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革,电子阅读、掌上阅读成为时尚,纸媒遭遇到自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学术期刊的研究,来探讨纸媒遭遇“寒冬”之时,作为读者群更为小众的学术期刊如何持续发展,以期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学术期刊亦应增强学术担当。相较于报纸,期刊因没有那么强的时效性,显然可以另辟蹊径,从特色风格等要素上成为吸引读者的某一个点,因此,期刊的需求性相比报纸似乎更强烈一些。而学术期刊则更为另类。学术期刊是指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行业内进行业务研究、学术探讨的期刊,因各专业和行业的不同,其专业行业特色明显,多数是为其专业行业服务的。由于学术期刊专业性强,所以呈现出行业特色突出、读者群相对固定且小众、发行数量少等特点。
相比综合类纸媒的内容宽泛、版式灵活而言,学术期刊的内容相对专业,且有时又因强调其学术价值,读起来难免会感觉乏味、枯燥、无趣,在版式编排上也比较传统,循规蹈矩者居多,总体看起来不够那么赏心悦目。
二、新时期学术期刊之变
新时期学术期刊的路该如何走,走向何方?
首先,是要坚守理念。学术期刊仍要坚守传播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的理念,把学术期刊当做一个传播思想和理论的平台,不可有半点犹疑。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维也在活跃地变化,学术期刊的责任就是要担当起引领思想的引路人,成为行动的探路者。
面对纸媒不佳的生态大环境,学术期刊虽能暂且偏安一隅,但也绝不可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风格的大框架下,努力做好自己,做出影响力,才能不被读者所抛弃。 其次,是要加强策划通常的专业期刊除了刊发行业内的领导讲话和指导性文章外,大部分篇幅会登载业内人员写的业务学术文章,包括业内的理论探讨和经验体会类文章,这类文章基本是申报行业职称的必要条件,所以稿源不愁。编辑所要做的是,把好质量关,优中选优,尽量保障好期刊的整体质量。但仅限于此,长久下来学术期刊就会沦为平庸,无法创造出吸引力,影响力则更是奢望。加大自主策划力度,多刊出“自选动作”,是避免走向平庸化、凸显自身特色的路径之一。比如,笔者所供职的《中国广播》杂志,是国内广播界一本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期刊。2003年,《中国广播》杂志自主策划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广播”系列专题,对各专业频率的改革进行分析梳理,为广播业频率专业化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一系列策划持续了7个月,吸引了不少业内的眼球。因此,自主策划内容是彰显期刊自身风格和特性的一个捷径,通过组织约稿,既阐明了期刊的主旨,也提升了期刊的品质。
然后,是要紧抓热点。期刊的时效性相比报纸、广播、电视原本就不强,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时效性。如果一本期刊总是刊登一些陈词滥调,关注的话题都是很久以前的话题,即使观点很正确但没有一点新鲜感,怎么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呢?比如,探讨广播业务是《中国广播》杂志的主要内容之一,广播新闻报道该如何做得更好也是编辑记者关心的话题,也有不少编辑记者通过实践总结归纳如何采写编辑新闻的探讨文章。移动互联时代赋予了广播新闻报道新的内涵,在采写内容和传播形式上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现在还在探讨广播新闻要有影响、写作要生动注重细节等这些教科书上都有的要求,甚至在刚入职时就反复提示过的内容,那就显得太没有新鲜感了,这类文章至少从编辑这一关都不该通过。当然,广播新闻该如何写、新闻报道该如何传播等内容可以探讨,也可以说只要广播存在,这一话题也可以持续讨论下去,但是,面对新形势以及受众需求的新变化,传播理念自然会有新变化,因此,哪怕是从某一个新的角度可以阐述清楚观点,也都是可取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样态层出不穷,媒体融合成为眼下最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翻看近几年《中国广播》杂志,可以看到不仅设立了新的栏目,也刊登了很多有关媒体融合的文章。这即是笔者所说的时新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