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引进外文期刊数据库的中兴之痛

中兴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引发巨大反响,因为事件的发生本质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行为,其背后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够被一个政府禁令威慑其生存,根本原因还是过于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的研发水平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

目前中国的学术科研领域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中兴之痛”,高校教育科研对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其中有学术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有中国自主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客观因素,也有中国高校职称评审与论文评价“重洋轻中”的体系因素。

笔者对近 20 年来中国引进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价格、合同条款和服务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一) 引进外文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各大高校外文期刊数据库付费超过了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经费,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无法有效改变。与芯片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情况相似,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数据库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比如 SCI( 科学引文索引) 、EI( 工程索引) 、ISTP( 科技会议录索引) 等。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DRAA) 2017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外文期刊数据库 1997 年开始引入中国,前期发展较缓慢,从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开始,外文期刊数据库引进急速增长,一直到 2008 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增长趋势才开始逐渐放缓。2010 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措施见成效,中国引进外文期刊数据库数量又迎来小高峰,到 2016 年中国引进的外文期刊数据库数量达到140 个,涨幅非常惊人20。

 (二) 外文期刊数据库的价格垄断

由于外文期刊数据库目前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被迫接受高定价。2016 年中国引进 140 个外文期刊数据库花费了近 13 亿人民币,平均每个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年使用费高达一千万人民币。这个价格仅仅是外文期刊数据库当年的访问与使用下载费,第二年要想继续使用必须续费,而且续费还以每年近 10%的涨幅递增。短期来看,中国高校面对外文期刊数据库这种高定价与高涨幅的“双高”窘境难以改变。

( 三) 外文期刊数据库的霸王条款

外文期刊数据库商在与中国各大高校签订具体商业合同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霸王条款。目前中国各类高校包括双大学、学科大学、普通本科大学、独立学院、高职院校等,这些高校的经费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双高校拥有雄厚的经费,而一些高职院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同样,由于中国东部和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比较欠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倾向于以中国发达地区双高校的购买价格为标准推广给其他地区高校,未考虑地域差异与高校类别。此外,各高校在购买外文期刊数据库时也没有选择,只能以包年包库的方式购买,无法按照具体使用量或下载量付费。

( 四) 外文期刊数据库的糟糕服务

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对外文期刊数据库的服务有很大意见,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训、平台使用、售后服务三大方面。一是交流培训问题。外文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只关心签合同卖钱,卖完等于完事,缺乏长期面向高校师生数据库使用的培训服务,尤其在宣传、推广、培训活动这些方面做得不到位。二是平台使用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反映,有些外文期刊数据库平台响应较慢,如工程索引数据库( EI) 在访问时体验较差,服务器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或响应速度极慢的情况。Wiley 数据库的访问响应速度极慢,严重影响了访问者的使用体验。售后服务亦有诸多问题。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售后人员经常变动,对访问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甚至有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反映的访问使用问题在半年或一年之后才得到商家的反馈,明显不被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