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将相和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将相和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将相和教案

篇1

一是必须克服种种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始终是我们珍爱生命、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大事要事。抓gdp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二是必须克服厌战畏难情绪,牢固树立长期作战观念。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怎么抓都不过分,抓得多细都不要觉得麻烦,一定要有连续作战、长期作战的思想。三是必须克服侥幸过关心理,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的观念。严格监管,超前控制,认真排查任何一处隐患和死角,切实将交通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必须克服麻痹松懈思想,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任何一个细小环节,都不能丝毫放松,否则,就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一是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建设这个重点,着力解决农村道路失控漏管、隐患突出问题。要健全机构。目前,还没有成立交管站、交管室以及检查劝导站的乡镇,今年上半年,要按照省、市要求,成立乡镇交管站,按照一类乡镇不少于15人、二类乡镇不少于10人、三类乡镇不少于7人的标准配齐交通管理员;所有行政村建立交管室,配备1至2名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交通隘口、危险路段全部设置安全检查劝导站。要配备相应的装备、设施,保障其履行职责的需要。要完善机制。各乡镇要建立县政府负总责、乡镇政府主责主抓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定期研判、联席会议、考核评价、奖惩兑现、创新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切实将交通安全责任靠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人员,延伸到村组,覆盖到农户,实现有人牵头负责、有人承办落实、日常有人宣传、重点时节有人查纠、各家各户有人操心。要联合执法。现在农村交通违法普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检查没有跟上,很少有人因为违法受到处罚,法治震慑力不够。为此,要进一步强化乡镇领导带队,交管站、派出所等参与的路面巡查和联合执法检查,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车辆及恶劣天气时的联合执法工作力度,严查、严管、严控、严处无牌无证驾驶、农用三轮车载人、面包车超员、摩托车不戴头盔、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法治震慑力。

二是紧紧抓住免费办证这个重点,着力解决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无牌无证问题。当前,大量无牌无证农用三轮车和摩托车违法上路行驶,给农村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就有可能让一个家庭因“祸”致贫,相关人

员将被依法追究责任。庆阳环县“9.06”和____县“4.04”重大事故均系无证驾驶、违法搭载多人,__县“4.04”事故肇事农用三轮车未挂牌纳入管理。针对这个问题,省政府结合为民办实事和扶贫攻坚行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免费办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牌证的通告》,从今年5月10日起,免费办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牌证,下决心根治这一顽症。要好事办好。这次办理牌证免费项目是:免收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挂牌入户费,包括号牌工本费、行驶证工本费和机动车登记证书工本费;免收申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驾驶证各科目考试费和驾驶证工本费;免费组织农用三轮车、摩托车驾驶证培训。具体工作由各乡镇组织实施,公安交警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各乡镇、公安交警部门要把好事办好,能简化的程序要简化,能办的事情要及时办,不能让群众跑冤枉路。要解决存量。公安交警部门和乡镇政府交管站、行政村交管室、检查劝导站要加强巡逻检查劝导,严查交通违法行为,对发现的无牌无证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督促其尽快办理牌证。通过免费办牌办证工作,确保到今年10月底,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挂牌证率达到90%以上,年底前实现全部挂牌办证目标。道交委办公室要将《通告》转发至各乡镇,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政策,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的宣传动员,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办理牌证的良好氛围。要不增新量。按照省上要求,从今年5月10日起,逐步在农村地区推行农用三轮车和摩托车带牌销售;出售摩托车应当按规定配备符合标准的安全头盔,出售农用三轮车粘贴的车身反光标识,也要符合国家标准。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做好相关工作。同时,公安、商务、工商、安监等部门要加大对加油站销售行为的监管,对违规向无牌无证农用三轮车、摩托车销售油品的,依法依规予以查处。三是紧紧抓住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这个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出行不安全问题。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决定从今年起,中央财政拿出20多亿元用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以后逐步增加到每年80至100亿元,我省已被交通部列为6个试点省份之一。交运、公安、安监等部门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支持。要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各乡镇和交运、公安部门要组织对危险路段进行再排查、再整治,特别是对乡、村道路上的事故易发、多发路段,必须开展“地毯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制定整治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整治时限;对一时无法整改的危险路段,树立警示提示标牌;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道路,一律禁止“两客一危”车辆通行。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在生命防护工程规划建设到位之前,各乡镇、交运部门要在重点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牌,在交叉路口安装减速带,或者采取路边堆土堆、堆石头、种树等临时应急措施防止车辆翻坠;今后新建、改建、扩建通村公路必须充分考虑建设安全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舍得花钱,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改善通行条件,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要开展安全大检查。今天会后,各乡镇、各单位要把这项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全面检查,彻底摸排,督促整改,不留死角。各单位分管领导要亲自带队,亲自参与检查,督办隐患整改。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必须由检查人员跟踪整改到位,尽可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凡是没有跟踪监督隐患整改,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要严肃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

篇2

我总觉得,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太平稳、太规范、太程式化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似乎不用动什么脑筋,也不用冒什么险――大纲是统一的。教材是同一的,哪个精读、哪个略读,也是一一注明了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进度是“千班一律”的,考试往往也是统一的……只有教法,可以是自己的。

这样的教育。我想用厨师办酒席来譬如――菜是别人早已买好的、新鲜不新鲜用不着你去管的,几荤几素已经定下了的,菜的多少也量化了的,什么菜要炖、什么菜要煎、什么莱要溜……都一一规定了,厨师的任务就是按要求站到灶旁掌勺,他唯一能自己做主的,就是掌握火候、控制咸淡、盛盘样式,这样的厨师还有多少主动权呢?既发挥不了多少才艺,也用不着承担什么风险。如今的中小学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厨师?

共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个性化程度越来越低,教师成了关棚鸡。不是说现在的老师没有走出去,也不是说他接受的信息少,而是说教师吃的都是精加工饲料、复合饲料、成品饲料。他们不用自己找食,也用不着怎么咀嚼。要教案有教案,要实录有实录,要资料有资料,要课件有课件,要试卷有试卷,吃起来方便是方便了,可自己的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正在快速退化,鸡胗越来越小。脚梗是粗的,可松脆极了。至于生出来的蛋,也几乎一样大小,营养价值也大体相当。教辅材料充足与细化,生产出大量的精饲料――也许是出于好心,为一线的老师方便着想,然而,这正像勤劳的母亲,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什么事也不用做。时间一长,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做了。

我们的教学也在搞改革。但是一点风险也没有,因为这往往只是螺蛳壳内的改革,空间和力度极其有限。类似于蒸鱼时,别人都用生姜片,而改革后用生姜丝。大胆的改革有没有呢?偶尔也有一些,但这通常是已经闻名遐迩的大牌教师敢干的,比如王崧舟,他可以用亲情测试教学生写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悲痛欲绝,泪流满面,而一般的平民教师是断不敢这样做的。否则,必然招致骂声一片。自然,大师试过以后,平民老师是可以跟着试的――冒险也成了名家的专利。

教学是由许多环节联结起来的系统工程,好像一个产品的制作,它是有无数道工序联合的结果。在制作过程中。参与的环节越多,就越有主动权。比如生产汽车。如果从设计到各个配件的制造到组装都由自己完成,那就说明汽车生产商的自主生产能力强。如果只会生产其中的轮胎。其他都得靠别人,那就只是配件生产者。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就像一个纯粹的配件工,只会上课。其他许多环节。诸如教材的选择、文本的理解、目标的确立、资料的搜索、结果的检测等等都用不着费心。缺乏全程管理的教学,其自势必大大打折,其创新的空间就严重缩减,其冒险的可能性也渐渐失去。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关棚鸡,成了一只只关在大型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鸡。

篇3

1、主题化备课

窦老师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要变革,才能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变备课模式开始”。说句实话,从照抄教案到从网络上筛选优秀课例“为我所用”,我们每个老师的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当我们埋怨这样无聊的机械运动时,从窦老师的教育理念中读到“备课需要怎样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呢?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要知道每节课,我们付出的只是职业时间,而儿童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这奠基,就应从我们细致的备课做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专业走向高度的过程。深度不是难度,深度决定高度。近年来,主题教学在努力实现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三个超越”的过程中,都是借助深度备课来实现的。”我们突然明白:我们在消耗儿童付出的宝贵的生命时间!”这哪里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干的事?

自责之后,我们课题组开始了主题深度备课的旅程:“反复的解读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阅读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教学《将相和》,我们了解了和氏璧的由来,并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无价之宝”的意思,这样可以看出“完璧归赵”的必要;阅读了《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原文,对廉颇、蔺相如的出身作了研究,课堂上才有了“廉颇为何不服”的深入体会;浏览了战国七雄的国情,对秦王的骄横做了粗浅的探究,才有了课堂上“秦王是否诚意换壁”的精彩讨论;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的演变,才有了“将相和,国家和”到“以和为贵”民族精神的提升。

2、主题化上课

带着“成竹在胸”的自信,我们走进了课堂。接下来在教学氛围创设上,为了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敬畏心理,我们的教学是轻松愉悦的;在网状的结构图中,我们紧抓蔺相如的语言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一: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品读中明白了蔺相如官位上卿,并不是靠一张嘴!而是其机智、勇敢、爱国精神的支撑,人物的形象逐步丰满;整个课堂教学是以“聊”来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之二:了解故事情节,在“完璧归赵”的复述中学生了解到每个小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合起来为将相不和的因,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学得愉快,教学目标“无痕“达到!

二、有效化设计作业

篇4

我那快乐的童话啊,少不了一群疯丫头和一群野小子的陪伴!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下午课管,秦老师帮数学老师监督我们做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之又少,不到一会儿工夫,全班同学都做完了。秦老师看着我们绵阳般的乖样儿,决定让我们自由活动!那高兴样儿啊,活像一个个饥饿的人吃到了一顿丰富的美餐!随着,我们与老师的“疯狂大作战”正式开始!

由于我们过分得意,秦老师让全班同学读《将相和》。要知道,《将相和》可是一片超常的课文啊!为了挨到放学,只好极不情愿的读了起来:“将----相----和……”听到自己老牛拉破车般的读书声,不由得笑出了声。徐莅洁手捂着肚子,眼镜都摇晃了,她还不住地说:“哎哟,哎哟……”;王淼拿着书,不停的往桌上砸,脸笑的红彤彤的;至于我,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秦老师也笑了,只不过那是无奈的笑,一边笑一边摇头,仿佛在说:“你们这群学生哟!”

关键时刻来了:秦老师居然抱着作业本——出去了!顿时,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异口同声的叫道:“耶!”这时,谁还去读书呀!我们都尖叫着,狂欢着,引得隔壁班的同学惊叹:“这节课好像是课管吧!”教室里,陈勇奇把书抛起来,灵猴般的跳来跳去;彭冲双手‘砸’着桌子,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做下去,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正当全班同学沉浸在狂喜中时,秦老师以幽灵般的速度“哧----”的一声站在我们面前,脸上挂着一丝奇特的微笑,他把手背着,望着我们,目光流露出一丝窃喜。顿时,狂欢的教室响起朗朗读书声,狂欢的我们立刻摆出读书的姿势,摇头晃脑的念了起来:“蔺相如——到——了……”唯有部分同学仍在辛苦的找着书。

就在这时,秦老师打住了我们:“我可不管你们怎么读,总之要把这篇课文读完!”我们一听,急了,全体以超光速读了起来,大部分都是乱读,这个字还没念完就开始念下一个字。秦老师再次打住:“不能乱读,否则重来!”秦老师又笑了,是得意的笑。听了秦老师的话,全体无奈,只好极不情愿的读了起来:“过了几年,秦王与赵王在渑池会见……”

这时,秦老师又出去了,这个不明摆着“诱惑”我们“上当”吗?谁还那么傻?个个都认真读书。陈俊杰等几个调皮鬼到门口去“侦察”:“秦老师走了!”随着尖叫声,我们的欢呼声此起彼落,浸在莫大的欢乐中。但高兴的时候最容易忘掉警惕,秦老师又以“风速”出现在我们面前,无奈,只能接着读……

秦老师故计重演了几番,我们都不敢再耍小把戏,直到老师对我们说:“放学!”大家才乐颠颠的收拾书包,排队集合。

事后,同学们议论着:“秦老师的祖先是秦王吧!比秦王还‘狡猾’!”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次“大作战”,秦老师赢得很彻底,我们输得很悲哀!

浅绿意义:幸福微微笑

浅绿童年:我有一个好老师

悄悄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一个好老师!

记得那是一个暖人的上午,明晃晃的太阳照在身上十分舒服。在这个格外美妙的一天,我们迎来了二单元的考试。自第三节课开始,紧张的气氛围绕了我们的教室。坐在椅子上的我正拿着笔,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着如何回答题目。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平时像蜗牛一样慢的时间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时刻却像汽车超速一样飞奔起来。我慌了:如果时间不够,题没答完……种种忧虑使我马不停蹄地写了起来,一边写一边还在看下一道题。尽管我奋尽全力,时间依然没等我???下课铃无情的响了起来。

毕竟是语文考试,老师为我们延长了时间。可此时的我仍没放松,全力以赴的写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如释重负——卷子终于做完了!把卷子完好无损的“护送”到办公室后,我才如梦方醒——现在已经是中午了。正准备到食堂吃饭时,我的一位同学却跑来将饭盒递给我。望着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同学,我大吃一惊:这是谁想到的?心中有点惊讶。问了同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让同学带上来的!打开这个饭盒,发现饭比平时多!拿起勺子,吃进口中,好像这饭有着不同寻常的滋味,酸酸的,甜甜的……我一边吃一边问同学:“老师还说了些什么?”同学眼中似乎放出了金光,羡慕的说:“老师让我多舀些饭,怕你吃不饱,还问你是不是没有把握,为什么现在还没来吃饭……”我听了,满是幸福的笑脸,流成蜜一样的心却夹着点点辛酸:平时总让老师生气,有时还让老师伤心……心中有点遗憾。想到这里,心中是酸的。苦的、涩的。我缓缓的想着老师的辛劳:晚上,为我们批改着作业;办公室里,整理着自己的教案,为上课而做好准备……心中有点酸。

那一顿饭吃得格外的香,格外的令人回味。

成长中的那一盒饭,在心中刻下了一笔。那一盒饭,在记忆中好香,好香……

篇5

一、培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识字教学中,教“纸”一字时,我首先让同桌互相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同学们讨论后,怎样在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上做“点”文章呢?我首先拿来一张白纸,接着故意在白纸上用钢笔洒上黑黑的一点墨水,使它成了一张废纸,非常可惜!我只好把它揉成纸团扔到纸篓里去。最后,我说: “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成了废纸。”并让学生跟着念一遍。由于教学手段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揣摩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大家知道,健康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健康稳定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深入引导学生剖析、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懂得今后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持稳定心理的训练。

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容国团在1959年世乒赛单打决赛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强手,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沉着”是什么意思?2.在什么情况下,他仍能做到“沉着应战”?3.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过硬的本领外,还靠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认识到,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为国争光的信念、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这样的心理素质呢?我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容国团的心理活动,继而指出: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境,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正确地评估自己,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三、学会体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论 “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再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四、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我指导教研组内一位教学骨干从《负荆请罪》“剧本”体裁出发,以话剧表演形式为依托,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共同设计了教学预案,并在教研组内执教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显得开放有度,动态实足,生成有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现将该教师执教的《负荆请罪》(第2课时)作回放: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法(用时3分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剧本这一种文体有了些了解,能来谈谈吗?

生:剧本的开头先要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生;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

师: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能。四年级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剧情比较简单;现在学的《负荆请罪》有两幕,情节稍微复杂一些。

师:学得很认真,确有收获。那么,剧本中“方括号”和“圆括号”内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生:“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上的布景和人物的一些活动情况。

生:“圆括号”内的内容提示我们剧中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等。

师: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又重点学习了第一幕,通过对话,我们知道:蔺相如受到廉颇的侮辱,都不与之计较,,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伟大情怀。我们在学习第一幕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抓住蔺相如和韩勃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学习的。

生:在分角色朗读时,老师还要我们注意括号中内容给了我们什么提示。

师:是的,学习剧本必须抓住人物的对话,并结合括号内的提示,只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综合表现中,才能真正体会出主人公的内心和精神境界。这节课,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深入学习第二幕。

同学们,剧本是用来表演的,你们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般的分角色朗读,想不想也来像演员一样进行表演呢?

生:(兴奋地齐说):想,太想了!

二、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用时15分钟)。

师(清晰、稍慢地):有积极性就好!首先,请大家按上节课的方法独立学习“负荆请罪”第二幕,个体自主学习5分钟。(停顿)有了体会之后,再用合作表演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适时出示小黑板,明确要求。)具体要求是:⑴结合插图,具体理解什么叫“负荆请罪”。⑵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说出喜欢的理由。⑶试着选用身边材料做道具。⑷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思想内涵,根据情节发展,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尤其是“负荆请罪”的场面。认真讨论每个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⑸丰富剧本,达到能演的程度,尝试用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作有益的拓展。⑹时空安排: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表演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空间。⑺注意协调,合理分工,安排好导演、解说、两个主角、随从等。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适时作指导。)

三、表演交流,深入探究(用时18分钟)。

师:(鼓励地)大家学习很投入,准备较充分,很多小组很有创意。那,哪一小组来“公演”一下!

生:(跃跃欲试地)我们小组,我们小组来……

师:哎呀,都想来演,真让老师为难。据老师教往届学生的经验,同学们在括号内容的启发下,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基本没问题,可是要想演好、演活,还得把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情、语气揣摩透彻才行。你们想不想我这个“艺术总监”来帮你润色润色?

生:(急切地)想!想!

师:细心的同学都知道,廉颇被相如扶起后说了两段话,想想根据这样的语言,如果在这两段话前加圆括号,那圆括号内可以分别写上什么样的内容恰当呢?

生;第一段话前可以加上:双手抱拳,仍然低着头。不好意思看着蔺相如。

师:为什么会如此动作和表情呢?

生:因为他认为自己“老迈昏庸”,不该“在别人面前侮辱相如”,犯了错误。

师:很好,你用到了“老迈昏庸”和“侮辱”这两个词,看出读书很认真。是的,看来他的确是个“知错就改”的人。第二段话前的括号内应添什么内容呢?

生:廉将军应该又抬起了头,脸对着相如说话。

师:为什么?一个犯错误的人怎么敢抬头?

生:因为廉将军毕竟已认过错,他正在夸赞相如是一个“深明大意”、“宽容大度”的人。

师:是的,相如是一个有气度有胸襟的爱国者,廉将军应该是“真诚”夸赞相如,括号前建议用上:抬着头,目视相如,真诚地握着相如的手……

看来大家读懂了剧本,添加的内容不错。当然还可以加别的内容,但有一个原则,首先要用好剧本中原有的提示内容,添加的内容又都必须与人的语言相吻合,有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

好,现在,我们可以请一个“剧组”来表演了,请“观众”注意欣赏,根据以上提出的要求,看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有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一组学生表演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评议改正,尤其是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是否大方得体,符合身份,鼓励有不同的意见。最后又请一组根据评议后的方案完整地表演了一遍。)

师:(衷肯地)每位演员总体表现很好,从表演中,看出你们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正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情和宽容之心,廉颇一心爱国和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由于时间有限,其他小组的同学只能到班队活动中去展示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师:同学们,剧本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想也来尝试着写一写?

生(多数惊讶,少数有惊喜而露有难意):……

师(鼓励地):看样子,大家想写又觉得有困难。别担心,我们来降低一点难度――老师发一些小故事的材料,尝试着把小故事改写成小剧本,行吗?

生(多数人舒了一口气):行!

(教师发放《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小稻秧脱险记》三则小故事的记叙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选择一例改写,努力设计好人物对话和提示语,尤其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匹配是否得体,符合人物身份。)

(接着学生阅读材料作选择,此时下课铃声已响,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拓展作业,准备到班队活动中朗读自创的剧本,或尝试与他人合作表演。课毕。)

案例解读

1.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过去,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中《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部分时,也是采用先解读文本后组织表演的方式,效果还可以,但总有”穿鞋戴帽” 样的感觉。而苏教版《负荆请罪》一文,就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2.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出“差错”的课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新的课程理论昭示我们,课堂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是动态生成的,一定要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

3.而新的学习方式是扫荡这些传统流弊的利器。

篇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本中存在着一些或显或隐的“冲突”,这些冲突无疑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如果老师有效地利用这些冲突,就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一、对冲突的理解

这里所讲的冲突有以下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更多是就语文课堂中的“文本内容”而言的;第二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重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重在引领学生领悟、习得文本冲突背后的情感。

二、设置冲突的原因

(一)为了情节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集中性、思考性、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常常设计适当的冲突来带动教学情节,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笔者这样设计:“随着一声声枪响,一只只狼倒下了,你此刻是什么心情?”学生纷纷举手,都说很开心,可恶的狼死有余辜,可爱的鹿终于可以快乐地生活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兴奋之中时,笔者话锋一转:“但是多年以后,人见人恶的狼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功臣’,而人见人爱的鹿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大坏蛋’。”一言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讨论开了。

(二)为了中心的凸显

课文中的冲突,不仅仅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也不是仅仅起一个过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从而深层次理解文本,凸显文本表达的中心。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由于前文大量篇幅介绍了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的眼里,大黑骡子不再是一头牲口,而是一名战士。笔者通过读文批注、评议交流、品读深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与大黑骡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随后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此爱大黑骡子,为什么却要下命令杀死它?”这样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下面语段的研读中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原因:在司令员的眼里,让战士有力气走出草地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杀,而且一定要杀大黑骡子是解决当前困难的唯一选择,司令员非常清楚这一点。学生通过读文、辨析、归纳,最后明白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战士们的爱。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到了深化,人物的高贵品质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想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预设矛盾冲突,要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经验、价值取向等。教师设计的冲突,是为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本、明辨是非、提升感悟服务的,千万不要为了冲突而设计冲突。

三、冲突的类型及操作策略

文本中的冲突并不是同一种类型,它们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就能从文本中看出来;有的需要教师对文本稍加概括之后呈现;有的则要教师深思熟虑后提炼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冲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一)文本中言语上的冲突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本中人物语言的鲜明“冲突”展示在学生面前:船长既然要救乘客,又为何要杀他们?这激发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重新认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清晰化,文本中心在思辨中更加明朗。

操作策略:原文对照,形成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读文感悟、全班辩论,形成共识。

(二)文本中行为上的冲突

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的描写:“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廉将军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下跪请罪。”。这“一挡”和“一跪”的行为冲突,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找理由,很快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就印在学生脑里。

操作策略:划句子、找理由、谈看法、促共识。

(三)提炼后形成的冲突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康桥教学《九色鹿》时,不断地提炼冲突,反复地让学生处在冲突中。例如:“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张老师又用名言导之,进而追问:“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这下孩子们愣住了,判断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对照自己、观察别人,进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8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提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呢?

1.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1.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1.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2.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2.1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教师在依据教材对教学教案进行预设时,不应把教案安排的太过紧凑,应刻意留出一定空间,增大教学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学习反应,尽量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的把握,了解学习障碍,对其进行反复强调与练习,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古诗两首》一课时,首先应考虑到小学课堂一般为四十分钟,如果在预设时设置环节过多,那么预设环节就进行不完,同时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再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留出一定空间,在课堂中交由教师与学生自由发挥。

2.2活用争论资源,快乐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我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的争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课堂争论应是情境使然,情到而发,环境促之。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披露灵性,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还真得要下一番功夫。

2.3捕捉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识错"、"思错"、"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因势利导。

篇9

一、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地对语文课本进行全面的了解

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想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在教学前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到我们的小学课堂中,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将课本放在了一边,这样就使得教师自身忽略了对语文课本的钻研,也就容易忽略课本里的语文知识点。其实,很多的语文知识点都在语文课本中,多媒体教学教案做得再优美,也比不上语文课本中透露出的知识点。小学语文课本虽然比不上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但是课本上的文章言语优美,我们教师要对其认真钻研,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逐渐引导我们的学生,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将语文知识串联起来,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相联可以让学生巩固学到的语文知识。如,教师在教给学生第九册中的古诗两首的时候,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对前面学到的古诗进行复习,这样既能丰富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还能够复习以前的语文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教师要在授课前充分地掌握语文课本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培智课堂要注意统一性

培智语文教育也要与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一样,要保持知识的连续性、统一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体把握培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实际学情的教学方案,对前后所教学内容积极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如,笔者在上新课内容时,一般会在课前5分钟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再巧妙导出新课,开展新内容学习。比如,笔者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就诱导大家回忆学习过的关于鸟的课文,学生经过回忆纷纷说出《鸟语》《云雀的心愿》《燕子》等,然后再带领大家回忆一下在这几节课中学习的生词,再引导大家举例自己知道的鸟的名字并写下来。只有这样让智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记忆和学习,才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才能使新旧知识连贯成一个新的整体,形成新的认识和技能。

三、要活用方法,以达其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音、色、形、动画等,将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课堂上要巧设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学生才会去思维,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选择时机、巧设疑难,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厚积而薄发”,语文课本中好词佳句的背诵积累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抓,那样学生会享用终身。

四、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实到位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篇10

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再情境创设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层次的学习。

这不由得让我忆起一位教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的感人情景。之所以如此,除了课文内容本身的感人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情感投入。用那位老师的话说,在备课时,“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我想得很多很多,想到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直到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特别是想到的临终遗嘱,真是悲痛欲绝。”在上课时,她更是倾注真情,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营造了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

二、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特别喜爱的部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自足“标准答案”。

篇11

二、 为何设置冲突

1. 为了情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集中性、思考性、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设计适当的冲突来带动教学情节,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随着一声声枪响,一只只狼倒下了,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纷纷举手,都说很开心,可恶的狼死有余辜,可爱的鹿终于可以快乐地生活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兴奋之中时,我话锋一转,但是多年以后,人见人恶的狼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功臣”,而人见人爱的鹿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大坏蛋”,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讨论开了……

2. 为了中心的凸显。课文中的冲突,不仅仅为教学过程服务,也不仅仅起一个跳板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从而深层次理解文本,凸显文本所需表达的中心。例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的眼里,大黑骡子不再是一头牲口,而是一名战士。我通过读文批注、评议交流、品读深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与大黑骡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随后我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此爱大黑骡子,为什么今天却要下命令杀死它?这样,学生很快就投入到研读下面的语段中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原因:在司令员的眼里,让战士有力气走出草地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杀,而且一定要杀大黑骡子是解决当前困难的唯一选择,司令员非常清楚这一点。学生通过读文、辨析、归纳,最后明白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出于对战士们的爱,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到深化,人物的高贵品质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

3. 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想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离开了学生再精妙的设计、再伟大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不值一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预设矛盾冲突,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经验、价值取向等。如果背离它,那么,你所设计的冲突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到头来只会收获一脸的无奈。其次,教师设计的冲突,是为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本、明辨是非、提升感悟服务,千万不要为了冲突而设计冲突。

三、 “冲突”的类型及操作策略

文本中的冲突并不是同一种类型,它们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就能从文本中看出来,有的需要教师对文本稍加概括之后呈现,有的则要教师深思熟虑后提炼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冲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操作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1. 文本中言语上的冲突。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本中人物语言的鲜明“冲突” 展示在学生面前:船长既然要救乘客,又为何要杀他们?这激发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重新认识,从而让人物形象清晰化,文本中心在思辨中更加明朗。

操作策略:原文对照,形成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读文感悟、全班辩论达成共识。

2. 文本中行为上的冲突。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的描写:“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廉将军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下跪请罪。”这“一挡”和“一跪”的行为冲突,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找理由,很快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刻在学生的心里,而廉颇的悬崖勒马、知错就改的品质也印在学生脑里。

操作策略:画句子,找理由,谈看法,促共识。

3. 提炼后形成的冲突。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康桥教学《九色鹿》时不断地提炼“冲突”,反复地让学生处在“冲突”中。例如: “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张老师又用名言导之,进而追问:“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这下孩子们愣住了,判断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对照自己,观察别人,进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2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00个生字及词语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0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的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3)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4)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5)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初步了解课文,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5)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6)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7)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8)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9)积累优美词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4)能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5)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突出重点。

(6)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措施:

1 .努力钻研教材,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依据课文内容、文体和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重视阅读方法与阅读速度的培养。

3.采用“1+X”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4.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加强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加强沟通与交流,鼓励家长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6.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向身边老教师和名师大家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进度:

内容

课时

重点目标

时间

安排

阅读推荐

元万物有灵

1.白鹭

2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9.1

-

9.12

米切尔 .恩德《毛毛》

2.落花生

2

3.桂花雨

2

4.珍珠鸟

1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1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3

语文园地一

3

元策略单元

5.搭石

2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9.16

-

9.27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6.将相和

2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2

8.冀中的地道战

1

习作:“漫画”老师

3

语文园地二

3

课外阅读交流

1

元民间故事

9.猎人海力布

2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9.30

-

10.16

《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非洲民间故事》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1

习作:缩写故事

3

语文园地三

2

元深爱祖国

12.古诗三首

3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10.17

-

10.31

《中国励志故事集》

13.少年中国说

2

14.圆明园的毁灭

2

15.无名岛

1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3

语文园地四

2

《十万个为什么》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第五

元习作单元

16.太阳

2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1.1

-

11.15

17.松鼠

2

习作例文

2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3

舐犊之情

18.慈母情深

2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11.18

-

11.29

佐野洋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19.父爱之舟

2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1

习作:我想对您说

3

语文园地六

2

四季之美

21.古诗词三首

2

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12.2

-

12.17

巴勒斯《飞禽记》

22.四季之美

2

23.鸟的天堂

2

24.月迹

1

习作: 即景

3

语文园地七

2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读书明智

25.古人谈读书

2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突出重点。

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12.18

-

1.4

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

26.忆读书

2

27.我的“长生果”

1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

习作:推荐一本书

3

语文园地八

2

篇13

面对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老师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反了语文学教学的初衷?

一、引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一)学生对语文和语文学习的认识有所偏颇

首先,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但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到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认为数、理、化学科要花时间去攻克,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反复地演练就能够出成绩,无暇顾及语文学习;政、史、地科目多背多记就能够出成果,也无暇顾及语文的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上课听一听,针对性地对照高考类型题做几道典型练习题就可以了。

(二)认为课本效能低和阅读经典是在浪费时间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后会认为,学了这么多的课本,还不如多做几套高考模拟试题的效果更好,只要认真注意一下高三时的一轮复比生硬地学习教材更好。因此,在很多次考试以后,学生就会对课本产生这种“厌恶”心理,从而《史记选读》中的廉颇与蔺相如的风范没有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杜甫的光辉形象也没了……这就造成了课本效能低的情况。

(三)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过强

现在的考试模式,已经把语文知识“肢解”成各个模块,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和教师,为了迎接一年之后的高考,不惜用大量的时间去配合“肢解式复习”,进而提高各个模块的解题能力。老师在一轮复习中投入大量的模块习题让学生“见识”各种习题,包括各个省份的高考卷和模考卷、近三年的高考题型、当年的新题等。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忽视了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跟着老师“左奔右突”,以企求在高考中“杀出重围”。

二、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自然而然就包括平时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很显然,语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具体的语言和文字的体现,而且是承载着文化的交际工具。

三、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一)以多元的视角审视当前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塑造语文“更新”的面貌

应该让语文课堂以另一种面目展示在学生面前,即:对于高考的目的性和目标性不要过于夸大,否则就失去了语文应该有的美感和学习享受,只有在感觉到了语文的“滋味”之后再去考虑高考的这个功利问题,或许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会更公平些。

1.在内容上求“新”,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

很多教师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地跟上时代的节拍,融入时代的潮流。现在的学生,思维意识已经“超前”,我们教师不妨也和学生一样,紧紧抓住时代的潮流和脉搏,在教学中也潇洒地“前卫”一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学习内容,如融入与语文有关的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和话题等。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讨能力,增强语文的人文魅力,进而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感动中国》栏目中播出的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完全可以用影视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这些材料充分地融入学生平时的写作活动中。如:“百家讲坛”中著名大学教授易中天、于丹等人关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解读;体坛明星刘翔、姚明,“超女快男”等等,均可以大胆地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这些时代性的、热点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在课堂中,把这些内容恰当地纳入语文的范畴,学生就会发现,语文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不是教条的“比喻拟人”、更不是生硬的“平上去入”。这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也会让教师在讲课时不再教条,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和缤纷多姿;学习语文,会发掘自己的奇思妙想,会让自己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会让自己能够真正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生活的天地和语文的范围是同等的,生活给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时几乎就都能够找到他们的影子。

这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贯彻好的话,他们在学习“嫦娥奔月”时,必然不会一味地大谈特谈抽象的科学理论,反而会在学习中学会想象,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实;他们在了解“奥运会”时,不会只是简单地把体育赛事看做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会侧重于挖掘体育比赛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那么,语文的魅力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2.在形式上求“新”,力求多变,为语文打造良好的写作局面

高考作文在写作要求上都存在这样的倾向: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记叙文要“见人见事”、抒情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现代中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而人情冷漠,“以冷眼看世界”。作为教师,面对这种局面,面对身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中的这些“冷人群”,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将他们“激活”起来,让他们眼中的生活和学习热烈起来。

3.在精神上求“新”,将语文作为人生的指南针

语文教师大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将人生规划和指导方面的担子挑起来。比如:课本中的《人生的境界》的学习就可以将这方面知识范围扩大,将课外所知道的“药家鑫事件”等内容引进课堂,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气息;《漫画清高》一文,对学生的人格指导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引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师说》是几篇指导事业成功的原则、方法和价值的好文章,在教学中也可以将《感动中国》中的杰出人物引用进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取得事业进步和成功的经历。

(二)以讲授知识和传达学习知识方法为基点,塑造教师“更优”的面貌

1.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眼中的语文老师,不是“咬文嚼字”,就是“之乎者也”或是“比喻拟人”。这种情况,都是平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很多教学行为给学生的错觉。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就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原来陈旧的甚至很传统的教学方法。

2.教师主动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协作学习关系

(1)互相理解、尊重、合作,调动双方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要建立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需要双方联袂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果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就会经常带着挑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语文老师在这些年轻人的眼里“一点儿也不可爱”。既然如此,学生连语文老师都“不爱”了,怎么去“爱”语文?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从教师的角度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2)语文教师上课要有个性和激情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会得到许多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会被许多学生所喜爱。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身上的个性不断地发挥和强化并发展,让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语文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时地闪现“个性”。

比如:有的教师擅长讲古文课,可以将课本外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信手拈来,学生会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是个“古文专家”;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严谨的思辨能力,讲课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个“逻辑学家”;有的教师很有幽默细胞,他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开开心心上课”,学生就会跟随语文老师“幽他一默”。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适当渗透时代性思维方法探讨问题的学习模式,塑造课堂“更活”的面貌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与课堂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不开的。因为,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欲望,能够和教师教学内容的感情基调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教与学在认知和思维活动上的共识。

1.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展示自己、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科学的、恰当的备课过程,尤其是要科学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自己的教学计划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教案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阅读教学理论,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并加以领会,要经常请他人对自己的教法进行评议等。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使自己的“表演”更精彩。

2.“正面手段”在课堂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的“正面手段”,就是恰当地、适时地、正确地采用肯定、激励、表扬的语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个人魅力“扩大化”,让其在学习中充满成就感、荣誉感。这些语言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成功的欢乐和愉悦的情绪。这不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有好处,而且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也想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把”。

3.多媒体这个“噱头”的作用不可小视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一种常态的行为,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这样的“噱头”。

比如:《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让学生观看视频,那么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很鲜明突出。在具体学习本文时就可以在课文的具体情节中去挖掘文中的焦母、焦仲卿、刘兰芝、刘兄等人的诸如体态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别情景等。

4.其他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做法

(1)创设“表演环节”中的适当角色,诱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表演环节,让教师和学生一同参加,共同在此环节中扮演角色。

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介绍蔺相如的情节可以让学生一起参加;“完璧归赵”情节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交锋可以让学生担当蔺相如的角色,老师则可以当秦王;“渑池会”情节中教师也担任秦王的角色,学生仍然担任蔺相如的角色;“将相和”情节中学生依旧担任蔺相如的角色,老师担任廉颇的角色。从以上几个表演环节设置中的角色来看,老师担任的角色无非都是“宦者令”“秦王”“廉颇”这些“坏的”“傻的”角色,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正是被教师的这种“坏”、这种“傻”所感染,他们对于老师的角色兴趣已经变成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了。

(2)“违反常态”设置讨论话题,激发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欲、对不同言论的求胜欲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疑问,未尝不是激发学生这些欲望的良好手段。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违反常态”地设置课堂讨论话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那么,学生就会在讨论与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以后,所讨论的话题相对于将“盛好的饭”“喂”给学生要好得多,教学效果更明显。

(3)让学生当“老师”,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舍得放下自己的身份,自己也做一回学生的话,就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优越感,当了“老师”以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设想,我们可以这样具体实施:

先挑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语文备课小组并设置备课小组长;然后,把自己备课的其他课文的教案详细教给学生,让这些同学参照老师的详案来“备课”,自己查找资料,教师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参考资料;最后,“一切就绪”去上课。

当“老师”走上讲台后,老师就会发现,课堂将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他们的“老师”是那样的有活力、有朝气。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讲课”,他们更提高了胆量和信心。

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始终明确课堂教学的实质――教授知识

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固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但是,我们教师要始终明确语文课堂真正的实质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处理语文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审美与鉴赏、解答问题等。

(二)将个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充分发挥,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在不断的知识更新过程中不断挖掘内在的潜力,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尊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共同面对学习上的问题并一起解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进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不能忽视

尽管语文学习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这一环节,否则,学生学到的部分知识内容就很可能模糊不清,失去了语感,甚至某些知识可能因为过于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一笑而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