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东北建筑期刊与日本侵华史的关联

[摘要]警示性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创伤。这些战争历史遗存或为战争产物,或为文化入侵的产物。至今,仍有大批战争遗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日本侵入东北后,为了掩盖侵略真相,美化侵略,歌颂战争,在东北修建了大批近代建筑。这些建筑服务于军事入侵之下的文化入侵。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建筑期刊问世,这些期刊记录了日本为炫耀侵略而修建的建筑。而这些建筑期刊本身也成为揭露日本侵华和文化入侵最直接的证据。近代东北沦陷时期,日本通过推行近代城市建设掩盖侵略真相。为了宣传建筑成就,美化侵略,曾发行大批建筑期刊。近年来,东北城市建设过程涉及这些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而通过研究近代东北建筑期刊,不仅可以为这些建筑追根溯源,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提供重要的史料,同时丰富出版史、建筑史的研究。

一、近代东北建筑与警示性文化

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给人类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奥斯维辛、南京、广岛这些曾记录战争中重要事件之地,如今已经成为世人缅怀历史、警惕战争再发生的重要场所。随着越来越多的战争罪证被指认,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战争遗存的重要意义。联合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下专门设置了“警示性文化遗产”门类,许多战争遗存得到了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警示作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的广岛核爆炸遗址,美国的珍珠港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纪念馆,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馆等,都是重要的“警示性文化遗产”。这些“警示性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的平台,也是人类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示范基地。以“警示”为名,以战争建筑遗存为据,“警示性文化遗产”为今天开展各种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我国东北地区遗留了大批日本侵华时期建筑,这些建筑记录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文化入侵甚至血腥屠杀。将这些建筑重新分类,加以保护和利用,使其以“警示性文化遗产”的身份服务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平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同时也为研究 “二战”史、日本侵华史提供新的视角,有力回击日本军国主义以及为法西斯“招魂”的“右翼分子”。

二、近代东北建筑与建筑期刊

日本在侵入东北后,曾在关东州(今大连地区)和南满铁路沿线修建以日本文化为核心的近代建筑。在扶植伪“满洲国”之后以城市近代化之名,大肆修建近代建筑。这些建筑以日本文化为核心,多为西方近代建筑外观,成为近代东北地区的主要建筑类型。日本试图通过建筑的文化入侵方式,消除中华文化在东北建筑中的地位,并取而代之。近代东北建筑中大部分属日本侵华时期遗留。其中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沈阳的北大营遗址,哈尔滨的七三一部队遗址等,记录了日本侵华时犯下的累累罪行。这些建筑类历史遗存,对我们教育年轻人、勉励下一代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同时,在东北各地,还分布着各类政治、军事、民用方面的建筑,这些建筑打着近代文明的幌子,以日本军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构建被占领地的“建筑文化”,妄图使东北沦为日本统治下近代文明的典型,从而掩盖侵略事实、歌颂侵略、美化侵略,而当时一批建筑期刊的产生就是例证。日本在东北出版了《满洲建筑杂志》《新建筑》《建设》等期刊。这些建筑期刊所记载的建筑成果,成为我们揭露日本侵华真相的证据,并为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为研究日本文化入侵和现存近代建筑的“警示性”考证提供依据。

三、近代东北建筑期刊背后的日本文化入侵

日本的战时宣传,是为了营造所谓的“近代文明”以掩盖历史真相、美化侵略。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战争依然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战争遗孤、战争遗迹甚至战争侵略时文化入侵的产物,语言、文字、建筑等。建筑期刊,旨在宣传本行业的技术、工艺以及新作品等信息。但近代东北建筑期刊却服务于日本对东北的文化入侵,沦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1.发行方式

通过邮局订阅,扩大宣传,以掩盖侵略本质。在日本侵华的背景下,近代东北建筑期刊以订阅发行、会员发行和交换发行等方式,宣传日本近代文明。订阅发行主要通过邮局系统实现。在满铁势力内,通过满铁自身的邮政系统发行,满铁之外则依靠中华民国邮政在东北地区的邮局系统实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覆盖全东北的邮政系统,并通过日本控制的铁路、海运和航空等实现日本与东北地区邮政的互通。除了东北地区出版的建筑期刊,日本国内的建筑期刊,如东京发行的《土木建筑工事画报》也通过邮局配送,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这种日本国内和东北无差异的邮政互通,成为日本的文化入侵的帮凶。通过会员制联络分散在各地的会员。在建筑期刊发行方式中,会员制使刊物和固定的受众群建立相对稳固的发行链接。以会员作为刊物固定的读者,以此保障稳定的发行数量和影响,并通过会员推荐等方式,扩大发行的范围,是传统发行方式的重要补充。《土木满洲》《建设》等刊物都在版权页明确标注刊物为非卖品,只用于会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这种特殊的会员制发行,虽带有行业期刊的特殊性,更多的则是日本殖民主义的表现。通过交换期刊使各个殖民地的建设加强联系与沟通,以“大东亚共荣圈”粉饰日本的侵略扩张。交换期刊的发行方式是日本对被占领地统一管理的重要标志。作为特殊的期刊发行方式,日本将其本国同我国东北、台湾等地的建筑期刊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交换期刊主要通过在东北地区发行的建筑期刊为平台来实现交换。《满洲建筑杂志》每期都在留有专门的版面介绍可以提供交换的建筑期刊,“提供东京、大阪、朝鲜等地的建筑业相关刊物进行交换”。[2]交换期刊大多数来自日本国内,部分来自朝鲜等,其中有木材工艺学会的《木材工艺》、建筑世界社的《建筑世界》、建筑学会的《建筑杂志》、住宅改良会的《住宅》等。还有一些建筑学会期刊,如朝鲜建筑会的《朝鲜与建筑》等。在一段时期内中华民国的《中国造营学社汇报》也在交换杂志的行列内。这种建立在日本殖民文化圈之下的交换期刊发行方式,通过信息交换,使这些地区的建筑业共同遵循日本统一的模式打造,形成具有日本文化色彩的建筑文化。从而实现了日本及被侵略地的共同性,为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提供伪证。

2.近代东北建筑期刊所见的日本文化入侵

鼓吹日本建筑文化、美化日本侵华是近代东北建筑期刊的主要宣传内容。在日本侵华背景下,建筑期刊不仅服务于建筑行业和日本的军事侵略,还以文化入侵的方式渗透到中国东北,以实现文化入侵的潜移默化。建筑文化是日本殖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期刊所传播的建筑理论、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和材料中,都在极力宣传、营造日本独冠亚洲、与世界同行的优越感。因此,在建筑期刊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日本建筑文化影响之下出现的“伪满洲国”官方建筑。这些建筑都被设计成了冠以日本文化与近代文化相结合的折中样式——“满洲式”。日本妄图以建筑为媒介,传播含有其文化核心的建筑样式,使其成为“伪满洲国”固有的建筑样式,以此实现文化上的侵略和更替。建筑期刊虽为行业期刊,却主要服务于日本战争侵略。《满洲建筑杂志》在“伪都”新京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特别推出一期专刊发表了多篇关于“伪满洲国国都”建设的文章。在行业期刊的宣传下,日本侵华与文化入侵相结合,试图欲盖弥彰掩盖事实真相,将日本侵华混淆成日本所谓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四、结语

近代东北建筑期刊,其宣传、出版发行围绕日本殖民侵略展开,积极迎合日本战争宣传言论。作为行业期刊,亦把鼓舞占领地士气,弘扬日本近代文明,鼓吹日本侵略的合法性作为其主要任务,并基于伪政权立场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实现日本的殖民侵略与舆论导向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日本战时宣传,是日本战时对外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补充。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虽已过去多年,然而日本对中国造成的战争创伤却仍存在。这些记录着日本侵华暴行的或建筑、或遗址、或宣传物,包括报纸、期刊、书籍,都在控诉着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同时,也将日本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