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不仅是社会诚信的重要主体,因自身的平台优势,它亦是诚信社会的建构者之一。从1978年诚信议题得到重视至今,学术期刊与大众传媒、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诚信社会的建构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功能。其中,学术期刊从刚开始跟进传媒和政府的关注,聚合类型化概念,开启诚信社会的建构;到注重理论问题转化,动员诚信社会的建构;进而偏重于对策性研究,践行社会建构,历经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偏重于对策性研究,践行诚信社会的建构
在诚信社会的建构中,学术期刊是理论研究的展示平台。长期以来,诚信理论的研究都受到很大的关注,理论成果很丰富。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展示了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人士的政策建议以及政策评估和政策效果反馈。越到诚信社会的建设期,学术期刊乃至全社会更关注诚信社会建构的实践。体现在学术期刊上,要践行诚信社会的建构,积极参与进来,便是展示了越来越多的指向实践的对策性研究即应用性研究的成果。
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的检索发现,学术期刊对诚信议题的关注一直持续不断,且保持较高的关注量。学术期刊上有关诚信议题研究的成果,基础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存。响应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解和践行有关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学术期刊应该关注诚信社会建构的现实,关注各个领域的建设,侧重学者们在征信体系的建设和信用体系本身建设的应用性指向研究。
本研究中,我们以2014年的研究为例,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有关诚信体系建设的学术文本为例进行分析,以此来管窥学术期刊对诚信体系应用性研究的指向状况。我们用“篇名”关键词方式进行检索,以“征信体系”为“篇名”关键词,考察2014年学术期刊中对征信体系建设的关注。在获得的58个样本中,专家学者对四类征信体系主体进行了关注,其中个人征信系统和互联网征信系统在学术期刊的研究成果中占了较大比重。其中不乏对策性研究,比如《征信体系下个人信用评价模型构建及启示》、《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对美国之经验借鉴》。如果说如前文所述,2001年之前的研究的实践指向不明或者匮乏,那现在学术期刊的实践取向已经较为明晰。
由此可见,诚信体系建设的主体类别已经有了明确的划分,且指向的对象又进行了细化,呈现多元化取向。诚信体系建设的领域也随着诚信议题的分类,多元化的体系目标和具体措施越来越明确。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的着力点正是依据这样的分类而逐个展开的。明显的表征是,政府在践行诚信社会的建构中,制定出了更多倾向于体系、针对性强的政策,比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铁路信用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且体系性思维体现得非常明显。指称对象单一、狭窄的法规政策越来越少。
体系性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根据学术期刊上的文本研究指向能进一步明晰学术期刊此时的侧重点和功能指向。学术期刊对诚信建设议题的关注面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有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也有建设路径的选择性分析,还有保障措施方面的思考,评价模型的建构和评价等操作流程的探索,还有对策研究以及延伸问题的解决等,这能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给予某种程度的参考,理论的或者实践的,给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诸如延伸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有利于将诚信社会的建构纳入到整个体系中去进行关联性考虑,这对政府的决策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二、结语
纵观1978年以来中国诚信社会的建构,改革开放初期,诚信议题在引起社会关注的过程中,学术期刊跟进传媒和政府的关注,展示诚信议题的学术生产过程。之后学术期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议题的概念或者概念系统,给议题分类,将问题和现象定性,如此一来,诚信社会的建构思路逐渐明晰。在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诚信社会的建构中来时,学术期刊利用自己的平台对已经定义的问题进行传播,将学术问题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问题,并展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在诚信社会建构的行动阶段,呈体系化特征的政策大量出现,学术期刊以政策目标为指引,持续展示理论研究,并通过展示政策评估和对策性研究成果,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甚至参与政策过程,同时验证自己的理论。学术期刊是专家学者成果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本身是学术诚信、科研诚信的阵地和把关者,是诚信社会不可取代的建构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