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1 世纪的文学期刊,不仅要面对消费社会语境,也要面对技术升级换代所带来的科技王国语境,特别是网络 4G、5G 时代所面临的 “数字化生存”问题。从媒介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网络已成为继报纸 ( 含期刊) 、广播、电视 ( 含电影) 之后的 “第四媒体” ( 也称 e 媒体) ,网络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主流甚至主导形态。有学者甚至指出,网络媒介 “已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它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而不只是所谓的 ‘第四媒体’ 而已”。可见,作为纸媒主力军的文学期刊,在巨大的挑战与挤压的窘境下,必须选择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介质,网络也许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华丽转身,或者说是文学期刊的 “数字化”生存之。
尼葛洛庞帝在 《数字化生存》 一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在 《数字化生存》中,尼葛洛庞帝认为: “数字化生存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以及每时每刻都与电脑为伍……数字化生活,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后信息时代 ( Post-informationAge) 。现行社会的种种模式正在迅速转变,形成一个以 ‘比特 ’ 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 比特, 作为信息 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主体的 “后信息时代” 或曰 “数字化时代”。这不是一种预想,而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后现代语境下不得不躬行的生存方式,当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雅克•德里达指出: “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变迁在加速,从书籍时代到超文本时代,我们已经被引入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空间。这个新的电子空间,充满了电影、电视、电话、录像、传真、电子邮件、超文本以及国际互联网,彻底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 自我的、家庭的、工厂的、大学的,还有民族国家的政治。” 美国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也指出: “新媒介不仅影响了人们行为的方式,而且它们最终影响人们觉得自己应该怎样行为的方式。正如下面所说,行为和态度的这种变化,在 ‘更新’ 共享媒介环境内容时对系统进行了 ‘反馈’,这加强了电子媒介的整体影响。” 相比较而言,网络媒介 ( 或数字媒介) 的整体影响远远大于电子媒介。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使人类以数字化、网络化的 “箭载方式”步入 “第二次现代化” 的轨道。事实上,网络媒介方式或网络语言在不断地重构我们的当代生活,也在不断地重构我们的当代文化。马克•波斯特曾经说过: “在信息方式下,一套新的 ‘语言—实践’ 冲击了印刷文字语境下各种面对面的原有 ‘语言—实践’ 形式。”当一种社会交往或信息方式替代另一种社会交往或信息方式并渐次主流化之后,整个文化语境也就有了根本性转换。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以及数字阅读的挑战,身处困境与窘境的文学期刊也一直在探索自己的 “数字化生存” 之路,最典型的就是文学期刊的 “触网”。那么,在文学期刊的数字化运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通向未来的路径呢?
一、 “内容优势”不可丢
在数字化时代,文学期刊由于受到影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挤压与冲击,其传播劣势日益彰显,但是 “小众化”“精英化” “品牌化” 的文学期刊依然有着不可置疑的内容优势,要始终树立文学期刊是文学内容提供者的意识。不可否认,大多数文学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积蓄了广阔的人力资源,包括作家队伍、编辑队伍、管理队伍及读者队伍,所刊发的精品力作,为文学期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美誉。文学期刊这种内容原创力及精品生产力,恰恰是文学网站所欠缺的。事实上,拥有技术优势、发表优势、网民优势的文学网站,却并不拥有精品优势。虽然文学网站拥有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被影视改编的热门之作,也不乏被粉丝追捧的畅销之作,甚至不乏中国网络文学 20 年的经典之作,但是从海量的数量与品质的质量的比例来看,文学网站的精品力作的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客观地说,网络文学整体的文学水准、审美质素远远要低于期刊文学,这是无法否认的。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是同步的,当支撑媒体发展的通用技术不再是一种独享独用时,技术霸权必然会让位于内容为王,毕竟读者对品质内容以及精品力作的需求是一致的,不管是网络读者还是期刊读者。文学期刊要想在数字化语境中进一步拓展,必须要扬长避短,利用网络的平台优势,突出自己的内容优势,在内容提供方面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进而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作为文学期刊领跑者的 《小说选刊》,就以数字内容提供商的身份开创了数字化经营的新局面,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正如他们所说的,“立足 《小说选刊》 杂志社自身优势,把数字运营部打造成中国具性的中短篇小说数字内容提供商” 作为数字化发展的目标。
二、 “品牌价值”不可弃
每一个有着长期积淀的文学期刊都是文学记忆中的品牌,品牌价值不可轻弃。践行数字化生存策略之后的文学期刊,一定要高度重视品牌的利用与挖掘,既要注重不同形态文学期刊的差异性,也要注重品牌理念的统一性。传统的文学期刊 “触网” 后一般有两种形态: 一是 “纸媒形态”,二是 “数媒形态”。其中 “数媒形态” 又有两种形态: 一是 “电子拷贝式的数字期刊”,二是 “电子刊物”( 也叫网络杂志) 。前者是把纸版期刊的内容整体迁移上网,也可称之为文学期刊的数字版; 后者是指根据读者需求而个性化生产出来的与纸刊有关但又不同于纸刊的新产品。可见,同一本文学期刊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态。正是如此,就十分有必要注重不同形态文学期刊的差异性,就是要在形式、读者定位、内容、风格、发行渠道等方面异质性生存,切忌类同化、雷同化。比如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推出的 《小说选刊》 网络版,其数字阅读内容虽有一小部分取自纸刊,但大部分是重新开发设计的,这样既丰富了内容供给,也拓展了刊物的受众面与市场份额。当然,在注重不同形态文学期刊的差异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不限形态文学期刊在品牌理念上的一致性。品牌理念是文学期刊的灵魂,不同形态的文学期刊有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与品牌认同。毕竟品牌理念既是对办刊宗旨、目标追求等的高度凝练,能凝注共识、规范思想、统一行动,使文学期刊的行为系统和表征系统得以赓续优化,使文学期刊的整体形象得以延续提升。从这个角度说,品牌意识要强化,而不是弱化或他化,毕竟品牌既是文化资本,也是审美资本,它是一个文学期刊得以在数字化时代生存的根脉。不管是 “纸媒形态” 还是 “数媒形态”,都要紧紧围绕着文学期刊既有的品牌来做文章。如果偏离、弱化了既有品牌,期刊的整体识别度、品牌忠诚度就会受到影响。在这一点上,《小说选刊》 做得比较成功,它们坚持 “为文学,为读者” 的办刊理念,坚持严格的审美标准与严肃的审美趣味,一以贯之,让 “纸媒形态”的 《小说选刊》 与 “数媒形态” 的 《小说选刊》 在品牌传播、形象建构上共同发力、相得益彰。
三、是 “宣传推广”不可少
中国古代虽有 “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说辞,但在当今信息爆炸、资讯海量的 “第二媒介时代”,我们想说的是 “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学期刊要想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吸引新的读者,就有必要加强自己多种形态的宣传推广。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 一是文学期刊自建网站进行宣传推广,如 《小说选刊》 《人民文学》 《北京文学》 等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和标牌性。二是在专业的商业网站上对 “数媒形态” 的文学期刊进行宣传推广,这就是所谓的 “借船出海” “借壳上市”,用他者平台提升自身平台,所谓 “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更长” 之谓也,如 《收获》 杂志借助于蜘蛛网,让 “《收获》 引领中国文学发展潮流” 的广告词广而告之,也让《收获》 杂志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树立 “全媒体” 的理念,以跨媒介传播的思路,在发行量大、性高、读者认可度高的报纸、杂志、移动多媒体、门户网站等宣传推广。四是在当下自媒体高度发达的语境下,文学期刊还可以创办自己的 “微信公众号” ( 官微) 和 “微信朋友圈” 来创新宣传推广,诚如网络作家千夫长所说的,凭借人们对短信已经形成的习惯和依赖,手机已经成了和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电子器官,这个器官每天在创作、述说我们内心的情愫。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