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学术期刊数字化已成为大趋势,这给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新的传播介质和新的传播终端,增强学术期刊的理论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进一步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这是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新问题。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刘琳,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四川成都610110)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也日趋成熟,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数字化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数字化期刊的出现给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在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体制制约着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进程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学术期刊要实现数字化发展显得举步维艰,主要体现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两个方面。中国出版行业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即出版活动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实行行政审批制,设立出版单位,由其主办单位持申请书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转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这种行政审批制度可以有效地对各出版单位进行管理和监督。而数字化出版我们没有国家标准的统一刊号,各出版单位为发展需要,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开设网站、论坛、公众号、客户端等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等业务。但我国针对互联网媒体会根据信息形态和内容的不同来划分责任主体,实行多部门管理,涉及宣传、广电、通信、安全、公安等。这种多部门管理的模式导致了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监管不力等问题,使得行政许可难以落实,监管难度增大。这种体制无疑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方式和流程仍处于低端层面
1.一些学术期刊出版社对数字出版方式的理解尚停留在较低层面。纵观国内外数字出版行业,从数字技术提供者到平台开发商、服务商及不同规模的新闻媒体、出版社和培训机构等,都在极力引进现代数字技术,而一些传统学术期刊社却处于被动状态。学术期刊社对数字出版概念的理解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难以应对数字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一些学术期刊社与数字技术开发平台商,如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学术期刊数据库、超星域出版数据库等也只能采取与数字技术平台商合作的模式。面对极速上升的各种学术期刊数据库群,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社作为数据库的供给者却逐渐丧失了其话语权,学术期刊的风格和个性被数据库单篇检索功能切割与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作品之于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版权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都停留在这个层面。
2.学术期刊出版尚未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如果我们认为学术期刊从形式上跟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68中文科技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学术期刊等数字技术提供商签订了e-Book出版协议,就变成数字出版了,其实并不然。由《中国科协科技学术期刊发展报告(2012)》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6%的学术期刊被国内的电子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已基本实现所谓的“出版数字化”。主要表现在时效上,学术期刊纸质版印刷出版后,其电子版也同时在万方、CNKI、超星域和维普等电子数据库中问世,甚至超前问世。在内容上,数字提供商一般是将印刷厂的排版数据直接转换成PDF格式,读者只需要下载相应的阅读软件就可实现原样浏览。可以说数字版学术期刊就是现有学术期刊印刷版的翻版。而学术期刊电子化网络时代所需要的发展模式是编辑出版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优势,也是信息时代出版行业向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路径。目前,在中国能够实现从内容生产数字化到管理过程数字化再到产品形态数字化,最后到传播渠道网络化的学术期刊还非常地少。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版权问题
一是缺乏与数字出版条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虽然版权产业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尺而备受关注,但我国至今仍没有专门针对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即使2001年出台《著作权法》的修订以及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但对网络侵权范围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详细的阐述。所能搜寻到的与数字化版权有关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也不能满足数字出版下的版权保护要求。由于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使得数字出版主体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有效维护。二是缺乏终端平台的监控,使得侵权变得轻而易举。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迅猛发展,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但数据的开放共享带来的网络侵权变得轻而易举,导致对数字内容终端的监控存在一定难度,严重阻碍了行业的正常有序健康发展,也给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阅读者随便一点鼠标,很多文章可以被下载、转载、复制,形成读者也是传播者,作者也是传播者,这样一来谁是出版的中心环节不再像传统出版那样清晰明确,造成侵权现象大为增加。
(四)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给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比较好管理,而数字化学术期刊则不同。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言论相对更加自由,信息可以迅速地和接收。数字化学术期刊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影响力,但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需要及时有效采取沟通和疏导,确保社会的稳定。二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导致党委和政府与大众的沟通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出版模式下沟通方式往往以纵向刚性、单方面形式出现,而在数字化出版模式下,民众拥有更多便捷的参与通道,党委和政府与群众的信息互动也更加频繁,这一变化对传统学术期刊的沟通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迫使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五)人才储备与培养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从业人员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结构单一,缺乏支撑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传统学术期刊专业人才的重点在人文素质方面,尤其侧重对学术期刊稿件内容的选择、文本的编校等。而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不仅需要有传统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还要有熟练运用现代数字化编辑工具的能力;既要有较高的选稿水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性且多维度、宽视野的思考方式。二是出版队伍的培养与实际人才应用脱节,已不适应现代数字化媒体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内学术期刊所谓的数字出版工作模式其实就是传统纸质出版模式加一些简单的新媒体编辑,使得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无论从专业性、规范性还是严谨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当前国内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甚少,继续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人才储备短缺已严重影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树立全新的学术期刊出版产业发展理念、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类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的目标课程体系,使出版专业人才与实际应用实现无缝对接,已然成为研69究和解决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也是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有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监管机制
1.政府相关部门对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指出,“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学术出版平台,组建具有学术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发展实力的学术出版集团,构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引导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社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技术实力都比较弱,依靠学术期刊自身进行数字化发展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政府部门应从学术期刊社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数字化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创建数字化学术期刊传播平台,从而推进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为了便于可操控性,该平台最好由国家投资、政府认可的组织或机构主办,要具有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统一颁发的数字学术期刊刊号。在这一平台上,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结合学术共同体①和学者的力量,积极摸索学术期刊数字化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影响学术期刊健全发展的诸多问题。
2.健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监管服务体系一方面建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实时监管平台。该平台必须取得出版管理部门的授权,在保证监管平台有序运转前提下对传播的效果进行有效地监控,并定期将监控的数据向社会予以公布,使数字化学术期刊社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共同接受社会的检查和监督。另一方面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在监管体制建设过程中可将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传播、加工、投送的组织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的监管政策,并授予相应的资质纳入监管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将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监督和管理与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有机融合,还可以将符合相应条件的数字化学术期刊出版运营平台全部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制中,进一步夯实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监督管理,促进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创新出版观念,打造全新的数字出版模式
构建新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必须适应信息时展需要,构建适应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工作模式。指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从各地学术期刊发展实践看,随着电子化的高速发展,传统学术期刊的发行方式已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很难满足和适应目前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互联网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加有效地扩展学术期刊传统出版发行的范畴。所以,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必须顺应时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发展脉博,按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当中。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实现多元化融合,拓展工作的覆盖面,使学术期刊出版发行工作从现实领域扩展到电子网络空间领域,从而更好地推进党委和政府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2.建设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编辑工作的全程电子化。所谓全程电子化主要是指稿件处理全流程信息化和网络化、编辑部数据库集群、人员的管理、财务的管理、办公辅助等系统,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重新构建、内部管理的程序化和信息资源的结构化。随着数字技术及网络设备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的学术期刊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大多通过网络及计算机数字设备进行在线投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工作。读者及作者可通过电子邮箱、微信、QQ、博客及其他网络方式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社进行直接快速地交流和沟通,简化了编辑流程,提高了出版编辑部门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出版周期,降低了成本。
3.搭建资源整合的多元化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曾强调,“新闻出版要努力实现‘七个一’: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内容的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呈现给读者的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要实现“七个一”,各地学术期刊社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将数字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拆解、组合、拼接、压缩和扩展等;二是可对内容资源进行有效地数字化整合。设计开发出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数字出版新产品,既要有能满足各个群体查全需要的普通数据库,又要有能满足各个群体进行深入研究需要的学术期刊特色数据库,提供不同层级需要的基础性、专业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三是可与同行业、同专业、同系统和同区域的学术期刊组建联合数字化学术期刊群,为更多群体打造较高水准的特色化、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平台;四是可加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超星域出版数据库等数字出版平台,以整合学术期刊的优势资源、在线出版并彰显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化传播”的发展之路。
(三)完善相关法律及实施制度以促进数字学术期刊业的有序发展
1.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关注数字学术期刊网站的发展趋势。当前,我们国家对在网络上的传播权的限制和规定主要是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相关附属条例和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在现有的法律范畴下,学术期刊出版社可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取得著作的专有出版权,还可以取得影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其他权利,以控制有关作品的其他方式的使用,这些权利被称之为附属权,即作品的再次利用权和演绎权。然而笔者认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关注到数字化学术期刊网站的发展趋势,要求学术期刊社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切实把好关,明确作者在法律方面的授权,即在法律许可的合理范围内对同意授权的作者给付固定的稿费。
2.为促进整个学术期刊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督。一是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要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对侵权行为要讯速积极地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侵权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并对积极举报的行为进行奖励。二是相关技术部门要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探索,加大对各个出版社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使侵权行为无缝可钻。三是加强法律及政府部门的监督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的实施。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实现共同监督,使数字化学术期刊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数字化学术期刊理论宣传阵地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
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去占领学术期刊数字化阵地。在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数字化平台,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教育,全面实现党和政府在互联网上的思想理论的主导权、话语权;学术期刊社要全面推行信息安全质量审核,严防刊发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和有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刊发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的研究成果、调研报告、经验总结等,始终做到“主旋律在哪里、主阵地在哪里,我们就宣传到哪里”,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学术期刊数字化要求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做好群众引导工作。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党委、政府与大众之间的政治沟通渠道,民众可以借助数字化学术期刊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数字化传播方式在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期刊的受众逐渐减少。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大众的密切联系,变纵向沟通为横向沟通,变刚性沟通为柔性沟通,变被动沟通为主动沟通,变单方面沟通为多方面沟通。
(五)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出版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要从整体战略上培养数字化出版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及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要把发展和培养数字化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深刻认识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和长期性。深入细致做好新进出版人才的考察、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并高度重视对复合型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二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做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训。各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专业,如数字化学术期刊、数字化报纸、网络电子学术期刊、电子图书等专业及电子化移动平台建设等,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面把握好“入口”“教学”和“出口”。各高等院校还要加大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增加数字化技术应用课程的比例,并积极寻求与出版单位进行合作,把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定为科研教学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知各出版单位的工作和运作规律及模式,培养能够满足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三是要在实践中培养数字化编辑人才。让现有从业人员深入了解数字化发展对传统出版产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冲击,并积极应对行业技术转化所带来的挑战,从业人员可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培训和学习,逐步提高自身应对当前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的能力。四是要培养数字产品研发人才,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促进有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与出版研究机构进行有效合作与沟通,在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提升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高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注释:①学术共同体是指志同道合的学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以共同的道德规范为指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尊重,以推动学术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群体。参考文献:[1]周超纲.信息社会化与学术学术期刊电子出版道路选择[J].编辑之友,1995(5):33-35.[2]曾井红,蔡文红.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术期刊的特点与发展[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62-63.[3]杜玲.我国学术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2-115.[4]宋迎迎.学术学术期刊数字化方式探究[J].青年记者,2013(24).[5]张青.学术学术期刊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对策[J].出版广角,2012(5):64-65.[6]石峰.我国学术期刊业30年改革发展与展望(节选).河南学术期刊界,2009.[7]周小华.中国学术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问题探讨[J].理论学刊,2009(4):108-111.[8]郑丹.学术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探究[J].今传媒,2011(7):119-120.[9]韩芳.全媒时代学术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仇慧.高校学术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及问题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16-118.[11]黄翠芳.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J].出版广角,2012(12):72-73.[12]陈明生.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13]杨红香.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105-108.[14]李婧,刘立营,张秀梅.我国学术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研究,2013,4(5).[15]朱进彬.数字化传播与学术学术期刊的版权保护研究[J].中国报业,2011(12):81-82.[16]向长艳.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J].中国出版,2011(18).[17]侯耀东.数字出版新时代下人才建设的几点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1(1):35-37.[18]麦尚文,陈佳芝.数字学术期刊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编辑,2010(5).[19]庞沁文.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九大要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9-22(05).[20]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21].创新改进网上宣传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EB/OL].[2014-02-2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