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策划塑造特种医学期刊品牌研究

专题策划是科技期刊优化内容资源、强化特色和品牌的重要途径。以特种医学期刊为例,围绕期刊特色和报道范围,组织专题,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学术创新,关注突发事件,助力新技术推广。采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被引频次数据分析,专题论文获得较高关注度。专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使期刊品牌得到综合提升。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指出:广大科技人员要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面对当前国内稿源向国外SCI收录期刊严重外流的局面,突出期刊特色,避免期刊同质化,是办刊人的初心所在。专题策划是通过期刊编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挖掘某一主题的稿源,集中刊出,能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同行业的兄弟期刊也通过专题提高了办刊成效,对期刊品牌进行了深度挖掘。中华医学会现已有142家期刊,其中多家办刊历史悠久的大专科期刊,有长期组织专题的经验,对专题策划有系统的阐述;但是,对于特种医学等“冷门”学科,受众面小,学科发展相对缓慢,新的热点不多。有同行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专题的数量以及期刊的品牌都有待拓展,以加强学科话语权,彰显期刊品牌。放射医学与防护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起源于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随着射线的广泛应用,医疗照射成为较大的人工辐射来源。合理应用核能与核技术,以降低国民剂量和疾病负担,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以下简称本刊)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利用多学科融合平台的优势,组织了40多个专题,涵盖了不同时期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引领和完善辐射效应理论;同时注重国际合作,关注核相关突发事件,致力于新技术推广等。根据中国科技信息所的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本刊发表的专题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普遍高于非专题论文。可见,专题论文获得较大关注,是提升杂志影响力和强化期刊品牌的有力推手。

2.专题策划的实施方略

2.1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民健康放射医学与防护

一开始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反对西方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我国成功进行了核试验,由此开展了相关的效应研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及时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核试验防护大队开赴现场,开展了动物效应等研究。原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程天民院士参加了14次核试验,作为防原医学的开拓者和军事预防医学的奠基人,在放射性复合伤研究领域纵深推进。本刊与院士团队合作,2002年第3期刊出放射性复合伤专题,共19篇论文,受到较大关注。根据中国科技信息所2017年的数据,这些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同期论文的近2倍。2015年,随着原子弹爆炸50年的来临,核试验数据解密,本刊邀请当年参加核试验的中国生物物理所的老科研人员,撰写了当时数次核试验对哺乳动物损伤效应的影响论文,并由程院士这位“老参试”作序,做成专题。在冷战结束后,为了核能与核技术的健康发展,调查环境中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居民剂量,是重要的国情数据。经过系统考虑、周密策划,多层面、分时段组织内容,1985年报道了全国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的结果,囊括了当时全部的29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又分别组织了全国食品和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及居民剂量、土壤放射性核素水平及分布调查2个专题。这些数据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先后被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报告所引用。由此奠定了本刊的学术地位,一直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30年来,放射诊断、核医学、介入与放射治疗的应用剧增。医疗照射成为较大的人工辐射来源,辐射的正当性和化,是放射防护关注的重点。全国医疗照射频度调查初次报道始于1989年,2000年继续开展了“九五”期间医疗照射频度调查,由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作英文序,关注了X射线诊断、CT、核医学、放疗带来的国民剂量负担。2018年将组织“十三五”放射频度调查近期报道。

2.2聚焦国际合作,引领理论创新辐射防护理论的

基本假设是线性无阈,即辐射危害随着剂量的升高而增大,而低剂量辐射效应是对辐射防护理论的有益补充。在80年代全国天然本底放射性水平调查中发现,广东阳江的本底辐射水平较高,由此我国与日本合作开展30多年的研究,由本刊第2~5届主编魏履新教授率领,阶段性成果在1982、1985、1997和1999年分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前后共计55篇文章。2002年我国学者与日本体质研究会基金合作,报道了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5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关注各成员国在核能与核技术应用中的剂量性问题,本刊报道了有关放疗质控的国际合作课题进展,分3次探讨了多个开展调强放疗较多的省份在剂量输出方面的一致性,以提高放疗的精准性。为了拓宽国际视野,在2014年苏州召开的第2届全球华人辐射研究大会之后,跟踪会议动态,邀请大会主席柴之芳院士作序,精选会议中英文论文,在2015年首期刊出专题。在低剂量效应方面,与高本底研究相呼应,20世纪90年代吉林大学刘树铮教授通过免疫学研究,提出了小剂量刺激效应。本刊于2003年第6期及时组织了8篇论文作系统报道。该理论已成为现代放射生物学和核医学的学科基础体系。在国内,重视本领域重大创新源头,与重大科技课题组合作,组织系列专题,如非铀矿山放射性职业危害调查(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核应急技术与对策研究、急性放射损伤救治(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医用辐射中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价(科技支撑计划)等,引领了全国放射卫生事业的发展。

2.3关注突发事件,完善应急响应

由于突发性事件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往往成为期刊选题策划的内容。对于特大事故,组织开设应急响应及救治,以推动事故预防与救治技术的进展。突发事件的专题组稿,不但具有新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还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能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本刊对核能与核技术应用中出现的大事故及时跟踪报道,集结成专题。历史上同类多起事件的响应和报道,自成系统,从中也反映出应急和救治技术的进步。我国已成为世界较大的核电站建设国,目前共有核电机组56台,预计到2035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5000万kW。核电是清洁能源,但也有安全事故的可能。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在事故后1年,本刊于1987年组织专题,调查我国主要地区受到的放射性污染情况,研判事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2011年日本福岛及时核电站爆发了7级事故,在我国出现了抢购碘盐的风波,显示出公众对核辐射存在种种认识的误区。本刊在2012年年初,在事故后1周年,系统报道了该事故的放射医学应急、食品和水的放射性监测结果,为公众进行专业解读。随着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有10余万处。虽然辐射事故发生率在不断降低,但仍有意外事件发生,过量受照人员罹患骨髓型或肠型急性放射病。放射病的救治是较漫长的多学科合作和多部位诊治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本刊对历次大的放射事故进行了专题报道,包括1990年的上海60Co放射事故,1996年吉林192Ir源事故,1999年河南60Co源事故,2004年山东济宁60Co放射事故,以及2014年南京192Ir事故,每次约20篇,涉及造血免疫、内分泌、神经和消化系统,还有心理干预等的综合治疗,受照剂量估算由单纯的生物剂量计估算到蒙特卡罗模拟重建,治疗由细胞因子发展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显示了学科的与时俱进。2.4围绕社会热点,助力新技术推广科技期刊应敏锐、地把握相关问题,敢于并善于超前策划,掌握报道的主动权。现代生活中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促进了先进放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继X刀、γ刀和射波刀后,质子重离子以其独特的布拉格峰的生物学优势,能精准打在肿瘤靶区而对周围组织沉积的能量低、损伤小,从而成为放疗界的新宠。继及时家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开业后,全国准备兴建的质子中心多达六七十家。而质子治疗设备投资高达数亿,不能一哄而上,应慎而又慎。特别是基建初期的辐射防护设计,生物损伤机制和适应证的掌握,以及充分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都需要统筹考虑。按此思路,本刊于2016年8月出版专题,刊发从基础到临床研究、防护检测的17篇论文。邀请北京质子中心建设专家刘世耀教授及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蒋国梁院长分别写序,一出版即受到广泛关注,网站显示的下载量经验丰富。与大型放疗设备相比,近距离治疗则以其内照射治疗优势,在全国更多的基层医院推广开来。特别是近年来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给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本刊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会合作,由学会候任主任委员王俊杰撰写述评,组织125I粒子植入治疗专刊,报道了新技术在头颈部、胸部和盆腔肿瘤的治疗经验,探讨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剂量学问题。涉及京津冀鲁的多家医院,为全国规范化开展粒子植入治疗提供了指南和参考。

3.专题策划取得的成效

3.1学科的创新驱动点

在期刊上刊登专题,往往是创新研究的及时步,通过凝练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拓展深化研究内容,其后将会引发更多的集中创新。高本底辐射效应研究在本刊系列发表,不断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即被《Science》关注和介绍;低剂量刺激效应,是对辐射防护“线性无阈”基本假设的有益补充,显示了中国学者在放射医学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放射事故患者的诊治,在国际上属罕见的病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丰富了放射医学研究的内涵。1998年的全国医疗照射频度调查成果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程天民院士团队的放射性复合伤研究随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程院士2017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1年的放射应急关键技术专题,其中的主要成果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二等奖。专题的社会效益可见一斑。

3.2培养人才的起点

期刊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阵地,记录着他们的成长。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的会刊,本刊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2006年的放射医学基础与临床专题中,关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论文单篇被引34次,说明12年前该技术已受到关注。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获得了更大的推广价值,当时的作者已成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为青年学者提高展示和成长平台,在2001和2008年先后组织了2次青年论文选登,其中的许多作者现在已成长为学术骨干,包括优青、杰青等,成为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人。

总之,专题策划助推了学科创新的驱动和人才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而文献计量学分析亦从定量角度,辅证了专题论文的关注度,以及对杂志总被引频次的贡献。本刊的被引分析数据显示,由程天民院士牵头的放射性复合伤专题共19篇,被引了139次,而同期相同篇数的非专题论文仅75次;刘树铮教授的低剂量辐射专题虽只有8篇论文,总被引却高达63次,而同期其他33篇论文的总被引为142次。2012年的日本福岛事故专题中,有1篇论文入选2015年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篇获得2016年中华医学百篇论文,显示出较高的影响力。持续的专题策划,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塑造了期刊品牌。在办刊早期荣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银奖、1997年中国科协期刊二等奖。不断加强与放射诊断、放疗等多学科间的融合,稿源不断优化,杂志的影响提升显著,较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在核科学类和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参数经验丰富。2014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7年成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通过专题策划,有效提高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推动了品牌形象塑造和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