量是高校维修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维修项目的经费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有工程量小、施工内容增减弹性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窝工现象十分普遍,施工效率低下,造成人工费在工程项目中的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另外,维修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数量相对较少,采购成本较高,也造成了维修项目成本较高,从而在维修工程项目结束时的决算中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维修项目的工期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的施工过程往往与教学办公同时进行,施工受影响较大。同时,室外作业受天气的影响,施工工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维修工程的工期伸缩性很大,给施工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加上维修施工单位的自身资质和管理水平制约,具体施工人员一般是从社会上招募的“散兵游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进度难以保证整齐划一。所以,维修工程项目(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57页)的工期控制难度相当大。
三、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维修工程的实现目标
无论是高校整个维修工作或者是某一建筑物的维修任务,均应确立明确的计划实现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既有超前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若目标定得太高,计划的立项、资金、人工先天缺口较大,则施工环节再努力亦无法完成,计划目标必成空谈;若目标定得太低,则毫无激励作用,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造成虚假节约、实质浪费的后果。在确定实现目标的同时,要进行目标控制,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等,进而达到强化维修工作计划与决策的严肃性的目的,减少以致杜绝维修工作中的盲目性。
(二)推行维修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
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制度有助于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建筑质量。对于金额较大的基建维修项目有必要进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目前,因维修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高校维修工程的招标多数为邀请招标,利用工程定额总造价下浮点数作为标底,按照招标程序进行招标产生施工单位。在招标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招标领导小组人员的配备,要有熟悉工程行业、具有一定业务知识的人员参加,保证招标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作为维修工程管理的后勤部门,除了利用招标制度挑选施工单位外,要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尽量熟悉了解各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邀请信誉较好、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单位参加投标,以保证工程质量。
(三)加强维修工程施工管理
维修施工管理是整个维修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施工阶段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合同条款、施工规范及上级文件进行,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维修施工管理要科学规范的签订工程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施工质量标准、施工工期以及违约责任,以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应建立维修工程项目保证金制度。对施工队伍完成的维修工程,收取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对于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的责令其返工,拒不返工或返工仍达不到要求的扣除其质量保证金。对提前完成施工并达到施工质量要求的项目,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促使施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工期,保证工程质量。
(四)加大维修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工程审计是建设单位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的重要环节,审计既可监督施工单位,又可监督建设单位,在维修工程管理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要把重点放在结算审计工作上,工程竣工后,严格细致地计算监督工程量、套价、取费等,是否按合同执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工程价款控制在最低标准,从而达到控制维修工程资金投入,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连之,闵启武.对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7).
[2]罗春霞.浅谈高校基建维修工程的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篇12
(一)执行误区表现
1.心态问题。中层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很多不合适或不健康的心态。比如,有些中层管理人员遇到问题就责怪下级、埋怨环境、怨恨条件,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看不到自身在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严重地削弱了后勤部门的执行力。
2.授权问题。一些中层管理人员热衷于把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中,事必躬亲,凡事均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给下属留工作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属于下属工作范围的事情也常常越级指挥、到处插手,结果是下面的人没事干,自己却累得要死,且执行效率不高。
3.团队精神问题。有些中层管理人员喜欢搞权力投机,只有亲疏观念,没有是非观念,喜欢搞小圈子,拉拢一些人,排斥一些人,内部矛盾重重,关系紧张。
(二)执行阻力现象
组织发出的各种指令,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存在于中层管理人员中的主要阻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知的阻力。有些中层管理人员面对上级的决策和指令喜欢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主要原因在于平时不深入实际、不钻研业务、不与时俱进,知之不多,牢骚满腹。
2.自满的阻力。个别中层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在后勤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自己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是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很多事情、很多岗位非自己莫属,盲目骄傲自大。有经验固然是好事,但凡事都凭经验处理,而不靠智慧进行科学决策和创新,经验就会成为执行的最大阻力。
3.习惯的阻力。在高校后勤组织中,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后勤工作性质的原因,形成了很多相对于学校其他群体特有的习惯,有些习惯如能吃苦受累、能埋头苦干等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但有些习惯如时间观念不强、办事效率不高、说话不讲方式等已经成为后勤执行力提高的主要阻力。
4.利益的阻力。在执行的过程中,当工作涉及本单位或个人利益时,往往不能以大局为重,斤斤计较,有利必争。这种人或这种事在后勤部门别是在具有较大规模的后勤实体中经常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组织指令的贯彻执行。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中层管理人员组织观念不强、大局意识缺乏、利益观发生了偏差。
二、中层管理人员必备的执行力
(一)角色认知能力
后勤组织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扮演三种角色,即下属、同事和上司。对于高校或后勤部门来说,后勤组织中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首先是一名下级,要在其职权范围内做事并对上级负责;他与平行部门之间的负责人又是同事关系,互相支持,合作共事;同时他还领导着一个部门,在职工面前又是一名上级。在日常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角色。作为下级,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服从组织,以大局为重;作为上司,面对下属,要有一名领导者应有的良好形象。
(二)目标管理能力
目标管理能力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中层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要学会制定长远的、中期的和短期的目标,要掌握目标实施的有效技能和方法。目标管理可以培育团队精神、改进团队合作,因为目标管理的精髓是共同的责任感。
(三)领导能力
领导力是什么呢?领导力是指一名领导者必须具有的能力,即指明方向的能力、凝聚人心的能力、鼓舞士气的能力等,它是一种影响力,它的最高境界是使员工自愿为组织的目标努力工作。中层管理人员都带领着或多或少的职工,是否具有领导力或领导力的高低决定着他能否带好自己的队伍。因为任何工作仅凭领导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大家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领导只有利用自己的领导力带领部门所有职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四)授权能力
所谓授权,是指领导者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授权者对被授权者具有指挥和监督的权力,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报告和完成任务之责。授权是一名领导者落实工作和成就事业的分身术。在领导工作中,授权可以减少领导者的负担,有效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可以密切上下级的关系,加强协作,团结共事。因此,后勤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学会和运用授权这一领导艺术。
(五)计划控制能力
计划控制能力是执行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者是围绕着计划、目标等执行指令来实施的。所以,一名执行力比较强的领导者应该加强对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进控制,根据可执行任务的轻重缓急来确定执行的顺序、时间和方法等。中层管理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控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运用检查评比、指导考核等手段保证计划落到实处。
(六)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方式。中层管理人员如果与职工之间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就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并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后勤组织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对沟通协调的能力和作用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沟通的方法、技巧等比较欠缺,主动沟通的积极性还不够,因此中层管理人员要重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七)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是领导者最宝贵的财富。凡是有成绩、有作为的领导都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高超的运筹时间的本领,即时间管理能力。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要具有更强的时间掌控能力,没有时间观念、不会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就不会高效地工作。
(八)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层管理人员而言,创新决定着执行的效果。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去执行,都可以达到理想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执行结果。反之,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能束缚自己的手脚,严重制约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途径
如何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是企业领导应该关注和重点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样,在高校后勤组织中,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也是后勤队伍建设和后勤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高校后勤的实际状况,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和重视。
(一)鼓励个人自我修炼
执行能力对一名中层管理人员的要求是一种综合的素质要求,是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作为后勤组织,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后勤实体,要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素养的修炼和提高。
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高,个人修炼是内因、是前提。在古代,统治者对为政者的要求是要注重“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在一个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就更应该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反省和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层管理人员提升自身执行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学习和实践这两个方面。每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围绕执行力的内涵要求合理安排时间,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当然,后勤组织也应为学习者创造条件,包括必要的学习时间、指导性的学习内容以及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等。
(二)改革选拔用人制度
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建设中,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后勤组织要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以加强队伍建设和执行力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的聘任、选拔和晋升制度,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选拔聘任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机制。只有如此,才能激发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动力和执行热情,从根本上保证并促进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高。
(三)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是提升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后勤组织应在鼓励个人修炼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后勤组织要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锻炼的制度。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要将日常培训与假期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内部经验交流与外部参观学习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既要注重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教育,又要有重点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既要重视思想观念方面“虚”的教育,培育先进的执行理念和良好的执行习惯,又要注意内容的实用和好用。在学习时间上,要明确规定每年的培训时间。在实践锻炼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实践锻炼的新方式,如选派一些年轻有为的中层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相应的后勤管理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经验;在单位内部实行管理人员交流制度,通过交流培养,打破管理人员的思维定式和眼界局限,使之成为有多方面工作经验、智慧和能力的管理人员。
(四)强化监督机制
篇13
目前,大多数高校因短时期的规模扩张,各项建设密集上马,大工程不断,高校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到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建设,维修、改造等小型的零星工程项目未能摆到重要位置,再加上原有建筑等设施的功能逐渐落伍,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被学校列入淘汰范围,短时使用,导致超负荷运转,破损老化严重。到现阶段,原有设施大都急需更新维修。高校后勤部门每年都将维修工程项目列入年度财务预算,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主要是凭现实急需和领导意见实施维修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维修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缺失,再加上维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有的维修工程几经反复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资金浪费。
(二)施工监督管理力度低
高校维修工程主要包括自行决定的改造、修缮、装修、绿化、硬化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等,且这类工程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单个工程金额不大,同时,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强,通常无正规的专业设计;工程时间相对集中,常利用寒、暑假突击施工,校方对工程监督管理比较困难,漏洞相对也较多。加上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对于维修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了解不深,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监管作用,造成监管力度低,工程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三)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预算高估冒算
当前,高校维修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编制,建设单位认可。施工单位在预算和结算过程中往往是高估冒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虚报工程造价。加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调查研究工作不细不实,对预算、结算中量价组合了解不够精确,人为的给施工单位造成可乘之机。施工单位往往钻这个空子,利用虚报工程量,增大材料单价,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
(四)审计部门忽视小型维修项目
工程项目的审计是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高校非常重视维修工程审计工作,每一项维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维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往往只注重新建大型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了小型维修项目的审计,导致学校维修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与流失。
二、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工作难点
(一)维修项目的立项选择
由于维修资金的限制,在维修项目的选择上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对维修项目必须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和施工。这就要求维修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轻重缓急原则来确定维修项目,在众多项目中选择并排列最急需施工的项目。在维修工程项目的确定和选择工作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排除和优选。但当面对信息量比较大,需要选择的维修工程项目较多的情况时,负责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准的专业知识和熟悉掌握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
(二)维修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由于存在单项工程量及维修金额较小的特点,往往是“正规军”不愿干,“杂牌军”难干好,使得维修工程的管理无法像大型新建工程一样采用委托监理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同时,维修工程所具备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施工点变换快的特点,使得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针对维修工程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维修工程质量是高校维修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维修项目的经费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有工程量小、施工内容增减弹性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窝工现象十分普遍,施工效率低下,造成人工费在工程项目中的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另外,维修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数量相对较少,采购成本较高,也造成了维修项目成本较高,从而在维修工程项目结束时的决算中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维修项目的工期控制
高校维修工程的施工过程往往与教学办公同时进行,施工受影响较大。同时,室外作业受天气的影响,施工工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维修工程的工期伸缩性很大,给施工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加上维修施工单位的自身资质和管理水平制约,具体施工人员一般是从社会上招募的“散兵游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进度难以保证整齐划一。所以,维修工程项目的工期控制难度相当大。
三、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维修工程的实现目标
无论是高校整个维修工作或者是某一建筑物的维修任务,均应确立明确的计划实现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既有超前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若目标定得太高,计划的立项、资金、人工先天缺口较大,则施工环节再努力亦无法完成,计划目标必成空谈;若目标定得太低,则毫无激励作用,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造成虚假节约、实质浪费的后果。在确定实现目标的同时,要进行目标控制,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等,进而达到强化维修工作计划与决策的严肃性的目的,减少以致杜绝维修工作中的盲目性。
(二)推行维修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
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制度有助于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建筑质量。对于金额较大的基建维修项目有必要进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目前,因维修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高校维修工程的招标多数为邀请招标,利用工程定额总造价下浮点数作为标底,按照招标程序进行招标产生施工单位。在招标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招标领导小组人员的配备,要有熟悉工程行业、具有一定业务知识的人员参加,保证招标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作为维修工程管理的后勤部门,除了利用招标制度挑选施工单位外,要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尽量熟悉了解各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邀请信誉较好、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单位参加投标,以保证工程质量。
(三)加强维修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