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如何提高期刊的发展

期刊要得以发展,我认为从宏观上讲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纵观我国出版业的几个高潮期,无不都是在经济发展高潮之后产生的,或者说是一种处在经济发展稍后的同步效应。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工农业蒸蒸日上,解放初期的出版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1958年,我国经济虽呈泡沫性增长,但也刺激了报刊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时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文化出版业也顺应历史潮流处于低潮。从1985年到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人们对文化的渴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必然要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所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报刊出版业的繁荣期。据了解,全国的期刊已从解放初期的五六百种发展到目前近七千种。

期刊要求得发展,从宏观上来说,要赖以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来说,应解决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应大幅度提高编辑待遇。要办好一本杂志,编辑的水平高低,编辑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本杂志的水平高低。从对杂志的影响来说,作者的影响是局部的,而编辑的影响则是整体的。编辑要编好一本杂志,他的知识结构必须是个“杂家” ,他对一本杂志从选题到文章的组成都要有整体的构思,他是一本期刊的设计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的劳动是一种高知识含量的复杂劳动,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知识含量越高的复杂劳动,所给予劳动者的报酬应该越高。

二是应该大力提高作者稿酬。这是期刊发展的第二位因素。稿酬标准实际上是对作者创作劳动的一种价值尺度。现在上海期刊的稿酬普遍较低,尽管许多杂志多次提高稿酬,但与南方杂志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上海期刊的稿酬每千字100至150元算高的,南方杂志的千字稿酬标准达500元的已有多家。《知音》杂志目前已向作者喊出了千字千元的稿酬价格。试问,一个作者写了一篇好稿,他会向稿酬低的杂志投稿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刊近年来从一家发行量只有10余万的杂志发展到发行量达25万的华东地区期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幅度提高了作者稿酬。我刊目前一般性稿件的千字稿酬已达150元,好稿的稿酬标准已达千字500元。虽然我刊是一家公安行业性刊物,但由于我们采取了高稿酬,许多作家、名人都愿意向我刊投稿。作为一家杂志能够从众多的好稿中选优稿,杂志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吗?一家杂志不缺好稿,杂志质量不就上去了?刊物不就受到读者欢迎,向前发展了吗?稿酬提高,对于杂志成本支出虽然说增加了,但杂志发行量提高后,这种支出还是微乎其微的。要求得期刊的发展,我们应敢于向生产力投资,敢于向知识和人才投资。

三是应该按办刊规律办事,办刊的体制要灵活。上海的期刊目前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出版部门办的杂志,例如文艺出版社办的《故事会》 ,人民出版社办的《青年一代》;第二种是群众团体办的刊物,例如妇联办的《现代家庭》 ,团市委办的《青年社交》 ,群众艺术馆办的《上海故事》;第三种是行业性刊物,如工商局办的《上海工商》 ,司法局办的《上海法苑》等。

依笔者不成熟的意见认为:及时种模式,因为是专业部门办的期刊,相对来说能按办刊规律办刊,办的刊物质量也是上乘的,缺点是办刊机制有待灵活,办刊人员的积极性还有待调动。

第二种模式,我认为是一种比较适合办刊的灵活模式。根据读者反映,这些期刊质量好,内容生动活泼,办刊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种模式,由于此种模式下的办刊要接受行政和出版部门两条线的领导,因此往往会产生行政力量的干预和专业办刊的矛盾,因而形成所办刊物难以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局面。

要使期刊得以蓬勃发展,我认为在体制上和机制上要对不利于办刊的模式进行改革;各种办刊模式要互相取长补短;办刊人员要对事实、对法律、对上级的宣传口径负责,体制上要像“政企分开”那样,实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来办刊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