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意识的转型

摘要:

科技期刊的编辑意识决定科技期刊的走向与未来。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态,已受到业界的普遍追捧。当前,传统科技期刊正在逐步融入新媒体洪流之中,传统科技期刊的编辑意识面临新的挑战,转型即机遇。科技期刊应以服务读者为宗旨,编辑人员应树立工匠精神,与时俱进,更新编辑意识,提升编辑素养,致力挖掘品质稿源,强化学术规范,由单一的纸刊出版向数字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转型,从文字型编辑向专家型编辑迈进。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媒体形态,因信息量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方便检索等特点广受用户和读者关注,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站、APP、公众号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第五媒体的诞生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时间碎片化问题,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和获取信息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科技信息的传播特点与受众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科技期刊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上已经发生大变革,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可将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而新媒体的交互功能、易得性、开放获取功能以及多维性等特性也给科技期刊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弊端 。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传统运营模式受到挑战,编辑意识必然要发生转型。本文就科技期刊编辑意识的转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重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

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点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为科技传播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在线互动交流平台,使科技传播呈现出高效、海量、方便、多渠道的特点。科技信息传播通过超文本或超链接等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量上的限性以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性,科技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互联网搜索引擎海量传播出去,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方便、快捷地接收到包括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内容。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带给科技期刊编辑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于编辑人员职业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考验。从信息层面来看,编辑需要对科技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加工,但由于新媒体时代科技信息传播环境的不规范,科技信息真假莫辨、良莠不齐以及学术不端的情况依然很常见。因此,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特别需要提升科技信息素养。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是指在编辑工作过程中获取、辨别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技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评价、提炼、整合与辨别的能力。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而言,能否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对于确保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期刊整体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经济学家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者有什么想法,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然后适应互联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尤是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分散的、复杂多样、真假难辨的作者来稿或者其他科技信息资源,编辑人员需要知道哪些是真正科学、正确、有创新意义的知识与内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掌握的信息能力包括:首先,常用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如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新媒体技术等,以及能够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解决稿件处理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有信息获取和识别的能力,即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信息源,并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从信息源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第三,要有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即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要能够从特定的目的和需求角度,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和重组,进而产生新的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科技期刊呼唤专家型编辑,专家型编辑除了了解学科发展的重点与趋势,能够站在特定学术的高度对期刊内容进行审读、编修以外,还需要具有对于来稿质量的分辨、探究和评估的能力以及对于文献的查真辨伪能力。专家型编辑不仅是一名期刊编辑,还必须是学科专家、行家。比如,专家型编辑在审查论文创新性时,要能根据论文的来源、作者信息、参考文献、论文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与结果、研究的结论等,通过检索数据库相关内容,综合分析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水平,判断论文有无抄袭或者是否方法陈旧、结果失真、结论谬误等情况,把关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确保论文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

二、将工作的重心向服务读者转型

科技期刊是科学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和科技信息的重要媒介,是科学界公认的学术交流平台。作者和读者是主要服务对象。作者需要及时观点、思想、成果,传递信息,满足表达的需要;读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科技动态,满足获取信息与学习提高知识储备的需要。科技期刊在满足这两个需要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技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严重,科技期刊领域受专业细化的影响,难免存在学科定位、内容形式上的重复或者雷同,使高质量的论文数量有限,导致科技期刊整体学术质量下滑,读者阅读兴趣不浓,甚至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和发行量日益下滑。与此同时,受学术评价、晋级晋升、毕业结题等因素的影响,科技领域急功近利思想和学术浮躁作风日涨。一部分科技期刊转而将服务的重点转向作者,将杂志办成了“作者的杂志”。、抄袭剽窃、造假、一稿多投、搭车署名、来稿照登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科技期刊编辑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只要缴纳版面费,便可以满足作者的要求,所刊登论文没有创新,谬论差错屡见不鲜,文字错误比比皆是,成为众矢之的。这些糊弄视听的论文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的性和科学性,甚至给科研工作带来误导和干扰。部分科技期刊逐渐失去其学术价值,失去读者,被称为“学术垃圾”而无人问津。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也逐渐失去道德良知与职业操守,勤恳敬业办刊的编辑意识逐渐淡化,因而使期刊距离读者越来越远。而科技期刊本身违背了科技信息传播的规律,其职能日益弱化,甚至丧失其重要职能,面临新的发展瓶颈。诚然,对于科技期刊而言,没有稿源,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版成为虚无。没有作者,科技期刊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故有人主张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出在稿件处理比如退稿过程中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把握人文关怀的底线,特别是在稿件取舍上丧失原则,将是违背读者利益的。因为学术的传播是一个传与受的过程,如果传播不被受众接受,变成单向度的行为,则传播是失败的。读者是科技期刊传播的对象,因此,更应该是科技期刊服务的主要对象。纵观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形势,有不少编辑不了解读者,不知道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兴趣点在哪里,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方式是什么,他们闭关自守,按照自己的想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出版着一份“围墙内的杂志”。事实上,编辑只有了解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了解了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才能在编辑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编辑出受读者欢迎的刊物,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特别在今天新媒体信息环境下,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更加重要,因为读者的阅读观念在不断改变,对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更挑剔。另外,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阅读时间相对被分割,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很有限,在这样的形势和阅读环境之下,科技期刊如何适应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阅读习惯的变化,关系到期刊的未来和存亡。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实有必要将重心向服务读者转型。

三、树立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期刊

科技期刊编辑应调整服务宗旨,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科技期刊。首先,编辑应始终与作者站到一起,站在专业和学术的角度,致力提高论文质量;要与作者建立良性互动,共同商讨,并参与到作者的论文设计与课题研究中来,要在尊重作者劳动的同时,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原创性等进行把关,认真审核、修改完善,特别是修订各种差错、疑问和不确切之处,以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性。其次,科技期刊编辑在策划、编修和组稿的过程中要把学术和看点有机结合起来。通常而言,选题新、角度新、内容新、标题醒目的论文无疑更有看点,更受读者关注。因此,即使质量不高的论文,也要帮助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凝练创新点,修改出好文章。第三,要改变过去科技期刊重内容、轻形式的传统,科技期刊编辑要帮助作者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引导作者把文章写得更到位,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鉴赏能力,帮助作者在写作中把握学科前沿研究方向。 

四、由单一的纸刊出版模式向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转型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与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出版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纸印版阶段(1600 年至 1980 年)、数字图书馆阶段(1980年至 2010 年),目前已进入在线出版阶段。传统的纸刊出版模式历史悠久,在现代数字出版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愈来愈凸显其传播方式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捷和有效传播,更难以实现与读者的及时互动交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期刊日益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流形态,是科技期刊凝聚内容资源、提高传播效果、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举措。目前国际上一些主流的期刊社,如 elsevier、springer 等出版机构均已由传统纸刊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型。传统纸刊印刷模式转型为按需印刷,方便灵活,可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数字出版也由初期简单的纸刊上网向网络化期刊转变,其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美观、便捷,可读性和知识性更强。为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与自由流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创设了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下,科技期刊所发表的学术文献可以免费在线获取,打破了出版商对于学术资源的垄断,为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创造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就当前我国国情以及科技期刊现状而言,这种方式切合科技期刊急需拥有更多读者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形势,解决了科技期刊受众小、发行量小,影响传播效果的弊端。同时,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经营单位为国家事业单位,建立在公有制平台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也有利于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更好地实现期刊的社会职能。作为新型出版模式下的科技期刊编辑,应主动投入到这一转型活动中,改变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引入融媒体意识,以内容编辑为核心,整合和统筹规划文字内容、音频、视频、纸版期刊、微信、手机、APP 等,根据受众需求和不同载体来进行内容的生产与分发,充分发挥开放获取平台的效能,减少学术资源的浪费。

五、谨守学术操守,向学术规范转型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在促进科技期刊传播效能的同时,也有着潜在的风险,如可能带来虚假的科技信息、网络谣言,特别是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地。我们知道,强大的互联网一方面为科研人员查找文献、了解学术动态、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借助广阔的网络资源,学术信息的查找和使用非常方便,给学术论文的造假带来了方便,造假论文层出不穷,甚至呈规模化运作,进而导致了学术上的腐败[9]。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一部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学术道德失范有关;其次,与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有关。通常,新媒体的交互性使作为科技信息传播审核把关人员的期刊编辑人员的职能弱化,而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特点,在网络平台中,许多传播行为是匿名行为,这就使得一些学术不端行为隐匿了真实身份,避免了承担道德责任。另外,缺乏科学客观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社会对于学术不端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坚守正确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应引入科学编辑意识,除遵守编辑规范以外,更需要在科研设计和科研过程上进行质量把控,要引导作者严守学术操守,日常编辑工作中应认真落实审稿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稿件撤销制度等,明确作者的责任,使编辑方式由编辑规范向学术规范转型。

六、主动出击,发现品质稿源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生存模式是“公有制”,从期刊资格许可、办刊经费、编辑身份、编辑流程直至出版发行,都可挂上一个“公”字号,公字号的核心体现是“编辑本位”,表现为行业垄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影响所至是编辑工作被动,因循守旧,懒于开展新技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大厦”,学术传播中的传授关系一改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多媒体竞争的买方市场。而拨开新媒体的层层面纱之后,赫然写着的是科技期刊向“融媒体方式”转型这一不可逆转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的转变是一场由意识到手段、由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革。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适应这一变革的前提是树立期刊的市场意识。要求编辑人员从被动防守转换到主动出击的位置上来,应主动追踪重大科研成果,深入研究目标读者群的阅读偏好,策划精选专题,多渠道挖掘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模式,并由此实现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共享,进而提高期刊影响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总之,新媒体时代对于科技期刊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仅仅紧随作者的步伐,成为满足作者需求的园地,而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感受,是无法将学术与期刊推向更远的。科技期刊应以服务读者为宗旨,树立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与时俱进,刷新编辑意识,提升科技信息素养,挖掘品质稿源,由编辑规范向学术规范,由文字型编辑向专家型编辑迈进;应将出版方式由单一的纸刊出版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科技期刊创造更加丰厚的附加价值,真正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