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术期刊的专业化转型及其发展

摘要:

中国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扮演角色与传统功能已发生变化,亟需认清形势,在发挥专业性、性及品牌价值等优势基础上,以多方位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数字化趋势的到来。学术期刊以质量取胜,坚持高质量办刊核心,不舍器而言道,借助多媒体传播手段,以实现期刊及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纵观学术期刊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不同阶段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发展。作为知识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信息、数字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传统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呈现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在外界形势激变中找准定位,转型成为适应时代变革与发展的传播载体,是当前亟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专业化与开放性两个方面对此问题稍作探究。

一、学术期刊的现状与优势

我国的学术期刊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已基本形成学科门类齐全、能满足一定科研需求的学术期刊出版体系。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别于2014年与2017年开展的两次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共确定有学术期刊6430种,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占多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或大学科研机构主办的比较的专业学术期刊,例如《考古》《历史研究》等;有各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系统的综合性期刊,如《学术界》《学术月刊》等;还有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大学学报。从学术期刊的数量和种类上看,仅次于美国,亦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期刊。但其出版和质量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其次,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结构单一,以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主,缺乏专业性期刊,这些都是当前学术期刊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之一,传统学术期刊在内容上进行深度挖掘与策划,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新时期我国的学术发展曾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严谨性与性已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传统学术期刊固有一套严格的编审制度和编辑程序,经过专业人士层层把关,确保所刊内容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期刊的各相关方面保持密切协作,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单位、编委会、主编、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信息反馈者)等9个相关方的多层面、多方位良好协作是实施期刊质量管理的保障。”学术期刊的作用之一是学术交流,其核心使命是为学术研究服务。所刊内容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数据分析、成果结论等,这些内容经同行专家预先审读,层层评议,出版呈现给读者各取所需,这套模式,不以呈现形式的变革而发生本质变化。此外,传统学术期刊特别是在业界已享有一定声誉与影响的学术期刊,其市场口碑与品牌价值,是经过多年累积与沉淀所创,这些是任何新兴媒体短期无法超越的。纵然优势如此,放眼当前形势,在与各类新媒体抗衡之下,传统学术期刊整体上仍然难免招架困难之势,许多学术期刊正在尝试逐步转型,谋求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与发展。

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趋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知识传播创作了便利的条件。肇始于传播进而波及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的数字化革命,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纸质媒介,对传统学术期刊发起翻天覆地的冲击。数字化,通常就是将内容以数字代码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光盘等数字设备上。数字学术期刊,相较于传统学术期刊,有着明显的优势:(1)检索方便:只需在检索口输入设定之关键词即可获得检索内容;新兴媒体为读者提供多样的检索平台及信息渠道,更有甚者,自媒体使得读者主动成为信息源与者。相对而言,纸质学术期刊的载体形式单一被动得多。(2)延展性强:可方便获得主题相关的超链接,及时获知相关主题文章及其阅读、下载、引用数据等附加信息;而传统学术期刊的信息承载量相对固定和有限。(3)节省物理空间和人力:图书馆等场馆省却物理空间及人力时间等耗费,这点是传统学术期刊难以企及的。当然,数字学术期刊的局限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内容参差不齐,格式不统一,版权、标准等不完善等不一而足。除了呈现内容“被动接受”之外,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介融合、多种信息交互传播的呈现方式也是传统学术期刊望尘莫及的。在文字、图片基础上,借助视频、直播等可视化交互作用,为读者呈现更为形象生动的信息传播场景。此外,现代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也使得数字化信息传播更为广泛,传统学术期刊的大篇幅、专业化与这种散碎式信息传播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与信息的大众传播满足多数群体需求同时,分众传播的“定制式”精准信息投放也是传统学术期刊需要向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手段。网络媒体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信息,读者对信息的选择空间大大提高,这也要求媒体无限贴近、满足读者需求,而传统学术期刊很难满足这种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此外,“互联网+”时代各媒介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融合,受制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传统学术期刊任重道远,面临技术、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挑战。

三、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

前文提及,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和种类都占优,但综合性多,专业化欠缺,整体质量不高。为改变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水平不高的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委于2015年11月了《关于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要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高对科研成果与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此要求同样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面对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大趋势,传统期刊也需要适时调整自身,借助多媒体手段和传播方式,把提高办刊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有学者为了解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状况,以36本教育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C刊)收录的期刊数字化发展状况作了调研分析,按照有无官网、官网内容是否定时更新,有无公众号、有无在线采编系统,有无在中国知网上优先出版四个标准调研,结果显示:在总共36家教育类C刊中,有35家与中国知网有合作;26本期刊有不断更新的官网,10本有官网无内容、无更新。25家有在线采编系统,12家有微信公众号,内容都是上传期刊所刊文章。12家有优先出版。从以上调研可明显看出,教育类C刊主要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合作,拥有官网与在线采编系统的比例较高,采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不多,优先出版比例亦不高,尚未出现独立的数字新媒体形式。虽然作者是以一定数量的教育类C刊为调研对象,但管中窥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整体状况。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媒体的使用,只是简单的纸质内容复制,并无新创的独立新媒体形式,更遑论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办刊。

面对数字化媒介的普及,学术期刊首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与功能。前文亦提及,学术期刊在多媒体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即学术性、性与无与伦比的品牌价值。“由品牌杂志所创办的网站具有一般媒体不能比拟的价值高度,因为它从杂志中继承了其品牌影响力强、读者忠诚度高、语言文字精练的三方优势”。所以,学术期刊本身已经有“资本”实施多种信息传播路径。而好的传播路径,应该就是“互联网+”,即业内专家所说的“拥有自己的网站+借力大型数据库网站及各类开放平台+全媒体传播”。这也要求现有学术期刊以开放的心态大胆跳出窠臼,与大型数据库网站及各类传播媒体交互作用,进而实现互动互促。

提及开放,就涉及到学术期刊的功能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多方位的开放等问题。学术期刊以传播、交流学术知识、发展学术研究为存在意义。而信息的数字化发展又促使学术期刊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分析、转化等的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越来越容易,学术期刊应迎难而上,深度挖掘自己已有的学术成果累积,提供数据服务于与信息服务。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的学术期刊,由于学科细化与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有着综合性学术期刊不具备的专业深度与学养。而学术期刊本身的学术累积亦相当于一个大数据库,可根据读者需求,立体地分解、呈现,定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也可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聚拢、发展一批高素质的作者与潜在作者,实现真正的双赢局面。

在思想驱动机制的作用下,不仅需要专业化学术期刊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共存,各种思想的碰撞,学术期刊必然也要求以开放的姿态来谋求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首先,传统的办刊模式相对封闭,互联网时代作者、编辑、读者三者的互动更为及时与开放。过去,有作者向学术期刊编辑部投稿,然后经过期刊方初审、复审、终审乃至编辑录用,都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在此期间,作者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稿件的近期动态,亦不能及时跟进与期刊编辑的沟通与协调。有了互联网,学术期刊利用网络采选稿件,作者通过网络随时可查询自己稿件的处理情况,然后根据结果采取一稿几投等方式。期刊方还可以召开学术交流会等方式,主动出击,邀约高质量稿件,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相对于过去的封闭式办刊,此为开门办刊。其次,由于传统学术期刊订阅价格上涨、付费访问模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展需求等因素,国外很多学术期刊早就实行开放存取形式。数字化网络时代的高度发达,孕育了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末国际学术出版界兴起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运动。在自然科学领域,由国家公共科学图书馆倡导,旗下数种学术期刊采取开放-存取模式出版,允许任何用户全文阅读、下载、复制、打印、传播及检索等任何合法目的。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学术成果的出版流程为研究者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而是获取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出版、印刷、渠道—读者(订阅),收费方是读者;而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下,出版流程转变为研究者投稿(支付审稿费)—“开放-存取”期刊(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络传播-读者(免费)。在国际学术期刊OA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一些学术期刊也在推动OA的发展。目前来看,国内学术期刊主要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引领平台,后者也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术期刊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所刊文章的免费阅读与下载,同时因为与知网、维普等学术数据库合同在身,采取了延时开放-存取的模式。在中国知网未来的战略目标调整中,“将推出以印刷版和数字版期刊统一发行的内容产品经营模式,同时在知网平台上进行商业OA出版、公益性OA出版与传播等模式;对选择确定实行OA出版战略的学术期刊,中国知网将构建中国知网OA学术期刊数据库,全力支持OA期刊的国际竞争。”由此可见,开放-存取模式将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趋势之一。开放的编辑团队人员构成,也是数字化时代对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提出的时代要求。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以博学、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为主,他们具备学术期刊所需的专业学养与知识储备,以及编辑出版的专业素养。内容展示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数字化学术期刊要求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重内容”,还要懂得设计、摄影、美学及互联网制作、使用、传播等技能,即配套的网络编辑,他们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提供相应的表现形式,达到信息传播的较大优化。让传统学术期刊“静止”的信息动起来,与当前时代共振。

四、其他

尽管信息数字化时代在多媒体的裹夹下势不可挡,传统学术期刊大多也在主动与被动地转型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以纸媒为主要载体的学术期刊仍然有其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每一本学术期刊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彰显着它独有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这是新媒体时代“碎片式”阅读无法体验到的。此外,学术期刊的核心还是它所刊载的内容,以质量取胜。存取方式、传播媒介,甚至形成信息产业化机制等,都建立在学术期刊高水准的学术质量之上。此为木之本,水之源。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及时掌握业界近期动态,选择刊用学术文章,提高期刊质量,同时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风格才是重中之重。当然,不舍器而言道,擅借数字化时代多媒体的传播之势,则是锦上添花。总之,学术期刊只有认清当前时代变革中自身的优劣,调整办刊模式,才能顺势发展,也促使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早日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