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期刊在知识服务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结构化数据在知识服务中的作用

作为知识服务的基石,结构化数据为知识库的建设、语义出版的支持和信息聚合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纵览国际科技出版商 20 多年的发展之路,可以说它也是结构化数据从构想、实践到成熟的一段历程。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国外出版商开始尝试应用 SGML/XML 对文档进行描述,以便实现内容的存储和交换,2000 年初以美国医学图书馆(NLM)为核心的工作组开始研制科技期刊的数据存储标准并制定了及时个被广泛接受的全文数据标准 NLM DTD 1.0。此后该标准不断迭代升级,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延伸,现已成为国际科技出版领域公认的数据标准,被科技出版商、大型图书馆和知识存储机构所认可[13]。2012 年,该标准升格成为美国的国标 NISO  JATS,美国也成为及时个将科技论文的存储和交换标签集作为国标的国家。NLM DTD 标准的构建为PMC 数据库的数据收集解决了出版商之间数据的差异化问题。作为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全文 OA数据存储,PMC 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生物科研人员文献访问和新知发掘的宝库。

中国学者对于结构化数据(XML)的研究始于21 世纪初,但真正将其应用在科技期刊的传播活动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结构化数据之所以能成为知识服务的基础性元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结构化数据的目标是实现内容与样式的分离,XML只描述论文的内容,而非其表现的样式。其次,结构化数据的层级结构和语义描记性能更适合对论文实体结构的解析,NISO JATS定义了271 个元素和 136 个属性,可进行语义描记的实体超过550个。换言之,用该标准进行标引的文档,最多可定义550多个知识点/信息点,较大限度地保持了知识内容以及知识链接扩展的潜力,它也因此成为知识服务的基础性数据格式[14]。再次,结构化数据另一个优势是其“穿透力”,它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间进行传输,实现了在不同出版商、图书馆和仓储机构间数据的传输和交换。,结构化数据实现了“一次制作、多元”的功能,出版商可通过该文档进一步转换成为PDF、HTML、e Pub 等多种格式的数据,也可以实现在 PC端、手机端、移动应用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二、集约化生产出版平台对于知识服务的意义

从上述科技期刊集约化生产平台的改造来看,其对知识服务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及时,集约化生产出版平台是科技期刊做强做大的基础性服务平台之一,通过流程改造,可将分散的内容资源汇聚,通过譬如专业 / 专科集群的模式,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知识文库。

第二,结构化文档成为集约化生成平台的基础性数据格式,使得知识服务系统可随时随地获取具有高度知识标引的原生数据,该过程不单是服务于完成传统出版流程,也完成了对内容的细粒化知识标引过程。

第三,集约化生产出版平台提供了智能化工具,使得内容组织工作与排版生产工作得以分离,让学术编辑无需过多关注内容的生产流程,工作重心回归到品质内容的发现与遴选上。在工业化模式下编辑解放了劳动力,专业价值受到更多的尊重,有可能培养出编辑的产品意识,更多地参与到知识服务的策划和创作中来。

第四,高效能的智能化工具让排版成为过去,极大地释放了编辑部的劳动力。通过上述的生产出版平台,编辑部可以随时将定版的文档上传至平台,通过平台上架设的工具流水式作业,快速获取校样文档,加快了知识上线的速度。

第五,集约化生产平台连同前后的采编和知识发现系统,支持分布式的工作,使得稿件从投稿开始就在为后续的知识服务提供协作的空间。作者在采编环节即参与到文献的知识标引工作,再通过学术编辑的提升,技术编辑的加工,以及辅助的自动化知识标引和知识发现系统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知识附加值。

总之,集约化生产平台让出版流程变得更加可控,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协同作业成为可能。这种全新的出版生产平台从根本上变革了中国科技期刊现有的出版生产模式,必将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向工业化革命迈进的重要标志。

三、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与媒体融合的发展,学术文献的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同时,受阅读需求变化、学术评价体系误导、品质稿件外流等因素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遭受了巨大冲击。中国科技期刊想突出重围,必须直面互联网时代下读者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趋势,快速实现从传统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的转变,不断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知识服务能力。

尽管近些年国内科技期刊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期刊界同仁需清楚知识服务没有捷径可言,科技期刊生产流程的重塑是目前较为迫切的一次革新。好风送我上青云,冀望通过集约化生产平台这一创新技术使科技期刊出版实现新的腾飞。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