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杂志》是我国最早专注于民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刊物之一。杂志秉持"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术研究"宗旨,致力于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该刊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设置"民族文物研究""非遗保护""数字博物馆""文化多样性"等特色栏目,涵盖民族文物鉴定、非遗活态传承、数字化技术应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前沿议题。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理论建构等多维度研究,既展现各民族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也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记忆的保存路径,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杂志汇聚了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持续推出高质量学术论文。近年来,刊物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建设线上学术资源库,并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等机构建立合作,推动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经验走向世界。其研究成果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学理支撑。
理论 文物 实践 历史 田野
(1)作者信息请在文末附言:姓名、性别、民族、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邮编、联系电话、E-maiI地址。
(2)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需注明,如:基金项目:×××基金(编号)。
(3)正文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中插图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标明图序与图题;表格应结构简洁,尽量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添加辅助线,要有表序与表题。
(4)请将注释置于每页地角,注释顺序用①②……表示;参考文献置于文末,著录顺序用[1][2]……表示。
(5)论文要求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新成果。
(6)题名:力求简明,反映出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英文题名含义一致。
(7)文章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
(8)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始文献。一般论著不超过15条,综述不超过20条。
(9)内容摘要:反映研究对象和范围、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得出的核心结论,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影响,旨在提高论文的引用量与转载量。一般以400-500字为宜。
(10)图、表 、照片图应清晰,线条图用黑色笔在空白纸上准确绘出,另起一行附图说明(文字要准确精练),并在文中插入位置写明“见图×”。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 0.7
人气 19445
统计源期刊
影响因子 2.03
人气 18833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 1.65
人气 18303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 0.18
人气 16065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 3.44
人气 16047
部级期刊
影响因子 0.62
人气 15142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 0.42
人气 14961
统计源期刊
影响因子 0.51
人气 14030
部级期刊
影响因子 0.42
人气 12446
部级期刊
人气 12260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