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再次加工,适应不同群体接受程度
学术期刊肩负传播知识的使命,曲高和寡的内容会让读者望而生畏,浅薄粗陋的内容易使行家贻笑大方。于此,学术期刊可考虑在两条道路上齐头并进:一是,以浅显之辞,发高深之理,学术走下神坛走向大众。2017年3月下旬,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观摩了由中国知网研发的“智慧农民云平台”,他强调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学术知识不应只是脱离大众的阳春白雪,而应致力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服务更多群众。二是,以高深之理,成精专之著,学术服务于专业型人才。学界有观点认为,所谓“知识服务”就是主要服务于高层次的知识需求。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作为全球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Nature》注重兼顾专业领域和非专业领域的不同读者的接受程度。《Nature》这一办刊标准可作为学术期刊完善知识服务的共同原则。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内容专业化和表述通俗化结合趋势更加明显。许多学术期刊纷纷开设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学术文章进行二次传播。但是,这种内容的二次加工一般多是仅限于调整摘要、关键词、小标题的格式,而鲜有对内容的加工。同时,大段文字的排版使得手机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易感疲累,缺乏分隔符和图片等形式进行调节使得微信推送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良好视觉效果。对此,学术期刊在保留部分严肃性文章的同时,也可以借鉴科普类公众号的风格,适当打造出更具贴近性的文章。如泛科技兴趣社区“果壳网”,倡导让科技有意思。通俗易懂的标题、引人入胜的摘要,将科学知识与每个人普通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学术期刊新媒体编辑将论文成果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时,二次加工过程中更应该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比如改写出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的标题,提升读者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另外,还可以就文章的内容结合现实热点加以新媒体形式的前言引入,增加文章的时效性和趣味性。借鉴知识型新媒体发展模式的长处,结合学术知识自身资源等优势,学术期刊转型的前景还是相当可观。
2.专属个性服务,量身打造私人学术方案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基于专业知识的趋势分析或个人经验显然是珍贵有意义的,为知识付费的魅力正在于此。分答是探索付费语音问答的知识付费客户端。“搜索不到的,问分答”的slogan标榜着分答专注于为提问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文明的发端来源于知识的传播,问与答即是人类原始的传播方式,求知与探索是伴随着好奇心的天性。这也就可以解释,分答上线后吸尽眼球。自2016年5月15日上线以来,分答在42天内的注册用户达1000万人,入驻答主33万人,交易金额超过1800万元。分享经济带来消费行为变化。人们逐渐接受为知识付费,尤其是愿意为精准的解决方案付出价值。学术期刊是否也能追上学术付费的热潮,在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的基础上,获得良好效益?两相比较,果壳旗下的分答、百度旗下的问咖、知乎旗下的值乎等新媒体知识平台上分享的多是“经验”,具有碎片性和娱乐性;而学术期刊输出的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学术性。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是用户即便付费购买也难以在短期之内掌握的,故学术期刊在变现转型方面不能盲目照搬一些商业性新媒体知识平台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期刊文章中的“知识”难以直接变现,但是期刊编辑者的“经验”还是具有价值的。毕竟在撰写论文时,除了专业性内容之外,技巧层面上的注意事项,想必是广大有投稿需求的新人极为关注但却非常陌生的话题。这些个性化的经验在网上搜索不到,杂志官网所提供的共性解决方案也未必能够有效解决。此时,学术期刊若能在知识问答类软件上建立官方账号,并专设编辑工作人员进行线上的答疑解惑,以此作为针对期刊订阅人群的附加服务,应该会使用户受益匪浅。
3.增强交流互动,提升作者读者参与程度
期刊读者巨大的认知盈余是搭建交流平台的条件,同时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构建交流平台的基础。编辑、作者、读者,这种天然的身份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流障碍。同时,读者、作者的身份时常存在转化关系,故双方的交流有助于相互启发,提升用户对于这一平台的使用粘性。如,Brainly是一家创办于波兰的社交学习网站。它类似于学生版的Quora(知乎所模仿的美国问答SNS网站原型),旨在搭建“学渣有问题学霸来解答”的交流平台。对家庭作业或者课程内容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求助。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用户可以获得由Brainly提供的徽章、贡献值、学科排名等作为相应鼓励。同时,每个学科设有管理员,主要负责维护问答的质量和评分奖励系统的公正性。正是因为有了令学生容易亲近的P2P学习方式和游戏化机制,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分享知识、互相学习的交流平台。目前,Brainly在全球已经拥有6000万的注册用户,用户的月活跃率高达81%(4860万户),而且有一半在这里问过问题的人随后都回答过别人的问题。由此可见,亲身参与对于提升用户活跃度、打造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也在不断探索利用线上社交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例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认证同名微博账号,至今7000余条微博,吸引16万粉丝。其主持的话题国家期刊库论文推荐,阅读超过560万,讨论将近4000次。除了创建微博话题之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官方微博还发起了“国家期刊库期刊编读互动抽奖活动”。用户关注其微博,转发置顶@3名好友,就可能获得纸质期刊、期刊库VIP权限等奖品。学术期刊也可以此为借鉴,增强用户参与程度,提升知识服务水平。除借助微博平台以外,期刊也可以利用微信拉进作者、读者、期刊三方的距离。例如,期刊可以在其微信公众号后台设置主页君,将主页君的二维码名片放进每篇推送之后作为固定尾图。引导有交流意愿的读者扫码与期刊主页君成为微信好友,然后期刊主页君再将读者统一拉入微信交流群,为后期相关领域的学者交流探讨提供空间和平台。
4.完善细分领域,提供专门学科知识参考
“细分”属于市场营销的概念,不同学科知识的需求者构成不同的知识细分领域。学术期刊打造的知识交流平台在追求广博的同时,专业化开发对于长远持续发展同样不可或缺。如心理学知识分享平台“壹心理”,其善于把心理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用户除了享受免费或付费的文章专栏、心理测试、心理课程、FM语音之外,还可以在此平台上预约心理咨询师进行线下约见或即时通话。壹心理专注于心理这一细分领域,因而给受众留下专业的品牌形象,受众也会相应对此给予更多关注与信赖。学术期刊领域,尤其是数据库的建设,同样强调“术业有专攻”。如我国主要期刊数据库CNKI知网,不仅拥有公司总微信公众号“CNKI同方知网”,也有关于相关细分的微信矩阵。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学科类别,知网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旅游文博、出版传媒等教育文化机构,整合各类教育文化公共知识资源,搭建符合行业特性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平台,为教育文化机构和个人提供教学教研、学科评价、决策参考、公众服务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如,根据学科划分为“CNKI文教”“CNKI政经法”“CNKI生命科技与环境”“CNKI基础建设与能源”“CNKI企业科技智库”“CNKI海外服务”等多个学科、多种行业。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为了在全国范围及时对接机构、用户需求,为机构、用户提供本地化知识服务,中国知网设立了26个区域分公司。各个分公司根据各区域发展特点,打造区域一站式知识管理服务,如川藏知网、甘青宁知网、知网知渝、豫知网、CNKI上海知识服务等。学术知识的垂直细分为特定受众对特定领域的深挖研究提供支持,读者在颇有所得的同时,对于期刊品牌忠诚度也随之提升,为期刊进一步的知识服务提供条件。
5.结语
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学术期刊如何与时俱进赶上知识服务的大潮,通过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影响,是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深思的问题。知识型新媒体对时代需求有着极为敏感的触觉,或许能为期刊转型带来借鉴。当然,学术期刊也应注意自身肩负的使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行取舍,臻于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