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媒介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传播品质内容信息并满足受众需求。品质内容生产是媒介生存的基础。规范的、科学的、严谨的科研成果信息传播是传统学术期刊的生存基点,其积淀的品质内容信息也是学术期刊立足多媒体环境中的优势所在;然而,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技术特征与信息表达方式,品质内容必须有适当的媒介形式匹配才能传播并被接受,因此,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首先要解决内容生产与多媒介平台表达形式的“匹配”问题。
在学术期刊融合多媒介传播的探索过程中,必须以期刊全媒体服务思维与意识,明确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坚守立足之本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解决品质内容如何以适当的形式与平台匹配,即从信息生产加工的层面来说,学术期刊传播价值不仅是提供“品质内容”,还需要解决“如何提供”与“怎样匹配”的问题。
对科研成果背景信息整理、信息生产加工不再以单一的科研成果为对象,而是以“科研成果数据”为内核,发掘生产源头数据、生产过程数据、传播过程数据等。通过多种媒体融合,将传统的以科研成果数据为点的信息内容采集,延伸到数据链的链接与采集,以科研成果信息为“源点”链接相关背景数据与科研前沿动态数据,搜索整理科研行为数据,并对传播后的反馈数据进行后续加工与审核,汇聚社会网络媒体相关信息。
1.在学术信息的“源头”是科研成果产生的背景下,可以从创新意义的视角聚焦学术命题价值,通过链接、互动,集聚相关背景信息,以增强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促进学术成果的新陈代谢。
2.关注科研成果产生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如原始记录、科学研究素材、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及中间成果等。运用网络智能技术,对这些科研行为过程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使其结构化与可视化,将事实信息数据化,可描绘与回溯科研行为轨迹。
3.科研成果传播后,搜集与整理受众对某种学术命题的影响程度、价值影响范围、学术人员的参与度和关注力等信息,可以评估学术命题的生命力,促进学术创新的拓展,进而延伸学术传播链。从科研创新的源头到终端发掘科研成果信息的高附加值来建构完善的知识信息链,让事物描述与认知更为、精准而立体化。
信息技术发展不仅重构了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平衡,而且重新定义了信息组织模式。在众生哗然,人们利用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都能分享信息的当下,传统媒体价值大多表现在:它是思想的载体与观点的载体,即不仅是信息,更多的则是对信息的解释权。学术期刊既是信息加工者,也是资源的发掘与整合者,必须打破传统媒体的生存思维,重新调整自身的生存逻辑,转变学术信息的生产理念,把学术期刊从科研成果信息报道延伸到对科研行为过程信息、成果产生背景信息等进行深度挖掘与集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