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三、南昌如何做足“水”文章
1.高瞻远瞩、明确思路
2002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思路,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又得到了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最后又升华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梯度深化,“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理念,及时解决了南昌市面临的“为何发展”、“何为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有了玉带河、象湖等水路改造的成功范例,南昌市将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体现灵活应变、玲珑剔透的内在特征,营造充满灵性的城市氛围;顺应复归自然的人性追求,重视城市设施人性化建设,构筑充满人性的宜居环境。最终建设成为具备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开放格局,独具“一江两岸、山水辉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景观,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解决排污、持续发展
南昌要建设生态性城市,那么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绿色和山水资源外,其排污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这一目标的成型与否。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对此,省市领导说道,“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财力不强就不搞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缺口,必须树立舍得投入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思路决定出路,正是通过创新的投入机制,南昌市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建设了青山湖、象湖和红谷滩等3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日处理污水81万吨,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5年前的19.83%提升至现在的83.03%,大大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程。生态立市不仅成就了绿色南昌,同时还更新了理念、创新了机制,让南昌尽显魅力。
3.亲水城市、打造特色
现在的南昌,城内四湖点缀,城外四湖环绕,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南昌山水环绕,风光绮丽,西挽西山,北望梅岭,赣江穿城,湖泊环抱,水域面积占到了城市面积的30%。随着南昌新城框架的拉开,以往南昌周边的前湖、碟子湖、瑶湖等四湖也全部纳入了城区。湖景是一种品位,南昌也因湖景成了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对湖的整治开发,南昌按照“环湖一条路,沿路一片绿,依湖一片景,连湖活水系,靠湖聚财富”的思路,规划部门根据各湖的自然个性、文化背景,分别建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比如,青山湖定位为“都市魅力”,是主题公园、都市风情、时尚休闲为特色的景区;象湖定位为“传统内蕴”,是以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展现南昌市地方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水上活动和休闲娱乐等特色的景区;梅湖规划以山人纪念馆为文化核心,湖区则保持原有的水乡风貌和田园野趣。南昌市打造“亲水城市”,注重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有机统一,将山水都城、历史名城、现代新城三者融为一体,使城市景色更美、功能更全、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4.开发旅游、资源利用
以象湖和抚河为例,目前象湖风景区依然仅是个游客较少、偏居南昌西南一隅的独立景区;而抚河公园由于抚河故道被将军闸和新洲闸所拦截,基本是孤立的水系,休闲仅限于抚河两岸,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加之抚河活水水源减少以及两侧截污、排污等问题,水质时常不能满足景观河的要求。有笔者建议连通象湖和抚河水系,实乃激活象湖风景区和抚河公园亲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象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景区。由南江、北江、东江、西江,以及青山湖的水流汇聚而成,其象湖的平面图颇似一头大象,故得名象湖。而万寿宫域址,正是位于象湖中的一座小岛,总面积约60亩,被人们称为“祈福岛”。岛上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的建筑群,就是道教圣地的正一派道场——南昌万寿宫,它就象镶嵌在整个象湖风景区上的一颗明珠而引人注目,又被称为景中之圣。因为工作关系去过象湖不少次,相比于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等全国著名景点,象湖的知名度不够响亮,当然这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加上象湖距离城区较远,不少市民和游客宁愿选择市内较近的旅游景区作为休闲首选,象湖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以至于就没有形成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现在的象湖每年都举办杜鹃、月季、荷花、等花卉展览活动,周边的道路改造和绿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彰显自己的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体现南昌市“有绿、有山、有水、有花”的现代文明花园特点,做足山水文章,打造自己的特色。
【摘要】本文就南昌市“水”的优势对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浅析。
【关键词】水南昌生态
篇2
一、征文形式与要求
(1) 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证充分;设想可行,结论可靠;条理分明,书写清楚,用字规范,上交电子文件(word格式)。
(2) 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二、投稿及联系方式
1、地址:北京市100055信箱10分箱《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编辑部
邮编:100055,
2、投稿邮箱:csjsllyjlw@126.省略
3、联系电话:010-52882442;52882428;60309377
4、责任编辑:娄宇丽,编辑QQ:824383956, 526848888
5、http://省略 (官网)
新闻出版总署:gapp.省略/
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网:省略/
龙源国际期刊网: 省略/
篇3
1《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概况
“中外城市建设史”是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中的核心理论课程,该课程授课信息量大,内容庞杂,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园林学等多个学科。加之学生缺乏对国内外城市的实地实习、考察的经历,对讲授内容缺乏具体而形象的认识,而教材中的图片均是黑白效果的二维图片及简单的复原平面图,因此学生很难系统地了解各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城建史课程时间和地域跨度较大,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地域范围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所涉及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城市的形态和建设情况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内容庞杂且简单罗列,在授课中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机械地拼凑之感,留下的印象是割裂的空间、拼贴的历史,学生便很难准确地梳理一个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
2《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改革
2.1中建史与外建史教学内容的横向整合
中外城市建设史在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被设置为《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外国城市建设史》两门课,如若授课教师也被安排为两名不同的教师,则中外城市建设史在给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就被彻底的分裂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但纵观人类发展历程,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还是西欧诸国,尽管在地域上存在距离,但是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时间轴上,这些地域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是存在相互影响的,我们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决不能忽视了中国与外国城市建设历史的关联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城市建设历史,在授课安排上,应加强中建史与外建史教学内容的横向整合(见图1),即提高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关联性。具体实践过程体现4个方面:一是从中、外史分立讲述的授课方式向打通中外,加强横向联系比较的方式转变;二是从历史断代分期的顺序讲述向纵向梳理突出城市发展主线的讲述方式转变;三是从主要进行理论讲述、介绍案例要点向问题引导、回溯本源方向转变;四是面向历史向贴近现实、展望未来方向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清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编织出一整套中外城市建设历史的网络。
2.2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信息资源的整合
中外城建史的教材信息更新较慢,尤其是外国城建史教材,国内高校城乡规划专业通常选择的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沈玉麟编著的《外国城市建设史》,而该教材的出版时间始终是1989年12月,信息更新严重滞后。而在城市建设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和依赖教材,导致将教材所及知识静态化讲授的倾向,仅是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下的城市发展变迁做粗浅介绍,缺乏深度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听起来缺乏兴趣,难于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城建史的授课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当今网络、电视等各类信息传播媒介的自由开放与普及应用这一优势,将课外教学信息资源带进课堂。
2.2.1电子地图在课程中的辅助教学应用
电子地图(如谷歌地图)可以帮助我们非常清晰直观地观看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街区当前的区位、规划布局、道路走向以及建筑景观配置(见图2)。运用电子地图,通过观察当今的城市肌理,将其与城市之前的规划建设历史进行对比,或是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机理进行对比,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城市的空间发展演变过程。
2.2.2政府门户网站、旅游类网站在课程中的辅助教学应用
城市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选址的变迁、布局的变化离不开社会的变革。因此,在对代表性城市的规划特色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历史沿革,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这些相关资料均可在各个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上搜索到。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需要向学生展示门户网站上的文字及图片,通过网站上的权威信息资源来更新、丰富授课内容。除了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教师还可借鉴一些旅游类网站上的图文信息资料用于教学。因当前许多具有历史考究价值的古镇、古建筑、古村落、古街道被开发为各种旅游胜地,这些作为城市中的元素,也是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讲述对象,所以均可在这些旅游网站上找到对这些旅游胜地的图文说明。加之旅游成为人人向往的体闲方式,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所以在城建史的授课中,有必要选择一些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借鉴网站信息,向学生讲述其自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规划编制等情况,“寓教于游”,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解去“游览”景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2.3城市发展建设的历史纪录片在课程中的辅助教学应用
各类城市规划建设的视频能够非常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一个城市的完整面貌,视频的播放配合教材讲述,使学生更能从声、形、色多方位去了解城市的规划特色。笔者在讲述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时,会利用课间等时间有针对性地播放典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视频片段,以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城市的直观印象,并就视频结合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如笔者在外国城建史的授课中,由于是国外的城市,学生往往会感觉非常陌生,因此多利用课间时间向学生播放系列记录片《世界古代文明之谜》,该片中会细致的讲解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社会发展概况及城市建设特色,向学生播放之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笔者又会根据所讲授的不同城市,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让其回去观看。如在讲到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这座曾经繁盛一时却最终被火山吞没的城市,由于当今可以考证的资料大多是废墟遗址,学生无法直观的掌握该城市的布局特色,因此推荐学生回去观看电影《庞贝末日》,以此增加学生对该城市特点及历史背景的掌握。
2.3中外城市建设史教学方法的整合
中外建设史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主的单一教学方法,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提高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如表1所示。如采用互动式教学,用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研究式教学,用以培养学生的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在具体操作中,可向学生推荐与本课程相关的书目,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设计研究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研究报告;根据授课内容设置讨论话题及热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成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互动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以达到复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如在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讲解过程中,教材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城市以都城为主,对于地方性城市涉及较少。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将课上与课下有机结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研究课题,如选取自己家乡的城市,搜集相关资料,对家乡城市的历史沿革、主要历史时期的城市布局以及城市特色等内容进行总结,制作PPT和研究报告在课上汇报交流。
3结语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激发和提高。在大力普及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针对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信息资源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彭蓬 刘力豪 成灯华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白立敏.以复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区域经济,2013,22(6):87-88.
[2]王玉峰,姜秀娟.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建材,2010,(6):124-125.
篇4
2.1调研背景
创建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氛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满意度,促进政府和居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这种有效表达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发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给予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监督权,才能构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表达机制的主要载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承载着保护“一湖清水”的环境使命,又肩负着引领江西地区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9],是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范本。
2.2问卷的编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以及周边的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全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城市广、居民多、公众参与的全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头绪繁杂,本研究遵循了“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预调研,界定选题,确定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和社区访谈,统计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通过查阅文献,对省内环境政策研究专家进行结构化访谈,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南昌、九江、景德镇、吉安和抚州等5个城市的热心市民进行开放式预调研,收集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议与诉求67条。合并归纳后选取其中29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形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参与表达机制的核心问题部分,该部分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10个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9个问题)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10个问题)等三个部分,采用五点评价法,要求被试者对问卷中的题项与自身的了解做出唯一回答。
2.3对象与方法
2.3.1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南昌、景德镇、九江、抚州和吉安等5个城市通过便利抽样方法,让被调查者面对面填写问卷(自填式问卷)并当场收回,同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通过电话进行访问,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达到81.5%。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知,在有效回收的489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与地区构成均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虽然被调研人的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这种情况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年龄的居民更加愿意配合我们的调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参与的“新一代”年轻力量。综合上述情况,作为探究性研究而言,本次调研仍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2.3.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就被调查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评价和被调查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和保密原则,采取无记名方式并现场收回(或电话记录)。
2.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部分问卷回答的汇总
问卷的第1、2、3、4、8、9、10、11、18、19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调研问卷的基本部分:涉及被调研人的个人社会公益基本情况、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基本态度和参与途径等五方面。因为均为常规问题,非本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调研问卷的核心问题部分,所以仅进行分类汇总,其汇总百分比表如表2所示。通过该部分的数据,从Q1、Q2、Q3、Q4和Q10的回答情况,不难发现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热情(“希望参与”,32.5%)和参与情况(“有参与”,3.3%)并不乐观,大多数的公众处在观望状态(“只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项目才考虑参与”,16.6%),他们并不是十分热心(“只是关注但不会实质性地参与”,35%),但也不完全把自己视为局外人(“愿意尽量配合占”,76.1%),对于Q9,人们已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开发区建设(7.6%),而有了“生态经济开发区”(77.3%)的呼声,这与王素芳等人研究中所提出的“萌芽期”的结论是相吻合的,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地培养。在培养时,宣传途径首选的是电视(29.2%)和网络(26.4%),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65.6%)、微博(61.3%)、媒体热线(58.9%)、调查问卷(55.2%)和项目听证(50.3%)等,在引导公众参与时要把公众的意见落到实处,改良公众参与有效表达机制,提供便利可行的工作渠道,而不挫伤公众参与的信心与热情。既然引进公众参与,就不能“务虚”,出现走形式走过场,这值得某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思。
3.2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用来反映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居民问卷调查核心问题部分进行了三个维度及一致性信度检验,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等三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687、0.717、0.676,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82,一般而言,该系数在0.6~0.8之间就可以表示内部一致可信度较高[11]。效度涉及调研结果是否正确,本次调研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构为:两两相关系数在0.213~0.519之间,各因素均显著相关。
3.3探究性因素分析
针对问卷核心部分的第一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和第二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这两部分的结论,本文采用探究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性检验,KMO的统计量为0.833,Bartlett球性检验值为8950.52(P=0.000),两者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本文采用探究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是适合的。根据研究结果选择的四个因子解释项目总方差达到78.44%,将这四个因子的命名和所包含的题项如表3所示,研究结果要表明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对投资项目有效管理,提供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提高公众参与程序的透明度才能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协调的耦合机制;就公众而言有效利益表达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对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除此之外,为了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利益机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还必须匹配相适应的议事协调制度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宣传,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比例、专业要求和奖励措施等等。
3.4公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注情况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回答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考查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关注事项,进而回答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更加关心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带来的益处分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江西品牌影响力、提升江西旅游资源水平等十个方面,采用五点评价法对其重要程度进行调研,这十项评价的平均分依次为:3.26、2.99、4.10、2.61、2.81、3.44、3.25、3.82、3.25、3.31,评价分越高,代表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越加关注,关注程度前五项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为了研究参与的不同人群结构(是否在鄱阳湖湖区、年龄、公益热心程度和工作性质等)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程度的差异,在SPSS17.0中对数据进行了独立t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鄱阳湖经济区比非鄱阳湖经济区的公众更加关注“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多地投入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非鄱阳湖经济区的民众并不能享受到这部分的收益,所以在非鄱阳湖经济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中该部分差异显著。从年龄段而言,18~30岁的公众对于体现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四个指标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关注,18~30岁正是人生发展的年龄,正所谓“三十而立”,而个人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同时该年龄段的公众因为处于财富积累初期,故对收入也较为敏感。基于自身利益出发,职员与其他人员在“吸引外资”和“增加财政收入”有显著差异,外资的投入、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职员而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环境、可能的更高收入或者潜在的发展平台,这也是自身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体现。而热心的公益人士比不热心公益的人士更加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对外界环境的关注本就是公益人士的特点之一。通过上述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表达机制中,不同居民的参与诉求的出发点是“和而不同”的,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否则由于自身关注度的冲突,公众参与也有可能如“散沙”般形成不了合力,那样的话,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产生的影响将十分的有限。
篇5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总体来说,“两型社会”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绿色低碳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1]2012年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同期生产总值比例近40%。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优化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增长方式,彻底改变“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集中建设了大型商务、文化、会展设施,提升了岳麓山、昭山等沿江景区品质,使湘江沿岸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色轴心”,推动了长株潭地区以及周边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娄底五个市区、乃至整个湖南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区域之间的共生发展,为湖南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生态资源丰富和绿色发展为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流域面积、人口和GDP分别约占全省的40%、60%和76%,在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南共有湿地面积5800多万亩,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维护三湘四水生物多样性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仅洞庭湖就能养活湖南20%的人口。湖南西北的武陵山脉和南部的南岭山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两条脊梁,保有了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而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则孕育了众多水生生物。山清水秀是自然对湖南的恩赐,也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银行”。据统计,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13%,森林蓄积量达到4.16亿立方米,湖南林业产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此外,绿色发展是湖南实现科学跨越的必由之路。湖南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等绿色发展政策。
(三)节能减排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为湖南低碳城市建设搭建了支撑平台
节能减排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最有效手段。“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均超额完成国家减排任务,并结合省情实现了砷、镉减排30%和25%。2011年,湖南省深化各项减排措施,组织实施污水处理厂脱氮、火电企业脱硫提标改造、脱硝等重点减排工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均完成削减目标,湘江40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断面占87.5%,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干流镉、砷浓度分别比2007年下降19%、45.2%。全省14市州所在地城市均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长株潭城市群“绿心”面积约545平方公里,包括一批森林公园和水库、9个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株洲、攸县等推行优化村庄环境、打造完美乡村,全面推进城镇、村庄道路、水系、庭院和山地绿化,加强水源保护、河渠治理与企业、矿区、生活污水处理,大力实施乡村改水、改厕、改圈工程,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范例为湖南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以城市为单元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在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目标,即哥本哈根要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在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地方政府如果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或不按分区规划管理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农村社区居民的。日本对生活垃圾实施严格的精细化管理。加拿大规定以森林为目的地的旅游部门,必须在其门票收入内提取一定比例补偿费给育林部门。欧盟推行二氧化碳税。美国纽约市与河流上游流域就清洁供水进行交易和补偿。在我国,国务院出台了有关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湖南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杭州、上海、北京、保定、无锡、厦门、青岛、深圳等地都加入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列,为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二、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低碳城市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节约资源能源、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湖南虽然在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中为实现低碳崛起奠定了基础,但仍是一个传统资源大省和农业大省。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日趋紧张,践行低碳消费的动力不足,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衔接不够
湖南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工业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继续加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湖南产业集中度较低,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大企业、支柱产业仍显不足,缺乏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2]湖南经济总量排位的基础不稳固,进出口增长偏慢,总量偏小,对区域发展支持力度仍显不够,工业投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投资相对乏力。工业化程度处于垫底位置,工业企业数量、质量处于中下游位置,企业规模小、聚集水平低下。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为主体的传统重化产业还占据重要地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力尚不够强。2011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有湖北的1/6、安徽的1/5左右。[3]全省仅有3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不足四成,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省份。湖南出售的粮食、生猪、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信息传输、软件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
(二)低碳城市建设与能源资源约束日趋紧张
湖南能源资源严重匮乏,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高耗能行业比重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4]2011年湖南能源对外依存度55%左右,2011年全省最大电力供应缺口25%左右。湖南人均土地面积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预计需要用地8万公顷以上,但国家分配湖南省只有约4万公顷的用地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季节性缺水比较突出,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水污染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在资源约束方面,湖南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中部最高,消化增量,消减存量,年均减排2万吨左右。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导致氮氧化物和PM2.5值逐年增加,长沙、株洲、湘潭等地时常有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在增加,部分污水管网不配套、导致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铅、镉的排放在重金属污染物中所占比重达到85%左右,加之历史遗留废渣、尾矿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致使一些河流、土壤存在较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农业源特别是禽属养殖污染治理任务相当繁重。许多规模化禽属养殖场所全过程综合治理减排工程尚未启动。
(三)低碳城市建设与低碳技术创新依赖度较大
建设低碳城市必将对目前湖南发展模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节能环保以及传统发展思路等提出巨大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现代低碳城市建设与目前湖南重化工业为主的高增长、高排放发展方式之间存有一定的冲突。目前,湖南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制刚刚起步,低碳经济的比重还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数、技术转移、技术研发人员增长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约了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企业规模小,低碳产业链条短,技术创新空间不大,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不完善,单极发展态势严重,竞争力不强。[5]低碳技术创新通常关乎一个国家相关产业甚至整体核心竞争力,投资周期一般较长,投入费用巨大,研发风险较大,一般企业都不愿承担。这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都是重大的挑战。与传统高碳经济相比,低碳城市建设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减少高碳存量,发展低碳技术和创新低碳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因而在发展前期的成本相对更高,回报周期相对较长。
(四)低碳城市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加大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不够,随意性较强。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较为混乱、信息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和管理者的技能素养低下,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的新要求。有的城市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执法效率低下。不少城市尚未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管理低碳城市规划事项,致使低碳城市管理工作机制不畅、信息失灵。“数字湖南”在城市管理中的引领和推进作用日益凸显,但总体来说湖南信息化发展水平偏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宽带网络设备亟待更新,城市光网建设进展不块,无线城市建设在资源共享、优化布点、电信运营商协同等方面有待均衡发展,目前湖南竟无一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信息化资源亟待整合,“十一五”期间湖南信息化发展指数位于全国第20位左右。[6]这无疑影响了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此外,低碳城市建设尚缺乏可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
三、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面对城市环境污染、人炸、车辆拥挤、资源能源消耗过大,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更为迫切。因而,低碳城市建设恰好契合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要大力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产业升级、节能降耗的支撑能力,着重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等五大方面下大力气。
(一)以制定低碳规划为龙头,强化湖南低碳管理
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首先要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湖南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细化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将节能减排真正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地位,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低碳产业的发展质量。其次,尽快出台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扶持,以《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纲要》、《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湖南省低碳城市建设纲要》为依托,加快制定湖南低碳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市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其三,全面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湖南省城乡环境同治》等专项规划,改善居民住宅和公共空间布局,美化城乡人居环境,着力发挥长沙、株洲等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县城和县级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以促进产业转移为主线,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围绕低碳产业转型升级,湖南要在第一产业发展上抓住当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利用,重点发展复合农林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等;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水电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及环保产业、光伏产业、清洁能源、绿色装备制造业等;在第三产业上,发展现代服务业、低碳物流、低碳金融、低碳科技咨询、科技信息、低碳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业。[7]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湖南,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园艺博览、休闲度假、娱乐等城市产业。积极发展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鼓励农村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利用转化,打造新能源产业完整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种养结合、低碳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建好汨罗、永兴、清水塘等6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建成15个具有特色的低碳经济工业园区。把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作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高耗能行业引入低碳准入制度。加快长沙、株洲、湘潭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群。湘南地区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现代农业等,加快优势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大湘西扶贫开发区要以“两型化”要求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
(三)以推进绿色发展为契机,美化城市人居环境
森林是城市之“肺”,在湖南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吐故纳新功能。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的固碳、吸碳、储碳等间接减排作用,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构架,以湘、资、沅、澧水系为脉络努力打造“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长(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迹地更新、水土保护、矿山植被修复等生态工程,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禁止对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文化遗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植物园以及长株潭“绿心”进行城镇化、工业化开发。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抓好长株潭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扩大林地种植面积,及时抚育和更新天然林和人工林。加强林业管理,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与采伐审批手续,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将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固沙林、道路防护林等改造成风景林,在生态配置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以乔木为主,合理配置乔灌草。
(四)以弘扬低碳文化为主题,营造低碳消费环境
尽快制定湖南居民低碳消费实施标准,实施湖南低碳消费品品牌战略,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低碳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在低碳消费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公款消费行为的跟踪监督。制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对企业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产业规划目录,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准入机制、落后产业有序退出机制,扎实抓好差别化电价、阶梯水价以及污染自愿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重要改革试点。[8]新建企业要与政府签订合同,规定每年碳排放量的最大值,已建企业要对碳排放量和减排目标进行量化。建立企业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企业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制度和税收奖惩制度等。积极开展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机关、低碳园区等各种试点工作,围绕低碳消费的健康、能耗、环境和社会标准,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低碳消费习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政务、商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低排量车辆和新能源汽车。推行环保车辆补助金制度,严格限制生产、使用大排量汽车,必要时让大排量汽车车主在经济上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义务,引导居民低碳环保出行。通过节能补贴等方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城市建设要预留更多的休闲和出行空间,建造地下停车场或车位、车库,确保居民低碳出行安全。
篇6
1生态城市测评方法概述
生态城市评价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一套科学客观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帮助在操作层次理解什么是生态城市;②使城市建设转向生态城市建设;③衡量生态城市建设的趋势和速度,综合衡量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协调程度。
具体到测评方法而言,不同的测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指标体系的属性,由于各种方法的机理不同,方法的层次属性相异,在应用不同的测评方法时,测评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要反映一个城市的全貌,体现上述生态城市的内涵要求,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体现城市系统的本质和原貌。在数学分析方面,系统科学专家运用定量分析技术开发了几十种测评方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FA)以及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层次分析法对应生态城市评价是不适用的,因为指标之间是不完备、不互斥的;因子分析法是较常用且简单的方法,能够反映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概状况,但会丢失部分信息;网络分析法能够比因子分析法更全面地反映生态城市的概况,但其前提是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这一过程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工作。该文借鉴在水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明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投影寻踪评价法,将其应用到生态城市评价体系中。
2基于实数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法
投影寻踪评价方法是针对目前常规的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的形式化、数学化等局限性,以及对某些高维、非线性、非正态评价问题的适应能力不强等不足之处,提出的一种由样本数据驱动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路是把高维数据通过某种组合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对于投影到的构形,采用投影指标函数(目标函数)来描述投影值暴露原系统综合评价某种分类排序结构的可能性大小,寻找出使投影指标函数达到最优(即能反应高维数据结构或特征)的投影值。然后根据该投影值来分析高维数据的分类结构特征(即寻求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其中,投影指标函数的构造及其优化问题是运用投影寻踪方法成功的关键。
遗传算法是解决函数优化问题的数据挖掘方法。遗传算法源于对生物系统所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是Michigan大学的Holland教授及其学生根据生物模拟技术创造出来的自适应概率优化技术。遗传算法通过计算机编码实现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复制、交叉、变异、显性、倒位等遗传过程,实现系统设计、函数优化等复杂过程。它与传统的算法不同,传统的优化算法是基于1个单一的度量函数(评估函数)的梯度或较高次统计,以产生1个确定性的试验解序列。遗传算法不依赖于梯度信息,而是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来搜索最优解,它利用某种编码技术,作用于称为染色体的数字串,模拟由这些串组成的群体的进化过程。遗传算法是通过有组织、随机的信息交换来重新组合那些适应性好的串,生产新的串的群体。
基于实数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的投影寻踪聚类评价(ProjectionpursuitclassiifcationevaluationmodelbasedonRAGA,PPCE)模型的分析过程包括以下4个步骤。
步骤1:评价指标值的归一化处理。
步骤2:构造投影指标函数。投影寻踪方法就是把P维数据综合成l维投影值。然后根据1维投影值进行分类。在求投影值时,要求投影值的散布特征为:局部投影点尽可能密集,最好凝聚成若干个点团;而在整体上,投影点团之间要尽可能散开。基于此,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步骤3: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当各指标值的样本集给定时,投影指标函数只随着投影方向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投影方向反应不同的数据结构特征,最佳投影方向就是最大可能暴露高维数据某类特征结构的投影方向,可通过求解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问题来估计最佳投影方向。这是一个复杂非线性优化问题,用常规优化方法处理较困难。模拟生物优胜劣汰规则与群体内部染色体信息交换机制的加速遗传算法是一种通用的全局优化方法,用它来求解上述优化问题较简便和有效。
步骤4:排序分类。根据步骤3求得投影值,并进行排序分类。
3投影寻踪评价法在石家庄生态城市测评中的应用
3.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指标体系含5个子系统,63个指标分量。数据来源主要有《石家庄统计年鉴》(2001—2007),《石家庄年鉴》(2001~2006),《中国环境年鉴》(2001~2005),《河北环境统计公报>(2oo2—2007),《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OO7),石家庄市卫生信息网,石家庄市商务局,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公众网,中国生态网,石家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地方志网站等。对于个别变量在某些年份缺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法、均值法或者成果参照法来估计指标值。如果超过3年不可获得,则将其去掉。对某些不容易定量的指标的量化问题,本着实用的角度,这里采用评价等级的方法确定。
3.2数据处理原始数据在进行分析之前,要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该文将原始数据处理为0~1的无量纲数据。
3.3对各子系统的评估利用MATIAB软件实现基于实数遗传算法的计算。下面是对石家庄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计算分析结果。
(1)资源支持子系统。2OO2~2003年资源支持发展平稳,2OO4~2OO7年,该资源系统得到了较大发展。科技水平、科技资源、文化状况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影响指标。
(2)经济发展能力子系统。除2001年经济发展能力倒退之外,2OO02005年经济发展能力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2005——2O07年发展能力平稳。经济竞争力、经济运行效率、经济水平和经济推动力是主要影响指标。
(3)社会支持系统。除2001年社会支持系统得分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有所增长,2002年有1个陡增。社会保障、住房、信息获取能力和社会公平是主要影响指标。
(4)环境支持子系统。2000~2O02年环境状况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3~2037年环境不断改善。气候变化、地表水、噪声和大气环境是主要影响指标。
(5)体制与管理子系统。2000~2001年得分下降,到2002年得分有1个陡增,随后发展水平比较平稳。科技投入、财政能力、环境管理和战略实施是主要影响指标。
3.4对石家庄市的综合评价为了更全面地分析石家庄生态城市的建设状况,笔者对63个指标变量进行了综合投影寻踪法分析。石家庄市综合评价得分(即投影值)为:
Zmax=(1.8802,1.8564,2.3935,2.8093,3.3172,4.1416,4.5966,5.6911)
篇7
首先,以恰当规划与合理安排挽救随意泛滥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建设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城市文化里扮演着十分显眼的角色。不同的雕塑在不同的地方,其呈现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所以对城市雕塑的空间管理,必须依据作品的艺术特征。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者必须做好基本信息的调查,然后结合地区的环境特征,选取恰当数量与风格的城市雕塑作品,尽可能地发挥其美化环境的作用,如此一来,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特色便可轻松流露。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先从根本问题入手,设立专门管理城市雕塑的机构。因为如果没有专门机构,一切措施只能是夸夸其谈,就如那妩媚的玫瑰,如果没有人悉心栽种,也不过是美好的空想罢了。其次,从材质、技术等方面提高城市雕塑的质量,追求精品。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而城市雕塑撑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豆腐渣”雕塑绝对不能出现。当然,追求高质量,或许不会是一笔小消耗,但精品的追求,需要物质的支撑,拓宽城市雕塑等环境艺术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必然的举措。就如上海这座大城市,每年固定有几百万元用于城市雕塑建设,正是由于其投资充分,没有物质压力等后顾之忧,城市雕塑精品才为城市的环境艺术与文化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次,作品欣赏参与度的提高与作品创作大众化的加强,将给城市雕塑的意义阐释带来质的飞跃。城市雕塑是一门公共的艺术,离开了观赏者,其艺术价值也将永远深埋。诚然,审美能力每个人都有,但审美水平却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艺术家的审美水平,而应在教育宣传上,带动大众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吸引大众参与城市雕塑的规划。同时,创作者也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文化素养与高雅的审美情怀,创造出具有深厚审美价值的城市雕塑作品,而不是躲在自己的情感天地里固执己见。只有在个性的追求中容纳共性的要求,才能更加完美地诠释城市雕塑的文化意义。
篇8
1.2城市建设与水生态建设的保护城市建设需要用水资源,但水生态建设更需要保护,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加强水生态建设的保护。水生态建设和保护要坚持标本兼治,要着力加强城市周边水生态的综合保护,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加快对城市湖泊、湿地保护治理,加大城市周边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提升水生态对城市生态的涵养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城市水源地绿化净化、污水防治、城市水环境监测保护等有效措施,加强治理城市小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及城镇居民生活水污染,极大改善水生态环境,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
1.3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完善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要坚持两手发展,切实保障水资源安全,既要完善城市水生态修复系统,扩大城市建设生态空间,还要加强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好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的导向作用和主体职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与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一体化对接和统筹规划机制。
1.4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是人类生存不变的主题,要加强城市建设用水和生态用水管理,要尽快建立、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大强化城市水功能区监管机制的力度,要建立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在着力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城建、水务、环保等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中,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发展中,要加强协调,构建配合密切、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发展问题,进一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9
二、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全力打造城市建设的精品工程,扎实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当前我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以“五纵五横”为骨干的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完成了中华美德公园等园林绿化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公厕、垃圾站的建设、污水处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顺利推进;城市的保障服务功能也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我区的发展定位,要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区,还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五纵五横”建设步伐,加强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公厕等的建设,不断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二是要积极推进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的创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工程,突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三是积极实施《__区绿色空间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生态公园建设,要坚持由近到远、由城市到农村、由人口密集区到人口稀疏区开展绿化的原则,优先发展城市绿化,让更多的人分享绿化的成果。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深入推进伏牛溪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做足水的文章,美化人居环境。四是要把房地产开发同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和形象。
三、全面拓宽融资
渠道,积极探索城市资产经营的有效途径
篇10
会展包括“会”与“展”两层含义,所谓“会”主要是指以会议形式的组织活动,它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群聚性活动,通过它的组织,可以交流信息、探讨问题、传道授业、解疑释惑;所谓“展”主要是指以样品陈列、参观和交易为主的展览活动。根据美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展览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定期在固定场所里举办的、来自不同地区组织的商人聚会”,展会上所陈列的商品种类涉及各行各业,形式亦多种多样。
会展的外延很广,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如APEC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展览展销活动,如大连的服装节、沈阳的制博会;体育竞技活动,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还包括常年开设的博物馆、名人或历史事件纪念馆等。在功能上,会展是人们进行信息、洽谈商业合作和进行市场营销的场所,发挥着桥梁和媒介作用。西方大多数企业把每年的参展费用开支作为对外联系交际费列入项目下,在营销方式上则把它与直接销售和电子商务相并列,三者属同一范畴。当然这仅仅是展会的商务功能,事实上展览的功能也不仅限于经济和贸易,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外交、政治的发展。因此,其影响面和产业关联度也随之增强,进而推动了以展览和会议为主、涉及行业广泛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的发展,发展形成为会展产业。
所谓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被称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在西方称为会展业(ConventionandExhibitionIndustry)。由于会展是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关联度高的服务贸易行业,能够创造高额的经济价值、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对于社会综合经济指数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呈现有产业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可以作为会展经济来对待。
二、发展会展事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在宏观经济部门中,会展业属于服务业。由于会展业本身是一种无污染产业,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对那些本身地域狭小,但在交通、通讯和对外开放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发展会展业常常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发展战略之一。按国际博览会联盟的估计,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10%是展览会行业的,其余90%为相关行业所拥有。在欧洲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说法:会展是城市的面包。现代会展业滚动着商品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会展业的发展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经济增长点,构成表征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说明了该城市的竞争力水平。
首先,会展产业关联度高且利润大,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会展业是一门系统工程综合经济,相关行业较多,除了会展业的行业协会、展览设计施工公司、展览公司、展览场馆外,还包括广告、餐饮、交通、旅游等为会展提供服务的部门。通过举办各种大型会展,吸引大量游客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以此带动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前连效应和后连效应,所创造的利润相当惊人。据国外统计该行业的利润通常在25%。
其次,会展经济能培养新兴产业群,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亿马克的利润及45亿马克的税收。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收入达74亿港元,还提供9000个就业机会。我国是就业压力很大的国家,在中心城市发展会展业,一定会创造出一条广阔的新就业门路。
第三,会展业可以促进科技开发和实现科技成果转让,具有技术扩散功能。传播先进的技术成果,展示和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是会展经济的重要功能之一。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电视机等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推广的。会展业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或推广,实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即使是信息技术和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议和展览的便捷性、集中性、直观性和快速性对推广新技术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会展对城市的促销功能。在以城市整体形象为依托的前提下,展会促销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会展活动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已的舞台,以借机宣传自已的经营理念和产品品牌,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同时也使城市的影响具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渠道。
三、建设会展中心城市的政策建议
综合关于会展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分析,目前我国正在逐步走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和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仅开始迈入信息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且会展产业的产业链培育与企业经营模式日趋成熟。全国其他大中小各类城市,据不完全统计,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了30个,而且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的发展规划之中,有许多城市为此专门组建了政府会展管理或协调机构。与此同时,新建或扩建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由政府亲自策划、组织并给予财政资助的展会一个接着一个举办。在此,以我国当前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会展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从前瞻的视角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作为现阶段我国发展会展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
第一,加强政府对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积极促进展览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加入WTO和国外展览公司进入的开放优势,促进国内展览市场的统一,加快对现行展览管理体制的改革,改进管理展览业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展览会行政审批的改革。同时,运用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WTO规则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扶持国内展览业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给予会展业优惠税率,对经营好的会展企业发放支持贷款,制订鼓励中外合资、国际合作的经济政策,以及鼓励使用风险投资和鼓励会展项目的资本运作与兼并整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推动和引导中国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重新定位地方政府在发展会展业中的作用。
在城市会展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政府的作用是一把“双仞剑”。一般而言,政府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为会展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政策优惠。但是,单纯的补贴、优惠或税收减免会产生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效应,从而抵消企业进行创新和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因此,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会展产业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城市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法制的等诸多方面,最终使得城市在资源禀赋、城市产业特色的优势更加突出,成为会展产业的中心地域。
第二,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在“展”、“会”与“节事活动”中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有竞争实业的会展公司。我国的许多展会是从行业性的交易会或订货会发展来的,如纺织服装业、医疗器械行业、电子行业、农机行业以及百货业等等,规模大、历史长、效益显著,这些展会应该是未来中国展览业的中坚力量。因此,要让品牌展会在本城市扎根,必须充分挖掘内在的优势;同时,随着展览的专业化和市场水平的提高,展览会的主办和组织工作更多地要依赖专业展览公司,只有专业展览机构的成长和壮大,才能提高展览会的整体水平,促进展览业的健康发展。要重视会议、节事活动的同步发展,发挥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在“展”、“会”与“节事活动”中有侧重地加以发展方向。以厦门为例。厦门本地经济总量较小,其周边市场与全国各主要会展城市相比没有太大优势。厦门是全国最重要的海空口岸之一,其交通运输条件和城市环境,比之大部分主要会展城市毫不逊色,外向型经济特色和开放度较高,涉外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厦门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厦门市根据自身的这些特点,在其初步的规划中就曾提出:(1)“会”与“展”二者中,重点发展“会”;(2)“展”的重点是发展专业(贸易)类展览会;(3)争取多举办国际性和涉台会议及展览活动。因此,城市在发展会展经济的道路选择上,完全可以根据现有的城市资源禀赋条件,培育出一流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会议与活动。
第三,要重视规模和品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会展公司比较弱小,规模有限,经营范围较窄,档次也不高,没有自己的品牌,难以与国外强大的会展公司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展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在中国目前的会展经济条件下,扩大会展企业规模的战略选择,要实现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协调发展,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重视打造城市会展品牌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只有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才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立项、展会的规划、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来实施会展业品牌化发展。要制定长期的会展业发展规划,确立会展业的品牌发展战略。
(2)提升品牌质量。会展的硬件设施是影响品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著名的品牌展会往往都是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因此,要实现会展品牌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大投入,不失时机地更新展会的硬件设备。会展的软件主要指的是会展的专业服务水准,一方面会展企业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会展企业应积极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通过这些途径实现会展服务与国际接轨。
(3)拓展品牌空间。会展品牌的拓展空间具有三维性,即时间维、空间维和价值维。时间维是指品牌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发散和扩张。从展会的角度分析,延续的时间越长,则参展商和观展者之间的交流就越充分,展会的效果就越显著。国外的展会延续时间大约有十来天,而中国的展会往往只有三五天的时间,这对于会展品牌的拓展是远远不够的。会议与节事活动同样是如此。所谓空间维指品牌在地域上的扩张。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就通过在上海举办著名的汉诺威办公自动化展(CeBIT),成功地迈出了世界性扩张的第一步。所谓价值维则指品牌作为会展企业的无形资产,其经济价值的含量是可以增加的,品牌价值的提升实际上也是为会展业品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拓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会展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经营方法和手段,尽力扩大会展品牌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力,并最终实现会展品牌价值的提升。
(4)培育网络品牌。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人们生活的第二空间,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会展业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培育出知名的中国会展网络品牌,网络品牌的建设主要应从企业网络形象塑造、网络展会的建设以及开展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
第四,加快筹建全国性展览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自律、规范和协调作用,积极促进会展的产业化。目前,展览市场的竞争无序和展览业整体水平的低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全国性的行业组织,缺乏一套展览业的游戏规则,同时也使得政府管理职能难以转变。因此,当务之急要尽快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展览业的行业规范和服务体系,起草展览会的等级标准及评定办法,促进国内展览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引导国内展览业的发展。
第五,有意识、有目的地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交易需求的不断增长,专业会展逐渐成为各企业进行产品推广的必不可少的商务活动之一,这一趋势即便是在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没减弱。因为,会展的魅力之处在于可以现场将产品的特色及时传递,并与目标客户直接沟通,从而在短的时间内达成商业合作的目的,这是其他任何媒体无可比拟的。随着产品服务的细分就要求会展举办更加专业化,专业会展是未来会展发展的趋势所在。所谓专业化,是指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会展项目运作的专业化。从会展企业角度分析,有以下几条:
(1)会展内容专业化。会展内容的专业化因其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专业性强,故可以集中吸引该领域精英企业的核心产品参展,提高展览水平和质量,让参展商更明确展览性质,这是专业会展的最核心部分。会展内容的专业不仅决定了其会展性质、主题、目的等,也决定了参展商和参观者的范围。目前,我国很多会展组织者经常强调其会展吸引多少专业参观者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体现,专业性强能够提高会展效率、增加成交额。
(2)会展组织者专业化。国际上更多的会展是由大型专业展览公司进行商业运作,使得展览服务更加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广义的展览服务,既包括发生在展览现场的租赁、广告、保安、清洁、展品运输、仓储、展位搭建等专业服务,也包括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举办贸易展览会是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政府不应该成为办展的主体,办展的主体应该是商业协会和专业展览公司,这也是国际惯例。
(3)会展服务人员专业化。会展服务人员工作在会展现场,直接面向参展商、参观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服务水准的最终体现。这不仅是制约我国会展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会展企业目前抓内部管理的着重点。因为,很难想象没有办展经验、对行业认知度不高的人员能够办好专业会展。只有专业人员的大批培育才能够使得会展水平大步提升,才能真正办成质量一流的专业会展。
第六,加强会展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会展业经理培训制度。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则,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人才。为此,通过专业化培训方式大规模培养会展业人才,已是中国会展业十分迫切的任务。因此,为使会展行业管理体制能更好地运转起来,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已有的行业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人才的流动性,吸纳新鲜血液,引进国内外的会展专业人才进入到会展行业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国内会展管理的水平与理念,保障会展业的管理体制的更好地运转。
此外,应该加强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重点在于给出会展经济更为具体的影响因素和指标,而不是以某几类因素作为判断会展中心的标准。对城市政府而言,一方面将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做综合的考虑;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文化多样性和人文国际化,加大城市开放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高燕.中国会展业发展前景和行业协调服务体系建设[N].中国贸易报,2003-12-30.
[2]黄菱.厦门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思路[Z].2003中国会展经济论坛.
[3]林宁.中国展业面临大调整[N].中国贸易报,2004-01-06.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苏泽群.广州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和思考[Z].2003年中国会展经济论坛.
[6]宋建军.发展广州会展业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1).
[7]伊宇.中国会展业的得与失[N].中国贸易报,2003-12-23.
[8]邹树梁,王铁骊.会展、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演进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篇11
2.经营城市理念要求构建城市建设融资平台。要解决传统城市建设融资中存在的机构职能重叠、资源分散交错、多头利益难以协调的结构性难题,就必须打造多重类型的融资平台。如无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就逐步形成了城市投资发展公司、建设发展集团、交通产业集团、市政产业集团等多个投融资平台。这些融资平台的建立,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改变了政府财政出资的单一模式。
3.经营城市理念要求解决融资中的法律问题。城市建设管理,经常和土地、房产、动迁相联系,有时会面临诸多法律问题,如土地招拍挂如果不能取得国土部门颁发的权证,就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等融资。因此,需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进一步破解土地融资等融资难题,灵活采用“熟地出让”、“生地出让”和自主开发等模式,有效规避融资法律风险。
二、传统融资模式和政策性融资模式的特点概述
传统的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资金来源均为财政自由资金;二是政府一方面扮演了融资与被融资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成为了投资主体;三是中央和省、市级层面的政府紧紧把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和审批权限;四是项目规划、融资和资金使用、项目投用后的运营管理主导权也高度集中于各级政府。此模式虽然具有统一性强、集中度高等优点,由于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和资金有限,而对市政道桥、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落后,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随着20世纪末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中型城市纷纷组建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政府财政部门将资产注入并委托其进行融资,这一般也被称为政策性融资模式。为了方便运作,政府财政部门一般会现将资金、存量和增量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委托其进行资本运作和投资管理,随后通过融资中介和金融机构接触,以抵押变现、贷款、转让等方式扩大融资。在融资决策中,政府决定具体投资项目,政策性投融资公司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由政府比选决定。在项目建设期间,投融资公司负责融资管理,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投融资公司进行监管和管理。在项目获得回报后,收益返还上缴至政府。该模式灵活引入了市场理念和投资收益机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融资风险和收益不统一。此类融资平台多采取国有独资公的结构,政府仍实际掌握融资和市场管理的主导权,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决策权一般又被多个政府部门掌握,因此,并没有实现融资主体在风险与收益上的统一。二是融资渠道过于集中。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出资、银行贷款以及基金国债等途经,通过市场扩大融资的比例依然很少。三是建设管理职能缺乏。政策性投融资公司只负责筹集资金和支付资金,扮演了政府的出纳角色,在建设前期没有项目决策权,在项目建设中也缺乏对全方位参与和管理能力。经营性项目收益和公益性项目支出均由政府进行使用和调配。
三、关于城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方向
随着国内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投融资模式也逐渐无法适应资金需求,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模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能力和灵活程度也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创新投融资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一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财权有限而事权繁重,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过度负债、资不抵债的情况。第二,地方政府长期隐性负债和政府下设的融资平台过度负债的问题,可以通过疏导和调整的方式得到彻底解决。第三,可适度采用资产证券化、PPP等新型融资工具,并允许地方政府适度举债。通过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管理与资本运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就能实现在适度债务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合理运行。目前城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一般有以下几个渠道和方向。一是建立完善的融资偿债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偿债机制,设立地方政府偿债基金,压降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率。通过财政专项预算、土地出让收益、国资收入统计、已有经营权转让等途经筹措偿债专项资金,在平台债务偿付与地方财政间设立了一道债务风险防火墙。二是引进民间投资。通过BT、BOT及PPP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进行项目合作,通过相关融资中介和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人进行股权交易。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建、管全过程,可有效缓解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融资压力,实现良性示范效应和项目的滚动开发。三是重组各类经营资源。地方融资平台应实施项目差异化战略,根据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运作模式,优化各类资源组合,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业务优势。四是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地方融资平台目前的筹资渠道较少,多数情况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金渠道单一、资金结构失调、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对金融市场各类工具熟悉程度较低。应进一步增强对资本市场常见的IPO、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杠杆的运用能力,并适度尝试和运用信托、票券等创新型融资工具。
四、项目投融资创新的具体模式分析
1.BT模式。目前,BT模式是运用比较广泛的政府投融资创新模式。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缩写,即项目发起人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投资承包人,由投资承包人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发起人回购,并由发起人向投资承包人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由无锡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负责建设的北中路大型互通立交、惠山隧道、杨胡路、刘闾路即采用了此种建设模式。在北中路大型互通立交的BT融资过程中,承包人上海建工集团组建了项目公司,并利用其自有资金筹集资金进行项目的投资建设。在项目实施完成后,按合同约定移交,由回购人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支付比例支付相应的回购款。在双方的合同约定中,对项目公司注册资金、公司的经营范围,建设期、回购期与回购宽限期、回购比例等、投资回报款等均予以了详细解释。与传统的建设融资方式相比,BT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建设期间的资金压力,可以降低工程实施难度,提高投资建设效率,可以减少发起人融资、投资、设计和施工等工作量,可以减少投资风险。而且BT方式一般采用固定价格合同,通过锁定工程造价和工期,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然而,BT模式也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项目监管难度大、回购费用高等问题。
2.BOT模式。BOT由BT模式演变而来,准确的解释为“基础设施特许权”模式,该模式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合为一体。地方政府在和民营资本达成协议后,向签订协议的民营资本颁布特许,允许其在特定期限内筹集资金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并负责管理养护和经营该设施,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获得合理回报。如杭州湾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即采用了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运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的BOT模式。宁波市和嘉兴市共同出资组建了大桥项目公司,相关民营企业各自出资成为股东。在大桥建设期间,各股东按既有比例逐年增资,大桥运营期间,将通行费收入按比例分成获得现金收益。使用BOT模式,可有效利用私人企业投资,减少政府公共借款和直接投资,缓和政府的财政负担,可以避免或减少政府投资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可提前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益,缩短项目建造期。
3.市政债券。市政债券主要是指以筹集资金进行市政类项目和公益项目建设为目的,由地方政府和政府授权者主导发行的有价证券。受《预算法》等我国法律的约束,目前地方政府在法律上还不被允许发行债券。然而,随着城镇化浪潮的不断前行,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市政类项目的不断增多,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投融资体制又无法解决这一难题。2014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了《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对发行地方债进行试点。可以预期,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发行市政债券将有可能成为一种融资新渠道。目前,国外发行市政债券已成为政府筹措资金并有效配置资源的常用方法。如美国地方政府就通过政府、政府机授权机构和直接使用债券机构这三大主题发行市政债券,积极介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发行市政债券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动力,而且由于发行监管严格、披露信息全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地方财政的公开透明程度,有效约束预算,同时还能为市民和金融投资机构的资金保值增值提供更多选择,完善市场交易品类。
4.PPP模式。PPP模式英文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部门与私人资本进行合作的模式,在公路、铁路、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PPP模式中,政府为达到加快项目建设及有效运营管理的目的,赋予私营资本长期有效的特许经营权和运营收益权。该模式一般采用政府采购的形式,由政府部门与中标单位组成联合体签订特许合同,并由该联合体负责融资、建设及运营。政府通常与计划出资的金融机构达成书面协议,在不对项目作担保的前提下,方便联合体较为顺利进行融资、获得贷款。PPP模式是在国内项目融资的普及程度正不断提高,这得益于其突出的优点。PPP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的利润率,让私营资本充分参与到项目全过程,督促私营资本提高效能并平衡风险。同时,该模式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政府基础设施服务质量。2009年建成运营的北京地铁4号线采用了特许经营类PPP模式并收到了预期成效。在此模式中,北京市政府负责地铁4号线A段的投资建设。特许公司负责4号线B段的投资和建设。地铁4号线整体投用验收后,市政府将A段使用权交给特许公司,由特许公司在规定期限内负责4号线的运营管理、全部设施(含A、B两段)维护和站内招商经营。市政府牵头制定票价并对运营进行监督。该模式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且投资、运营、建设的主体明确、权责利清晰,通过适度竞争提升了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能力。
5.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与上述融资创新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属于新增资产的融资路径,而更多地是通过整合、盘活已有的存量资产筹措资金。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一般仅限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该项目所属资产收费权为依托,通过发行证券来实现证券化融资。该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是近几年来资本市场比较重要的融资创新。诸如收费高速公路、水运设施、市政公用类厂房等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享有收费与财政补贴等现金收入且现金流十分稳定,对此类资产,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经,变现和盘活流动性较弱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并为新项目建设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6.收益债券。项目收益债券一般适用于市政道桥、发电厂、学校宿舍、医院等项目,这些项目通过经营融资,获取一定收入,以此向债权人进行抵押。相比较传统融资对政府财政评级的高度重视,该模式有效回避了评价等级的影响,以项目投资的收益率和远期现金流进行定价和议价。同时,收益债券的融资不能用来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用途,只能用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从而对项目的运行产生了有效监管,杜绝了出售套现的投机情况。但收益债券的每个项目均需要单独发行,从项目论证、审批到发行等一系列工作均需逐项完成,因此发行成本普遍较高。在国外一些地方高速公路的融资建设中,该模式的运用较为普遍。
五、防范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的风险
不可否认,在坚持政策性融资模式为主的情况下,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选用合适的融资模式,可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地方融资平台的有效运作,不仅使银行贷款产生了杠杆效应,同时有效利用了市场化机制,吸纳了大量闲余的社会资金,对解决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成效显著。然而,过度融资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已颇具规模,风险和隐患不断积累,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产生了一顶影响。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督促地方政府尽快排查清理地方融资债务,有效压缩清理不规范的融资平台。2014年,国家财政部又颁发《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要求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加强对地方债务的审计和风险评估防控。防范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评估并做实地方融资公司。为切实减轻政府负担,主动把成本收益相当的项目交办私营企业实施。对于收益无法还本付息,需要地方政府支持或代为付息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应统筹考虑平台的财务能力和政府债务承担能力,将政府信用支持形成的公司债务归入政府债券的范畴;而对于超出政府债务风控能力的,要限制债务性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负债。最后,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进行全面重组和针对性的收缩,把存留公司平台的资金做实。通过加强对平台高管、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完善平台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融资平台信息公示制度,将平台的负债情况、项目效益、融资来源以及资金流向等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广泛监督评议。
篇12
(一)欧盟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和管理,科研机构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其中。欧盟通过2011年10月出台的《战略能源技术计划》确定了25个城市优先发展智能城市,这些城市大力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2012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实施了“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该行动计划将集成欧洲在新能源、智能交通和信息通讯(如物联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部分城市开展示范项目,包括高效供热(冷)系统、智能仪表、实时能源管理、零排放建筑、智能交通等,促进智能城市建设。2013年,欧盟委员会将为这些示范项目投入3.65亿欧元。此前,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已投入了8100万欧元支持能源和交通领域的“智能城市和社区”试点项目。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制定了《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计划》,其运行方式是以埃森哲咨询公司为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由阿姆斯特丹创新驱动中心(独立于市政府、官民共同出资)和里安得公司负责,IBM、飞利浦和谷歌等大公司也参与其中,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城市已经实现了电力和交通两大基础设施系统的智能化和联动。2012年,德国举办了未来城市智能技术竞赛,其中 “Cloud Power能源解决方案”、“flinc城市‘搭车’交通社区”等五个项目分别胜出,这些项目都是由欧盟各大公司负责研发和实施的,对建设智能社区和智能城市将起到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二)美国以企业为主力,智能电网项目居多。美国的智能城市的实验项目与其说是构筑智能城市,不如说是多以各电力公司为中心的智能电网项目,与各个州的关系并不密切。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凭借其影响范围达4.5万户家庭的智能电网一期项目被誉为智能型城市。该项目由市政府和XEL能源公司合作完成,并由市政府向市民提供免费服务。施工单位向每户家庭免费提供一台带有互联网接入装置的智能电表及其他必要设备。借助这些装置,市民不仅可任意监控用电量,还可以登录XEL公司的网站查询自家的详细用电情况统计表。此外,智能电网采用了优化的“存储——供给系统”以及双向交流网,有利于提高电力供给的可靠性。发现故障区域并立即维修也变得方便。美国能源部从2009年9月开始与迪比克市联合实施智能城市建设项目,目标是实现自来水、交通、电力和燃气基础设施系统的信息化以及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动,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目前该项目正处于第一阶段,在各个家庭中安装自来水和电力智能表,以减少水和电的消耗,项目主要由IBM和阿联特能源公司负责。
(三)日本政府主导,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国门。日本政府将智能城市建设与新能源推广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4月认定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四个城市为智能城市示范点,同年8月四个城市分别制订了为期五年的智能城市实验计划,主要是引入将电力、热能、废弃物等统合起来的能源管理系统,其运营主体是以各个市政府为中心,能源公司和能源相关公司参与其中的混合团队,参与其中的公司多是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的企业。当前,日本智能城市建设主要是向节能和环保方向发展。据日本IT专业调查公司IDCJapan调查、分析认为,到2015年与智能城市建设相关的日本IT市场规模约为5352亿日元,2020-2030年期间,原有社会基础设施将迎来功能老化的高峰期,为了对其进行更新换代,以电能和天然气等能源为主的智能绿色网络也将在2015年以后迅速发展。日本企业紧紧抓住这次商机,积极参与计划研发和产品推广,成为日本智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东芝公司近期计划在大阪附近建设一座智能化的样板城市,都市内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并配备有通讯功能的新一代智能电表和家用蓄电池,使节能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日本企业还积极参与其他国家智能城市的建设开发,抢占国际市场,比如日本企业已经与中国的大连、天津达成智能城市建设合作协议。日本政府则全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产业省已经拨出上百亿日元的专款支持企业的国际商业合作项目。日本还经常举办与智能城市有关的展览会,提高日本在国际智能城市建设市场上的影响力。
对我国的启示
篇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政工程不再满足于它的实用性,而进一步向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方面发展。一条城市道路不仅要宽阔通畅,更要求其美观大方,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通过道路两侧景观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来。在城市中进行游览、休闲活动的人群,大部分的活动空间都是在附属工程上,例如:人行道、步行街、休闲广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施工人员不仅要搞好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还要加强对附属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才能给城市的市民们一个美丽、通畅的活动场所。
1.附属工程的属性
1.1.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第六章《附属构筑物》的界定,附属工程一般指:
⑴道路侧石、路缘石;
⑵人行道;
⑶收水井、支管;
⑷护底、护坡、挡土墙。
1.2.特点作为附属工程,其技术含量不高,质量要求比主体工程低,因此很容易造成施工人员的思想麻痹。其外,附属工程主要靠人工进行操作,劳动强度不大,但事情烦琐复杂,容易造成浪工,一旦管理不善,是最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
2.附属工程的质量通病
2.1.路牙沿:
⑴直顺度达不到要求;
⑵路牙相邻高差偏差较大;
⑶路牙沿相邻块之间间距不均匀,砂浆勾缝不密实饱满;
⑷路牙前后错缝严重;
⑸路牙沿底基层及土基不密实,产生不均匀沉降。
2.2.人行道:
2.2.1.预制板人行道:目前多为彩色、拼装式预制板人行道路面。
⑴人行道道板与路牙顶面没接顺;
⑵纵横缝不直顺,缝宽大小不一,弯道地段处理不当;
⑶盲道上下坡不平滑;
⑷人行道道板平整度,基层压实度达不到要求。
2.2.2.沥青类人行道:沥青类人行道的基层混合料拌和不均匀,产生夹层土现象,使得基层不能形成一定的强度。同时人行道的压实机械的相对薄弱,造成基层压实度达不到要求,以至于沥青混合料人行道铺筑完成后,因基层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沥青路面的不平整。
2.3.收水井、支管:
2.3.1.收水井:是排除路面积水的重要附属工程。主要表现为几何尺寸不符合要求,井的内外粉刷不均匀,与路缘石相交部位没有按要求低于路缘石顶面,起不到收水作用。
2.3.2.支管:支管是连接收水井与排水主干线的管道。其主要表现为管道连接不直顺,管节之间砂浆密封不实。管道沟槽回填不密实。
2.4.护坡、护底、挡土墙:
2.4.1.护坡、护底:
⑴护坡、护底底部土方不密实,产生空鼓、下沉、下滑现象;
⑵块石砌筑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产生通缝;
⑶砂浆勾缝不饱满,外部看上去高低不平,甚至有脱落现象。
2.4.2.挡土墙:
⑴块石挡土墙砌筑砂浆不饱满,外露部分砌体勾缝不密实,出现平整度差、裂缝、空鼓、脱落等现象;
⑵块石砌筑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产生通缝;
⑶水泥混凝土挡土墙几何尺寸不符合要求,砼强度达不到设计指标;
⑷挡土墙基础没有处理好,产生不均匀沉降。
3.附属工程的施工和质量监控
3.1.把好附属工程的材料关
附属工程的主要材料为原材料和预制品。原材料一般同主体工程一道控制采购,只要按要求做好进场材料的检验关,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场,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而预制品大多数水泥制品厂生产的半成品,还有少部分是施工现场的预制品。例如:路牙(侧石)、沿(平石)、人行道板,收水井井框等,这些预制品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附属工程的施工质量。路牙(侧石)、沿(平石)预制品的几何尺寸稍有变化,就会对路牙(侧石)、沿(平石)的直顺度、相邻高差、稳定性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路牙(侧石)、沿(平石)的整体形象;人行道板的几何尺寸、表面翘曲的变化太大,就会影响到人行道的平整度、纵横缝的直顺度的质量。因此,对预制品的选用,是十分慎重的事情。我市在这方面有过不少经验,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为:注重源头的控制。选择好生产预制品的厂家,同他们一起对预制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预制品的出厂质量。
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市政工程在施工水平、技术装备工程质量上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而附属工程的施工手段上,由于其空间的局限,技术要求的相对简
单,仍然以人工为主,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附属工程开工前,必须要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交底。必要时要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才能保证附属工程的施工质量。
3.2.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开工前,要根据设计要求、质量标准对附属工程的施工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例如:目前人行道大多数采用彩色人行道板铺成五彩的人行道,同时为了方便残疾人,还专门设计了残疾人通道。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把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里面去。特别是弯道部分人行道板铺筑、残疾人通道的安排、彩色道板花纹的设计等等。要做到外观美观大方,又要保证工程质量,还要方便使用。
3.3.把好施工过程质量关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主动积极的配合质量检验人员把好工程质量关。及时查验施工质量,特别是关键部位更要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石灰土基层的拌和与压实;路牙沿铺设时相邻高差、直顺度、稳定性等的控制;人行道道板铺筑中的纵、横缝控制,平整度控制,铺底砂浆的拌和质量,与路牙顶面高差的控制等;收水井的位置和几何尺寸、内外粉刷质量,支管的直顺度与接口砂浆的密封性;护坡护底的土基压实度、块石的铺砌和勾缝质量;块石挡土墙砌筑的丁顺关系,混凝土挡土墙模板的支立牢固与否等等。同时,还要注意施工工艺流程是否按施工方案进行。
3.4.以人为本,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4.做好附属工程的管理工作
这是一句题外话,但实际上城市道路工程的美观与工程完工后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附属工程大多数是以人为活动中心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汽车开上人行道,压坏人行道板,致使人行道变形、汽车撞坏路牙沿现象时有发生;街道两旁的商店、饭店里的污水倾倒,致使人行道表面污染;清洁工清扫道路后不将垃圾拉走,而是拥入收水井,致使收水井堵塞不能起到排水作用。这些现象都是与现代化文明城市不相符的。因此需要我们加大工程完工后的管理力度,既要建造好市政工程,又要管理好市政工程,使得我们的城市道路工程整体形象更加美好、通畅、舒服,给人们以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