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振兴科技强国需要各个行业的人的共同努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其重中之重。高校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向世界推广学术成果、宣传我国科研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窗口作用,因此,高校期刊编辑人员素质提高、职业化程度加强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职业资格监管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应对各高校期刊社(编辑部)人员的职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存在从业满2年仍未取得责任编辑证书的高校期刊编辑人员的期刊社(编辑部),省局应提出警告,或试行三次警告期刊年检不予通过的处罚。省局先把管理措施和处理方法让各高校期刊社(编辑部)知晓,同时,明文规定让各高校期刊社(编辑部)在引入新人时,若是新入职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必须明确要在两年内通过全国编辑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编辑出版合格证书,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早做规划。
二、高校期刊编辑职称试实行高校评审与新
闻出版管理单位业务考核双结合的备案制度针对目前全国各省高校职称评定有着自主权的实际情况,高校期刊编辑也是属于高校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事权与劳动关系都是在高校的现实,高校期刊编辑职称评审工作权限可试行下放在高校人事部门,即高校人事部门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以及具体数额,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实施。结合各高校期刊社(编辑部)的具体情况(有几本刊物,页码,刊期等),根据需要的编辑人数及职称设置比例,高校人事处设定出的高级职称人数和比例(包括正高、副高)、中级职称人数、初级人数更科学和便于管理、操作。这样既避免了高校初评通过省里复评落马造成浪费指标的局面出现,又更结合高校人事管理的实际,有利于高校期刊社的梯队人才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及管理。高校期刊编辑职称评审放权在高校人事处并不意味着新闻出版管理单位对其放手。相反,高校人事部门是对高校期刊的用人自主权的管理,可以早做规划又可灵活操控。新闻出版管理单位则主要是加强对编辑的业务考核。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具体细化,制定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方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高校期刊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三、高校期刊编辑加强学术能力建设
高校期刊编辑要想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知识传播上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这一切均与职业态度息息相关。编辑的职业态度是通过其学术能力体现出来的。学术能力是指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能力,学术能力包括学术判断力、学术鉴赏力、学术敏感力、学术交往力和学术坚守力。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是高校期刊编辑把关学术论文、挑选学术论文、审阅学术论文、正确评价学术论文从而提升高校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这些学术能力中,学术判断力是前提,学术鉴赏力是基础,学术敏感力是区分,学术交往力是关键,学术坚守力和表达力是核心。这些学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高校期刊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累积、总结,不断提升学术判断力,善于“沙里淘金”;培养学术鉴赏力和学术敏感力,对来稿中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品质论文有敏锐的嗅觉和捕捉能力;培养学术交往力,善于与不同的作者打交道,尤其是有个性的作者及学术大咖(有的学术新秀有一些张扬或不羁,有经验的高校期刊编辑能扬长避短,很好地处理与此类作者的关系);学术坚守力和表达力是指长期执着热爱自己的学历专业或职业专业,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不易”,能长期坚守一份职业更不易,能否长期坚守及通过职业生涯表达对职业的热爱、敬重甚至痴迷,可能是区别的高校期刊编辑与普通的高校期刊编辑的试金石。
四、高校期刊编辑深化学术伦理建构,做好学术阵地的守望者
大学曾被人喻为“象牙塔”,被视为社会净土,学术伦理本不应该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但随着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2017年4月20日,世界著名学术机构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一份撤稿声明,宣布撤回旗下医疗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于2012年至2015年发表的107篇学术论文,撤回理由是这批论文涉及评议造假”事件,本次撤稿事件波及的国内研究机构,一部分来自于国内知名医院,另一部分属于国内知名高校,如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事件影响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空前。学术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诟病,我国大学学术伦理建构被提上日程。高校期刊编辑在大学学术伦理建构方面大有作为,这是由编辑的自身地位和职业属性决定的。首先,高校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各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及时次筛选,对复制比过高(通常是超出了30%)的疑似学术不端稿件退回作者重修。其次,高校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可以进行学术不端的深度检查和防范。“总有人不道德,因此需要有规则。目前是缺乏惩罚机制。”现在作者的抄袭水平也在“与时俱进”,有的作者在写作论文中,为了走捷径,短时间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不花大量时间调研,不愿细致作功,而是直接找到高水平作者的文章,“抄其意而不抄其形”,即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相同的意思。如此手法,在目前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是无法被查出的,这也是高校期刊编辑需要提升的功夫和能力。即高校期刊编辑可通过自己所分管栏目的业务知识,了解该学科方面的行业动态,及时跟进该方向的学术大咖的近期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期刊编辑通过深化学术伦理建构,成为学术阵地的守望者,或说“守夜人”,为学术把好关,为高校学术伦理构建发挥自身优势,做出应有贡献。
五、高校期刊编辑应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来源于匠人们对自己作品的倾心投入、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力求,匠人们享受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为世人留下了精致而珍贵的作品,更传承了一种虔诚敬业、砥砺前行、激励后人的“工匠精神”。总理曾在全国人大第十二届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号召大家学习“工匠精神”,说明该精神已成为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的迫切需要。编辑人员同样需要学习“工匠精神”,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享受创造精神产品的快乐。高校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视期刊声誉和内容质量为自己的生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科学严谨,日复一日地按期组稿选稿审稿、编辑加工、反复校对,保质保量地按时出版,趋于至善。高校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郭林吉曾提出:编辑的功力应在“咬文嚼字”上。高水平的编辑与普通编辑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细枝末节,仿佛有着一双“火眼金睛”,能在所编辑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不易觉察的错漏。这要求普通编辑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工匠精神”内化于心,通过发自内心的自觉自醒,同时出于对职业的热爱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逐渐修炼而成为高水平编辑。
结语
编辑工作具有隐匿性和弹性,其长期的、辛苦的劳动常常被忽视。“有为才能有位”,编辑提升自身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准,对外多宣传提升期刊社(编辑部)的影响力,对内强化审稿流程以提高质量和期刊传播力;高校及出版管理部门在职称评定和经济待遇及编辑的个人发展上给予支持,提升高校期刊编辑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自信,才能破解长期以来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不强的症结,引发更多思考,促进高校期刊出版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