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发掘

摘要:优秀稳定的作者群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文章探讨了从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资源、跟踪重大基金项目、参加或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编委会优势等四个渠道拓展优秀作者群的可行性;提出了提升编辑人格魅力,缩短论文审稿周期,重视和善待“老”作者,引导和培养“新”作者,建立作者激励机制的优秀作者队伍建设策略与措施。

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宋朱熹先生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供优质稿源的作者就是“源头活水”,是期刊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拥有了一支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优秀作者队伍,期刊才能保持勃勃生机、立于不败之地。发现、获取并留住一批高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作者,是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也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基本条件。在发现、培养和建设优秀作者群方面,许多期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笔者结合《暴雨灾害》从创刊初期稿源匮乏到进阶为核心期刊(稿件录用率保持在22%左右)以来的作者队伍建设情况,总结了发掘和培养优秀作者群的渠道和服务“新”“老”作者的编辑策略。

1、寻找和拓展优秀作者群的渠道

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构建者,而作者又是最为关键的角色。没有作者提供优质稿源,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辑除了承担稿件的初审、送审和编辑加工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稿,即寻找优质稿源———也就是挖掘优秀作者。《暴雨灾害》近几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优秀作者群。

1.1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资源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管理为作者群的深层次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5]。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已加入中国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对海量的期刊、会议、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汇总和整理,已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如通过对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和“数字化学习研究”等模块的全方位分析,可以获取不同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不同刊物的高影响力论文以及作者的单位、研究方向、总发文量、被引频次等重要信息,编辑可以根据本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挖掘一批优质作者,加入到优秀作者数据库中。

1.2跟踪重大基金项目

一般而言,国内重点科学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面上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基金等等。这些基金项目大多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项目组成员主要由首席专家、科研骨干等业内精英组成,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首创性和前瞻性,且大多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因此,以基金为中心发掘和培养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对期刊核心影响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编辑可以通过国家基金委网站或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进行查找和甄选与本刊相关的基金项目,了解其课题组长和成员详细个人信息以及前期发文情况。基金一般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其参与者多为行业内领军人物,编辑应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与项目组成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密切关注项目进展,并根据其研究内容制定相应的栏目和专题,提前组稿和约稿。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紧密跟踪基金项目及其科研团队的研究动向,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达到深度合作,从而获取基金团队优秀稿件的首发权。

1.3参加或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是业内交流和分享科研成果及研究动态的重要平台,也是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云集之地,是编辑与作者、读者、专家面对面交流的绝佳场所。编辑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通过认真聆听会议报告,不仅能快速发现心仪的稿源,还能及时把握学科动态和发展前沿,拓展选题和组稿的思路。编辑通过参会、办会与会议代表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可迅速发现并结识一批优秀作者[6]。

1.4充分发挥编委会优势作用

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学术机构,编委会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在于确定期刊办刊宗旨,把握期刊学术导向[7]。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一般均为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大多为国家基金项目的承担者,有的甚至是基金项目评委,不仅专业知识底蕴深厚,而且熟知本领域相关研究动态及杰出科研骨干。因此,编辑除了委以编委部分学术鉴定或学术引导的职责之外,还应充分调动编委撰稿、荐稿或推荐优质作者的积极性。《暴雨灾害》采用每年评选“优秀编委贡献奖”的激励机制,从编委撰稿、荐稿、审稿数量及质量多方面定量考评和打分,年终评选十名优秀编委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编委对刊物的支持力度。

2、作者队伍建设的编辑策略

编辑是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在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中,编辑也是唯一与作者直接联系或面对面交流的对象。因此,编辑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至关重要。编辑必须重视自身道德水准、治学态度、学术能力、人格魅力的修炼。

2.1以编辑的人格魅力凝聚作者

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备的吸引人的力量。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而言,其人格魅力是指出类拔萃,令作者和专家敬佩和欣赏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质[8]。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的学术底蕴、健全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优雅的谈吐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对待作者热情大方、真诚坦率、一视同仁;对待来稿公平公正,以质论稿,不偏不倚;善待作者的劳动成果,快速处理作者的稿件,耐心回答作者的提问,及时解决作者的困惑;践行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培养精益求精、字斟句酌工作作风。当编辑具备了上述特质,自然会在作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必然会赢得作者的信任、理解和友谊。当他们每有新作完成时,肯定会第一时间投给自己钦佩和欣赏的编辑。

2.2以高速的编审效率征服作者

目前学术类期刊的审稿周期普遍偏长,大多为2-6个月左右,有的甚至长达一年之久,这对于面临毕业的硕博生或等待职称晋升、项目结题的科技人员,无疑是令人焦灼的因素。审稿周期的长短已然成为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期刊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因此,编辑如能在缩短审稿周期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定可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编辑可通过从强化编辑初审力度,把好稿件初次筛选关;完善专家审稿体系,精准遴选最佳审稿人;设计科学严谨操作性强的审稿单,提供协助专家审稿的辅助信息;注重审稿意见的再加工,提供清晰具体的修改建议[9]等四个方面下真功夫,则可大大提高专家审稿效率,从而缩短出版周期,获取更多优秀作者的青睐,进一步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声誉。良性循环的结果必然是吸引、留住越来越多的优秀作者。

2.3以优质的编审服务感化作者

首先,重视和善待“老”作者。所谓“老”作者,是指长期以来信赖和支持期刊,且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俱佳,能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稿件的优秀作者。这类作者是期刊的中流砥柱,编辑要高度重视,力争为其提供全面、细致、周到的服务。对于“老”作者的来稿,可以考虑建立绿色审稿通道,优先初审和送审;每一期电子版排好后,第一时间推送给“老”作者阅读,让他们时时了解期刊选题和动向,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定期向“老”作者发送期刊选题策划内容及约稿函;每逢节假期给“老”作者发送祝福信息和问候,或者赠送带有期刊标志的小礼品。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优质服务,让“老”作者感受到编辑的重视和关怀,激发他们的写作和投稿热情。其次,引导和培养“新”作者。所谓“新”作者,是指初次投稿,有相当的专业理论和科研基础,但写作经验略微欠缺,尚需编辑适当指导和帮助的潜力作者,他们是期刊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在自由来稿中,在校研究生的来稿占有相当的比例。研究生撰文特点大多为立意还算新颖,研究方法基本正确,但写作经验欠缺导致文中常常存在基本要素残缺、引言撰写不到位、内容详略把握不当,摘要和结论缺乏提炼,讨论缺乏深度等不足。编辑应协助作者熟悉论文写作规范,理清研究思路,清除无关的枝枝蔓蔓,最终形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论清晰、讨论深刻的优质论文[10]。此外,还有一部分“新”作者来自基层和业务工作一线,他们业务或技术经验丰富,写作意愿强烈,但缺少成果归纳和写作技巧,对于此类作者,编辑要多加指导和培养,可以根据其成果内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选题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也可亲临基层举办科技论文写作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归纳提炼能力。潜力作者得到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后,必将心怀感激,增强动力和自信,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将立竿见影。经过反复历练后,也有不少潜力作者晋级为优秀作者。

2.4以激励机制打动作者

作者投稿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期刊这个学术交流平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投稿者最首要的心理需求是自己的作品受重视、被肯定。因此对作者的激励应以认可激励、赏识激励为主,辅之以适当的物质激励[11]。每一篇来稿,无论其质量优劣,编辑均应在第一时间收稿并致以谢意,感谢作者对本刊的支持,对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表示认可。对于具有创新性的优质稿件,应建立特殊审稿通道,快速送审、快速处理、快速发表,让作者的科技成果尽快公之于众。此外,编辑部可定期举办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并为优胜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编辑部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比如优秀作者的文章享有优先审阅权或者免版面费等等,以此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多次投稿的热情。优秀作者群是期刊提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12]。编辑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作者服务意识,拓展发现优秀作者的渠道,用真诚和重视留住“老”作者,用热情和引导吸引新作者,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作者队伍,促进期刊高质量运转和发展。

参考文献:[1] 丁筠.论学术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养成[J].编辑学报,2018,30(1):17-20.[2] 常青,王文宇,彭占武,等.论优秀作者群的特点及其培养途径[J].编辑学报,2018,30(S1):8-10.[3] 亢原彬.高校学报在研究生作者培养中的作用[J].2018,30(2):212-214.[4] 孙翠.科技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培养[J].科技新闻传播,2018,24(5):26-27.[5] 马爽娟.网络环境中科技期刊作者群深层次数据分析方法及其意义[J].编辑学报,2013,25(1):15-17.[6] 张凤新.利用学术会议拓展作者队伍的方法和技巧[J].科技与出版,2012(6):52-53.[7] 张伯海.期刊工作手册:期刊业务知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8] 朱移山.浅析出版编辑的人格魅力[J].新闻世界,2010(S2):48-50.[9] 邓雯.提高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和时效的编辑作为[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8):87-89.[10]张敏.为他人做嫁衣:也谈科技期刊编辑的作者服务[J].编辑学报,2017,29(3):304-306.[11]邓雯.激励机制对科技期刊主要构建者的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53-155.[12]赵中波.科技期刊应重视发现和培养核心作者———以《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1):74-76.

作者:邓雯 廖移山 闵爱荣;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