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是数字期刊将成为科技期刊主要出版形态;多种出版模式为学术交流和传播服务;期刊和论文的评价机制向多指标化和多维度化发展;出版流程将向“云出版”转变;科技期刊出版商正在进化为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和知识服务企业。下一阶段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因重视的将是聚合内容资源;升级数字平台;重视人才培养。
2017年,官方统计表明,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平均期印数13085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34万册,总印数24.92亿册,总印张136.66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23.89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0.46%,平均期印数降低5.90%,每种平均期印数降低6.77%,总印数降低7.59%,总印张降低10.06%,定价总金额降低3.67%。纸质期刊表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但是,2016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9亿元,较2015年增长29.9%;利润总额427.8亿元,增长27.9%。2017年,全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7071.93亿元,较2016年有较大增幅[1]。单从经济规模上看,传统的纸刊在收缩;而数字出版在迅猛增长。正如我们的见闻与感知,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海量、无序的信息的严重挑战,真实与虚拟交织、精确与模糊混杂,超链接和互动成为阅读的一种普遍形式,但对知识体系的形成、整合是非常不利的。只有经过优化选择、内容把关、编辑加工的信息内容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并实现有效的传播。期刊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要向数字化转型。随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内容价值本身才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和技术对期刊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彰显[2]。目前国内计算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有些技术甚至已经在国际领先,但是期刊和网络的融合度并不太理想;新技术、新媒体在期刊领域缺少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如果期刊和网络能够完美融合,势必会大大提升我国期刊的整体水平。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展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不仅关系到出版业态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还关系到科研方式的变革、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格外重要。近几年,我国的期刊在数字化上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各期刊都采用互联网采编系统,实现了电子文档的在线投稿与修改;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用于消息、查询论文、下载论文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学术影响;与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在线数据库机构合作,实现网上、手机阅读。部分期刊实现了DOI(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ObjectIdentifier,它对期刊、图书、会议记录等进行标识,相当于网上学术资源的条形码)数字优先出版[3-4],可在纸质期刊印刷前在网上查询文章,比过去时间提前一个多月;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发表部分论文或消息。部分科技期刊集群发展,借助学科齐全优势,集聚高端学术资源,内容集成促进期刊规模效益、期刊影响力的提高,集中力量打造平台,实现知识服务转型升级。以笔者所在的建筑类科技期刊为例,多数建筑类科技期刊设有作者投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和专家审稿系统,提供各期目录、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服务[5],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开发了手机App。PC端网页、手机版App和微信公众号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扩大了期刊论文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影响了纸质期刊的销售。网络上虽都能查阅到相关论文,但多数科技期刊社为了不影响纸质版的销售,向网络提供资源时故意延迟几个月,导致网络出版时间比印刷版要晚几个月,这实际削弱了数字化期刊的时效性。科技期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政机关和相关行业企业[6],“体制”外的读者和作者较少。其中,作者们主要以论文答辩、项目验收、职称评审、工作总结等为发表需求,受众量相对较小。受制于行业学科与技术的发展,因此期刊论文的内容基本围绕行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研究和阐发,而对行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影响因子、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
2、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1)数字期刊将成为科技期刊主要出版形态。计算机、网络等可解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4],如内容、版权、营运等,可实现快速配置、移动互联等服务。期刊的数字化内容可通过标记语言、标识符、元数据等方式进行采集和,可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期刊的数字化不单单是纸质期刊的电子呈现,更加注重内容和形态的数字化,网页将是数字期刊内容和形态的主要载体。数字期刊内容可包含音频、视频、动画、实验素材、研究数据、分析过程等,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在线互动。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为文本挖掘、内容出版提供基础,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标引和描述,可满足各种形态的出版需求,论文的形式可更多样化,可加快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数字期刊的各信息均可作为具体的知识单元被解析、描述和重组,实现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关联、知识单元动态化定制。
2)多种出版模式为学术交流和传播服务。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科技论文的出版已是整个科研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多种出版形式相互交织,共同为学术交流和传播服务。要将海量的动态数据整合供相关专业人群使用,必须依靠业内认可的、规范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定与相应的操作协议。信息对象的标识、定位及交互使用也极其重要,可通过数字对象标识、开放资源定位协议、资源描述框架、元数据获取协议等实现[3]。内容结构化、阅读个性化、信息可视化、数据融合化、对象关联化的出现,标志着科技期刊从发现内容向操作内容演变。
3)期刊和论文的评价机制向多指标化和多维度化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论文在各平台被引用、下载等“使用行为方式”都可被跟踪、记载、统计。通过对引用内容的统计分析,可监测具有“使用行为方式”的引证动机、态度、性质、深度等,对论文质量与影响的评价将更为客观、公平、中肯。基于同行评议的开放定性评价和计量指标的科学定量评价相结合,“引用评价”与“关注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开放透明的多指标、多维度评价将形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7]。
4)出版流程将向“云出版”转变[8]。传统的纸质出版流程无法满足期刊多样化生产、跨媒体、多终端适用的需求,因此跨媒体融合的“云出版”应运而生。其特点为:各出版主体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出版平台上进行资源跨界整合,搭建云出版虚拟聚合服务平台,将数字出版领域分散、独享、碎片化的数字内容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使期刊数字化内容的编辑、出版、经营与平台、物流、渠道全面对接,实现期刊数字出版流程的自主经营[9-10]。由于移动上网常态化,通过移动终端阅读论文已成为读者阅读期刊的重要方式。
5)科技期刊出版商正在进化为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和知识服务企业。科技期刊出版商通过信息资源运营商进行信息采集、信息过滤、信息分类、信息摘要、精华萃取等处理过程,为专业读者用户提供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在大数据、网络化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新型出版业务。这是专业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3、结束语
综合期刊发展现状、媒体融合趋势和数字网络特性,未来,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应重视以下几点。
1)聚合内容资源。期刊数字化必须要以创新内容为中心、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个性化服务为纽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把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提高定向聚合各类资源的能力[11],突出内容主题和信息要点,增强全面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做好数据的分析工作。同时做好内容碎片化处理。定期召开行业性和国际性发展研讨会,共商期刊整体发展方向、数字化转型对策等。
2)升级数字平台。建立官方信息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完善运用集群平台,建立充实数据库,开发运营方式。数字平台不仅能展现纸质期刊,还能让读者获取到期刊新资讯、论文新动态等。建立数字期刊订阅号,使期刊订阅过程便捷和经济,同步纸质期刊和数字期刊的订阅方式。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数字化期刊提供便利,可精准推荐审稿人、检测学术不端、智能校对、分担部分或全部重复性工作等[12]。
3)重视人才培养。注重编辑出版理论与技能培养,定期组织开展期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数字技术、动画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领域的新型人才,鼓励编辑人员积极策划、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通过申报、竞标项目的方式,取得新闻出版、文化、财政、科技等部委或主办、主管单位的支持,也可以向相关行业的企业寻求此类支持。
参考文献[1]李明远.2017年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突破7000亿元[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7-25(001).[2]游滨.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J].编辑之友,2016(11):36-41.[3]谭凤珍.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探析[J].传媒,2017(15):40-42.[4]刘小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西安:西北大学,2016.[5]李明远.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N].文艺报,2018-07-27(001).[6]吴红梅.论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综合性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8(2):121-124.[7]孟令梅.“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J].晋阳学刊,2018(1):125-131.[8]高源.数字出版的二次转型——以中国知网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10):47-48,51.[9]张青.“云出版”时代中小期刊社数字化转型透视[J].现代出版,2012(4):48-51.[10]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31-35.[11]郭满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5-6.[12]屈菡.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向好[N].中国文化报,2018-08-03(007).
作者:王朗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