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期刊编委会绩效考核及梯度建设研究

摘要:优秀的专家编委会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以编委贡献度为依据,对编委会成员进行量化绩效考核,实施末位淘汰制;同时建立优秀青年学者选拔机制,在量化绩效考核基础上择优选入编委会,加强编委会的专家梯队建设,使编委会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具有实效性的学术保障机体,有效促进期刊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专家编委会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中文科技期刊认可度较低,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严重缺乏,经营管理陷入被动,期刊质量出现大幅下滑,渐成“弱势群体”[1-2]。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部分科技期刊编委会作用不强,专家编委难以履行应尽义务和职能,不利于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

对此,国内科技期刊应积极尝试切合本刊实际情况的措施,通过主观努力来扭转现状。制度上的调整对于提高效能来说行之有效。《中国中药杂志》通过调整管理机制,进行以绩效考核编委会制度为特色的大胆尝试与改革,同时强化编委会中的青年专家学者梯度建设,激发编委会活力[3],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会管理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力图给业界同行一些启示。

1.确立调整编委会管理机制的方法

1.1精准定位办刊理念、指导思想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23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就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列为国家战略。而作为中医药领域中处于较高水平的代表性学术期刊,《中国中药杂志》多年来各项期刊数据名列前茅[4],一直致力于为本行业提供优质的信息与服务、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然而,《中国中药杂志》在编委会管理过程中发现,国内优秀稿件外流、编委会作用明显趋弱。对此,该刊主动对编委会和编辑部施行绩效考核制度,力图调动编委会专家和期刊编辑部成员的职能意识,有效促进期刊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提升[3,5]。

1.2关注国家最新出台的有关科技期刊的法规、政策,分析导向,及早布局

目前,国家决策层已经注意到当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负面效应[6]。为此,相关部门通过试点分领域构建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支持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学术评价、科技成果认证、人才评估和科学决策[7];设立多个基金项目支持不同层次科技期刊的发展,如通讯作者。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登峰行动计划、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英文新刊创办项目遴选等;组织高层次座谈会,向国际一流出版机构取经,如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为适应政策变化,做好提前布局,《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兼顾业内知名专家的同时,开始重点关注业内优秀的青年专家,搭建《中国中药杂志》青年学者沙龙平台,适时调整编委会的构成,并以编委贡献度的绩效考核为切入点,结合末位淘汰机制,变被动为主动,转变期刊发展格局,鼓励编委会专家将优秀稿件发表在本刊,积极为本刊审稿,明显增强了编委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编委会管理机制方法的具体落实

2.1建立并完善专家编委会的绩效考核制度

编委会与期刊编辑部之间存在着双向调节的关系,编委会指导编辑部,而编辑部也要善用编委会。调节机制发挥得好,就能够形成共赢的局面。在专家不充分履行编委职责的情况下,编辑部也要对他们给予适当提醒甚至施加压力,换言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编委会的职能[3]。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的原则方面,《中国中药杂志》坚持实用主义路线,依靠可予统计的客观数据,如直接贡献度(在本刊发表文章数量、文章的下载频次、引文频次、为本刊审稿篇数和审稿质量、是否积极协助举办或参加本刊的各种学术活动、作学术报告、协助搭建平台、联系企业赞助等),间接贡献度(对期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介绍办刊所需资源、通过其他平台推广期刊品牌等),量化考核编委会专家对期刊的贡献度。直接贡献度通过分析投稿系统的后台数据和出版平台的公开数据得出。间接贡献度由各栏目责任编辑汇总数据报编辑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对其进行核对、修订。在《中国中药杂志》每两年一次的编委会换届时,通过大权重考虑专家对期刊的贡献度(直接贡献度和间接贡献度),较少考量专家个人学术成就和身份地位,实行末位淘汰,每届编委会都保持了较大的调整幅度。例如,2017年《中国中药杂志》第12届编委会换届改选时,对30余位编委进行了调整,当时编委会成员共162人,调整幅度达到20%左右。如此历经10年5次编委会的换届,编委会专家不仅欣然接受了这种以绩效考核为机制的管理理念,并纷纷付诸行动,关注《中国中药杂志》的建设与发展,为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做出实际贡献。同时,历届主编每年都会为《中国中药杂志》撰写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专论[8-10],并带头发表优质论文或策划学术专题。主编的表率作用带动了编委会专家的积极响应。以2017年为例,在《中国中药杂志》荣获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领跑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优秀论文”等各类获奖论文中,编委署名论文占比近60%。

2.2着眼于青年,加强编委会的专家梯队建设

梁启超先生在其名篇《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希望,是行业未来的领军人物,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学术机构、团体提供更多的认可与机会,从而充分发挥其才能,扩大其在业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对青年科学家事业上升期的“雪中送炭”,远胜于对其功成名就后的“锦上添花”。科技期刊不仅应积极发现富有潜质的优秀青年学者,还可借助期刊平台与其保持紧密联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助推力。《中国中药杂志》通过搭建“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平台,并组织大量学术活动,配备各种所需行业性资源,使优秀青年学者有机会借助期刊平台展示最新成果、发挥个人优势,进一步加深了青年学者与期刊的“情感纽带”,为编委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期刊积累了潜在的专家人脉资源。《中国中药杂志》自2012年起至今,已策划举办了10期以学术交流为主题的“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学者对本刊的关注和贡献,成功地建立了一支对本刊高度认可的青年科学家团队,以此作为编委会梯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环节。

2.2.1入选“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的条件

“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的品质定位与《中国中药杂志》的行业品牌地位相对应,目标人群系高级学术群体,兼顾专业与学科分布,故对参与学者的甄选在年轻化的基础上突出“德才兼备”原则,要求其具有高级职称,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各学会、协会、省(市)优秀人才计划的入选人员为核心,同时吸纳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学术深度,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的主要遴选途径为:①行业内知名专家推荐;②编辑推荐;③历届青年学者沙龙成员推荐。每次沙龙活动均在保证核心团队参会的基础上,根据会议主题调整其他参会代表人选。

2.2.2“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的特色

为打造一个活跃、纯粹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中药杂志》不断摸索,使“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逐渐形成品牌活动特色:①形式为小规模(50人左右)邀请制的圆桌会议,无主次之分,人人有桌牌;②学术报告前,每位参会代表均有自我介绍时间,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③报告内容不拘泥于纯学术论文,分享思想为主,展示成绩为辅;④每届沙龙主题由承办方(大学或研究所)根据所在单位的学术科研特色确定;⑤承办单位获取承办权需经由参会代表积极报名,按顺序排队获得;⑥充分创造有利条件,活跃气氛,鼓励参会专家利用会议、闲暇等各种时间进行深度交流,便于今后开展多种途径的合作。通过搭建以期刊为主体、形式丰富、内容精彩、充满活力的学术沙龙平台,“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系列品牌活动为优秀青年学者创造了展示真我、碰撞思维火花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中药杂志》带来更加开放的品牌效应。

3.编委会管理的经验总结

(1)科技期刊应密切关注本行业最新政策、法规,适时调整办刊方向,并根据现阶段学科进展动态和期刊发展需求,灵活规划编委会委员专业构成比例,盘活编委会专家资源。(2)科技期刊应使相关专家知悉本刊编委会考核制度,鼓励专家针对考核项目为期刊作出相应贡献,如推荐优秀学术稿件、积极为本刊审稿、配合学术活动等。(3)编委会“考核制度”应坚持实用主义路线,强调专家对期刊的实际贡献,依照客观数据打分评定,各打分项及其权重可根据期刊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4)编辑部在审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优秀的青年投稿人,并邀请相关编委推荐优秀青年学者,搭建适合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平台,力促青年学者、专家、科技期刊的合作共赢。(5)编辑部在策划合适的平台活动时,可近距离观察接触青年学者,借助考核制度遴选出合适的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期刊编委会,以此优化编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做好梯队建设。(6)如何搭建合适的平台,需要编辑部结合期刊实际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青年沙龙”将青年专家凝聚在一起是一种选择。(7)在编委会管理过程中,编辑和专家是主体,期刊的精神内核需要通过编辑来传达,因此期刊可敦促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编委会的创新改革做好铺垫。

4.结语

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10]。中医药学科融医学、化学、生物、信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文化优势,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之一,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在医疗实践和健康保障上的日渐重视,中医药科研与学科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中国中药杂志》是一本创刊于1955年的老牌期刊,在中医药学科的学术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和行业影响力。为了保障期刊质量,《中国中药杂志》不断尝试,革新办刊理念,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末位淘汰制,在两年一届的编委会换届改选中,坚决剔除作用不突出的编委,吸纳积极活跃、贡献度更高的青年学者。自“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建立并开展活动以来,已有约30位青年学者,以及多名经过量化考核、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特邀审稿专家和热点学科领域的作者加入《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会的队伍,形成了期刊与学者紧密交流、共同成长的大好局面,并奠定了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中药杂志》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新思维、新机制,创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编委会专家团队,为增强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1]张彤,刘丹,罗晓琪.论科技期刊编委的职责划分[J].传播与版权,2014(5):68-69.[2]朱晓文,宋冠群.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3,25(6):564-566.[3]马超一,李禾.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促进编委会职能发挥[J].编辑学报,2017,29(1):52-54.[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4]李禾,吕冬梅,周驰.《中国中药杂志》量化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3(5):448-45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EB/OL].(2018-11-08)[2019-01-16].[6]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关于印发《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9-01-04)[2019-01-16].[7]张俊华,李幼平,张伯礼.循证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1.[8]程翼宇,钱忠直,张伯礼.创建以过程管控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5.[9]程翼宇,瞿海斌,张伯礼.中药工业4.0:从数字制药迈向智慧制药[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5.[10]石平.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坚持创新发展[EB/OL].(2015-04-30)[2019-01-16].

作者:丁广治 马超一 陈玲 吕冬梅 李禾 作者单位:中国中药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