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练掌握制作技巧
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采用在线制作和软件制作两种方式生成二维码。其中,“草料二维码”生成器是一个二维码在线制作平台,用户可以轻松掌握制作技巧、熟练制作二维码。该平台不仅能将文本、网址、文件、图片、微信等信息转换成二维码,还能够通过上传标志、搭配颜色、美化设置等生成个性化二维码。笔者所在期刊生成的二维码均依托于此款二维码在线生成器。此外,还可以通过下载软件离线生成二维码,LabelPainter、Bartender、Labelmx、ZZY.QR等软件具有免费、体积小、功能、自由度高等特点,不仅能够方便转换二维码,还能支持多种自定义设置。
2.分享拓展应用
已经引入二维码的科技期刊应通过多种渠道展示其二维码。《国际眼科杂志》等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它们通过在纸质期刊上刊登补白,介绍了期刊引入二维码的起始时间、二维码的印刷位置、如何扫描二维码以及扫码后可以获取的信息等。具备网站、微博、微信等交互平台的科技期刊还可以专门开辟版块或者定期推送消息,展示期刊已经应用二维码的形式和功能等。一方面可以促进读者对二维码的关注程度、增加二维码的扫码频率,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科技期刊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分享已有的应用形式,拓展尚未开展的应用。
3.优化数量位置
在充分考虑读者扫码体验、版式呈现效果、成本和效益比等多重因素后,科技期刊应当就二维码出现的数量和位置不断进行优化调整,避免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于2013年引入二维码,2014年将二维码从文章首页中部关键词下方挪至标题上方,并沿用此版式至今,位置调整后二维码更加醒目、版式更加规范。除出现在封面、版权页等页面的二维码需要固定数量和位置以外,科技期刊还可以根据专题、栏目和文章类型的不同展示需求,在正文内有选择、有重点地设置二维码,但切勿铺天盖地,产生负面效果。
4.增加辨识力度
目前科技期刊采用的二维码多为黑白相间的“基本款式”,其中部分期刊以文字方式说明了扫描二维码后可以获取的信息,但是当单独提取这些二维码,尤其是在分享交互过程中,二维码丢失了属性描述,使读者无法“一目了然”二维码的来源和去向。为了增加二维码的辨识度,建议借鉴图表自明性要求,在二维码中插入期刊标志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例如《中国心血管杂志》官方网站二维码插入了期刊标志,《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插入了期刊封面图片;或者插入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例如《中华外科杂志》将期刊名称题字中的“外”字插入二维码;再者,同一期刊或者同一系列期刊可以通过设置颜色、选取样式、局部微调等规范二维码的制作。
5.灵活运用活码
伴随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期刊官方网站和数据库都在不断完善更新,由此便可能出现信息迁移,早年印刷在纸质期刊上的二维码,近年扫描后无法跳转至数据页面,在扫描《中国医学创新》文章页面二维码时出现过上述情况。因此,建议科技期刊充分运用活码———二维码图案不变,内容可随时变更,当文献数据信息发生迁移时,可以在管理平台重新设置二维码内容;期刊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平台的二维码采用活码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时期期刊宣传推广的需要更换内容,而不必频繁生成、存储、更新原有二维码,极大地提升了使用效率,节省了技术成本。
综上所述,与二维码在众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不同,二维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表现出数量不足、形式单一、功能欠缺等缺点,关于二维码编排的大小、位置、样式结构、信息处理和质量要求等标准尚无规范。尽管如此,已有科技期刊大胆尝试将二维码应用到期刊内容拓展和传播、识别期刊官方网站、实现社交群体互动、期刊宣传推广发行。未来,期刊人应当借鉴二维码在出版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中的更多成熟经验,在科技期刊实践转型与创新的关键时期,促进二维码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