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网络出版数据库开发的知识服务功能带动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行业已经起步,但布局分散、影响力小,且服务功能有限,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体系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与大数据时代科技信息发展的背景不相符,不能满足科技期刊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跟上并超越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水平,就必须在知识服务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革。
1 推进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建设
据数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程度依然偏低。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科技期刊为例,677 种期刊参与了问卷调查,共涉及 520 个出版 单 位,即 平 均 每 个 出 版 单 位 出 版 期 刊 1. 3种。科技期刊的集群度较低,也导致了大多数科技期刊网站和期刊微信订阅号都是分散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内容。单一期刊知识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些科技期刊集群开始尝试统一运营微信公众平台。今后科技期刊开展知识服务,好是同类期刊尝试集群化协同创新,实现知识服务平台的共享。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一些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共享平台先例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美国的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开发了 Nature 及其子刊和加盟刊等 110 种左右高层次期刊群,其他学术出版组织也相继推出了高影响综合期刊群知识服务平台,如 PLo S Journals 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和 Wiley 数据库等。我国目前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平台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由学会主办的期刊集群网络出版平台,如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 EES) ; 二是由同一主办单位期刊群组建的集群化出版网站,主要为科研院所、高校组建的期刊群网络出版平台,以及各大高校所建立的独立的学术性期刊群网站,如清华大学学术期刊中心涵盖了 22种学术期刊的微信阅读服务平台。然而,这些期刊群网站主要的功能大多停留在期刊协同采编上,对知识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功能构建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挖掘。
2 重塑科技期刊的工作系统
在建立专业科技期刊群的基础上协同打造知识服务平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和工作流程。将内容采编系统、生产制作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用户服务系统重新整合,实现编辑出版与知识服务的有机融合。
( 1) 内容采编系统。以编辑人员作为知识服务的建立主体,负责构建一次文献的结构化文档。结构化文档是集约化生成平台的基础性数据格式,使知识服务系统可随时随地获取具有高度知识标引的原生数据。内容采编系统不但完成了传统的出版流程,也完成了对内容的细粒化知识标引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内容和知识链接扩展的潜力,适应 PC端、移动端等不同渠道的要求,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
( 2) 生产制作系统。以出版技术人员作为工作主体,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取各编辑部的出版内容资源,将结构化文档制作成科技期刊格式文档或知识服务的其他形式文档,简化内容向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该生产制作平台,各生产单元( 编辑部) 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了科技论文的产出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后期知识服务提供了快速敏捷的内容资源支持,实现了编辑部生产环节的集约化管理。
( 3) 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知识服务的资源部门,是提供知识服务的基础。资源管理人员将期刊群中各期刊分散的内容资源进行汇集,通过同类或相近专业集群模式,对已有文献进行标引,做出专业文摘和主题索引等,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知识文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服务模块,接受用户的专业定制,为知识服务提供资源保障。
( 4) 用户服务系统。通过多媒体在不同的平台向读者和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接受用户咨询、定制和推送解决方案的窗口。该系统承担着对调研用户需求和反馈服务评价的任务,以用户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服务流程。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群的一次文献资源和审稿专家、作者等智力团队,根据用户的不同问题,执行多任务、多功能、多动态的服务需求,组织和提供知识资源服务,以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服务目标。
结语
科技期刊开展知识服务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新趋势,对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必要的理论探讨是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水平的前提。笔者在创新知识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创新载体应用和创新服务模式方面参考了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和科技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理论实践资料,并且进行了思辨性探讨,重在探索: 可能存在观点不尽的问题,目的是呼吁科技期刊界进一步重视知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在新时期为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